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

《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

2022-05-31 08:46: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仰山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

篇1:《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

《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

一位军医,因治疗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治疗间隙,他倒头呼呼大睡起来。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了一批伤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可是,不管人们用手推他,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难以让他醒来。最后,还是他的助手想出一招,在军医耳边轻轻地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他毫不迟疑地一骨碌爬了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期间,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但其中也有某个不受抑制并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这个部位被称作“警戒点”。警戒点的神经细胞没有被抑制,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能力。通过警戒点,睡着的人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警戒点有两种形式。上面的例子,军医大脑的警戒点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被唤醒的,自己本身并没有自动从睡梦中醒来,这种警戒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形成被动警戒点的事情出现一般是不定时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只知道这件事将来有可能要发生,所以只有等到它发生的时候,才会醒来。

此外还有主动性的警戒点,即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可以自动地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这种警戒点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警戒状态。一般形成主动警戒点的事情是人们提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的,而且知道什么时间将要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在大脑中事先就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所以人们可以主动醒来。

大脑的警戒点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古代,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即使睡觉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久而久之,人的大脑中便保持了一个奇妙的警戒点,这个警戒点甚至在人酣睡时也是清醒的,所以有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值勤哨”。

警戒点最初只是让人类在睡眠中可以自我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警戒点除了它最初的作用外,还可提醒人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完成必要的任务。因此,人类的警戒点的作用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当人们需要完成关键的`工作时,警戒点的钟声就会响起。

16.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军医的故事?(2分)

答:

17.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警戒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在环境嘈杂、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工人甚至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酣然入睡。奇怪的是,环境的嘈杂并不能吵醒他,而一旦机器声停止,环境安静下来,工人却可能马上醒来。

答:

【材料二】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日里我们可能六点钟起床,某日我们可能需要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去搭乘火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很少因为睡过了头而延误火车。即使我们不用闹钟也能按时醒来,甚至提前醒来。

答:

参考答案:

16.生动形象地写出警戒点的奇妙现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下文对奇妙的警戒点的进一步说明。(2分)

17.材料一属于被动性的警戒点。机器的轰鸣声停止后,工人会马上醒来,是因为工人大脑的警戒点被突然的安静刺激,大脑被唤醒。机器轰鸣声的停止是不定时发生的,工人的醒来是需要安静来提醒的。(2分)

材料二属于主动性的警戒点。人们凌晨四点钟去赶火车,是人们事先已经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大脑中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形成了主动警戒点,到时自动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2分)

篇2: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位军医,因治疗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治疗间隙,他倒头呼呼大睡起来。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了一批伤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可是,不管人们用手推他,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难以让他醒来。最后,还是他的助手想出一招,在军医耳边轻轻地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他毫不迟疑地一骨碌爬了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期间,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但其中也有某个不受抑制并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这个部位被称作警戒点。警戒点的神经细胞没有被抑制,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能力。通过警戒点,睡着的人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警戒点有两种形式。上面的例子,军医大脑的警戒点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被唤醒的,自己本身并没有自动从睡梦中醒来,这种警戒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形成被动警戒点的事情出现一般是不定时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只知道这件事将来有可能要发生,所以只有等到它发生的时候,才会醒来。

此外还有主动性的警戒点,即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可以自动地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这种警戒点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警戒状态。一般形成主动警戒点的事情是人们提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的,而且知道什么时间将要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在大脑中事先就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所以人们可以主动醒来。

大脑的警戒点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古代,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即使睡觉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久而久之,人的大脑中便保持了一个奇妙的警戒点,这个警戒点甚至在人酣睡时也是清醒的',所以有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值勤哨。

警戒点最初只是让人 类在睡眠中可以自我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警戒点除了它最初的作用外,还可提醒人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完成必要的任务。因此,人类的警戒点的作用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当人们需要完成关键的工作时,警戒点的钟声就会响起。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军医的故事?(2分)

2.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警戒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在环境嘈杂、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工人甚至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酣然入睡。奇怪的是,环境的嘈杂并不能吵醒他,而一旦机器声停止,环境安静下来,工人却可能马上醒来。

【材料二】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日里我们可能六点钟起床,某日我们可能需要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去搭乘火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很少因为睡过了头而延误火车。即使我们不用闹钟也能按时醒来,甚至提前醒来。

答案:

1.生动形象地写出警戒点的奇妙现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下文对奇妙的警戒点的进一步说明。(2分)

2.材料一属于被动性的警戒点。机器的轰鸣声停止后,工人会马上醒来,是因为工人大脑的警戒点被突然的安静刺激,大脑被唤醒。机器轰鸣声的停止是不定时发生的,工人的醒来是需要安静来提醒的。(2分)

材料二属于主动性的警戒点。人们凌晨四点钟去赶火车,是人们事先已经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大脑中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形成了主动警戒点,到时自动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2分)

篇3: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

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的绒毛能分泌一种黏性很强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的液体,这种黏液小虫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一到两个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发现那园中的`花木,竟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试验,他发现听音乐的田里的水稻,比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宇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________;另一种能________。

2、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参考答案:

1、吃虫;听音乐。

2、毛毡苔的叶子上的绒毛……就会被牢牢地粘住。

篇4:《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没听说过吧!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一到两个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发现那园中的花木,竟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试验,在一块一亩大的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一块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宇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一定会发现许多奇妙的植物。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另一种能。

2.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

答案: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听音乐;另一种能吃虫。

2、毛毡苔依靠小绒毛分泌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吸引飞虫并牢牢地粘住它们,最好把它们消化吸收。

篇5: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阅读答案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 “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      )几秒钟,对方(      )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      )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能显现他的形象。(      )对方远在天涯,(      )让人感觉近在咫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特殊——(        )    远在天涯——(        )

3.文中“地球村”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阅读理解答案

1.只要……就……    不但……而且……    即使……也……

2.一般    近在咫尺

3.“地球村”反映了有了互联网的世界,庞大的地球仿佛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更近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奇妙的感觉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课题

同学们, 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 齐读

(2) 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 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 还是后半句呢?

(4) 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篇6: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阅读答案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作业 :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 跨越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 传到各地电脑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篇7:《奇妙的人体》阅读答案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6. 本文先后从人体的哪些方面来说明人体“奇妙”的特点的?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

7、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分)

答: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质送给细胞, 然后提取细胞排出的的废物。

8. 阅读第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空气——气管——小支气管——肺泡——薄膜——毛细血管——红血球——提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然后顺原路返回)

9、第5段说“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2分)

说明胃酸腐蚀性极强

10. 人的骨骼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既结实又轻便,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说明轻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来说明它的结实

11. 结合学过的生理知识,谈谈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健体?

坚持跑、跳、投和游泳等体育运动,增大肺活量,提高身体的柔韧程度。

12、本文围绕着“人体”从多方面来解说其奇妙之特点,下列对这多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奇妙的神经系统 B、多效的血液循环系统

C、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消化系统 D、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的人体

13.联系课文,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后面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人脑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相当,耗能的功率仅有10瓦。( )

(2)血液中有红血球。红血球是圆饼形的,有25兆之多,功能是输送氧气,还能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

(3)胃的作用只是原料堆积作用,消化的过程是在小肠进行。( )

14、第二段第一句话中,“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条件是什么?(1分)

条件是大脑与手的结合,这里可以理解为思想与劳动的结合使人从一般动物的群体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

15、第二段中出现的“数量”与“数目”含义一样吗?请简要分析。(3分)

一样,该段第2句中之所以先用“数量”后用“数目”是为了避免行文中用语重复后面一句仍用了“数目”可作印证。

16、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②节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人脑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B、血液有将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人体细胞的主要功能。

C、第④节重点解说了身体放松情况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工作的情形。

D、小肠承担了整个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过程的大部分工作。

17、下列说法与本文不吻合的一项是(A )

A、人脑在人体中最奇妙,它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媲美。

B、人体轻微的炎症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靠血液中的白血球来消除。

C、在腹部作来回按摩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

D、适量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对氧气、水分和营养物的吸收,还能增大肺活量,使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全。

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①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本指人具有的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把心脏视作人,表现出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突出人体器官的“奇妙”。

②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

蠕动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它的意思是使食物蠕动。

③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pì)美的。

和它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这里的“之”指代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

篇8:奇妙的生物电阅读答案

①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物学家认为,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台微型发电机。细胞膜内外带有相反的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膜内外的钾、钠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细胞生物电的基础。但是,生物电的电压很低、电流很弱,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到,因此生物电直到1786年才由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首先发现。

②在其他动物中,有不少生物的电流、电压相当大。在世界一些大洋的沿岸,有一种体形较大的海鸟——军舰鸟,它有着高超的飞行技术,能在飞鱼落水前的一刹那叼住它,从不失手。美国科学家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军舰鸟的.“电细胞”非常发达,其视网膜与脑细胞组织构成了一套功能齐全的“生物电路”,它的视网膜是一种比人类现有的任何雷达都要先进百倍的“生物雷达”,脑细胞组织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生物电脑”,因此它们才有上述绝技。

③还有一些鱼类有专门的发电器官。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的电鳐,能产生100伏电压,足可以把一些小鱼击死。非洲尼罗河中的电鲶,电压有400500伏。南美洲亚马孙河及奥里诺科河中的电鳗,形似泥鳅、黄鳝,身长两米,能产生瞬间电流2安培,电压800 伏,足可以把牛马甚至人击毙在水中,难怪人们说它是江河里的“魔王”。

④植物体内同样有电。为什么人的手指触及含羞草时它便“弯腰低头”害羞起来?为什么向日葵金黄色的脸庞总是朝着太阳微笑?为什么捕蝇草会像机灵的青蛙一样捕捉叶子上的昆虫?这些都是生物电的功劳。如含羞草的叶片受到刺激后,立即产生电流,电流沿着叶柄以每秒14毫米的速度传到叶片底座上的小球状器官,引起球状器官的活动,而它的活动又带动叶片活动,使得叶片闭合。不久,电流消失,叶片就恢复原状。在北美洲,有一种电竹,人畜都不敢靠近,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会全身麻木,甚至被击倒。

⑤人体任何一个细微的活动都与生物电有关。外界的刺激、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眼睛开闭、大脑思维等,都伴随着生物电的产生和变化。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觉器官就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便根据兴奋传来的信息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然后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关的效应器官,它会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也就是说,感官和大脑之间的“刺激反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电的传导来实现的。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正常人的心脏、肌肉、视网膜、大脑等的生物电变化都是很有规律的。因此,将患者的心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脑电图等与健康人作比较,就可以发现疾病所在。

⑥此外,还有一些生物包括细菌、植物、动物都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光而不发热。特别是海洋生物,据统计,生活在中等深度的虾类中有70%的品种和个体、鱼类中70%的品种和95%的个体,都能发光。一到夜晚,在海洋的一些区域,一盏盏生物灯大放光彩,汇合起来形成极为壮观的海洋奇景。

篇9:奇妙的生物电阅读答案

试题:

1.“生物电”为什么直到1786年才被发现?

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词语“它们才有上述绝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性,请以第⑥段中的一个词语为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

4.②③④⑤段怎样调整次序才顺理成章?请结合各段首句内容,简要说说这样调整的理由。

第②③④⑤段的顺序应为(请写序号):________

这样调整的理由是: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1)生物电的电压很低、电流很弱,(2)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到。

2.①在世界一些大洋的沿岸,有一种体形较大的海鸟——军舰鸟,②它有着高超的飞行技术,能在飞鱼落水前的一刹那叼住它,从不失手。或:①军舰鸟 ②能在飞鱼落水前的一刹那叼住它,从不失手。

3.一些、都、特别、中等、极为、70%、95%……

4.段落次序应为:⑤②③④

理由是:(第①段写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第⑤段写“人体”内的生物电,第②段写“其他动物”中的生物电,第②段应排在第⑤段之后。第③段,“还有一些鱼类”也属“其他动物”,应排在第②段之后。第④段写“植物体内”同样有电,应排在第③段之后。(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是介绍“植物体内”生物电的。)或:调整后,先写“人体”内的生物电,再写“其他动物”中的生物电(其中还提到“一些鱼类”),最后写“植物体内”生物电,顺理成章。(答案中,第②③④⑤ 段,都应提及。意思对即可)

篇10:奇妙的唾液阅读答案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对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液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唾液有哪些作用?(2分)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④段“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句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口腔“润滑油”(润滑口腔);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使人健康长寿(使人保持年轻)。(答出两点即可,2分)

小题2:示例:作比较(1分)。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2分)。

小题3:示例:不能。“几乎”指大部分,接近于,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都消失或接近于全部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小题1:

试题分析:找到相关段落即第二第三段,从中摘选要点回答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了解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再摘引相关的句子判断是哪一种说明方法,从其前后句子表达的意思中概括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即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篇11:奇妙的唾液阅读答案

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是由遍布口腔黏膜深处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我国古代养生学家称唾液为“玉泉”、“甘露”、“金浆”,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唾液的用途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了唾液的话,那么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是我们的嘴巴恐怕也张不开了。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腭或者下腭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唾液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异物,保持口腔的清洁。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并可以止血,还能保持皮肤的弹性。

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食物污染带来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对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他们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唾液混合后,再作用于动物体细胞,结果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此后,又发现唾液具有灭活亚硝酸盐等多种致癌物质的作用。唾液的这种灭毒作用,在于它能够消除致癌物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目前认为,癌肿、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衰老等的发生,均与超氧自由基有关。

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唾液),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发现,唾液中确实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能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液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唾液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小题2:第1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第4段“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第5段中引用古代中医的话“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润滑作用;抗菌和凝血作用;消毒和抗癌作用;防衰老作用等。

小题2:分类别、列数字

小题3:不能删去,“几乎”表示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毒性物质没有消失,删去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能表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表现出唾液的防衰老作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令人信服。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文章内容,寻找写唾液的“奇妙”作用的段落,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唾液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和异物,保持口腔的清洁”“唾液对食物污染带来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进行归纳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段的第一句是给唾液下定义,句子“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 是对唾液的分类,属于分类别的方法;句子“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唾液1000~1500毫升”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删去,再解释“几乎”的意思,在这句话中的作用,然后分析去掉这个词后表达效果的不同,最后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这句话在说明方法上属于作引用,其作用是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篇12: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①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意在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

4、③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意在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

5、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6、去掉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7、试给化石下定义。

【参考答案】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 逻辑顺序 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化石及它的作用

2、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3、作诠释 什么叫化石 说明了化石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

4、举例子 化石的作用 把化石这一事物说得具体、通俗,容易使人接受

5、逻辑顺序

6、不行。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说明了生物保存下来的前提条件,某些说明了只是生物类的一部分。

7、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奇妙的书的阅读答案

2.奇妙的克隆现代文阅读答案

3.点绛唇诗词阅读答案

4.小班美术教案:奇妙的点彩画

5.散文阅读点赞人生

6.《偶见》《点绛唇》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

7.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阅读心得

8.关于警戒的近义词和造句

9.《绿》阅读答案

10.海燕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奇妙的警戒点》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