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
“case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希望您能喜欢!
篇1: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
最近新去一个单位工作,试用期为3个月,但是发现合同时间却是从9月19日-2月28日。试用期在合同内,这个我自己知道,所以对这个超过1年的合同产生了疑问当即询问了单位人事部门,得到这样的答复:该单位每年在2月底3月初进行员工工作考评,所以合同时间到2月底。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想单位也没必要为了一点钱而欺骗我,但总觉得不是很放心,所以想询问一下,单位这样的理由是否合法,我是否该签这份合同。谢谢!
[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
篇2: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劳动合同是否有效我和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但单位不把其中一份给我留底,请问合理?不合理该怎么解决?这份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可不可以判定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篇3:劳动合同缺少条款有效吗
劳动合同缺少必备条款有效吗
核心内容: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就发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部分必备条款的缺失,不会影响劳动合同的整体效力,对缺失的部分,没有合同约定的,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下面法律快车合同法编辑为您详细介绍。
用人单位在制作劳动合同时,应当具备上述基本条款,并且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当给劳动者持有一份。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缺少必备条款是否有效?
《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制作的劳动合同往往很简单,不是缺这个条款就是缺那个条款,这种缺少必备条款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呢?笔者认为,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就发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部分必备条款的缺失,不会影响劳动合同的整体效力,对缺失的部分,没有合同约定的,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但因为劳动合同不具备必备条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制作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劳动合同文本。为了避免因劳动合同制作瑕疵而带来法律风险,可直接选用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劳动合同范本,或在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劳动合同范本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依法约定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作用不仅包括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而且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及双方履行各自义务、享有各自权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否规范,一些重要内容是否进行了约定,对于维护双方尤其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这是用人单位一方的主体资格条款,确定劳动合同的当事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者一方主体资格,确定劳动合同的当事人;
(3)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期限可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订立的是哪一种期限的劳动合同;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内容是指劳动者具体从事什么种类或者内容的劳动,一般是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或职责,工作内容条款是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是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工作地点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地,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工作地点的变更,往往会影响双方劳动合同的履行;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为了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一般为法律强制性规定;
(6)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提供劳动而获得的对价,是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
(7)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为国家强制性规定,在劳动合同中予以强调,目的是强化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人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兜底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上述必备条款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篇4:关于辞职提前的时间问题
国家规定是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向公司提出离职要求,但如果当时签订合同时,合同上约定要提前两个月提出离职申请。那么究竟是应该按照国家规定,还是根据合同约定呢?
另外,如果员工不提前提交离职申请,对员工来说,法律上有什么惩罚吗
谢谢解答
[关于辞职提前的时间问题]
篇5:法律法规合同生效时间问题
某贸易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张某前去应聘,因张某以前从事过销售工作,某贸易公司对张某的经历比较满意,双方当即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贸易公司要求张某尽快报到上班,张某则表示需处理一些事务后方能报到上班,于是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又约定该合同于签订一个月后正式生效并履行,
几日后,张某去办理社会保险费转移手续时发生交通事故而受伤,经治疗后留下腿部疾患。一个月后,张某依约去某贸易公司报到上班,因腿部疾患不便外出而要求公司照顾安排其他工作,并要求公司对其办理社会保险费转移手续时发生的交通事故作工伤处理。
张某认为,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因此,公司应按《劳动法》的规定履行合同义务;按照本市关于工伤处理的相关规定,自己在办理与工作有关的社会保险费转移事务时发生的意外事故应认作工伤,公司应当按工伤事故的规定处理并给予工作照顾。
贸易公司认为,当事人双方虽然已经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合同的生效履行时间,双方就应当按约定执行;张某的交通事故发生在劳动合同尚未履行期间,因此,张某的交通事故与本企业无关,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法》的此项规定,是对当事人没有作出劳动合同生效时间、生效条件、履行起始等特别约定情况下适用的一般规定,在此情况下,劳动合同自当事人签字之日生效,当事人依法承担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的责任。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对对双方约定了合同生效时候、条件的情况作了明确规定:“劳动合同自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生效的期限或者条件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起始时间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起始时间与实际履行的起始时间不一致的,按实际履行的起始时间确认”。
由此可见,劳动合同的生效有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或按当事人的约定生效两种方式,劳动合同的履行起始有按当事人的约定时间履行及实际履行两种方式。未生效的劳动合同对当事人双方均无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在双方当事人尚未依约实际履行劳动合同时,当事人不具备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的责任。
张某与贸易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特别约定了签订一个月后正式生效履行,当事人的具体劳动权利义务应于合同实际履行后确立,张某在合同生效履行前发生的意外事故与贸易公司无关,其要求贸易公司履行合同义务认定其为工伤事故缺乏依据。
篇6:Vista的启动时间问题
果计算机上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则Vista可以在打开计算机时选择启动哪个操作系统,计算机上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的情况称作“多重引导配置”。具体操作如下:
单击打开“控制面板”->“系统”(如果系统提示您输入管理员密码或进行确认,请键入密码或提供确认)->“高级系统设置”->“高级”选项卡->“启动和故障恢复”->“设置”->在“系统启动”下的“默认操作系统”列表中,单击希望在打开或重新启动计算机时使用的操作系统,
篇7: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问题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问题
[ -2-8 17:10:00 | By:?shuaifaqiang?]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民诉意见和证据规定都有体现,但有冲突。
第一,《民诉法意见》(1992年7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讨论通过)
第156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第二,《民诉证据规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
第34条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第三,因同级别的法规,时间在后的效力优先。《民诉证据规则》的效力优先,因此,变更诉讼请求,应在举证期满前提出。但另一方面,《民诉证据规则》在实践中适用备受争议,法院也使用也较松动,因此,当庭变更诉讼请求,也是可以的。
综上,我认为,保险起见,变更诉讼请求应区分具体情况不同对待:
属于变更诉讼标的(法律关系或行为效力),应举证期内提出;被告认可的除外(法院一般不会干预)
属于变更诉讼标的额(请求赔偿数额变更),可以在当庭提出(补交诉费后进入审理),不征求被告意见。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民事诉讼变更诉讼请求的是与非
[基本案情]
一起常见的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案件,原告方在立案时被要求分开立案,即同一事故中受伤的三位原告要分成三个独立的案件,加之被告另案起诉原告赔偿,一起交通事故演变成四个案件,并由不同的审判人员承办。立案庭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并分别向原告与被告、第三人提供了举证通知,举证期限的最后一天相差七天。
直到开庭时,被告及第三人的举证期限仍未过,而原告的举证期限已经过去七天。审判长在询问原告诉讼请求时要求原告阐明,并提醒原告诉讼请求的数额是否要增加,原告当庭决定增加诉讼数额,并提交了书面的《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审判长就此询问被告是否需要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被告回答不需要,而第三人保险公司表示需要,就此庭审笔录记录在案。
于是,审判长将第三人的举证期限再次延长两周,并另行通知开庭时间。
一个多月后,审判长通知原告就增加的诉讼请求补交诉讼费。原告立即赶赴法院,得知第三人在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了书面的答辩意见:原告变更诉讼请求是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提出,根据12月21日发布、4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据此,第三人要求法院驳回原告增加的诉讼请求部分。
原告对此坚决反对,认为:
其一,庭审笔录中被告明确表示不需要重新指定举证期限,第三人表示需要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并且法院为此也的确重新
第一文库网指定了举证期限,这意味着被告及第三人于对原告的变更诉讼请求予以了确认。这一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也应当适用于原告,即便原告在这期限内再提出变更诉讼请求也于法有据。
其二,在庭审时,原告变更诉讼请求是在法院的提示下进行的变更,只是就数额进行了增加,如果不增加数额,法院明确知道裁判结果将与事实真相不一致,违背了“以事实为依据”的法律裁判原则。
其三,第三人在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并未就原告增加的诉讼请求提出任何反驳证据,其此时提交的答辩意见与庭审时的意见不一致,应以庭审时的意见为准,对其答辩意见不能予以采信。
其四,法院给被告及第三人的举证期限后于原告到期,在程序上对原告显示公正和公平,应以后届满的被告及第三人的举证日期为准,因此,原告庭审调查时提出变更诉讼请求应当获得法院支持。
[争议焦点]
原告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有效截止日期,是举证期限届满?还是法庭辩论终结前?
对此,有观点认为,案件适用普通程序时,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而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时,则允许原告在法庭辩论结束前随时提出变更申请。
[笔者分析]
就此问题,法律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司法实践中产生争议的根源。
法律依据之一:
10月28日发布,41日生效的最新《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
[评论意见:此规定赋予了原告变更诉讼请求的权利,而且并未加以限制条件。
其不足在于“变更”、“增加”并存,词意上存在交叉,给司法实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就原告的申请,办案人员据此可能会以表述的不同而作出允许或不允许的不同结论。]
法律依据之二:
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156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评论意见:此规定虽然也是对《民事诉讼法》相应规定的限制,但是相对于高法的《证据规定》更为宽松,允许原告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增加诉讼请求,并规定了法院的 “合并审理”的法定职责。
但是,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此规定在效力上似乎低于下面的《证据规定》]
法律依据之三:
2012月21日发布,204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评论意见:此规定就《民事诉讼法》赋予原告的权利加以了限制,其初衷应该是考虑到司法成本和法律效率的问题,正所谓“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以原告提出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来界定原告是否属于法律不应该保护的懒惰的人则违背了常识,偏离了正义的方向。]
第三十五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评论意见:此规定貌似可以弥补上述规定的致命缺陷,但是过于抽象的表述根本不能灵活适用于纷纷复杂的司法实务,反而让很多法官不敢轻易适用以免因此产生所谓的“错案”,而且条件仅仅限于“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方面,实在是过于苛刻,如果原告诉讼请求的法律关系或性质与案件事实不一致,那应当撤销案件、另案起诉。而在原告连法律关系性质都搞错的情形下,允许原告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法庭辩论终结前变更诉讼请求,那么只是增加诉讼数额的原告的过错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却不能获得此等待遇,违背逻辑,有失公正。]
法律依据之四:
12月1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民事诉讼举证、质证和认证的意见(试行)》第十条规定
“(变更诉讼请求提出时间的例外)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仅涉及诉讼标的金额的增加,无新的.事实需要证明的,不受《证据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关于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的限制,但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
[评论意见:此规定解决了上述规定之间不一致所引发的争议,非常有针对性的规定彻底解决了问题,即原告只是增加诉讼数额时,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申请。
但问题在于,四川省高院规定的效力是否高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呢?
答案毫无疑问,司法解释的效力肯定高于连司法解释都算不上的省高院出台的意见(还是试行)。但是作为下级法院如果不遵从上级法院即省高院的办案指导意见,就违背了上下级法院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定关系,当然,这里面同时也存在着省高院违背了与最高院之间的同样的上下级关系,问题让人纠结,更让下级法院的承办法官纠结。]
附:《宪法》
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结论]
立足于查清案件事实、妥善解决纠纷,应当允许原告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但这一变更或增加出于拖延程序、明显违背事实真相时,则不予准许。
其一,司法理念:在追求实质正义的理念指导下,灵活应对的举措更利于纠纷解决的情形时,程序正义应当适当妥协。
比如,本案中,如果第三人的答辩意见成立,则就增加部分的诉讼请求,原告或者在撤诉后重新起诉,或者另案起诉,并为此花费更多的诉讼成本(撤诉只退一半的诉讼费),法院也必将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而且原告将不得不承担“一事不再理”的诉讼风险,尤其是当审判人员坚定地认为“增加的诉讼请求属于没有起诉的情形,法院不告不理,意味着原告的放弃”时,原告的风险更大,如此纠纷无法化解,法院将矛盾抛向了社会,任由其滋长,这显然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挥法院能动作用的大政策背道而驰。
其二,司法原则:便民、利民的司法原则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切实地予以保障。
本案乃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却要分成四个案件立案,并由不同的审判庭负责审理,这意味着诉讼参与人都需要多次往返,而且造成了案件处理复杂化后失误几率的上升,只为了解决一个交通事故引发的争议。
当然,这样做的唯一好处就是法院只要顺利裁判这四个案件,那么在年终的统计数据上就会有小幅度的上扬,除了这样的动机揣测,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什么让人信服的理由。
其三,司法程序: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并非冤家,如果相处得当,将实现最大司法效益。
本案所引发的问题,部分源于程序上,法院在确定举证通知时分别给了各方当事人不一致的举证届满日期;部分源于庭审时,审判人员对原告的变更请求并未要求被告及第三人明确回答,庭审记录模糊不清;部分源于审判人员重新指定了举证期限后并未明确告之各方当事人也享有同样的举证期限得以延长的权利。
当然,不可否认,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原告诉讼请求的瑕疵。
为了避免类似错误所造成的纠结,法院在便民、利民的细节上完全可以在宣传资料的内容上做得更为明确、更有针对性,而非法律规定的简单堆砌,虽然形式上很漂亮,但实际产生的指导意义并不明显。
篇8:劳动合同没盖公章有效吗
杜小姐在某公司做文秘工作一年多了。最近,在工作中出了几次差错,让总经理很不满意。于是,公司决定解除她的劳动合同。杜小姐对此不服,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仲裁机构在审查公司与杜小姐签订的劳动合同时发现,公司在这份劳动合同上,没有加盖公司公章,也没有合同鉴证机关的鉴证,公司这方只有一个法人代表的个人签字。
有人认为这份合同属于无效,但杜小姐不同意,她认为:“第一,我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虽然公司没有加盖公章,但有法人代表的亲笔签名,这就表示公司认可该合同,怎么能说是无效合同呢?第二,这份合同虽然没经过鉴证机关审查鉴证,但合同条款中并没有违法和不公正的内容呀。所以,不能说这是一份无效劳动合同。”
又有人认为:“劳动合同上没有加盖公司的公章,本身就不符合订立合同的形式要件,再加上又没有经过鉴证,这份劳动合同当然无效了。”
这份劳动合同无效吗?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时,应该在劳动合同上签章。即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本案中的公司在劳动合同上没有加盖公司的公章是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但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公司的过错造成的,公司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所以,虽然合同未加盖公章,但毕竟有法人代表(总经理)的签名,法人代表有权代表公司订立合同。不能仅凭没有盖公章就认定是无效合同。
实际上,该公司与杜小姐双方都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按合同的约定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也享受了各自的权利,现在有人突然说合同是无效的,实在是荒唐可笑。
其次,关于劳动合同的鉴证,我国目前的规定是“鼓励鉴证”,而不是“强制性鉴证”。换句话说,鉴证只是劳动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查认定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劳动合同成立的必备条件,更不能用它来作为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的标志。因此,称劳动合同未经鉴证机关审核盖章,就是无效合同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所述,尽管该合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缺陷,但还不能因此认定该合同无效。只要该合同内容是合法的,且双方在签订时没有任何一方存在欺诈或胁迫行为,仲裁机构完全可以将它看做一份有效的劳动合同。
篇9:中文和外文劳动合同哪个有效?
问:劳动合同有中文和外文两个版本,如果两个版本不一致,应该以哪一个版本为准?
答:为国人工作,劳动合同当然是中文的,但是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强,许多跨国公司、外国公司来到我国,他们中的大多数高层管理者是外**公司派来的,有些不谙中文,于是在这些公司工作的中国员工就会看到劳动合同的英文版本、日文版本等等。那么这些以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怎样的呢?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合同应当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外文书写”,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应当中文写成,这样既便于中国员工了解劳动合同的内容,也便于劳动争议处理部门根据劳动合同的内容解决纠纷。考虑到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一方或者是国内企业聘请的外国专家等对中文不熟悉,也允许在劳动合同的中文版本外同时存在一个外文版本。
不仅如此,法律还进一步表现了对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的约定的充分尊重,《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还规定: “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即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劳动合同可以仅用某种外文书写。
由于劳动合同可以同时存在中文、外文两种版本,而语言之间的翻译永远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版本之间效力高低的问题,也就是在确定权利义务的过程中,以哪一个版本写明的含义为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有自行决定的权利,因为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内容的拟定者,必然会作出对其有利的约定,如主张以外文文本为准,而这对于不懂外文的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 “用中、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劳动合同文本为准。”
因此在签署外文版劳动合同或同时签署中、外文两个版本的劳动合同时,应特别注意劳动合同中有没有对劳动合同版本以及各版本之间效力高低的约定。
[中文和外文劳动合同哪个有效?]
篇10:工会协议比劳动合同有效吗
网友的困惑:
我在一家照明企业做机修,单位里的工作时间差不多每星期平均工作超过55小时,白班更是加班超过国家规定周最大加班时间2倍,而本人合同工资为1700元,但结算工资时给的加班工资却是按960的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来结算,也就是每个月工作超过210小时却只有2000刚出头的收入,我想问下,单位人事说国家有这样的规定,只要工会和单位签订了协议,单位就不用按合同工资,可以按最低工资标准来结算加班工资,而加班超过劳动法规定的也是合同上写的,说是不违反劳动法的,我想问下是否有这样的政策,如果没有我该怎么办?
特约顾问答复:
标准工时制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但是单位可能为某些工种向劳动部门申请综合工时制,这种工时制度不以每天和每周为单位计算,而是按照审批结果以每月、每季度甚至半年为周期来计算平均工作时间。这样一来,单位可以在周期内做到忙时多加班,闲时多休息。建议你问一下公司里是否对你的岗位申请了类似制度。如果有综合工时制,你现在工作忙,周期内通过额外的休息补回去即可,不违法。若没有实行这样的制度,或者周期内平均计算仍然超法律允许的加班工时,单位就存在违法行为了。
针对你说的工会和单位的协议,大概是指的是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如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大力推行的一种单位内群体合同。它的范围类似于单位的规章制度,效力适用于单位和全体员工,包括签订后入职的员工,但是它不像规章制度是由单位主导制订的,而是由单位和以工会为代表的全体职工共同协商制订的。
考虑到集体合同是一份适用于全体员工的普遍性合同,就不可能落实具体工资这样细节的问题。所以集体合同并不会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具体工资,而是确定单位内部的最低工资、岗位工资、级别工资等条框性的工资和计算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集体合同规定》中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规定。”可见,劳动合同中报酬要求不低于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报酬高于集体合同的,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
你的劳动合同上确实约定了月工资为1700元的话,那单位应该按照1700元基本工资来发放。按照前面我说的工时问题处理后确实还存在加班加点的,则应该按照1700月工资基数另行计算加班费支付。
[工会协议比劳动合同有效吗]
【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问题】相关文章:
5.劳动合同
6.公司企业劳动合同
7.生产劳动合同
8.劳动合同须知
9.河北省劳动合同
10.福建省劳动合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