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合同>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

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

2022-05-28 03:25: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ngu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

篇1: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

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

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

(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他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

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数据链路层:他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歌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层: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针、针的使用、电流、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OSI分层的优点:

(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大多数的计算机网络都采用层次式结构,即将一个计算机网络分为若干层次,处在高层次的系统仅是利用较低层次的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层实现该功能所采用的算法和协议;较低层次也仅是使用从高层系统传送来的参数,这就是层次间的无关性。

因为有了这种无关性,层次间的每个模块可以用一个新的模块取代,只要新的模块与旧的模块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接口,即使它们使用的算法和协议都不一样。

网络中的计算机与终端间要想正确的传送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顺序、数据的格式及内容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种约定或规则称做协议。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1、语义:

是对协议元素的含义进行解释,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所规定的语义是不同的。例如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得到的响应等。

2、语法:

将若干个协议元素和数据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所应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对信息的数据结构做一种规定。例如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等。

3、时序:

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例如在双方进行通信时,发送点发出一个数据报文,如果目标点正确收到,则回答源点接收正确;若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则要求源点重发一次。

篇2: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1>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 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3>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4>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 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 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 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1>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2>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3> 重要设备:网关。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重点:

1>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2>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篇3:OSI七层网络模型与TCP/IP四层网络模型

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

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一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 ,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图1表示了OSI分层模型。

图1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层 物理层

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编址(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和环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可能延缓数据的传输,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刻接收到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溃。

数据链路层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介质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如何进行站的调度、发生和接收数据。MAC确保信息跨链路的可靠传输,对数据传输进行同步,识别错误和控制数据的流向。一般地讲,MAC只在共享介质环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多个节点才能连接到同一传输介质上。IEEE MAC规则定义了地址,以标识数据链路层中的多个设备。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管理单一网络链路上的设备间的通信,IEEE 802.2标准定义了LLC。LLC支持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服务。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帧中定义了许多域。这些域使得多种高层协议可以共享一个物理数据链路。

第三层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立连接。它一般包括网络寻径,还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错误检查等。相同MAC标准的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一般只涉及到数据链路层,而不同的MAC标准之间的数据传输都涉及到网络层。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因而可以实现多种网络间的互联。

第四层 传输层

传输层向高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网络数据流服务。传输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传输、虚电路管理及差错校验和恢复。流控管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确保传输设备不发送比接收设备处理能力大的数据;多路传输使得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传输到一个物理链路上;虚电路由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差错校验包括为检测传输错误而建立的各种不同结构;而差错恢复包括所采取的行动(如请求数据重发),以便解决发生的任何错误。传输控制协议(TCP)是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TCP/IP协议族中的传输层协议。

第五层 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包括发生在不同网络应用层之间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应答,这些请求与应答通过会话层的协议实现,

它还包括创建检查点,使通信发生中断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个状态。

第六层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多种功能用于应用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识别。表示层的编码和转化模式包括公用数据表示格式、性能转化表示格式、公用数据压缩模式和公用数据加密模式。

公用数据表示格式就是标准的图像、声音和视频格式。通过使用这些标准格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转化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数据表示,在系统间交换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标准数据压缩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被压缩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的解压;加密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加密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地解密。

表示层协议一般不与特殊的协议栈关联,如QuickTime是Applet计算机的视频和音频的标准,MPEG是ISO的视频压缩与编码标准。常见的图形图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静态图像压缩和编码标准。

第七层 应用层

应用层是最接近终端用户的OSI层,这就意味着OSI应用层与用户之间是通过应用软件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应用层并非由计算机上运行的实际应用软件组成,而是由向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资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组成,这类应用软件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畴。应用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标识通信伙伴、定义资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为可能丢失通信伙伴,应用层必须为传输数据的应用子程序定义通信伙伴的标识和可用性。定义资源可用性时,应用层为了请求通信而必须判定是否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都需要应用层的协同操作。

OSI的应用层协议包括文件的传输、访问及管理协议(FTAM) ,以及文件虚拟终端协议(VIP)和公用管理系统信息(CMIP)等。

TCP/IP分层模型

TCP/IP分层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称作因特网分层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因特网参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图2表示了TCP/IP分层模型的四层。

图2 TCP/IP四层参考模型

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ICP/IP协议族并不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此它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必须与许多其他的协议协同工作。

TCP/IP分层模型的四个协议层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层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并不定义与ISO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功能。相反,它定义像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这样的协议,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第二层 网间层

网间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本层包含IP协议、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来提供网络诊断信息。

第三层 传输层

传输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它提供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中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UDP协议(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户数据报服务。

第四层 应用层

应用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和表达层。因特网的应用层协议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传输协议)、Gopher、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elent(远程终端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IRC(因特网中继会话)、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等。

篇4:OSI七层网络模型与TCP/IP四层网络模型

OSI网络分层参考模型

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一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 ,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图2.1表示了OSI分层模型。

┌─────┐

│ 应用层 │第七层

├─────┤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第一层

└─────┘

图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层 物理层

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编址(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和环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可能延缓数据的传输,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刻接收到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溃。数据链路层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介质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

MAC描述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如何进行站的调度、发生和接收数据。MAC确保信息跨链路的可靠传输,对数据传输进行同步,识别错误和控制数据的流向。一般地讲,MAC只在共享介质环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多个节点才能连接到同一传输介质上。IEEE MAC规则定义了地址,以标识数据链路层中的多个设备。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管理单一网络链路上的设备间的通信,IEEE 802.2标准定义了LLC。LLC支持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服务。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帧中定义了许多域。这些域使得多种高层协议可以共享一个物理数据链路。

第三层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立连接。它一般包括网络寻径,还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错误检查等。相同MAC标准的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一般只涉及到数据链路层,而不同的MAC标准之间的数据传输都涉及到网络层。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因而可以实现多种网络间的互联。

第四层 传输层

传输层向高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网络数据流服务。传输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传输、虚电路管理及差错校验和恢复。流控管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确保传输设备不发送比接收设备处理能力大的数据;多路传输使得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传输到一个物理链路上;虚电路由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差错校验包括为检测传输错误而建立的各种不同结构;而差错恢复包括所采取的行动(如请求数据重发),以便解决发生的任何错误。传输控制协议(TCP)是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TCP/IP协议族中的传输层协议。

第五层 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包括发生在不同网络应用层之间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应答,这些请求与应答通过会话层的协议实现。它还包括创建检查点,使通信发生中断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个状态。

第六层??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多种功能用于应用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识别。表示层的编码和转化模式包括公用数据表示格式、性能转化表示格式、公用数据压缩模式和公用数据加密模式。

公用数据表示格式就是标准的图像、声音和视频格式。通过使用这些标准格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转化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数据表示,在系统间交换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标准数据压缩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被压缩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的解压;加密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加密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地解密。

篇5:OSI七层与TCP/IP五层网络架构详解

OSI和TCP/IP是很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网络基础知识,理解得透彻对运维工程师来说非常有帮助,今天偶又复习了一下:

(1)OSI七层模型

OSI中的层 功能 TCP/IP协议族

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表示层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没有协议

会话层 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 没有协议

传输层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TCP,UDP

网络层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IP,ICMP,RIP,OSPF,BGP,IGMP

数据链路层 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SLIP,CSLIP,PPP,ARP,RARP,MTU

物理层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ISO2110,IEEE802,IEEE802.2

(2)TCP/IP五层模型的协议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还有我们通常说的双绞线也工作在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桥(现已很少使用)、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卡(其实网卡是一半工作在物理层、一半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传输层:四层交换机、也有工作在四层的路由器

二、TCP/UDP协议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其中TCP提供IP环境下的数据可靠传输,它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流传送、可靠性、有效流控、全双工操作和多路复 用。通过面向连接、端到端和可靠的数据包发送。通俗说,它是事先为所发送的数据开辟出连接好的通道,然后再进行数据发送;而UDP则不为IP提供可靠性、 流控或差错恢复功能。一般来说,TCP对应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而UDP对应的则是可靠性要求低、传输经济的应用。TCP支持的应用协议主要 有:Telnet、FTP、SMTP等;UDP支持的应用层协议主要有:NFS(网络文件系统)、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主域名称系 统)、TFTP(通用文件传输协议)等.

TCP/IP协议与低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无关,这也是TCP/IP的重要特点

三、OSI的基本概念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

1、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2、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可以是逻辑接口)进行通信。

3、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4、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 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 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 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

在 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如 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 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这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 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 (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 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 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而是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除了层的数量之外,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与TCP/IP协议有什么区别?

www.dnzg.cn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是一个参考标准,解释协议相互之间应该如何相互作用。TCP/IP协议是美国国防部发明的,是让互联网成为了目前这个样子的标准之一。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中没有清楚地描绘TCP/IP协议,但是在解释TCP/IP协议时很容易想到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TCP/IP协议中的应用层处理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中的第五层、第六层和第七层的功能。

TCP/IP协议中的传输层并不能总是保证在传输层可靠地传输数据包,而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可以做到。TCP/IP协议还提供一项名为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选择。UDP不能保证可靠的数据包传输。

TCP/UD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其中TCP提供IP环境下的数据可靠传输,它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流传送、可靠性、有效流控、全双工操作和多路复用。通过面向连接、端到端和可靠的数据包发送。通俗说,它是事先为所发送的数据开辟出连接好的通道,然后再进行数据发送;而UDP则不为IP提供可靠性、流控或差错恢复功能。一般来说,TCP对应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而UDP对应的则是可靠性要求低、传输经济的应用。

TCP支持的应用协议主要有:Telnet、FTP、SMTP等;UDP支持的应用层协议主要有:NFS(网络文件系统)、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主域名称系统)、TFTP(通用文件传输协议)等。

TCP/IP协议与低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无关,这也是TCP/IP的重要特点。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篇6:介绍一下OSI七层模型笔试题目

介绍一下OSI七层模型笔试题目

OSI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网络设备间的通信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1)物理层: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针、针的使用、电流、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2)数据链路层:他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3)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他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

示例:IP,IPX等。

互操作性

(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示例:RPC,SQL等。

(6)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

(7)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 对应 应用程序的 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OSI 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见图1。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议层(S)、表示层(P)、应用层(A)。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第四层到第七层主要负责互操作性,而一层到三层则用于创造两个网络设备间的物理连接.

篇7:OSI网络层基本功能

网络层需要执行4个基本任务——用IP地址编址、封装、解封装、路由,其中前三项都很容易理解,路由是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

一、将主机分组

网络很像社会的,为了便于管理会按一定的特点将主机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参考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

2、 特定用途——不同用途的主机对网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电子商务和艺术设计。

3、 所有权——处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二、将主机划分为网络的好处

随着网络规模的壮大,也会产生一些列的问题,例如:性能下降、安全问题、地址管理。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相互连接的小型子网至少可以部分缓解这些问题。

1、 提高性能——例如将不同属性的主机分为不同的小网络,利于实现广播,

2、 安全性——就是按权限划分网络带来的好处。

3、 实现层次编址——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其中网络编址又可分为3层,层次编址也提高了路由的效率。

三、(默认)网关:网络的出口

可以类比海关。作为设备参数,每台主机都有指定的默认网关地址。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有路由功能的机器的IP地址)。当进行数据包传输的时候,网络中的主机认识自己网络中得设备的地址,如果需要向外网传输数据包,那么主机不认识目的地址,所以将数据包发给默认网关。

主机具备一个网卡只能有一个网关。

四、路由

路由定义:路由器负责对到达网关接口的每个数据包做出转发决定。这个转发过程就成为路由。

路由器路由表:路由表中的路由有三个主要特点:目的网络、下一跳、度量(跃点数)。可以通过路由器的控制台使用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主机路由表:命令route print或netstat –r可以查看主机的路由表。

篇8:OSI传输层功能及协议

OSI传输层功能及协议

一、传输层的作用

1、 跟踪各个会话

因为每台主机上可能有多个进程进行通信,传输层需要将各个数据段发送给相应的进程,这也可以理解,在传输层报头中加入了源和目的进程号(其实就是端口号)。

2、 分段数据并管理每个分段(源)

3、 重组数据(目的)

4、 标识应用程序

这一条和第一条类似,用端口号标识。

5、 流量控制

6、 错误恢复

7、 开始会话

二、端口号

类型:

公认端口——端口0到1023(210-1)

公认端口用于服务和应用程序。都是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所采用。

例如:FTP(端口20,21);HTTP(端口80);DNS(端口53)

已注册端口——端口1024到49151

分配给用户进程或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是用户选择安装的一些应用程序,不是已经分配了公认端口的常用应用程序。

这些端口在没有被服务器资源占用时,可由客户端动态选用为源端口。

例如:MSN Messenger(端口1812);HTTP备用(端口8008,8080)

动态或私有端口——端口49152到65535

也称为临时端口。这些端口往往在开始连接时被动态分配给客户端应用程序。客户端一般很少使用动态或私有端口服务(只有一些点对点文件共享程序使用)。

三、TCP头结构

TCP协议头最少20个字节,包括以下的区域:

TCP源端口(SourcePort):16位的源端口其中包含初始化通信的端口。源端口和源IP地址的作用是标示报文的返回地址。

TCP目的端口(Destinationport):这个端口指明报文接收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地址接口。

TCP序列号(序列码,SequenceNumber):32位的序列号由接收端计算机使用,重新分段的报文成最初形式。当SYN出现,序列码实际上是初始序列码(ISN),而第一个数据字节是ISN+1。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32位的序列号由接收端计算机使用,重组分段的报文成最初形式。如果设置了ACK控制位,这个值表示一个准备接收的下一个包的序列码。

注:可以将确认号简单理解为准备接收地下一个包得序列码。

数据偏移量(HLEN):4位包括TCP头大小,指示何处数据开始。

保留(Reserved):6位值域,这些位必须是0。为了将来定义新的用途所保留。

标志(Code Bits):6位标志域。表示为:紧急标志、有意义的应答标志、推、重置连接标志、同步序列号标志、完成发送数据标志。按照顺序排列是:URG、ACK、PSH、RST、SYN、FIN。

窗口(Window):16位,用来表示窗口大小。

校验位(Checksum):16位TCP头。源机器基于数据内容计算一个数值,收信息机要与源机器数值结果完全一样,从而证明数据的有效性。

优先指针(紧急,Urgent Pointer):16位,指向后面是优先数据的字节,在URG标志设置了时才有效。如果URG标志没有被设置,紧急域作为填充。加快处理标示为紧急的数据段,

选项(Option):长度不定,但长度必须以字节。如果没有选项就表示这个一字节的域等于0。

填充:不定长,填充的内容必须为0,它是为了数学目的而存在。目的是确保空间的可预测性。保证包头的结合和数据的开始处偏移量能够被32整除,一般额外的零以保证TCP头是32位的整数倍。

四、TCP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申请):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Numbers)。

第二次握手(回复+申请):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回复):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五、通信中各种状态

LISTENING:监听来自远方TCP端口的连接请求。

SYN-SENT:在发送连接请求后等待匹配的连接请求。

SYN-RECE:在收到和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后等待对连接请求的确认。

ESTABLISHED:代表一个打开的连接,数据可以传送给用户。

FIN-WAIT-1:等待远程TCP的连接中断请求,或先前的连接中断请求的确认。

FIN-WAIT-2:从远程TCP等待连接中断请求。

CLOSE-WAIT:等待从本地用户发来的连接中断请求。

CLOSING:等待远程TCP对连接中断的确认。

LAST-ACK:等待原来发向远程TCP的连接中断请求的确认。

TIME-WAIT:等待足够的时间以确保远程TCP接收到连接中断请求的确认。

CLOSED :没有任何连接状态。

可以用netstat命令查看一下主机现在建立的连接和状态。

六、TCP会话终止

若要关闭连接,应设置数据报头重的FIN控制标志,需采用包含FIN数据段和ACK数据段的二次握手,因此要终止一个TCP支持的整个过程,需要实施4次交换,以终止两个双向会话。也可以用三次握手来终止(四次握手中的二、三两次合并为一次)。

七、TCP重传

关于确认号的一个小细节:如果接收到序列号为1500到3000以及3400到3500的数据段,那么确认号应当为3001。这是因为未接收到3001到3399之间的数据段,此时准备接收的下一个数据段的序列号为3001。

TCP的标准实施流程是:主机传输数据段,并将数据段的副本列入重新发送队列,然后启动计时器。当接收到数据确认信息时,主机将从队列中删除对应数据段;如果到及时器超时还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将重新传输数据段。

现在的主机还有一项备选功能:选择性确认。如果两台主机都支持选择性确认功能,目的主机便可以确认间断数据段中得数据,那么源主机就只要传输丢失的数据。

八、TCP的拥塞控制

主要要清楚的就是动态窗口大小控制,来使得每个TCP会话有最佳的窗口大小。

九、UDP协议:低开销通信

UDP是一种简单协议,提供了基本的传输层功能。与TCP相比,UDP开销极低,因为UDP是无连接的,并且不提供复杂的重新传输、排序和流量控制机制。

与TCP的通信机制不同,由于UDP是无连接的协议,因此通信发生之前不建立会话。UDP是基于事务的,换言之,应用程序要发送数据时,它仅是发送数据而已。由于不建立会话,因此一旦数据和端口号准备就绪,UDP就可以生成数据报并递交给网络层,并在网络上寻址和发送。

因为UDP不进行排序,所以数据到达的时候只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进行排列。如果数据的顺序对应用程序很重要,那么应用程序只能自己标志数据的正确顺序,并决定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TCP与UDP的关键区别在于可靠性。

篇9:OSI第二层网络架构的安全要素

许多安全管理员多关注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忽略Layer2网络架构(数据链路层),同时这也是网络安全和可靠性方面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会向你展示如何修正交换机配置以及架构方面最常见的错误。虽然我使用Cisco来作为我的例子,但是同样的策略和所讨论的教训一样适用于其他厂商。这些安全手续对任何数据网络来说都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使用IP电话的时候。启用SSh,禁止Telnet

在Cisco Native IOS上启用SSH,禁止Telnet命令描述username admin1 privilege 15 password 0 Admin-Password建立一个叫做admin1的系统管理员,每一个管理都必须重复。aaa new-model使用一个本地数据库,设置为AAA模式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default localaaa authorization exec default localaaa authorization network default localaaa session-id commonip domain name MyDomain.com建立一个用于认证的名字crypto key generate rsa建立数字证书,

使用至少768位的Diffie-Hellman关键字line vty 0 4进入vty配置transport input ssh仅仅允许SSH登录

在 Cisco Catalyst OS上启用SSH,禁止Telnet命令描述set crypto key rsa 1024生成一个1024位的RSA keyset ip permit 10.0.10.0 255.255.255.0 ssh明确仅允许指定IP范围内的地址SSHset ip enable

要注意,对Cisco Native IOS交换机来说,Native IOS命令同样可以工作在Cisco IOS路由器上。无法使用SSH可能会导致口令被窃,并让攻击者获得对交换架构完全的控制权。

篇10: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网络管理协议,它定义了网络管理器与被管代理间的通信方法,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历史,并简单介绍几种网络管理协议。在网络管理协议产生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管理者要学习各种从不同网络设备获取数据的方法。因为各个生产厂家使用专用的方法收集数据,相同功能的设备,不同的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采集方法可能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个行业标准的紧迫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开始研究网络管理通信标准问题的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他们对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始于1979年,主要针对OSI(开放系统互连)七层协议的传输环境而设计。

ISO的成果是CMIS(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和CMI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支持管理进程和管理代理之间的通信要求,CMIP则是提供管理信息传输服务的应用层协议,二者规定了OSI系统的网络管理标准。基于OSI标准的产品有ATT的Accumaster和DEC公司的EMA等,HP的OpenView最初也是按OSI标准设计的。

后来,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为了管理以几何级数增长的Internet,决定采用基于OSI的CMIP协议作为Internet的管理协议,并对它作了修改,修改后的协议被称作CMOT(Common Management OverTCP/IP)。但由于CMOT迟迟未能出台,IETF决定把已有的SGMP(简单网关监控协议)进一步修改后,作为临时的解决方案。这个在SGMP基础上开发的解决方案就是著名的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也称SNMPv1。

SNMPv1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性,容易实现且成本低。此外,它的特点还有:可伸缩性SNMP可管理绝大部分符合Internet标准的设备;扩展性通过定义新的被管理对象,可以非常方便地扩展管理能力;健壮性(Robust)即使在被管理设备发生严重错误时,也不会影响管理者的正常工作。

近年来,SNMP发展很快,已经超越传统的TCP/IP环境,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成为网络管理方面事实上的标准。支持SNMP的产品中最流行的是IBM公司的NetView、Cabletron公司的Spectrum和HP公司的OpenView。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生产网络通信设备的厂家,如Cisco、Crosscomm、Proteon、Hughes等也都提供基于SNMP的实现方法。相对于OSI标准,SNMP简单而实用。

如同TCP/IP协议簇的其它协议一样,开始的SNMP没有考虑安全问题,为此许多用户和厂商提出了修改SNMPv1,增加安全模块的要求,

于是,IETF在1992年雄心勃勃地开始了SNMPv2的开发工作。它当时宣布计划中的第二版将在提高安全性和更有效地传递管理信息方面加以改进,具体包括提供验证、加密和时间同步机制以及GETBULK操作提供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等。最近几年,IETF为SNMP的第二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多数是为了寻找加强SNMP安全性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涉及的方面依然无法取得一致,从而只形成了现在的SNMPv2草案标准。4月,IETF成立了SNMPv3工作组。SNMPv3的重点是安全、可管理的体系结构和远程配置。目前SNMPv3已经是IETF提议的标准,并得到了供应商们的强有力支持。

SNMP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网络管理协议。由于SNMP首先是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在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提出的,因此许多人认为SNMP在IP上运行的原因是Internet运行的是TCP/IP协议,但事实上,SNMP是被设计成与协议无关的,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使用。

SNMP是由一系列协议组和规范组成的,它们提供了一种从网络上的设备中收集网络管理信息的方法。

从被管理设备中收集数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轮询(polling-only)方法,另一种是基于中断(interrupt-based)的方法。

SNMP使用嵌入到网络设施中的代理软件来收集网络的通信信息和有关网络设备的统计数据。代理软件不断地收集统计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记录到一个管理信息库(MIB)中。网管员通过向代理的MIB发出查询信号可以得到这些信息,这个过程就叫轮询(polling)。为了能全面地查看一天的通信流量和变化率,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轮询SNMP代理,每分钟就轮询一次。这样,网管员可以使用SNMP来评价网络的运行状况,并揭示出通信的趋势,如哪一个网段接近通信负载的最大能力或正使通信出错等。先进的SNMP网管站甚至可以通过编程来自动关闭端口或采取其它矫正措施来处理历史的网络数据。

如果只是用轮询的方法,那么网络管理工作站总是在控制之下。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信息的实时性,尤其是错误的实时性。多久轮询一次、轮询时选择什么样的设备顺序都会对轮询的结果产生影响。轮询的间隔太小,会产生太多不必要的通信量;间隔太大,而且轮询时顺序不对,那么关于一些大的灾难性事件的通知又会太慢,就违背了积极主动的网络管理目的。

篇11:网络产品代理协议

网络产品代理协议

甲方名称: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 号:_________

乙方名称: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 号:_________

第一条 协议项目和目的

1.1 甲、乙双方经过协商,乙方申请成为_________网络的代理商,并完全接受乙方的管理规范,经甲方初步审核符合_________代理商必备条件,双方同意签署本代理协议。

1.2 本协议的目的是在甲乙双方之间建立产品或服务的代理体系,保证乙方销售或提供的甲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正宗、渠道合法。本协议不意味甲方授予乙方作为自己全权代理人的权限。本协议的.任何条文不得解释成乙方获得了甲方的全权代理权,以及可以以甲方的名义面对任何层面的客户。乙方可以依据本协议使用甲方商标、企业名称、域名等相关信息解释甲方产品或服务的来源和品质,但不得对外宣称自己是甲方的全权代理商。乙方不得以甲方名义面对第三人、对外签署合同,以及以甲方名义从事任何经济行为。

本协议生效后甲方授予乙方_________网络产品代理商资格,由乙方向其直接客户(以下简称客户)销售甲方的域名注册、网站寄放以及甲方在本协议有效期内推出的其它业务。

第二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1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2.1.1 积极宣传推广相关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维护甲方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品质,如实向客户告知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及基本报价等,不得进行以次充好、削减服务项目、对免费项目收费等损害甲方和/或客户利益的行为。

2.1.2 乙方办理业务时由乙方与客户签定合同,全部合同权利义务由乙方独立承担,并向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解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乙方可享受甲方提供的各项服务与支持,但应受甲方的成本控制制约,甲方有权不提供。

2.1.3 依照甲方规定提交预付款_________元,乙方承认第一次支付的预付款为必须完成的业绩,乙方上述预付款未使用完而终止本协议,不得要求退还预付款余额。乙方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完成第一次支付预付款的业绩且没有其他违反本协议的行为,要求中止协议的,帐上余款可以退还。

2.1.4 依照甲方规定,乙方享受甲方产品的代理价格。乙方自行与客户约定的服务价格、收费标准不得低于甲方公开报价。

2.1.5 向甲方及时提供客户的相关资料和支付相关费用以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

2.1.6 保证服务质量,不得损害甲方整体市场形象,也不得从事其它损害甲方利益的行为。

2.1.7 乙方可以在其公司宣传材料和名片上以及广告内容中使用_________网络代理商字样和统一标识,未经甲方授权,乙方不得以甲方“办事处”、某级别“代理”、“地区代理”或“总代理”等具有垄断性、排他性和其它未经甲方授权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及商业活动。且不得将“_________网络”与乙方作任何实质性联系,其企业名称不得出现“_________网络”等引人误解其为甲方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或总代理、地区代理的字样。乙方不得做出任何引人误解或引起混淆的行为,使他人误以为乙方是甲方子公司或分公司、关联公司、全权代理或其他实质性关系单位。(5)

篇12:网络产品代理协议

甲方名称: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 号:_________

乙方名称: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

地 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帐 号:_________

第一条 协议项目和目的

1.1 甲、乙双方经过协商,乙方申请成为_________网络的代理商,并完全接受乙方的管理规范,经甲方初步审核符合_________代理商必备条件,双方同意签署本代理协议。

1.2 本协议的目的是在甲乙双方之间建立产品或服务的代理体系,保证乙方销售或提供的甲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正宗、渠道合法。本协议不意味甲方授予乙方作为自己全权代理人的权限。本协议的任何条文不得解释成乙方获得了甲方的全权代理权,以及可以以甲方的名义面对任何层面的客户。乙方可以依据本协议使用甲方商标、企业名称、域名等相关信息解释甲方产品或服务的来源和品质,但不得对外宣称自己是甲方的全权代理商。乙方不得以甲方名义面对第三人、对外签署合同,以及以甲方名义从事任何经济行为。

本协议生效后甲方授予乙方_________网络产品代理商资格,由乙方向其直接客户(以下简称客户)销售甲方的域名注册、网站寄放以及甲方在本协议有效期内推出的其它业务。

第二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1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2.1.1 积极宣传推广相关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维护甲方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品质,如实向客户告知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及基本报价等,不得进行以次充好、削减服务项目、对免费项目收费等损害甲方和/或客户利益的行为。

2.1.2 乙方办理业务时由乙方与客户签定合同,全部合同权利义务由乙方独立承担,并向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解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乙方可享受甲方提供的各项服务与支持,但应受甲方的成本控制制约,甲方有权不提供。

2.1.3 依照甲方规定提交预付款_________元,乙方承认第一次支付的预付款为必须完成的业绩,乙方上述预付款未使用完而终止本协议,不得要求退还预付款余额。乙方在本协议有效期内完成第一次支付预付款的业绩且没有其他违反本协议的行为,要求中止协议的,帐上余款可以退还。

2.1.4 依照甲方规定,乙方享受甲方产品的代理价格。乙方自行与客户约定的服务价格、收费标准不得低于甲方公开报价。

2.1.5 向甲方及时提供客户的相关资料和支付相关费用以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

2.1.6 保证服务质量,不得损害甲方整体市场形象,也不得从事其它损害甲方利益的行为。

2.1.7 乙方可以在其公司宣传材料和名片上以及广告内容中使用_________网络代理商字样和统一标识,未经甲方授权,乙方不得以甲方“办事处”、某级别“代理”、“地区代理”或“总代理”等具有垄断性、排他性和其它未经甲方授权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及商业活动。且不得将“_________网络”与乙方作任何实质性联系,其企业名称不得出现“_________网络”等引人误解其为甲方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或总代理、地区代理的字样。乙方不得做出任何引人误解或引起混淆的行为,使他人误以为乙方是甲方子公司或分公司、关联公司、全权代理或其他实质性关系单位。

2.1.8 乙方保证其所有经营活动完全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的规定。如因乙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给甲方带来任何损害,乙方应承担所有法律责任并赔偿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2.1.9 本协议有效期内及本协议终止或者解除后,乙方承诺不向与甲方构成商业竞争关系的企业、商业机构或者组织提供有关甲方业务、技术等一切相关信息或者资料,否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2.1.10 乙方与甲方的其他代理商之间不得进行恶性竞争或者其它不正当竞争。

2.1.11 本协议所称“与甲方构成商业竞争关系的企业、商业机构或者组织”是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商业机构或者组织:

(一)与甲方处于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业、技术领域;

(二)与甲方经营范围相同或者相近似;

(三)与甲方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所面向的客户群相同或者相近似;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2.1.12 乙方如非cnnic授权代理,则不得以cnnic授权代理名义进行活动,否则责任自负。给_________网络造成损失的,应当全额赔偿。

2.1.13 乙方应遵守并促使其用户遵守甲方的各项服务和产品的在线申请/注册条款,乙方的用户违反前述条款的行为将被视为乙方的行为,甲方将直接向乙方追究责任。

2.2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2.2.1 虽然作为本合同服务标的的第一条所述之业务可能成为乙方与客户服务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标的,按照本合同约定,乙方以自己的名义与客户建立合同关系并独立承担合同责任,甲方不与乙方的客户建立服务合同关系。

2.2.2 乙方递交的国际域名注册业务,由于实行即付即注方式,一经乙方递交,甲方便视为乙方及客户同意注册此域名,甲方将在乙方的预付款余额足够的前提下及时实行注册;乙方要求的国内域名注册,甲方接到乙方的在线申请及必需文件后,即开始进行查询、注册;虚拟主机设立和开通等其它业务必须在乙方预付款余额足够或收到甲方汇款凭证传真后按业务合同进行。其它业务甲方应在乙方提交申请后及时处理。

2.2.3 甲方向乙方提供完整的售后服务,详细条款由甲、乙双方之间具体的业务合同确定(包括电子版合同形式),但甲方的售后服务只对乙方,不面向客户。

2.2.4 及时将与乙方业务有关的价格细则和变化,市场动态指导通知乙方(一般用电子邮件方式)。

2.2.5 向乙方提供业务范围内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帮助乙方提高技术能力,拓宽业务范围。

2.2.6 对因乙方违反本协议造成客户或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并有权要求乙方赔偿损失。

2.2.7 对因甲方过错造成的损失,甲方只向乙方承担责任。该责任的承担以甲、乙双方之间发生的该笔具体业务金额的总额为上限。

2.2.8 对于乙方与其客户之间的纠纷、争议、损失、侵权、违约责任等,均由乙方与客户自行解决,甲方不介入乙方与客户的纠纷、争议等,也不对客户的任何损失负责。

2.2.9 在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有权根据市场情况修订定价和管理规范;乙方保证接受甲方在本协议履行期内对相关管理条款的修订。修订一旦作出,甲方会提前_________天发送电子邮件或在甲方网站以公告形式通知乙方,修订从规定的日期起生效。

2.3 客户要约下的代理商的退出

2.3.1 甲方承诺不以任何形式主动提出与乙方客户(以下称“客户”)建立直接的经济关系。

2.3.2 应客户的书面要约,甲方可以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建立服务关系,尤其在下述情况下:

(一)客户提交了自己作为域名、网站、服务器的所有权人的证明;

(二)客户有证据证明乙方提供的服务不能达到乙方与客户所签订的合同要求。没有合同要求时,不能达到本行业一般人士认可的合理要求。

(三)客户提交了已经通知乙方终止合同的通知书。

2.3.3 甲方不对客户和乙方合同的履行和终止承担任何责任,由合同签订一方直接向对方承担责任。

2.3.4 甲方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后,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有关向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所有约定自行终止。

2.3.5 甲方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后,对乙方就该客户的服务向甲方交纳的费用作如下处理:

(一)按照甲方和乙方合同约定,乙方未缴纳的部分不再缴纳;

(二)乙方已经缴纳给甲方的费用,在甲方扣除按照实际提供服务的时间占合同约定的总服务时间的比例计算的相应费用后,作如下处理:a.客户书面提出请求,要求将该部分费用转为与甲方签订合同中规定的应交服务费的部分或全部的,甲方将此费用自动转为该服务费;b.客户向甲方出具书面同意书,同意将此费用退还乙方的,甲方将此费用退回乙方。

第三条 对代理商的奖惩

3.1 依据美满网络的相关规定给予乙方产品价格优惠。

3.2 乙方成为甲方代理后,有违反代理商信誉和宗旨的,或者违反本协议,以及给客户或者甲方造成严重损害的,甲方有权取消其代理资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协议终止。

第四条 协议有效期

本协议有效期为_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第五条 企业名称、商标、商号、品牌、域名和网站

5.1 在履行本协议期间,乙方只能在本协议约定的范围内适当地使用甲方的'企业名称、商标、商号、品牌、域名和网站的名义,不超越甲方认可工作范围的行为,更不得用于其它的目的和事项。乙方在使用甲方的企业名称、商标、商号、品牌、域名和网站时,应当完全为甲、乙双方在本协议中约定的内容服务,不得夹带其他业务内容或经营目的。乙方在其自身宣传材料、名片、市场宣传、网站建设以及其他任何方面使用甲方认可的名称、域名和网站,都必须事先书面通知甲方,并获得甲方的书面许可,方可进行。否则视为对甲方企业名称、商标、商号、品牌、域名和网站的侵权,应负相应的责任。乙方使用甲方名称、商标、域名的用途仅限于对其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描述,不得进行使人联想销货方或服务提供商为甲方的任何行为。

5.2 乙方及其职员承诺在履行本协议期间及在本协议期满后不对甲方所有或将要拥有的商标、企业名称、域名等进行贬低或者其它任何损害,也不对甲方互联网网页或者网站进行任何贬低、抄袭、歪曲、破坏或其它损害。在协议期间乙方应努力工作以维护、提高上述商标、企业名称、域名的价值。

5.3 乙方承诺,若与甲方终止、解除本协议后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他人明示或暗示与上述甲方之商标、企业名称、域名有任何实质性联系,或者以其它方式明示或暗示自己系甲方全权代理商。

5.4 因上述5.1、5.2和5.3情形给第三人或者甲方造成损害的,乙方承担一切责任。

第六条 协议变更、终止及违约责任

6.1 甲、乙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履行本协议。任何一方在履行中采用欺诈、胁迫或者暴力的手段,另一方均可以解除本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6.2 任何一方在履行中发现或者有证据表明对方已经、正在或预期将要违约,可以终止履行本协议,但应及时通知对方。若对方对本协议继续不履行、履行不正当或者违约,该方可以解除本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6.3 在协议执行期间,如果双方或一方认为需要终止,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双方在财务结算完毕、各自责任明确履行之后,方可终止协议。因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擅自终止本协议,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对方损失。在本协议期满时,如双方同意,可续签本协议。

6.4 在6.3之情形下,对方应继续完成当月的财务结算,各自明确责任。

6.5 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可以对本协议有关条款进行变更,但应当以书面形式确认。

6.6 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发生变化,本协议应变更相关内容;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或者终止协议的履行。

6.7 因本协议一方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困难、濒临破产进入法定整顿期或者被清算,任意一方可以解除本协议。

第七条 争议解决

在本协议执行期间如果双方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_________法院起诉。

第八条 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

8.1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使得本协议的履行不可能、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任一方均可以解除本协议。遭受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一方如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协议、解除或延迟本协议,应自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起五日内,将事件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于事件发生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另一方提交导致其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或延迟履行的证明。

8.2 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减少损失,否则应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

8.3 本协议所称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并不能避免且对一方或双方当事人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瘟疫流行和风暴等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政府管制、电信原因等。

第九条 附则

9.1 本协议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和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9.2 除法律本身有明确规定外,后继立法或法律变更对本协议不具有溯及力。双方可根据后继立法或变更后的法律,经协商一致对本协议进行修改或补充,但应采用书面形式。

9.3 一方变更通知、通讯地址或其它联系方式,应自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将变更后的地址、联系方式通知另一方,否则变更方应对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

9.4 本协议的理解与解释应依据协议目的和文本原义进行,本协议的标题仅是为了阅读方便而设,不应影响本协议的解释。

9.5 任何一方对本协议的内容和对方当事人的商业机密均负有保密的义务。

9.6 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经签字、盖章后生效,二份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9.7 本协议由上述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署于_________。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13:网络管理功能介绍

在实际网络管理过程中,网络管理应具有的功能非常广泛,包括了很多方面。在SI网络管理标准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大功能: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这5大功能是网络管理最基本的功能。事实上,网络管理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功能,比如网络规划、网络操作人员的管理等。不过除了基本的网络管理5。大功能,其他的网络管理功能实现都与具体的网络实际条件有关,因此我们只需要关注OSI网络管理标准中的5大功能,其中:

(1)配置管理: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监测网络被管对象的状态,完成网络关键设备配置的语法检查,配置自动生成和自动配置备份系统,对于配置的一致性进行严格的检验。

(2)故障管理;过滤、归并网络事件,有效地发现、定位网络故障,给出排错建议与排错工具,形成整套的故障发现、告警与处理机制。

(3)性能管理:采集、分析网络对象的性能数据,监测网络对象的性能,对网络线路质量进行分析。同时,统计网络运行状态信息,对网络的使用发展作出评测、估计,为网络进一步规划与调整提供依据。

(4)安全管理:结合使用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存储的保密与完整性机制,以保障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安全。维护系统日志,使系统的使用和网络对象的修改有据可查。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5)计费管理:对网际互联设备按IP地址的双向流量统计,产生多种信息统计报告及流量对比,并提供网络计费工具,以便用户根据自定义的要求实施网络计费。

下面我们将针对5大功能中每个部分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

1.配置管理

(1)配置信息的自动获取:在一个大型网络中,需要管理的设备是比较多的,如果每个设备的配置信息都完全依靠管理人员的手工输入,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而且还存在出错的可能性。对于不熟悉网络结构的人员来说,这项工作甚至无法完成‘因此,一个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应该具有配置信息自动获取功能。即使在管理人员不是很熟悉网络结构和配置状况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有关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对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在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中,根据获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网络管理协议标准的MIB中定义的配置信息(包括SNMP;和CMIP协议);二类是不在网络管理协议标准中有定义,但是对设备运行比较重要的配置信息;三类就是用于管理的一些辅助信息。

(2)自动配置、自动备份及相关技术:配置信息自动获取功能相当于从网络设备中“读”信息,相应的,在网络管理应用中还有大量“写”信息的需求。同样根据设置手段对网络配置信息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协议标准中定义的方法(如SNMP中的set服务)进行设置的配置信息;二类是可以通过自动登录到设备进行配置的信息;三类就是需要修改的管理性配置信息。

(3)配置一致性检查:在一个大型网络中,由于网络设备众多,而且由于管理的原因,这些设备很可能不是由同一个管理人员进行配置的。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管理员对设备进行的配置,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配置一致性问题。因此,对整个网络的配置情况进行一致性检查是必需的。在网络的配置中,对网络正常运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路由器端口配置和路由信息配置,因此,要进行、致性检查的也主要是这两类信息。

(4)用户操作记录功能:配置系统的安全性是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的核心,因此,必须对用户进行的每一配置操作进行记录。在配置管理中,需要对用户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问内进行的特定配置操作。

2.性能管理

(1)性能监控:由用户定义被管对象及其属性。被管对象类型包括线路和路由器;被管对象属性包括流量、延迟、丢包率、CPU利用率、温度、内存余量。对于每个被管对象,定时采集性能数据,自动生成性能报告。

(2)阈值控制:可对每一个被管对象的每一条属性设置阈值,对于特定被管对象的特定属性,可以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和性能指标进行阈值设置。可通过设置阈值检查开关控制阂值检查和告警,提供相应的阈值管理和溢出告警机制。

(3)性能分桥: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和整理,计算性能指标,对性能状况作出判断,为网络规划提供参考。

(4)可视化的性能报告:对数据进行扫描和处理,生成性能趋势曲线,以直观的图形反映性能分析的结果。

(5)实时性能监控:提供了一系列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工具,用以对流量、负载、丢包、温度、内存、延迟等网络设备和线路的性能指标进行实时检测,可任意设置数据采集间隔。

(6)网络对象性能查询:可通过列表或按关键字检索被管网络对象及其属性的性能记录。

3.故障管理

(1)故障监测:主动探测或被动接收网络上的各种事件信息,并识别出其中与网络和系统故障相关的内容,对其中的关键部分保持跟踪,生成网络故障事件记录。

(2)故障报警:接收故障监测模块传来的报警信息,根据报警策略驱动不同的报警程序,以报警窗口/振铃(通知一线网络管理人员)或电子邮件(通知决策管理人员)发出网络严重故障警报。

(3)故障信息管理:依靠对事件记录的分析,定义网络故障并生成故障卡片,记录排除故障的步骤和与故障相关的值班员日志,构造排错行动记录,将事件-故障-日志构成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整体,以反映故障产生、变化、消除的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

(4)排错支持工具:向管理人员提供一系列的实时检测工具,对被管设备的状况进行测试并记录下测试结果以供技术人员分析和排错;根据已有的徘错经验和管理员对故障状态的描述给出对徘错行动的提示。

(5)检索/分析故障信息:浏阅并且以关键字检索查询故障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数据库记录,定期收集故障记录数据,在此基础上给出被管网络系统、被管线路设备的可靠性参数。

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功能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网络管理本身的安全,其次是被管网络对象的安全。

网络管理过程中,存储和传输的管理和控制信息对网络的运行和管理至关重要,一旦泄密、被篡改和伪造,将给网络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网络管理本身的安全由以下机制来保证:

(1)管理员身份认证,采用基于公开密钥的证书认证机制;为提高系统效率,对于信任域内(如局域网)的用户,可以使用简单口令认证。

(2)管理信息存储和传输的加密与完整性,Web浏览器和网络管理服务器之间采用安全套接字层(SSL)传输协议,对管理信息加密传输并保证其完整性;内部存储的机密信息,如登录口令等,也是经过加密的。

(3)网络管理用户分组管理与访问控制,网络管理系统的用户(即管理员)按任务的不同分成若干用户组,不同的用户组中有不同的权限范围,对用户的操作由访问控制检查,保证用户不能越权使用网络管理系统。

(4)系统日志分析,记录用户所有的操作,使系统的操作和对网络对象的修改有据可查,同时也有助于故障的跟踪与恢复。

网络对象的安全管理有以下功能:

(1)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通过管理路由器的访问控制链表,完成防火墙的管理功能,即从网络层(1P)和传输层(TCP)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保护网络内部的设备和应用服务,防止外来的攻击。

(2)告警事件分析,接收网络对象所发出的告警事件,分析员安全相关的信息(如路由器登录信息、SNMP认证失败信息),实时地向管理员告警,并提供历史安全事件的检索与分析机制,及时地发现正在进行的攻击或可疑的攻击迹象。

(3)主机系统的安全漏洞检测,实时的监测主机系统的重要服务(如WWW,DNS等)的状态,提供安全监测工具,以搜索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或安全隐患,并给出弥补的措施。

总之,网络管理通过网关(即边界路由器)控制外来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以防止外来的攻击;通过告警事件的分析处理,以发现正在进行的可能的攻击;通过安全漏洞检擒来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以防患于未然。

5.计费管理

(1)计费数据采集:计费数据采集是整个计费系统的基础,但计费数据采集往往受到采集设备硬件与软件的制约,而且也与进行计费的网络资源有关。

(2)数据管理与数据维护:计费管理人工交互性很强,虽然有很多数据维护系统自动完成,但仍然需要人为管理,包括交纳费用的输入、联网单位信息维护,以及账单样式决定等。

(3)计费政策制定;由于计费政策经常灵活变化,因此实现用户自由制定输入计费政策尤其重要。这样需要一个制定计费政策的友好人机界面和完善的实现计费政策的数据模型。

(4)政策比较与决策支持:计费管理应该提供多套计费政策的数据比较,为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

(5)数据分析与费用计算:利用采集的网络资源使用数据,联网用户的详细信息以及计费政策计算网络用户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计算出应交纳的费用。

(6)数据查询:提供给每个网络用户关于自身使用网络资源情况的详细信息,网络用户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核对自己的收费情况。

篇14:网站功能委托开发协议

网站功能模板委托开发协议

程序开发委托合同书

甲方(委托方):

乙方(执行方):XX设计工作室

为了更好的'推广公司网站,甲方委托乙方进行公司网站功能模块开发,甲乙双方秉承相互促进,相互信赖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委托之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为其公司网站进行功能模块开发。模块功能:在网站页面上实现鼠标虚拟书写。

二、费用

网站功能模块开发费用总额人民币¥ 元(大写 元整)。

三、付款方式

1、本合同签订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网站功能模块开发费用总额的 40% ;同时乙方即开展功能模块开发工作.

2、在功能模块开发完成后,经甲方试用体验合格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网站功能模块开发费用余额。

四、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甲方有权对乙方所设计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2.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关费用;

3.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款项;

4.乙方需按甲方的要求进行网站功能模块开发设计。

5.乙方需按合同约定按时交付网站功能模块开发作品。

五、违约责任

1、甲方在合同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合同,其付的费用无权要求退回

2、乙方如无正当理由提前终止合同,所收取的费用应当全部退回给甲方。

六、合同生效

本合同需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方可生效(传真件、复印件同样有效),生效日为双方最后签字日期。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有效期为30天(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甲乙双方如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均可向其所在地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解决。如仲裁不能予以解决,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均可向其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XX设计工作室

甲方代表签名:

乙方代表签名: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日期:

日期:

篇15:网络协议第二章链路层

链路层的三个目的:

为IP模块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为ARP模块发送ARP请求和接收ARP应答;

为RARP发送RARP请求和接收RARP应答;

以太网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局域网技术,它采用CSMA/CD(带冲入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接入)的媒体接入方法,速率为10Mb/s,地址是48bit。

ARP和RARP协议对32bit的IP地址和48bit的硬件地址进行映射。

IP数据报有以太网封装和IEEE 802分装格式等,常用的是以太网封装。

SLIP和PPP经常用在低速串行链路。

SLIP:串行链路IP,它是一种在串行链路上对IP数据报进行封装的简单形式。SLIP适用于RS-232串口和高速调制解调器接入Internet。

RS-232接口图:

SLIP封装比较简单,有一些缺陷:1.每一端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数据帧中没有类型字段,

如果一条串行链路用于SLIP,则不能同时使用其他协议。3.没有在数据中加校验和。

由于串行线路的速率较低,且通信经常是交互式的,故有CSLIP(压缩SLIP),CSLIP把20字节的IP首部和20字节的TCP首部,共40字节,压缩到3或者5个字节。

PPP点对点协议修改了SLIP协议中的所有缺陷。

PPP比SLIP具有下面这些优点:(1)PPP支持在单根串行线路上运行多种协议,不只是IP协议;(2) 每一帧都有循环冗余检验;(3) 通信双方可以进行I P地址的动态协商(使用IP网络控制协议); (4) 与CSLIP类似,对TCP和IP报文首部进行压缩;(5) 链路控制协议可以对多个数据链路选项进行设置。为这些优点付出的代价是在每一帧的首部增加3个字节,当建立链路时要发送几帧协商数据,以及更为复杂的实现。

环回接口:允许运行在同一台主机上的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通过TCP/IP进行通信。一般环回地址是127.0.0.1。

最大传输单元(MTU):以太网MTU为1500字节,IEEE802 MTU为1492,SLIP是296字节。如果IP层有一个数据报要传,但是数据长度比链路层的MTU大,则IP层需要进行分片,把数据报分成若干片,使得每一片小于MTU。

路径MTU:两台通信主机路径中的最小MTU。两台主机之间的路径MTU不一定是常数,取决于当时所选的路由。路径MTU在两个方向上不一定是一致的。

【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相关文章:

1.OSI传输层功能及协议

2.OSI第二层网络架构的安全要素

3.网络产品销售协议范本

4.设置ADSLMODEM的路由功能网络知识

5.网络协议第四、五章ARP RARP

6.评价的功能

7.网络沟通的桥梁协议X档案(四)网络知识

8.Win8系统网络协议如何准确安装或卸载

9.浅谈哲学的功能

10.审美道德功能探析

下载word文档
《OSI网络七层协议及其功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