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观潮写景作文

观潮写景作文

2023-06-17 08:57: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淀粉先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1篇观潮写景作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观潮写景作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潮写景作文

篇1:观潮写景作文

观潮写景作文

我常常回忆起潮水涌动的情景,那潮水非常雄伟壮观,就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令人无不赞为观止。

在农历8月16日到18日是潮水最盛的时候,每当潮来的时候,消息传到了曾城里时,满城的人无不争先恐后地向海岸走去,海岸上下十几里间都是人,人山人海围在岸上等待潮水的到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路海口涌起的.时候,只见好像是天边的一条银线,渐渐的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涌过来。人们望着潮水,心惊胆战,潮水气势凶猛,咱们都怀疑大海的水是不是都已经空了,全都向这里涌来。声音大的像雷声一样响,震撼大地,激起万丈的水花激射在石头上,吞没天空,冲荡太阳,声音又像是四面八方在打鼓,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

只见有的人用手塞住耳朵,有的小孩吓的闭上眼睛,人们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目不转睛地盯着潮水,生怕瞬间潮水就会把自己淹没。善于游泳的弄潮健儿们,都争先恐后的鼓起勇气冲向了涛头,手里拿的大彩旗变幻着各种姿态,奇怪的是他们手里的彩旗并没有沾湿。

离开海岸到家里,我还回想着那惊人的画面,在梦中我几次梦见涨潮,醒来时,我吓的全身出汗,想起来就是很可怕的。

浙江的涨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观。

篇2: 观潮写景作文

“哗哗哗,哗哗哗……”大老远就传来了洪亮的流水声,我们循声找去,发现了一条水流湍急的溪流。

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一块布满青苔的大石头上,坐下来仔细观察溪水:近处,有一块地方是凸出来的,虽然水流很急,但是整片水流沿着大石块流淌,还是显得很平整光滑,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流动的碧玉;

往前看,有一片雪白的浪花飞溅得很高,犹如千军万马正在竭尽全力地奔驰而来;远处有一排石头,石头上面的水顺着这排石头留下来,像一条透明的“玻璃栈道”,又像一个巨大而又美味的果冻布丁。

石头下面溅起的浪花就像是一些勇敢的军人,拼命地想逆流而上,爬上这“玻璃栈道”,但是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始终没能爬上;还有的水流看上去仿佛是一条条的车道,那些白色的浪花就像一辆辆行驶着的汽车,它们都从车道上飞也似的开了过来……

暴雨过后的潮水,能呈现出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浪潮,真是太神奇了!

篇3: 观潮写景作文

农历八月十六,我们来到海宁市丁桥镇大缺口观潮,据说在这里看到的潮水最大。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们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东边远处隐隐约约能看到嘉绍大桥的四根大柱子,我静静地等着,盼着。

十一点二十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不仔细听还听不到。过了两三分钟,声音渐渐变大了,好像闷雷滚动。接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他们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岸边冲来,一头撞在了岸上,又荡了回去,这叫做回头潮。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依旧风号浪吼,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爸爸告诉我,钱塘江像大海一样每天要涨潮两次,一次在白天,一次在晚上,白天的潮水叫做潮,晚上的潮水称为汐,每年的八月份月亮对地球潮水的作用最大,尤其在八月十八这天达到了高潮,这几天的潮水特别汹涌。

啊!我的收获可真大啊,不仅看到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还领悟了很多科学知识,真是一举多得啊!

篇4:观潮-写景记叙文

观潮-写景记叙文

我在很小的时候,便听人家说:盐官的潮水十分盛名,是难得一见的天下奇观。

稍大一点时,我读了一篇文章,题为《观潮》,这文章写得颇有风度,就这样,钱塘江成了我最向往的地方。然而,几年后,才知,原来盐官就在海宁市内,乘车半小时便到了。于是,我年年看潮,但百看不厌,今年也不例外。每每看见“观潮”二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几个月前的景象。

今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可是个好日子。虽然天气已渐渐入秋,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家的看潮热。都说:“十八潮,如山倒,像白浪飞跃的黄山云海,像日光下潋滟生辉的雪山银涛,使人惊叹不已。”又听大人们讲:“今天风狂浪大,潮是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嘿,我不由地暗暗高兴,这下,我可以大饱眼福了!

约摸12点50分,潮来了。在眼间的尽头,霎时间,出现了一条白色的'带子,这条带子越来越宽,由东至西缓缓移动。潮从“S”形,慢慢变成了一条直线,朝我们这边涌来。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地来到眼前,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前浪,前浪引后浪,浪拍云,云吞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似是千军万马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这便是著名的一线潮。在观潮中,也是我们一家更和睦,更融洽。

满满的潮水不正像漫溢的幸福,潮汐有升有落,幸福也不能永远停留,当它满满地呈现在面前时,唯一该做的就是静下来,坐下来,观察它,享受它和感激它……

篇5:观潮的写景作文400字

观潮的写景作文400字

9月13日(农历八月二十),我和爸爸一起去下沙大桥附近七格社区旁边的沿江大道上观潮。

我们来到堤坝上,虽然离潮来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是堤坝上已经人山人海了。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贴近堤坝的位置,等待潮水到来。过了好长时间,我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我心里想,潮水一定是快要来了。果然,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飞快向我们移来。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潮水,这潮水是我看见过的最大的潮水。潮水在靠近堤坝的地方,水竟然是黑色的,还夹带着泥沙,潮头高约2米。潮水来到了我的脚下,江水把堤坝的第一级台阶给淹没了。潮水一转到堤坝的拐弯处就掀起高度约10米的巨浪,接着潮头又继续向西奔腾而去。第一个潮头过去后,后面没有立刻跟上的潮头等第二个潮水来时,立刻又掀起第二股巨浪,把封锁区打得连人都无法靠近。随后的余波又在坝前持续了30多分钟,一浪接着一浪。潮水的力量真大啊!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篇6:观潮的写景作文350字

观潮的写景作文350字

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份是观潮的最佳季节,海宁盐官是全国观潮胜地,萧山美女坝,也是观潮的好地方,家住钱塘江畔的人,同样每年享受着观潮的乐趣。

一天,我在江边锻炼身体,觉得人特别多,但我并不在意,继续锻炼我的身体。忽然有人大喊:“潮水来啦!”人群一下子涌向江边的防护堤,看过去黑压压的一片人头,面朝一个方向—————————潮水来到的方向。当时,我也随着这一叫声,情不自禁地跑向江边,选择一个观潮的好地方。随着众人的目光向前看去,潮水就像一条白链似的'线,到了眼前,它又像万马奔腾,伴着战鼓齐鸣声,气势磅礴,后浪推前浪。当浪峰在岸边受阻时,它会蜂涌直上,拍打岸壁,串起数尺高的浪花,像美丽的笑脸,又像怒吼的狮子展示它的的巨大威力,势不可挡。它的速度极快,转眼间,潮头已伴着隆隆声远去。我站的地方水位一下子升高了一公尺多,站在上面好似往下沉,一颗心也提到了喉咙口,真太刺激了。

篇7:写景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写景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创设情景体会“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篇8:盐官观潮写景作文300字

盐官观潮写景作文300字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钱江潮自古就被称为海宁一颗璀璨的明珠,今代更是被誉为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爸爸开着车,带着我们来到最好的观潮地点——盐官。

匆匆吃完午饭,我们赶到观潮的最佳位置,等待“一线天”的到来,中午12点左右,土黄色的江水随风推起一层层涟漪,它并没有像海水一样尽情展现自己的风情万种,而是一个老者正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天下奇观。炽热的太阳挂在上空,仿佛也在等待着潮水的到来。人们挤来挤去,都想好好的目睹这天下奇观。我眯起眼,远眺江水与天空交界的地方,隐隐的出现了一根短短的白线,天和地之间被划出了一根交界线。顿时人声鼎沸,大家都喊叫着:“潮来了!潮来了!”每个人都睁大眼睛,谁都不想错过这雄伟的画面;几乎每个人都拿出了照相机,谁都想拍摄下这大自然的杰作;个子矮的小朋友们则踮起了脚尖,谁都不想被挡住看潮的视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逐渐贯穿整个江面,闷雷般的咆哮声也随之而来。潮水越来越近,忽然,风云突变,那一条线变成了一波巨浪,不,一队受惊的马,昂着头,鼓噪着,朝着我们奔腾而来。江面失去了均匀的节奏,土黄色的江水翻卷着,没有频率的上下波动,不停地冲击那根测水位的.竿子,好像非要把它推到不可。白浪乘着江水翻滚着,如巨雷般的潮水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向远方奔去。主浪在我们面前呼啸而过,余浪们仍然咆哮着,互相撞击着,掀起江面上的层层巨浪。江面刚开始平静,那最壮观的回头潮又掀起一阵巨浪,在江中翻滚着。

江面平静了,又回到了初始的宁静,我看着江面,仔细的回味着观潮的全过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篇9:《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与《观潮》有关的名句:

1、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2、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廓《忆钱塘》

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4、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5、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6、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徐凝《观浙江涛》

7、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苏轼《观浙江涛》

8、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樟亭观潮[唐]宋 昱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翕辟乾刊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候潮门晀望[清]屈大均

澥门东倚浙江开,千里寒潮天上来。

春树遥连严子濑,白云长在越王台。

翠华南幸扶桑远,羌笛横吹折柳哀。

何处青山堪托迹?欲随徐市入蓬莱。

浙江亭沙涨十里[元]张以宁

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

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钱塘观潮[元]仇 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观潮 送刘监至江上作[宋]陆 游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

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

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 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篇10:观潮

朝代:宋代

作者: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

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人。

〔浙江〕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吞天沃日〕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沃,用水淋洗。日,指太阳。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méng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刺刻花纹。

〔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àn〕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过,比…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翻译: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接着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几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闲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篇11:《观潮》

[教学目的]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

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

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

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篇12:《观潮》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 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篇13:观潮

观潮(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潮(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观潮

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

.教案点评: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示例二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

篇15:观潮

暑假的一个的傍晚,夜幕尚未降临,乘着爸爸的车,我们开心地来到了轮渡,远远看去,夕阳映照下的海面波光粼粼,晚霞还没上来;我们换乘了渡船驶向鼓浪屿,

观潮

。 一上了岛,就看见人山人海的人群,再抬头望去,深蓝的天空已在不知不觉中变黑了,一轮明月正依稀露出它那闪烁的光芒,我们来到了无垠的滩涂,看见一群红领巾正在倾听海浪的“歌声”。我脱下鞋子冲向海滩,立刻,双脚就被柔软并带着阳光余温的细沙埋没住了,十分地舒服。我就这么站着,凝视着大海,倾听海水与礁石的撞击声。星星也出来了,一眨一眨的小眼睛像打着灯笼的萤火虫,好像大海是它们的妈妈,开心地飘在天空中游戏着。我默默地看着,大海开始涨潮了,小朋友们都收起玩沙的工具,跑上岸,当我正离开时,海水已满过了我的小腿,接着过了膝盖,把我的裙子都给打湿了,海水很冰凉,我蹲下来,把手伸进细沙中,挖出一整手的`细沙,然后又把它们投进大海里,大海仿佛生气了,冲上来,再一次满过我的膝盖,这样一次又一次,我和大海似乎成了好朋友。过了不久,妈妈拿来了几张网兜,我和伙伴们拿着网兜,摆动双臂两脚踩动,在石缝中捡起文蛤。不一会儿,文蛤就一个一个从沙里跳了出来,我们直到把网兜子装满了才罢休,

篇16:观潮

终天有点累了,我们又搬来沙滩椅,坐着望远处的海欧自由地起落。夜,更静了,我和伙伴们正倾听着周围的世界,平静的大海,慢慢地,又反复地卷起白色的浪花,我的心“咚咚”地跳动,在回家之前,希望能看到最壮观的一幕。突然,海水再一次地卷起来,只见白浪翻滚,我和小伙伴们背诵起了在学校里学的《观潮》这篇课文,童声回荡在海的上空。直到妈妈招呼我们回家,我和小伙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夜深人静了,我的脑海里仍浮现着鼓浪屿海的所有美景,因为那真是太美了。明洁的月光照在沙滩上,映出一个个深深浅浅地脚印……我、沙滩、大海、鼓浪屿,串成了童年的花环。我们是大海的孩子,大海使我们拥有了无尽的欢乐和幸福。我爱鼓浪屿的海。名师点评:小作者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因此对大海更有一种强烈的热爱之情。本文描述的就是小作者在海边戏水、捡文蛤、观海潮的快乐和开心,让读者仿佛和小作者一起,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情景,感受到大海的波澜壮阔。作文的语言流畅优美,条理清晰,表达的中心明确。(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4-1 9:54:00

篇17:《观潮》 之一

《观潮》 之一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篇18:《观潮》 之二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篇19:《观潮》 之二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0:观潮作文

观潮作文

最近,九年一遇的大潮把人们都吸引过来,一睹钱江潮的风采。而身为一个海宁人,我更应去看看潮水。

江面上起初比较静,泥滩上还有鸟儿在栖息,像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忽然一位拿着望远镜的爷爷喊到:“看,潮来了!”大家一听,纷纷朝江上望。我望着远处,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果真多了一条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似乎能听见声响。看见了,潮来了!大家欢呼,又目不转睛地盯着,潮头泛着雪白的.浪花朝我们过来,虽然不是最大,却依旧气势磅礴,仿佛是一群破城而入的士兵。大家敛声屏气,只听见潮在喧腾。忽听:“啪”一声巨响,潮冲上了江堤,激起高高的水花,江堤上湿了一片,可它还不罢休,又横着冲了过来,所经之处那些木桩什么的,皆为所吞,鸟儿也被惊起,在江面上飞着。可潮只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前方有什么,都无法阻止它前进的步伐!它猛进着,呼啸着,使每个人心中有了畏惧。

潮过了,

人们为它拍手叫好。我也欢呼,潮水,壮哉!

在我看来,人也得像那潮水一般,勇往直前,不折不挠,有这样的勇气,能破一切阻碍,直达成功彼岸,这才是潮最动人的地方。

潮过了,我也看过了真正的潮,但我心中的潮水,依旧澎湃。

篇21:观潮作文

观潮作文

观潮 嗨,大家好,你们还记得我吗?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廖一天,今天我带大家参观的是钱塘江大潮。今天是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来到海宁市盐宫镇,据说这儿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海堤,江面很平静,越望越宽,江面横在眼前,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已经人山人海了。下午一点左右,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潮来了,可大家都望来望去,只看见一条白线。大家看,远处的潮水已经渐渐拉长,有时白浪翻滚,有时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有时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还有时像山崩地裂。我的游客,你们每时每刻做好准备,因为在2002年的8月18日,观潮的人很多,江潮波涛汹涌的向观潮人冲来,等江潮退去,才发现有7名观潮人被潮水冲走了,也许今天也会冲走一些人。潮水已经冲来,江水已经有两丈多高了,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钱塘江大潮来潮时如万马奔腾,去潮时静如平镜,大家感觉如何?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游玩。观潮作文4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观潮写景作文】相关文章:

1.观潮作文450字

2.《观潮》 之一

3.观潮 教案

4.海宁观潮

5.钱塘江观潮

6.观潮教案

7.观潮说课稿

8.观潮翻译

9.《观潮》改写

10.观潮课件

下载word文档
《观潮写景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