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
“moll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
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篇2:中考文言诗文《岳阳楼记》考点
中考文言诗文《岳阳楼记》考点整理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霏霏(fēi)樯倾楫摧(qing,j)朝晖夕阴(huī)
骚人(sāo)冥冥(mng)隐曜(yo)岸芷汀兰(zhǐ,tīng)
宠辱偕忘(xi)谪守(zh)淫雨(yn)属于作文(zhǔ)
三、解释:
1、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越:及、到)
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就)
5、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
6、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7、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
8、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晖:日光)
10、岳阳楼之大观(观: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
1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极:尽)
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若夫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6、骚人(诗人)
17、连月不开(开:放晴)
18、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19、山岳潜形(形:形体)
20、薄暮冥冥(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22、春和景明(日光)
23、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4、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25、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6、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27、岸芷汀兰(芷:香草的一种)
28、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9、长烟一空(一:全)
30、静影沉璧(璧:圆形的玉)
31、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33、尝求古仁人(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4、把酒临风(把:持、执)
35、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36、不以物喜(以:因为)
37、居庙堂之高(庙堂:朝廷)
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39、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四、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誹謗、害怕讥讽的情怀.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用原文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问答:
1、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规劝藤子京(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表达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如何看待作者的忧乐观?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国分忧,为民着想,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3、从古至今,歌咏岳阳楼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写出两句描写岳阳楼的名句。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②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③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写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写喜,这些对比描写的目的正好反衬出来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引出下文,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5、范仲淹为什么要在《岳阳楼记》结束的时候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藤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向往和敬意。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篇3:文言文中“之”字的考点素材
文言文中“之”字的考点整理素材
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之”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篇4: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
1.【高考语文】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高考语文】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高考语文】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篇5: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
1.【高考语文】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高考语文】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高考语文】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高考语文】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高考语文】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篇6: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
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中考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考点】相关文章:
1.定语后置句例句
2.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0.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