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江苏高考加试题

江苏高考加试题

2025-01-15 08:15: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橄榄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江苏高考加试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江苏高考加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江苏高考加试题

篇1:江苏高考加试题1

江苏高考加试题1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回答问题。(10分)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贫笤谷偃竹记》

(1)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请写出其中一赋、一词的篇名。(2分)

答:

――――――――――――――――――――――――――――――――――――――――――――――――――――――――――-――――――――――――――――――――――――――――

(2)请根据文中主张的画竹方法简单概括苏轼的创作主张。(2分)

答:

―――――――――――――――――――――――――――――――――――――――――――――――――――――――――――――――――――

2.《边城》中,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是怎样追求翠翠的?结果如何?(5分)

答:――――――――――――――――――――――――――――――――――――――――――――――――――――――――――――――――――――――――――――

3.“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5分)

答:

―――――――――――――――――――――――――――――――――――――――――――――――――――――――――――――――――――――――――――――――――――――――――――――――――――――――――――――――――――― 4.下列对名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他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除了占有金子,他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幸福,在金钱与独生女儿的生命之间他也掂量不出轻重,他的灵魂被金钱所迷惑。

B.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一些史籍,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多求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事,三分虚假”。

C.《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El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E.《女神》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在:20世纪代出版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女神之再生》《凤凰涅磐》《天狗》《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等作品是其代表作。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俗雅之间的交融、转化是一条基本规律,俗雅之称亦是相对而言的。如相对于文言的《夷坚志》等笔记文学,《红楼梦》可称之为俗,而相对于民间说唱文学,又可称为雅了。“俗”文学常常向“雅”文学提供养料,而一旦“雅”文学形成,它又可能给“俗”文学提供创作的范例。如从清代车王府所藏的“曲本子弟书”来看,几乎所有的古典名著,都有“曲本子弟书”的阐释之作,如红拂私奔、贵妃醉酒、舌战群儒、坐楼杀惜、红娘寄柬、海棠结社,这些故事均被衍化成为可供演唱和欣赏的优美韵文。伍子胥、白居易、赵匡胤、崔莺莺、孙悟空这些人物形象,均由“子弟书”作者以自己的审美趣味,以通俗化的笔法,加以重新调整,再次塑造。二十八回的《全扫秦》中,岳飞英魂显灵,秦桧受尽痛疼,并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万载千秋人唾骂,若要翻身万万难”。这样的《全扫秦》,无疑成了另一部弘扬忠烈、抨击奸臣的范本,它是说唱“俗”文学向《说岳全传》等“雅”文学借鉴的成功之作。正是这样的俗雅之间的相互交融、转化,才使人们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多彩。

(1)概述文学史上“俗雅”之间的关系。(答案不超过25字)(6分)

答:―――――――――――――――――――――――――――――――――――――――――――――――――――――――――――――――――――――――――――

(2)从全文看,《说岳全传》是俗文学,还是雅文学?为什么?(答案不超过50字)(9分)

答:――――――――――――――――――――――――――――――――――――――――――――――――――――――――――――――――――――――――――

答案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k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2)讲究艺术构思,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参考译文】(一棵)竹子开始长的时候,(仅仅)是一寸长的笋芽罢了.但(细看)竹节、叶子都已经有了;由像蝉壳和蛇腹下的横鳞一样小的笋芽,一直长到八十尺像出鞘的剑一样挺拔的竹子,(那是靠)自然生长才具有的。如今画竹子的人,却一节一节地勾勒竹节,一叶一叶地堆砌竹叶,哪里还有活生生的竹子呢?因此画竹子一定要先在心中有个完整的'竹子的形象,拿着笔仔细审视、凝神构思,就看见要画的竹子的形象,立即动笔捕捉住它,奋笔一下子画成,来赶上眼前出现的竹子的形象。(这个动作要快,)就像兔子刚一跳起老鹰就扑过去一样,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2.【答案示例】  兄弟俩都喜欢上了翠翠,他们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后来船出了事,天保淹死了。傩送因哥哥的死悲痛难耐,驾船出走。翠翠只好苦苦等待。

3.【答案示例】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4.CE   C.《拿来主义》是杂文,出自《且介亭杂文》;E.《女神》是诗歌集。

5.(1)【答案示例】俗雅之称是相对而言的,俗雅可以交融、转化。

(2)【答案示例】  是相对而言的。(1分)因为相对于说唱“俗”文学,它是雅文学(4分);相对于正史来说。它又是俗文学(4分)。

篇2:江苏高考加试题2

2008江苏高考加试题2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回答问题。(10分)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

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

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写出韩文公的名字(2分)

答:―――――――――

(2)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答:

―――――――――――――――――――――――――――――――――――――――――――――――――――――――――――――――――――――――――

2・在《雷雨》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场戏里,侍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

的身份?(5分)

答:

――――――――――――――――――――――――――――――――――――――――――――――――――――――――――――――――――――――――――

3.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家》中觉新的人物形象。(5分)

答:

―――――――――――――――――――――――――――――――――――――――――――――――――――――――――――――――――――――――――

4.下列对名著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和“三”有关的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

B・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

E・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展示了他的家乡――湘西一带的美丽风景和传统习俗,赞美边民淳良的心灵。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第6 年下降,并首次跌破50%。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案发起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聂震宁分析说,一是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网络阅读群体不断扩大,纸质阅读比例下降;二是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加大,读书时间受到挤压;三是出版业提供的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优秀图书品种不够多;四是阅读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为升学、为工作、为掌握技术的实用性阅读越来越多,而为丰富情趣、为提高修养的素质性阅读有所淡化,人们阅读路子越来越窄;五是社会的提倡和引导不够,目前已开展的一些读书活动还停留在推荐单本书的征文活动上,虽有一定效果,但没有达到倡导全民阅读的要求。据聂震宁介绍,在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拥有较好的基础。20多年来,有关省市区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倡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更没有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已开展的读书活动都有各自

的局限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亟须全面规划部署,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一个长期稳定的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使全民读书活动真正规范起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每年进行规划、部署并 组织落实。

(1)造成阅读危机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不超过65字)(10分)

答:

――――――――――――――――――――――――――一――――――――――――――――――――――――――――――――――――――――――――――――――――――――

(2)结合全文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阅读危机。(答案不超过40字)(5分)

答:

―――――――――――――――――――――

答案

1.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1)韩愈  .

(2)赞颂韩愈在儒学和文学上的历史功绩。

【参考译文】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让皇帝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2.【答案示例】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乎缓,不露声色。暴露她的身份的地方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与周朴园的关系

的细致述说,对绣着梅花的衬衣的熟记。

3.【答案示例】  觉新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风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对封建家长的专制处处退让:、顺从甚至还做帮凶。他牺牲了梅芬、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4.Ac A项,“三打祝家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c项,《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5.(1)【答案示例】  网络阅读多,纸质阅读少;生活工作压力大,读书时间少;优秀图书品种不够多;实用性阅读多,素质性阅渎少;社会的提倡和引导不够。

(2)【答案示例】  开展长期稳定的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发优秀图书品种。

篇3:江苏高考试题解析

作文

有“烟火气”,易上手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承袭近年来我省采用的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平稳务实、贴近考生的命题思想。原题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材料是三句话,以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车引出“车”的话题,从车的种类、形态这些车本身具有的特点,拓展到车作为载体见证时代变迁、承载人间情怀,进而提升到车具有的形而上的意义:折射观念变迁、蕴含人生哲理。可以说材料本身就是一段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发人思考的“纳米”文章。

相较去年理论色彩比较浓的议论类材料,今年作文材料更贴近考生,更有烟火气、生活味,也更有历史人生的纵深感。“车”作为人类应对时空的载体,伴随人类文明的脚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须臾难离,无时无地不见。从纵向看,从古代的马车、人力车到后来的火车、汽车到今天的高铁、无人驾驶车;从横向看,从生活用车到生产用车,从物流客流用车到军事用车,可以这么说,车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古往今来的文学宝藏中,又有很多关于车的经典故事,从三国时诸葛亮的木马流车到古希腊的木马车突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是车,看的是车,感受的是车,如此与我们密切接触的器物,必然承载无比丰富的人情和世情,深藏无数的故事和回忆,能不让考生感到亲切,感到有话好说吗?作文材料将学生的目光聚焦生活寻常事物,可以唤醒记忆,激活思维,发挥才华。考生可以就车谈车,可以就车说人,可以说古今、话远近,可以迁移故事、绾结人情。

作文材料提示考生,车中有情,车中有理。车的背后有观念,有哲理。生活中可以以车代步,追求速度效率,也可以安步当车,诗意生活;豪车代表财富和进取,自行车象征绿色和健身;专车保护隐私,共享车“美美与共”;战车指向克敌制胜,残疾车指向温暖大爱。“车”可以抽象出“快”与“慢”;“车头”可以抽象出领头和动力;“车如流水”则抽象出繁华和流变。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生发议论,也可以多角度综合评说。

正因为材料具有开放性,考生的文体选择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就材料所提示出来的多维度做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和“车”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叙写,写记叙文;还可以写说明文和抒情散文。

本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的风格,学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可以引领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层次考生各显神通,又有利于让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材料本身的生活味和思辨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知时代,又鼓励考生透过现象学会思考,特别是从器物与人的关系中思考人的主体作用和人的价值,符合时代的价值导向,对考生的人生发展也有积极导向作用。

语文

选材平易 理解无障碍

今年高考语文卷选材平易亲切,没有晦涩艰深的文本,考生阅读理解起来没有障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选择了美国作家卡波特的短篇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作品具有人文情怀,从中可读到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去感受生命的温暖和心灵的美好。论述类文本选择的是哲学家叶秀山的随笔《从脸谱说起》。脸谱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艺术样式,文章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并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做深入思考。

文言文阅读文本是清代学者王引之的《汪容甫先生行状》,传主汪中刻苦向学,重孝道,笃友情,集中体现了传统美德。作者与传主都是清代江苏地区的著名学者,彰显江苏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风采与江苏文脉的源远流长,考生阅读时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古诗词鉴赏选取陆游的七律《秋兴》,文本较为平易,诗人的《示儿》《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等多篇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考生对他的爱国情怀和作品风格都有一定了解,能基本读懂材料。(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 曹茂昌)

数学

回归教材 不偏不怪

今年的数学卷总体难度稳定,入口宽泛,回归教材,不偏不怪。

基本题均改编或来源于教材,能迅速消除考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考生迅速拿到基本分,为其较好地进入答题状态做好铺垫。例如,填空题前十题,考查最基本的概念,运算简单,有的心算便可完成;解答题前两题涉及的是一些常用方法,与教材上相关章节的练习题题型类似、难度相当。

中等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概念和性质的了解情况以及基本运算能力,如填空题的倒数第三、四题和解答题的中间两题,虽有一定的运算量,但所用的方法都是课本上最常见的,中等及以上程度的考生应能顺利作答。

把关题题目设计亲切,每个小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既能使不同层次的考生拿到分,又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如解答题最后两题,考查的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和三次函数,第一小问考生应该感到很容易上手,后面的小问设计比较新颖,虽有一定的思维量,但涉及的都是中学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和方法,如有时间仔细思考,应该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会发现其方法都是平时知道了解的,并无需特别的技巧和方法。

篇4: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随堂演练

(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 亲

莫 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不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解析:“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答案: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解析:首先从结构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然后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来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课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特别的礼物

郁葱 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可能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1.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情节结构的能力。“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同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情节的作用一般要结合主旨和形象考虑,本文中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情可见一斑,结构上因为文段主要在文章开始,所以主要是铺垫。

答案:①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表现了玛洛比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相濡以沫的爱;

②从结构来看,这句话为后文写阿尔琼有心脏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作了铺垫。

2.小说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各举两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思考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考生要能条分缕析,分析恰切,比如题干要求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么回答时要紧扣这一关键词,不能答非所问。还有就是概括一定要简洁、针对性强。

答案:意料之外:①玛洛比在赶回家为丈夫过生日的路上出了车祸,这是偶然发生的意外事故。②阿尔琼移植的心脏碰巧是妻子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也是意想不到的。

情理之中:①阿尔琼心脏有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已经等了两年,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使他作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成为必然。②第七段最后一句“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也就为后文写玛洛比在出车祸后献出器官(心脏)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3.读了这篇小说,有何感悟?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能力。小说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本文主要是塑造了一对相亲相爱27年的夫妻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细致关怀,“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又可以看出二人不同寻常的博爱。所以本文主要是赞美这种真善美。

答案:①珍惜拥有,忠于爱情和家庭。②爱是奉献。③人对社会要有爱心和责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摸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B.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人在生日那一天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生前签约捐献给他的。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结尾“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阿尔琼内心充满了愧疚、悔恨之情。

E.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解析:BD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签约捐献给他”的说法不妥;D项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怀念、感激、不舍、愧疚等情绪交集在一起,选项表述片面。

篇5: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语文I试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 ▲ 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 ▲ 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 ▲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 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 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4.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B.酬以馆选 酬:应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8.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7)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__,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____。(曹丕《典论·论文》)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13.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天津的开合桥

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

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

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

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

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

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20.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语文Ⅱ(附加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个体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2页,包含选择题(第25题,共1题)、非选择题(第22题~第24题,第26题~第29题,共7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25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 ▲ 》,期中男女主人公是 ▲ 、▲ 。(3分)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有很有智谋。

B.《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在父亲破产自杀后,不愿拖累心上人安奈特而写了分手信给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

F.《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6分)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得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柱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向,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27.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4分)

28.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6分)

29.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D 2.A 3.C 4.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B 6.D

7.(l)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8.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字余曰灵均(2)君子生非异也(3)潦倒新停浊酒杯(4)鸣声上下(5)挟飞仙以邀游(6)吟鞭东指即天涯(7)齐之以礼(8)不朽之盛事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12.D

13.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14.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B 16.C 17.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18.C 19.B

20.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

八、作文(70分)

21.略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24.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AD

26.(1)容貌妍丽,行止娴静;才能出众,处事得体;善解人意,关怀他人。

(2)“大改良”指的是茶馆将被小刘麻子、沈处长等霸占。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与茶馆及老友诀别时的悲愤。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8.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29.故宫采用了高科技报警系统;部分石别拉不复原貌;只知原理,无人会吹响。

篇6:江苏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模拟试题

One day when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rebuilding a barn(谷仓),they found a mouse hole in a corner and used smoke to force the mice inside the _____ to come out.A while later they _____saw mice running out, _____ .However, just as they were about to start to _____ , they saw two more mice get out.The strange thing was that after they came out of the hole, they did not run away _____ .Instead, it _____ that one was trying to bite the tail of the other.Everyone was _____ , so they stepped closer to take a look.They realized that one of the mice was _____ and could not see anything, and _____ was trying to pull him to escape.

After witnessing what happened, everyone was speechless and _____ in thought.During meal time, the group of people sat down _____ a circle and started to chat ab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two mice.One serious Rome official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_____ of emperor and minister.”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said: “That was _____ !” A smart Israeli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husband and wife.” Again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all felt it made _____ ; so they expressed _____ .A Chinese, who was accustomed to the firm tradition of loyalty to _____ ,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mother and son.” Once again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nodded yet another time.At that moment, one _____ Samaritan looked at other people, and asked:“Why did those two mice have to have a _____ relationship?” Suddenly, the atmosphere _____ .

In fact, true love is not established on benefit, friendship and loyalty or blood relationship. _____ , it is based on no relationship.

36.A.corner B.barn C.hole D.smoke

37.A.indeed B.luckily C.hardly D.finally

38.A.one after another B.by and by C.again and again D.now and then

39.A.catch up B.pick up C.keep up D.clean up

40.A.suddenly B.immediately C.surprisingly D.naturally

41.A.proved B.happened C.came D.seemed

42.A.excited B.anxious C.puzzled D.shocked

43.A.blind B.deaf C.disabled D.dumb

44.A.one B.other C.another D.the other

45.A.sank B.lost C.concentrated D.fixed

46.A.with B.for C.in D.by

47.A.one B.that C.such D.what

48.A.wrong B.OK C.why D.exactly

49.A.choice B.sense C.difference D.meaning

50.A.agreementB.disagreement C.seriousness D.admiration

51.A.family B.fathers C.mothers D.parents

52.A.pure-mindedB.absent-minded C.narrow-minded D.open-minded

53.A.friendly B.long C.good D.certain

54.A.remained B.froze C.heated D.still

55.A.Still B.However C.Instead D.Moreover

36―40 CAADB 41―45 DCADB 46―50 CBCBA 51―55 DADBC

Having left the town, the girl stopped the car at the landing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bay (海湾)She stepped into the _____ and rowed out silently. The tide was rushing to the entrance and

_____ to the wild open sea. She had to row across the bay to reach 18 side. The waves struck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boat, _____ and uneven; it became _____ difficult to row. If she _____ for a moment, the tide would push the boat back towards the _____ .

She wasn' t even halfway, _____ she was already tired and her hands _____ from pulling on

the rough wooden oars (船桨)。 "I'm never going to _____ it”, she thought. She rested the oars on her knees and _____ her head helplessly, then looked up as she _____ the boat shift(晃动) against the tide.

The east wind , which had swung(旋转) around from the south-west, _____ her help and pushed the boat towards the mountains. It was going to be _____ . Her hands weren't so painful. Her chest didn’t feel as if it was about to burst _____ .

The lights of the town became _____ . one of the oars banged against the side of the boat and she _____ it with a start. Had she been asleep, or just _____ ? She looked over her shoulder. She was almost on the beach. The girl gave one last _____ on the oars to ground the boat, and then lay back against the seat. She listened to the waves _____ and knew she had come home. Far across the moonlit bay the lights were no more than a sparkling chain.

16. A. car B. boat C. ship D. mail

17. A. beside B. before C. behind D. beyond

18.A. another B. other C. either D. the other

19. A. deep B. calm C. gentle D. rough

20. A. more B. less C. as D. least

21. A. slept B. continued C. rested D.rowed

22. A. home B. mountains C. south-west D. entrance

23. A. if B. so C. but D. since

24. A. hurt B. ruined C. troubled D. broke

25. A. get B. make C. keep D. take

26. A. mined B. dropped C. cocked D. raised

27. A. saw B. made C. heard D. felt

28. A. got to B. came to C. sent for D. reached for

29. A. difficult B. serious C. all right D. certain enough

30. A. any more B. still more C. no more D. once more

31. A. brighter B. bigger C. closer D. smaller

32. A. destroyed B. threw C. repaired D. seized

33. A. dreaming B. guessing C. inventing D. expecting

34. A. blow B. hit C. pull D. strike

35. A. anxiously B. happily C. sadly D. carefully

答案 16.B 17.D 18.D 19.D 20.A 21.C 22.D 23.C 24.A 25.B 26.B 27.D 28.B 29.C 30.A 31.D 32.D 33.A 34.C 35.B

Night after night, my mother came to my bed, even long after my childhood years. She would 21 down and push my long hair out of the way, and then kiss my forehead.

I don’t remember when it first started 22 me-her hands pushing my hair that way, for they felt work-worn and rough 23 my young skin. Finally , one night, I shouted out at her, “Don’t do that any more-your hands are too rough!” she made no 24 and left quietly.

But never again did my mother do it with that familiar expression of her 25 .

With the passing years, my 26 returned to that night time after time. By then I 27 my mother’s hands and her goodnight kiss. Sometimes the incident seemed very 28 , sometimes far away, but always it was 29 in the back of my mind.

The years have passed, and I’m not a little girl any more. Mom is in her seventies, and those hands I once 30 to be so rough are still doing things for me and my family.

Now, Mom no longer has Dad and lives 31 . One night on Thanksgiving Eve, I found myself 32 to her house to spend the night with her. As I slept in the bedroom of my youth, a familiar hand hesitantly ran across my face to 33 the hair from my forehead. Then a 34 , ever so gently , touched my forehead. I burst into tears.

In my memory, thousands of times, I 35 the night my young voice complained. Catching Mom’s hand in hand, I told her how 36 I was for that night. I thought she’d remember 37 I did. But Mom didn’t know what I was talking about. She had already forgotten and 38 long ago.

That night, I fell asleep with a new 39 for my gentle mother and her caring hands. And the guilt that I had carried around for so long was 40 to be found.

21.A.lie B.bend C.look D.fall

22.A.annoying B.astonishing C.delighting D.disappointing

23.A.along B.above C.against D.aside

24.A.reply B.promise C.request D.agreement

25.A.pity B.sadness C.apology D.love

26.A.feelings B.opinions C.spirits D.thoughts

27.A.missed B.forgot C.held D.shook

28.A.strange B.close C.serious D.common

29.A.stressed B.existed C.hidden D.exposed

30.A.expected B.changed C.reminded D.complained

31.A.yet B.away C.alone D.long

32.A.drawn B.carried C.moved D.stayed

33.A.cut B.wash C.brush D.take

34.A.tear B.kiss C.press D.hand

35.A.returned B.remembered C.realized D.recalled

36.A.sorry B.happy C.angry D.nervous

37.A.when B.how C.why D.as

38.A.disappeared B.forgiven C.apologized D.abandoned

39.A.imagination B.inspiration C.decoration D.appreciation

40.A.still B.soon C.nowhere D.anyhow

答案:

21―40 BACAD DABCB CACBD ADBDC

篇7:“迎考宝典”:江苏高考试题大猜想

“迎考宝典”:江苏高考试题大猜想

20高考到底考什么?要到6月7日才能见分晓。要完完全全猜中一道高考试题太难了,但对于考生而言,即便是方向性的指点也可以为他们备考时多做个提醒。本报约请了有多年备考经验的名师,进行年高考试题大猜想,供考生复习参考。

专题策划:刘大颖 张 琳 龚学明

本版执行:张 琳 蔡蕴琦

语文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学 严龙文

语用题贴近生活,这是大家的共识,与其在僵硬的套仿中折腾,不如考考语用的基础能力,考考课内阅读的转述和移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命题,材料新,但出题规范,建议在读懂题目要求、规范答题上下功夫。

关于作文。作为文化大省,江苏作文命题一直追求“文化味”、“思辩性”、“生活化”并举的理想。让我们充分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充分做好生活素材的积累,细细去品味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精彩瞬间。

最后提供一则作文题:酒宴上,谈论起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与西方十二

星座的优劣,一位德国贵族说:“你们中国人都是属什么猪啊,狗啊,不像我们,都是金牛座、仙女座,真不知道你们祖先怎样想的?”我平和地告诉外宾,“中国祖先是很实在的,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国人全部的期望和要求。第一组是老鼠和牛,代表着智慧和勤奋;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代表着勇气和谨慎;第三组是龙和蛇,代表着刚猛和柔韧;第四组是马和羊,代表着精进和和顺;第五组是猴子和鸡,代表着灵活和恒定;第六组是狗和猪,代表着忠诚和随和。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智慧、圆融,懂得从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而完善自我。”解说完十二生肖,我问“不知道你们那些宝瓶座、射手座啊,体现了你们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赐教。”长时间的沉默之后,那位德国贵族由衷地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敬佩:“没有想到中国的十二生肖有这么深刻而实在的意义。”读了这一则小故事,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请以“圆融的智慧”为话题,结合你自身的.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你也可以从智慧和勤奋、勇气和谨慎、刚猛和柔韧、精进和和顺、灵活和恒定、忠诚和随和中选择任意一组作为话题)

数学

常州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周 健

泰州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 孙善良

作为数学的主干知识,除函数、数列、立几、解几仍是考查热点外,今年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也将是考查热点。(1)06年江苏高考数学命题将会继续坚持“在知识中考能力,在方法中考思想,在情境中考创新”的命题原则。共识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数学基本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割补法、反证法等,它们是数学通法的主体。试题将会体现“处处有思想、处处有方法”。(2)我们猜想06年数学卷在小题的命制上,一方面会强调“基础”,以课本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为生长点编拟部分试题,另一方面会着力体现“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一要求,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带有小综合而难度不太大的试题。(3)至于解答题,估计前2-3题是以侧重考查基础的中档题为主,后两题是考查数学素质与综合能力的能力题,考查的内容应是支撑整个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函数与导数、三角与向量、数列与不等式、解几与立几等)。其中会有一道三角题或三角与向量的综合题,考查向量的数量积、坐标运算以及三角变换和三角应用的能力;立几题的命制由于既要考虑传统的解法,又要兼顾空间向量的解法,估计会以常见的规则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以及角和距离的计算;解析几何问题可能会涉及解几的两大基本问题。即先求动点的轨迹,再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如范围问题、最值问题、定值问题等),最后一问可能会以探究性、开放性的设问方式出现。另外,解几题也可能与向量知识交汇联系。应用题与代数证明题的考查是相关联的。回顾前两年试题,今年应用大题以概率为背景考查的可能性较小,估计会回到数列、函数、导数等背景上来。

英语

南京市一中 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 张红

2006年高考英语江苏卷说明中指出,今年高考仍将对考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部分考查。语言知识的考查重点主要在第一卷第二部分,即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两方面。尤其是单选题。分析近两年来的各地高考题不难看出,单项选择覆盖面很广,主要考查四部分知识:1、基础语法知识,以动词使用为主。复习动词时我们要根据它们变化形式多、搭配活跃等特点,从它们的用法上进行分类记忆。这样,既可记住词汇,又可攻克语法难关。2、考查词语辨析,注重词的使用。英语中有些动词虽然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有的表示某个动作,而另一个则表示该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这类动词常见的有:lookfor(寻找),find(找到);look(看),see(看见);listen(听);hear(听到)等。3、考查词的固定搭配,重点句型。常用的搭配较活跃的名词有:time,way,moment,means等。如time的搭配短语在中学教材中出现有:innotime(立刻,马上),ontime(按时),foratime(一度),atother times(其它时候,平素),attimes (有时候),atalltimes (一直,经常)等。4、口语交际,考查对语言交流实际应用的能力。要注意相似句的不同使用场合。如:That's right(对),It' s all right.(没关系),Allright.(行,好吧),Withpleasure (很乐意)It'sapleasure.(别客气)等。

[1] [2] [3]

篇8: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①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________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②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________、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

③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________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________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漫延 生息 也/就B蔓延 栖息 但/才C漫延 栖息 也/就D蔓延 生息 但/才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筹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地方统一思想、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的结果。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

A令爱这次获作文竞赛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C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员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D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分值: 3分 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6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之能屈 屈:使……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 访:询问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 致:调任

D吾衰疾不能堪也 堪:承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乃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4分)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4分)

9.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4分)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0.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11.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

(4分)

12.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4.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15.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17.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分值: 2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_,精彩每一天”“没到过_,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那些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18.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6分)

19.根据文本,请分析当前令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的弊病。(6分)

20.结合全文,请谈谈当前中国的城市如何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6分)

分值: 1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3.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

(2)纵一苇之所如, 。

(3) ,相逢一笑泯恩仇。

(4)男儿有泪不轻弹, 。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6)西当太白有鸟道, 。

(7)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 ,则知明而而行无过矣。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罂粟的果实可以制成鸦片等毒品,它开花的时候格外娇艳美丽。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高考加试题】相关文章:

1.江苏高考

2.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3.江苏高考作文题

4.高考试题

5.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6.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题

7.江苏历年高考作文题

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9.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公布

10.江苏新高考方案

下载word文档
《江苏高考加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