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5-02-14 07:42: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Y2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

A. 人口问题 B. 失业问题 C. 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D

A. 就业 B. 失业 C. 显性失业 D. 不充分就业

(二)名词解释

1. 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社会热点有时也被称作社会焦点问题。

2.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

2.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社会问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没有得到解决或缓解,就一直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问题解决或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就会被其他新的社会热点所取代。

(2)性质不同。

社会问题一般部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

(3)表现形式不同。

社会问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显性的。

(4)涉及范围不同。

社会问题关注的是公共麻烦,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如生活方式)等。

(5)推动的媒介不同。

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是新闻工作者,他们凭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的重要性,会引起社会关注,便大量报道,吸引人们的注意,形成社会热点。新闻工作者也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热点来宣传,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社会学者凭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凭着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解释。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3.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4.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7.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练习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10.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2: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 ABC

A. 方法论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技术与方法 D方法

2. 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AB

A. 实证主义 B. 反实证主义 C. 本体主义 D客体主义

3. 通常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划分为 ABCD

A. 调查研究 B. 实验研究 C. 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

4.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A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5. 实地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C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6. 文献研究的主要类型 ACD

A. 内容分析 B. 生活史分析 C. 二次分析 D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7. 选题阶段的任务 CD

A. 查阅文献 B.阅读 C. 选取研究主题 D形成研究问题

(二)名词解释

1. 方法论

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以及用以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原则等等。

2.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地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有计划地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5.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从大的方面看,这四种研究方式反映了两种方法论的倾向: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体现了非实证方式方法论。

同样,不同的研究方式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调查研究最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研究更多地是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实验研究适用于探讨事物现象间因果关系以及小群体互动情况的研究;文献研究常常被用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 调查研究的特征。

①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②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③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 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

实验组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对行为的测量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4. 二次分析与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比较。

二次分析就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而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他人或前人的、现有的以频数、百分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的分析。与二次分析有一个相似的方面,即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别人已收集好的。只是二次分析所用的是原始数据资料,而现存统计资料的研究者由是利用那种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

5. 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有哪几种类型。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观察的方式来收集资料。他通常选择不同的角色。社会学家瑞芒德勾德按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实地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

①完全参与者。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是他所研究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或装作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而别人只知道研究人员是参与者,而不是研究者。上例中的罗森汉教授就扮演这样的角色。

②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这种角色参与被研究对象的全部活动,并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对“街角社会”的研究。怀特选择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科纳威里”的意大利贫民区,通过一个叫多克的头头融入这个社区,并宣称正在写一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在长期的观察中,他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得出了有关群体结构和个体表现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结论。

③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这种角色以研究者的身分出现,与研究对象交往,但不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新闻记者。

④完全观察者。

这种角色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对社会过程作纯粹的观察,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在研究。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3.自考《社会学概论》单选习题及答案

4.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5.自考《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6.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练习及答案

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9.201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1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篇3: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ABC

A. 社会强制性 B. 个人能动性 C. 终身持续性 D群体性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3.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BC

A. 文化整合 B. 社会教化 C. 个人内化 D他人影响

4.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 ABC

A. 预期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2. 再社会化

即采取强制手段,强迫社会化失败者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并向其灌输社会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3. 继续社会化

进入成年中期,个人无论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都需要承担许多责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知识的更新,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作为成年人仍面临着一个继续学习、选择和适应的问题。

社会成员退休之后,就进入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虽然大多数老年人不再承担社会职业角色,但仍然面临一个适应环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社会化。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辈群体。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社会化的条件。

生理条件、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拥有文化

2.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3. 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4.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的不同。

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1)同辈群体中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化却主要通过成年人精心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2)在同辈群体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种活动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之上。在家庭和学校中,儿童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儿童始终处于被教育者、被指导者、被关照者及服从者的位置。

(3)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在家庭和学校中,儿童的活动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是依据家庭和教师的意志和决定。

(4)在同辈群体中,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相互谈论在大人们面前不能谈论的话题,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这些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能与家庭和学校所传递的那些正统的、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的、符合成年人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或不相符。

正是由于同辈群体中的亚文化,同伴交往既可以表现为良性的,也可表现为劣性的。良性交往能促使儿童或青少年积极向上,加速实现社会化。不良交往,则只会相互传播恶习,甚至结成犯罪团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2.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3.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4.自考《社会学概论》单选习题及答案

5.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6.自考《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7.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练习及答案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1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篇4: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吴文藻

2. 社会流动的功能 ABCD

A. 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B. 促进社会分层体系的量变,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C. 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D. 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3.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 D

A. 个人流动 B. 代内流动 C. 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 ABC

A. 预期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围绕这一位置,人们规定了一套权利和义务。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的各个纽结。

2. 水平分化

水平分化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没有社会地位等级的差别。

3. 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规模宏大、流动速度快、变动急剧。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上的重大变化。

4. 代内流动

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通常以社会成员的职业地位为标准,比较同一成员或同一批成员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职业状况。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西方学者对社会分层的测量。

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2. 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领取财富的方式和数量。

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外,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社会集团。阶级划分的依据是经济,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完全是经济,职业、权力、受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

3. 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划分,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2)根据流动方向划分,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根据代际关系划分,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 中国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1.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2.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3.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4.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与答案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8.201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10.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篇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 ABC

A. 方法论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技术与方法 D方法

2. 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AB

A. 实证主义 B. 反实证主义 C. 本体主义 D客体主义

3. 通常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划分为 ABCD

A. 调查研究 B. 实验研究 C. 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

4.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A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5. 实地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C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6. 文献研究的主要类型 ACD

A. 内容分析 B. 生活史分析 C. 二次分析 D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7. 选题阶段的任务 CD

A. 查阅文献 B.阅读 C. 选取研究主题 D形成研究问题

(二)名词解释

1. 方法论

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以及用以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原则等等。

2.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地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有计划地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5.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从大的方面看,这四种研究方式反映了两种方法论的倾向: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体现了非实证方式方法论。

同样,不同的研究方式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调查研究最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研究更多地是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实验研究适用于探讨事物现象间因果关系以及小群体互动情况的研究;文献研究常常被用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 调查研究的特征。

①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②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③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 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

实验组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对行为的测量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4. 二次分析与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比较。

二次分析就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而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他人或前人的、现有的以频数、百分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的分析。与二次分析有一个相似的方面,即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别人已收集好的。只是二次分析所用的是原始数据资料,而现存统计资料的研究者由是利用那种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

5. 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有哪几种类型。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观察的方式来收集资料。他通常选择不同的角色。社会学家瑞芒德勾德按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实地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

①完全参与者。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是他所研究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或装作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而别人只知道研究人员是参与者,而不是研究者。上例中的罗森汉教授就扮演这样的角色。

②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这种角色参与被研究对象的全部活动,并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对“街角社会”的研究。怀特选择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科纳威里”的意大利贫民区,通过一个叫多克的头头融入这个社区,并宣称正在写一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在长期的观察中,他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得出了有关群体结构和个体表现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结论。

③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这种角色以研究者的身分出现,与研究对象交往,但不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新闻记者。

④完全观察者。

这种角色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对社会过程作纯粹的观察,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在研究。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2.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3.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4.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练习试题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7.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8.《法学概论》自学考试模拟试题

9.自考《社会学概论》选择题练习

10.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题练习

篇6:《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下面是《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欢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 B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C社会学研究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19,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D继续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D)D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 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C )最早提出来到。 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B)B、两人以上

18、(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B)。 B、社会分工。。

22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B)。 B、韦伯。

23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A) A、索罗金。

24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D) D、事实不平等。

26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B) B阶级分层。

27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A、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A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B) B滕尼斯

3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 D城乡协调发展

31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B逆城市化

3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 B、社会规范。

34、以下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的观点最为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是:C C社会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

35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B 。 B、宗教制度。

36社会制度功能的潜功能与显功能的划分表达的是人类行为_B___之间的关系。 B、动机与功能。

37、从社会制度的功能层次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可划分为:C 。 C、显功能和潜功能。政

38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 B)B、前进的

39GNP是指( A )A、国民生产总值

40“六五计划”以后,我国的国家发展计划开始称为( B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1、《现代世界体系》是(B )的代表作B沃勒斯坦

4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于(A )以后A 1840年

43“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D 罗斯

44我国早期社会学家 A 说,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A 孙本文

45在社会规范体系中, A 处于最高层次。 A 法律制度

46、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C 。 C 风俗习惯

47、下列控制形式中, C 的作用在非制度化控制形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C 社会舆论控制

48、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A 。 A 国家和政府

49、率先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形式的国家是 C 。 C 德国

50、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 。 A 全体社会成员

5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阶段是A 。 A 1949年10月—1957年

51、我国率先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 B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广州市 D 烟台市

52、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C)C、方法论。

53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是:(B) B、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54、下列步骤中不属于社会学一般流程的:(A) A、资料整理。

55、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属于(B)。B、全面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BCE)。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

2.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ACD)。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

3.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ABCDE)。 A. 政治城市 B. 工业城市 C. 商业城市 D. 文化城市 E. 旅游城市

4.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BE)。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5. 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ABCDE )。 A. 人口密度大 B. 成员异质性高 C. 生活方式多样化 D. 人际关系淡漠 E. 组织化程度高

6.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ACDE)。 A. 自然形成的 B. 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 C. 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D.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E. 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

7. 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AB)。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8. 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时期。 A. 儿童时期 B. 青少年时期 C. 青年时期 D. 中年时期E. 老年时期

9.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10. 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 ABE)。 A. 人口 B. 地域 C. 区位 D. 组织结构 E. 共同的文化

11.基本构成要素如下(BCDE )。 A. 经常的面对互动 B. 一批稳定的成员 C. 特定的活动目标 D. 明确的组织章程 E. 正式的组织结构

12.的社会制度包括(CDE)。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13.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有(ABCDE)。 A. 生活水平低 B. 人口增长率高 C. 失业率高 D. 国内贫富分化严重 E. 在国际贸易中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1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CD)。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15.下面哪些是属于马斯洛关于自尊的需要(AB )。 A、个人的工作成就 B、社会地位 C、医疗保障 D、实现自己的愿望

16.角色扮演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BC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角色误差

17.初级社会群体的条件(ABC )。 A、保持较小的规模 B、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C、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 D、人与人保持良好的感情关系

18.社会制度的功能(ABCD )。 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C、社会整合的作用 D、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19.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经济性 D、人道主义

20.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三.判断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对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X)

2、斯宾塞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X)

3、中国社会学重建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

4、全国人口普查属于个案调查。(错)

5、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所以不能作为文献资料来使用。(错)

6、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与工具与工具才是最重要的。(错)

7、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是应当根据不同的读者内容重点有所侧重。(对)

8、如果调查结果与原先的设想不符,就应该根据设想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加工。(错)

9、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的教化,特别是有关道德、规范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化。(对) 10、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儿童社会化之后,其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均大大比多子女时代增强了。(X)

11、社会学中的自我等同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X)

12、积极而健康的大众传媒,有益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

13、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就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X)

14次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错)

15群体即人群。(错)

16、家庭与户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二者没有区别。(错)

17、初级群体中的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对)

18、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不同类的群体。(错)

19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意识强。(对)

20社会分层现象与人类社会相始终。(X)

2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X)

22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所以没有任何积极作用。(X)

23社会阶级结构中,除了基本阶级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阶级。(X)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关系在过去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对)

25社会流动就是人口流动。(X)

26水平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学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X)

27社区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

28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对)

29社区服务主要是完成社区社会福利的功能。(错)

30社区建设是为推动社区发展而采取的政府行为。(错)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错)

31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对)

32政治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制度。(X)

33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X)

34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X)

35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单位奖惩制度是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X)

36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等同概念。(X)

37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对)

38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错)

3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只有正面影响。(错)

40、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错)

41、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错)

42、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病态的和反常的现象。(X)

43、43社会控制就是防范、惩处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行为。(X)

44、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行为的调整范围更大。(对) 45宗教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应大力提倡。(X)

46社会控制的结果是制约、限制个人自由。(X)

4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企业。(错)

48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济贫”为主。(错)

49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错)

50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欧洲。(对)

5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国 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错)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思对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思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以为既不是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不是将所谓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的历史,而是指出了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问题在于解决人们的经济矛盾问题。

因此,马克思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两条路径:

1、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亦即重新进行社会分配。

2、通过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分析,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篇7:自学考试美学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全国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及答案。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

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

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

A.游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A.社会关系的解放B.生活方式的.变革C.思想观念的自由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D.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1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学派B.伊壁鸠鲁派C.英国经验派D.精神分析学派

16.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B.悲剧C.优美D.崇高

18.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

1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

20.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 )

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美感的主要 )

A.眼睛B.鼻子C.耳朵D.舌头E.身体

22.艺术形式符号蕴含的意义包括( )

A.字面意义B.隐喻意义C.个性意义D.结构性意义E.历史意义

23.艺术品结构中属于物质层面的有( )

A.物质材料层B.形式符号层C.思想内容层D.意象世界层E.意境超验层

24.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 )

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C.开放性的系统

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

A.它以直观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意识层B.它能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

C.它是对人自身审美需要的把握D.它是对客观事物审美属性的反映E.它具有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26.悲剧性

27.席勒的美育观

28.有意味的形式说

29.审美个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31.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

32.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自考试题《全国06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及答案》。

33.简谈艺术功能的多元性。

34.简述探讨审美欣赏活动心理特征困难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以元稹的《行宫》为例,试分析接近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6.简评“移情说”。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CDBBA ACCAB ADDCC CCBB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C 22.ABCD 23.AB 24.AD 25.BE

三、名词解释题(共14分)

26.(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

(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27.(1)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阐述了自己的美育观。

(2)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3)美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28.(1)有意味的形式说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

(2)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4)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29.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1.(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32.(1)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转化成美。

(2)生活中的丑在艺术的表现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因素是美的。

(3)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

(4)有些生活中的丑经过表现,可以具有喜剧性效果。

33.(1)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宗教、思想、启迪、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

(2)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其他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的。

34.(1)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是隐而不湿的。

(2)它微妙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

(3)它的差异性特别大。

五、论述题(共26分)

35.(1)联想使得美感比起一般的动物感觉更为丰富多彩。

(2)联想使既有的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

(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

(4)分析出“行宫→玄宗”的空间接近联想。

36.(一)“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二)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1)过分强调感情。人的审美活动决不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2)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3)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4)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篇8:社会学概论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 年)。

A. 严复 B 章太炎 C 梁启超 D 孙本文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A. 涂尔干 B 韦伯 C 孔德 D 斯宾塞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

是(C)

A. 达尔文 B 涂尔干 C 斯宾塞 D 韦伯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A 社会学原理 B 社会静力学

C 社会学研究 D 社会学大纲

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

和持续的发展。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A.19 世纪30 年代到19 世纪末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初至二战 D。二战以后

篇9:自学考试《大众传播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媒介系统、( )媒介系统和( )媒介系统。

2、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 )功能;二是( )功能,三是( )功能。

3、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 )传播。

4、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包括( )、( )和( )。

5、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 ),又具有( )。

6、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则是( )。

7、霍夫兰采用的( )与拉扎斯菲尔德的( )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8、一般认为,( )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9、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即( )和( )。

10、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 )大学诞生

二、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拟态环境

2、集合行为

3、知晓权

4、传播效果

三、简答(20分)

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6分)

2、什么是传播学发展的“12345”? (7分)

3、画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图,并指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7分)

四、论述(20分)

作为一名未来的传播者,你怎样理解“控制分析”?以社会系统角度论述。

五、材料分析(20分)

阅读下列几则材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其做出分析。

材料(一) 严守一和沈雪一进费墨的家,就能看出家中是大战后的暂歇。费墨没戴眼镜,耷拉着脑袋,窝在沙发里。深度近视的人摘下眼镜,脸就变了形。李燕满脸泪痕,抽着一支烟,翘着腿,坐在费墨通常坐的书桌后面。看到严守一和沈雪进来,李燕又发作了:“骗子,原来是个骗子。原形毕露!说话呀,怎么不拽词了?平常我上个网,就说我堕落。”

材料(二) 严守一没有说话。费墨看了里屋一眼,仰在沙发上:“二十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接着将头埋到自己手里,抽泣起来。 严守一愣在那里。

材料(三) 半天,费墨仰起一脸鼻涕又说:“还是农业社会好哇。”

严守一一时没听明白他的意思,问:“什么?”

费墨摇着头:“那个时候,一切都靠走路。上京赶考,几年不归,回来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

又点着桌子上的手机: “现在……”

严守一: “现在怎么了?”

费墨哑着嗓子说: “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

严守一愣在那里。

材料(四)——做门、做窗,盖门楼的砖、灰、沙,这是3900,

——三天吃饭是600,这一共是4500,

——砖头哥,这是5000,你都拿着吧,

…………

电话响了,

——谁啊 没 ……没空 没空!别说了,费钱

——谁啊?

——路之信!叫我去杀猪 看我买了个手机,他也买一个!他北京没人啊

——俩烧包!

—一条街上,放个屁都能闻到,喊一嗓子不比拨号吗快?

——资料来源:电影《手机》台词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示现的 再现的 机器

2、表述和理解 传达 思考

3、“多媒体”

4、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横向传播。

5、商品属性 文化属性

6、广泛的大众 少数权力精英

7、心理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

8、阿尔及尔宣言

9、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10、伊利诺伊大学

二、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但是,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产生影响。

2、集合行为:其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比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合、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有其特殊的传播机制。

3、知晓权: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4、传播效果:其一,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其二,它指的是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地还是潜在的。其又表现为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和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三、简答1、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d. 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3、图略,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因素:a. 传播者b. 受传者c. 讯息d. 媒介e. 反馈

四、论述答案要点:

第一, 大众传播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对媒介的控制;媒介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

第二, 媒介所有者对媒介的控制;

第三, 大众媒介与工商界的关系(利益诉求;经济影响);

第四, 大众传播与行业组织;

第五,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

第六,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

五、材料分析答案要点:

其一,四则材料分别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对新媒介的恐惧

——媒介形态需要改变,基于受众的视觉考虑。比如,“瘦报”、“橙色新闻纸”等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事实上,距离太紧了,也会让人感到不适应。

——身份的彰显,身份的标志。用一头猪的钱没个手机,换来身份的炫耀,值得!!

其二,联系传播学理论分析

涉及到的相关理论:

人类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受众行为理论;

麦克鲁汉的媒介思想;

效果分析理论;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及联系等。

篇10:全国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

2.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就是“______________”,这是把天下交给贤人的远古的帝位的传递方式。

3.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______________》中描述了秦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情景。

4.《神灭论》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候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______________.

5.明朝有两部著名的农书,分别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宋应星的《______________》。

6.贸易古称“______________”,原指交易、专卖。

7.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

8.《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______________手法的运用。

9.对联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

10.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文化界开始出现“现代新儒学”思潮,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熊十力。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w”.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化的两个层次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

2.我国古代燕齐地区盛行神仙崇拜,这与其海洋环境有关。()

3.分封制是从夏商时代就开始实施的。()

4.“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儒家经典。()

5.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方式就是坐商经营。()

6.我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和几何都是很发达的。()

7.道教所信奉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8.世界上的文字分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9.中国古代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

10.宋代朱熹的学说曾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A.文化事象B.文化现象

C.文化思潮D.文化内涵

2.国别文化是以()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A.国家B.民族

C.地域D.层次

3.中国的地势地形()。

A.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波浪状分布D.向东南倾斜,呈波浪状分布

4.到元明清时,我国出现了()的局面。

A.政治中心在南方,经济中心在北方

B.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C.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

D.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A.仁者,人也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无为而无不为D.修身,治国,平天下

6.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朝代是()。

A.秦代B.两汉

C.魏晋D.隋唐

7.“道统”的思想是()提出的。

A.孟子B.董仲舒

C.韩愈D.白居易

8.车的发明者是()。

A.神农氏B.轩辕氏

C.伏羲氏D.有巢氏

9.下列不属于营业习俗的有()。

A.敬财神B.广告

C.唱市经销D.坐商经营

10.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的工具。

A.时间B.长度

C.重量D.体积

11.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而将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A.周文王B.秦王赢政

C.汉武帝D.汉高祖

12.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山川祭祀等。

A.人鬼祭祀B.日月星辰祭祀

C.社稷祭祀D.人神祭祀

13.“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提出的。

A.张载B.朱熹

C.陆九渊D.程颢

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说的。

A.孔子B.孟子

C.庄子D.老子

15.《牡丹亭》是()的作品。

A.元朝的关汉卿B.元朝的王实甫

C.明朝的汤显祖D.清朝的孔尚任

16.“金达莱”这词是从()借来的。

A.越南语B.蒙古语

C.维吾尔语D.朝鲜语

17.李清照《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的是()修辞方式。

A.对偶B.顶真

C.回文D.复叠

18.骈体文的全盛时代在()。

A.南北朝B.东汉

C.隋唐D.宋明

19.欧洲的耶稣会士初到中国是在()。

A.元朝B.明朝

C.清朝初年D.清朝末年

20.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A.天台宗B.净土宗

C.禅宗D.华严宗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天下”观念

2.“五服”

3.“周岁”礼

4.避讳

5.“综合创新论”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著作。

2.简答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

2.简述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2.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3.法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4.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5.新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6.党校考试试题及答案

7.党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8.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9.党章考试试题及答案

10.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