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生物必修二试题

生物必修二试题

2024-03-02 07:51: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ayong89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生物必修二试题,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生物必修二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试题

篇1:生物必修二试题

生物必修二试题精选

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胸腺嘧啶“T”的是D

A.DNA聚合酶B.烟草花叶病毒C.ATPD.B淋巴细胞中的线粒体

2.下列化合物的组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是()D

A.ATPB.tRNAC.mRNAD.DNA

3.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4.下列哪种物质或结构与另外三者不同A

A.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大肠杆菌的质粒D.蓝藻的遗传物质

5.从肺炎双球菌的S型活菌中提取DNA,将S型活菌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R型活菌繁殖的后代中有少量S型菌体,这些S型菌体的后代均为S型菌体。这个实验表明DNA()C.

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B.能够自我复制C.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

5.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改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

C.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定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实现D.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产生

6.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7.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

A.基因全部存在于染色体上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8.某双链D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其中胞腺嘧啶占a%,下列有关此DNA连续复制时所需的鸟嘌呤脱氧核

苷酸数量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1/2—a%)B.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1/2—a%)

—C.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1/2—a%)D.第n次复制过程中,需要2n×M×(1/2—a%)

9.DNA分子片段复制、转录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如果没有发生变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和c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B.a和e的碱基序列可以互补C.a中(A+G)/(T+C)的比值与d中(A+G)/(T+C)的比值一般不相同D.a中(A+T)/(G+C)的比值与b中(A+T)/(G+C)的比值相同

10.观察下列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图中甲表示甲硫氨酸,丙表示丙氨酸),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tRNA,③mRNAB.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U

C.若图中④含60个组成单位,则③至少含有360个碱基D.该图表示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

11.下述哪项不是孟德尔在遗传学上获得成功的原因B.

A.选用纯系品种作为实验材料B.重视基因对蛋白质的决定作用

C.应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D.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12.(18分)右图①②③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1)至(3)题:

(1)科学家克里克将图中①②③所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命名为法则。过程①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间期和的间期。在过程①中如果出现了DNA若干个碱基对的增添从而导致生物性状

改变,这种DNA的变化称为,它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

(2)过程②称为,催化该过程的酶是,其化学本质是。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3)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一个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叫

做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是

。(4)某研究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活动中,统计数据并绘制了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请据图回答问题。①Ⅱ-5和Ⅱ-6婚配,后代中出现红绿色盲症男孩的Ⅰ图例

可能性是(请用分数表示)。如果他们不正常男女幸生育了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原因可能是在减

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一方的21号同源染色体不Ⅱ

红绿色盲症男女

能,从而产生异常的配子并完成

苯丙酮尿症男女了受精作用。Ⅲ

②苯丙酮尿症的病因是患者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成酪氨酸,而

转变成了苯丙酮酸。此实例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若该酶含有a个氨基酸,则控制此酶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个碱基对。

③调查中发现,在当地的女性正常人中,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约占10%,则在Ⅱ-3和Ⅱ-4的后代中,出现苯丙

酮尿症和红绿色盲症两病兼患的几率是(请用分数表示)。

12.(18分)

(1)中心减数第一次分裂基因突变原(始)材料(2)转录RNA聚合酶蛋白质酪

氨酸(3)由a到b(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较多的肽链(蛋白质)(或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分)

(4)①1/4(2分)(正常)分离②(新陈)代谢3a(或答:3a+3)③1/160(2分)

1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比较,下列哪项不正确D

A.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需要的原料不同C.所需酶的种类不同D.主要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14.(8分)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过程①需要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

(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

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

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

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一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一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填序号),线粒体功能(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1)ATP、核糖核苷酸、酶2分(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分

(3)核DNA(细胞核)2分(4)①、会2分

15.繁殖和培育三倍体动物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中发现某三倍体运动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由一个着

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一定不是D()..

A.复制出现差错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发生基因突变D.发生了自由组合

16、(15分)图甲和乙分别是果蝇细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2、3、4、5、6、7、8分别表示染色体,A、a、B、

b、C、c、D、d分别表示所在染色体上控制一定性状的基因。请据图回答:

(1)假如图甲为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则:该卵原细

胞中含有对同源染色体,写出其中的一个染色

体组;若将该卵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

1514N标记,并只供给卵原细胞含N的原料,正常情况

14下该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含N的比例

为。

(2)假如图乙为果蝇的一个体细胞,设常染色体上

的基因A(长翅)对a(残翅)显性,性染色体X上

的基因D(红眼)对d(白眼)显性。用图示代表的

果蝇与另一果蝇杂交得到的子代中,若残翅与长翅各占一半,雌蝇均为红眼,那么与图示果蝇进行杂交的果蝇的基因型是,表现型为。

(3)果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常常发生染色体不分开的现象,因此常出现性染色体异常

的果蝇,并产生不同的表型,如下表所示:

让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后代全部是红眼果蝇;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雄性果蝇全是白眼的,雌性果蝇全是红眼的。他的学生蒂更斯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大多数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但有少数例外,大约每个子代个体中,有一个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该红眼雄蝇不育。请根据上表信息用遗传图解,解释蒂更斯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例外(设有关基因为D、d)。

44、41、3、6、7100%aaXDY残翅红眼雄果蝇

17.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籽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籽西瓜,下列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A.无子番茄植株扦插后长出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B.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D.无子番茄属于二倍体植株

18.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

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19.让植株①、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分别作如图所示处理。有关

分析正确的是AC

A.由③到⑦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B.获得④和⑧植株的育种原理基本上相同

C.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由③至④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

20.用纯合的高秆抗锈病水稻(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水稻(ddtt)进行育种获得纯合矮杆抗病水稻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然后再选育;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5/8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占2/3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2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其产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基因工程的核心是获取目的基因技术B.基因工程可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C.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应该有选择权D.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22.右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

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2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24.有关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生物进化决定了自然选择的方向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5.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D.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26.下列各项叙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B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篇2:生物必修二试题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6.2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

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2.下图所示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家系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8的基因型为Aa

B.PKU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8与9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是PKU的概率为1/6

D.该地区PKU发病率为1/10000,10号男子与当地一正常女子结婚,生病孩几率为1/200

3.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4条染色体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4.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A.加热杀死的

B.活的,但缺乏多糖荚膜

C.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和缺乏细胞荚膜的肺炎球菌的混合物

D.既缺乏多糖荚膜又加热杀死的

5.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6.下图是某家系一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解,成员中Ⅰ-1、2和Ⅱ-2为患者。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Ⅰ12Ⅱ1423

3Ⅲ12A.III-2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50%

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II-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50%

D.该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7.从某生物中提取出DNA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A.26%B.24%C.14%D.11%

8.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A.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B.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C.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

D.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9.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③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不同世代间基因的传递规律

④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⑤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10.有关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Dd的豌豆,能产生雌雄两种配子,且数量比接近1∶1

B.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互补的碱基连接起来

C.自然界中的变异主要是基因重组,所以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D.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的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的雌蕊的柱头上,所结籽粒胚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11.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已知染色体状况:

ABCD

12.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1)是单倍体(2)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3)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4)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5)能形成可育的配子(6)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

(7)一定是纯合子(8)是二倍体

A.(4)(5)(7)(8)

C.(1)(2)(3)(6)B.(1)(4)(5)(6)D.(1)(4)(5)(7)

13.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14.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不包括()

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

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

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在捕食

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二、非选择题

1.并指I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导致个体发病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已知一名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祖母和外祖母表型正常。(显性基因用S表示,隐性基因用s表示。)

请分析回答:

(1)写出女患者及其父亲的所有可能基因型,女患者的为_____,父亲的为_____。

(2)如果该女患者与并指I型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型正常,女患者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2.良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良种有多种途。其一是具有不同优点的亲本杂交,从其后代中选择理想的变异类型,变异来源于,选育过程中性状的遗传遵循、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其二是通过射线处理,改变已有品种的个别重要性状,变异来源于,实质上是细胞中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改变。其三是改变染色体数目,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经过培育和选择能得到植株。

3.果蝇的直翼(正常翼)与卷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直翼雌雄果蝇间交配,子代既有直翼果蝇又有卷翼果蝇。请分析回答:

(l)卷翼雌雄果蝇间交配,在16℃时幼虫发育,子代有直翼果蝇,在25℃时幼虫发育,子代全部为卷翼,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雌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请据图回答:

①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有________对等位基

因,其中___________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某果蝇的基因型为BbCcXDXd,理论上可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的

配子。

4.下图A所示为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三种酶。

图A

(1)人体内环境中的酪氨酸除图A中所示的来源外,还可以来自

于__________________。

(2)若酶①由n个氨基酸组成,则酶①基因的碱基数目不能少于

_______。合成酶①的过程中至少脱去了_________个水分子。

(3)若医生怀疑某患儿缺乏酶①,诊断的方法是检验

_______________。图B

(4)右上图B所示Ⅱ–1因缺乏图A中的酶①而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因缺乏图A中的酶②而患有尿黑酸尿症,Ⅱ–4不幸患血友病(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Pp、Aa、Hh表示)。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Ⅰ–3个体涉及上述三种性状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5)Ⅱ–3已经怀有身孕,如果她生育一个女孩,健康的概率是_______;如果生育一个男孩,健康的概率是___________。

5.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

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现有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请分析回答:

(1)在图A所示杂交过程中,植株甲所结的种子中储藏营养物质的细胞基因型为,播种这些种子,长出的植株将会产生基因型为的花粉,将这些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后再用试剂处理,所得全部植株中能稳定遗传并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理论上占,此育种方法与杂交育种相比优点

篇3:生物必修二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①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的配子类型比

③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④子二代的基因型比

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

A.①③④

C.②③⑤B.②④⑤D.①③⑤

解析: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有子一代的配子类型比、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

答案:C

2.下列杂交组合属于测交的是()

A.eeffgg×EeFfGg

C.eeffGg×EeFfGgB.EeFfGg×eeFfGgD.EeFfGg×EeFfGg

解析:测交是指杂合子与隐性类型(每一对基因都是隐性纯合)的个体进行杂交。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只有A选项亲本中,有一方三对基因都是隐性纯合,符合题目的要求。

答案:A

3.对下列实例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因此无耳垂为隐性性状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C.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所以高茎是显性性状

D.杂合子的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解析: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即发生性状分离,则亲代有耳垂的个体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的肯定是显性性状。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可出现纯合子。亲代和子代都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无法判断显隐性。杂合子的测交后代中也可出现纯合子,如Aa×aa→Aa、aa(纯合子)。

答案:A

4.孟德尔揭示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①选取豌豆作实验材料②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③进行人工杂交实验④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⑤选用了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⑥先选择豌豆再选择紫茉莉、草莓等植物作实验材料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孟德尔通过选取豌豆作实验材料、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选用了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等,成功地揭示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5.孟德尔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解析: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要求是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两对相对性状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即两对相对性状各自有显隐性关系;因为以豌豆为实验材料,为避免自然条件下的自花传粉,故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由于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是一样,故显性亲本不一定作父本,隐性亲本不一定作母本。

答案:D

6.右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正常的异卵孪生兄

弟,兄弟俩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是()

A.0

C.1/3B.1/9D.1/16

解析:由1号和2号生出5号(女)患者,可以推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Aa)。由于3号和4号为异卵双生,且均正常,所以他们的产生是相对独立的,且基因型均可能是(1/3AA或2/3Aa),按乘法原理,可以知道兄弟俩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是1/3×1/3=1/9。

答案:B

7.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在F3中隐性纯合子比例为()

A.1/8B.7/8

C.9/16D.7/16

解析:杂合子连续自交3次,则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8,纯合子的概率为1-1/8=7/8,则隐性纯合子概率为7/8×1/2=7/16。

答案:D

8.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以下是对该系谱图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

A.该遗传病是隐性性状

B.家族中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有:2、4、5、6、8、9、12、13

C.家族中10为杂合子的几率为1/2

D.若家族中14与一患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3

解析:8(母亲)、9(父亲)正常而12和13患病,可以确定该病是隐性性状。2为患者,6的基因型一定为Aa;7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所以10为杂合子的几率不一定为1/2。家族中1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占1/3,Aa占2/3,他与一患者(基因型为aa)结婚所生孩子的患病几率为2/3×1/2=1/3。

答案:C

9.豌豆种皮灰色对白色为显性,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豌豆甲自交后代全部为灰种皮黄子叶,豌豆乙自交后代全部为白种皮绿子叶。现将甲花粉授到乙柱头上,受精后所得到的种子()

A.种皮全呈白色,子叶全呈黄色

B.种皮全呈白色,子叶全呈绿色

C.种皮全呈灰色,子叶全呈绿色

D.种皮全呈灰色,子叶全呈黄色

解析:豌豆乙为母本,种皮的基因型与母本完全相同,故所结种皮为白色;豌豆甲、乙均为纯合子,甲、乙杂交后代为杂合子,故子叶呈现显性性状,即为黄色。

答案:A

10.(·北京高考)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

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A.1/16

C.7/16B.3/16D.9/16

解析:根据题意,黑色有白斑小鼠的基因型为B_ss,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B_ss的概率为3/16。

答案:B

11.人类中,显性基因D对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显性基因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个体即聋。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夫妇中有一个耳聋,也有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子

B.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只能生下耳聋的孩子

C.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几率为7/16

D.耳聋夫妇可以生下基因型为DdEe的孩子

解析:听觉正常与否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其基因型控制相应的表现型如下表:

孩子。双方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D__ee),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ddE__)的夫妇也有可能生出听觉正常的孩子。夫妇双方基因型均为DdEe,后代中听觉正常的占9/16,耳聋占7/16。基因型为D__ee和ddE__的耳聋夫妇,有可能生下基因型为D__E__听觉正常的孩子。

答案:B

12.(2010·江苏高考)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解析:Gg和Gg都是雄株,不能进行杂交。两性植株的喷瓜的基因型为gg或gg,因此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最多为两种。基因型为gg的两性植株自交,可产生gg的雌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有gg或gg,在群体内随机传粉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交配类型有:gg×gg;gg×gg;gg×gg,因此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答案:D

13.拉布拉多犬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其中黑色(B)对棕色(b)为显性;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颜色的表达,颜色表达(E)对不表达(e)为显性。无论遗传的毛色是哪一种(黑色或棕色),颜色不表达导致拉布拉多犬的毛色为黄色。一位育种学家连续将一只棕色的拉布拉多犬与一只黄色的拉布拉多犬交配,子代小狗中有黑色和黄色两种。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判断亲本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A.bbEe×Bbee

C.bbee×BbeeB.bbEE×BbeeD.bbEe×BBee----------------

解析:亲本是棕色和黄色,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可以推断为:bbE__、____ee,后代出现黄色,说明亲本之一一定是bbEe,后代中有黑色,没有棕色,所以另外一个亲本一定是BBee。解答此题也可以采用逐一验证法,看看每一个选项的后代是否符合要求。

答案:D

14.多指症由显性基因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基因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独立遗传。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先天性聋哑、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A.1/2、1/4、1/8

C.1/8、1/2、1/4B.1/4、1/8、1/2D.1/4、1/2、1/8

解析:根据亲子代表现型,可推出亲代基因型父:AaBb,母:aaBb,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情况是:

手指(Aa×aa)正常(aa)为1/2,多指(Aa)为1/2;

听觉(Bb×Bb)正常(B__)为3/4,先天性聋哑(bb)为1/4;既多指又聋哑的概率为1/2×1/4=1/8。

答案:A

15.萝卜的根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F2扁形块根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A.9/16

C.8/9B.1/2D.1/4

解析:设F1为AaBb,若其自交,则理论上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显显∶3显隐∶3隐显∶1隐隐。而题中F1自交,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F2中很可能是9显显∶(3显隐+3隐显)∶1隐隐。所以,F2中扁形块根(A_B_)中纯合子(AABB)占1/9,杂合子占8/9。

答案:C

16.(2010·安徽高考)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

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D.AABB和aabbC.AAbb和aaBB

解析:由两圆形的南瓜杂交后代全为扁盘形可知,两亲本均为纯合子,而从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接近9∶6∶1看出,F1必为双杂合子。所以本题考查的是基因间的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代表现型有3种,比值为9∶6∶1,所以两圆形的亲本基因型为选项AAbb和aaBB。

答案:C

篇4: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31、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2、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4、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5、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6、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7、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3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9、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

4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1、遗传病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

4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3、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_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

44、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4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6、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

47、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48、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49、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50、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生物必修二学习方法

1、有强烈的搞好学习的愿望,有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现在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中学生产生了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倾向。于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些谬论也在他们中流传开来。例如,“简单背背,生物就能过关”。“随便听听,成绩就可以”等等。其实,每一个学习上成功的学生都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的,单凭小聪明、简单应付是学不好生物的。

2、会自学。即自己制定目标,自己安排计划,自己选定任务,自己监督自己。学习的成功固然与外界的诸多因素有关,如家庭、教师、同学、社会等等。但学生本人是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他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为自己选定有希望达到的目标。他会参照教学的进度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他知道自己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四处出击,临时应付。他内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又脚踏实地。自己定下的任务,自己一定要完成,全然不用老师和家长的催促。

3、认真读书,勤于动手。搞好学习不读书是不行的。会学习的同学,读书认真,边读边想,务求领会书中的各项理论。但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必须与实践相联系。只会理论上夸夸其谈,不会解题,不会做实验,学了写作理论不会写文章,学了生物知识不会与在生活中运用,那就不叫真正学懂学会。会用是学习的境界。例如对一个学生物的学生来说,只有在他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认为他学好了生物。要真正达到理解的水平,必须坚持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那些懒于实践,畏惧练习的人,哪一科也学不好。

4、及时总结,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并不是生来就各科优秀。他们在小学、中学的学习历程中也经受过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他们及时地总结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对比,找出不足,发现前进方向,以更大的干劲向前迈进。他们的另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从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获取宝贵的财富。一个人一般在中学只能学一次,许多人快到高中毕业了才懂得如何学习,可惜那就有点儿晚了。聪明的办法是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收于自己有益的东西。善于向别人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更快地进步。

5、认真对待中学学习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要自觉,要力争自己读懂学会教师将要讲的东西,并发现自己不甚明了的地方。有条件的话,还应自己翻查资料,攻克难点。上课要积极参与活动,听讲要学会抓重点,笔记要记下关键有用的东西。课后复习要及时,可采用回想法,并善于概括集中。作业不但要完成,还要从所完成的作业中总结审题、解题的规律。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尝试自己总结知识点。最后一环是自己安排的补充内容。补充内容也不要局限于做课外习题。对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各种书籍、听讲座、网上查询、访问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都是对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

生物必修二学习技巧

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生物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篇5:生物必修二说课稿

生物必修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二、说学法:

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北京奥运会的'会

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

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

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

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篇6: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篇7: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篇8: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伴性遗传

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1、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 X-X

2、性比:一般 1 : 1

3、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篇9: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

④ 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篇10: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RNA 以及从RNA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生物必修二试题】相关文章:

1.生物必修二教学计划

2.高中生物必修二试题

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5.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6.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7.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8.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9.高一生物必修二课本知识点

10.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下载word文档
《生物必修二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