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5 07:39: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inth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第一教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②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大意,根据“单元重点”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重 难 点:把握课文的大意,根据“单元重点”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简介时代背景

1.出题,齐读,

2.我指谁?(郑振铎)

“别”是什么意思?谁向谁告别?为什么要告别?

3.这种类型的课题学到过没有?有什么作用?

4.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别--写出线索

爱--思想感情

5.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6.当时郑振铎为什么要离开祖国?简介时代背景(详见教参)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听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课文始终贯穿的是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读

3.听录音机读

4.课文中哪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用浪线划出。

5.分段训练

三、学习课文,明“惜别情”

1.指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写的是发生在哪儿的事情?作者心中涌起什么思想感情?

3.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眼眶润湿了,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了,镜面模糊了”,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5.“说不出的感动”指的是什么?

6.朗读

7.归纳小结段落大意(我将要离开祖国时,对祖国对亲友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四、作业

1.组词

倚( ) 模( ) 贡( )

依( ) 摸( ) 供( )

2.抄写词语

板书: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地点 见闻 感情

码头 水面宽 鞭炮声 (惜别)

(船离岸) 亲友挥手 再见声

(叙事)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第二教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 难 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第一段(课文的中心句出现在什么地方?朗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 自读2-4自然段

2. 汇报:第2-3自然段应该怎样读?(仇恨--激愤;热爱--亲切)

3. 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不,不是…那是…)

比较句子的异同: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课文中的句子)--突出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4. 在出港口时,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

5. 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6. 朗读

7. 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1. 教师范读本段

2. 学生自读,思考:

我为什么不忍离开祖国?

我为什么又要离开祖国?

我的希望是什么?

我的誓言是什么?

3. 学生交流:(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

含义:亲爱的勇士 血和汗 新的中国

我不忍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得战斗的武器)

含义:经验 战斗的武器

我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希望是什么?)

含义:我回来以后,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的誓言是什么?)

驱逐她们、毁灭她们--帝国主义

4. 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 尝试背诵

四、作业

1. 指名背诵

2. 《作业本》1-4题

板书: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地点 见闻 感情

出港 灰色白色军舰 (痛)别

(船离港) 黄土 青草

(写景) 小岛 海水 眷恋

入海 不忍

(船离祖国) 内疚

(直接抒情) 更不忍 希望(暂)别

誓言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第三教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①掌握“即使…也……;宁可…也…”等句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9自然段;

③进一步理解中心句的作用。

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中心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词语

2. 背诵检查

二、深究、体会课文

1. 齐读全文

2. 学完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质疑问难)

3. 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不同作用?

(惜别--仇恨、热爱--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总结课文

1. 出示投影片:

地 点 见 闻 感 受

码头船离岸

(叙事) 水面宽 鞭炮声

亲友挥手说再见 惜别

出港船离港

(写景) 灰色白色的军舰

黄土 青草 小岛

海水 浪涛 仇恨

热爱

入海船离开祖国

(抒情) -- 不忍 内疚

更不忍 希望

(暂别)全心爱国

2. 检查背诵

惜别--痛别--暂别

四、作业

《作业本》5-7

板书:

1 别了,我爱的中国

惜别--痛别--暂别

[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教学设计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周)

课题 1、别了,我爱的中国 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句,并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初步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5~9自然段。4、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揭题导入,简介背景。1.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2. 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郑振铎的生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3. 我们离开故乡是一种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说说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学生自由读课文,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3、学习单元提示,概括出要点:一是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二是中心句点明了中心思想,所以找出中心句后,还要细细去阅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出中心句。再读课文,学生自学课文。4、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倚 润湿 模糊 武器 暂别 驱诼 毁灭 誓言5、按提纲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1) 船离岸时,“我”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2) 船前驶时,“我”所见所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3) 船出海时,“我”想些什么?6、小组交流自学碰到的疑难问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明惜别情。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船渐渐地离岸了,看着送别的疒亲友,“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两句都在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作业。完成作业本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2、这一段应该怎么读?指名读。3、从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朗读指导: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这两句话你觉得哪一句更有感情?为什么?学生试读4、第3自然段又该怎么读?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5、作者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朗读。三、学习第三段。

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划出我不忍离开祖国的原因的词句。“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2、讨论并理解下面的句子的意思:A、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从我不忍离开的思想感情和想到勇士们正在用血和汗斗争,而自己无法参加到这种斗争中去的负疚心情去理解,理解到这是作者出于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自责。)B、当我归来时,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这是作者强烈的希望,希望帝国主义已经被驱逐出去了,新中国已经建立起来。)3、体味用词的准确:驱赶-------驱逐 消灭-------毁灭 宣言----誓言(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势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3、选择这一段的朗读语气A、低沉缓慢 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 D、亲切舒缓4、朗读体会。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一、听写词语。二、再理课文,深究体会。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2、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3、比较课题的异同A、再见了,我爱的中国B、我爱的中国再见C、别了,我爱的中国4、分小组朗读课文。比较不同的感情。5、交流背诵方法。三、作业。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祖国的现在,写一段话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别了,我爱的中国 3

1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渎,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B?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1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1)比较组词:

倚( ) 模( ) 贡( )

依( ) 摸( ) 供( )

(2)完成作业本1、2题,课后第5题。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 李明新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别了,我爱的中国离岸告别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沿途所见一草一木无限留恋心中所想希望誓言战斗豪情}热爱祖国[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了执教者注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法,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本教案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了中国,真是一个罪人”定为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的,并安排了如下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从整个教案来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每一环节的教学意图明确,联系紧密。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教案中还可以看到教师重视词语的比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板书设计精当。

篇5: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

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

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了执教者注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法,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当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本教案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了中国,真是一个罪人”定为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的,并安排了如下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

篇6: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出示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

学生读题

2、释题

我指谁?简介作者郑振铎

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词?

别写作的.线索 爱是课文的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

作者被迫离开又是一种什么的 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句子在课文反复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3、学习单元提示,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那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请?

比较句子练习

A、我听到鞭炮啪啪的的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镜面模糊了

这样写有什么用?

2、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朗读(语气伤感,中速缓慢 ,第一句要强烈)

四、学会字词,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1、课文是水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中心句在文中出现几次?第一次在那里?

3、带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研读第二段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比较句子

(1)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2)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3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我在感情上从热爱祖国变化到对帝国主义的恨。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 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哪些词写出了作者不忍离开。

2、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体会用词正确

3、读出热情,激昂、坚决的语气

4、读最后一句话体会

四、巩固练习

1、作业本3、5、6题

2、背诵

篇7: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别了,我爱的中国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

篇8:我爱你啊,中国 教案教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阅读课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按要求写好这7个生字。

3.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说一段话。

4.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说一段话。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1.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

2. 恰当的录音配乐。

3. 学生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我们爱你啊,中国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土地富饶

历史悠久

精神高洁

令人骄傲、自豪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揭题。

二.初读,检查预习

1. 教师示范背诵,并出示课件。

2. 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出示课题。

4.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5. 提问:你有这样的感受吗?能具体说说吗?

6.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领悟。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朗读情况。

3.出示生字词。

4.交流字词的预习情况。

5.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 提问: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8.小结:

渺--左中右结构,各部件要紧凑,不宜太宽。

脊--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要宽大一些。罩住下面的“月”字。

恢 魄 拓--同为左右结构的字,比过天地后,就有了区别。“恢”左右平齐,左瘦;“魄”右小,左部件居中;“拓”是右小祖斜孙的结构。

9.当场描红习字。

1. 听,看图片。

2. 指名交流。

3. 指名补充。

4. 齐读课题。

5. 指名回答。

6. 指名回答。

7. 指名补充。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指名评议朗读。

4.指名读字词。

5.指名正音。

6.指名领读齐读。

7.指名交流。

8. 指名补充。

9. 齐读字词。

10。指名交流。

11.指名补充。

12.描红习字。

13.交流展示。

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 指导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三.指导精读课文。

10.齐读生字词。

11.再次轻声自读课文,思考:祖国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去热爱。那么,课文着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的呢?

12.小结: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土地富饶

历史悠久

精神高洁

1.小结本课内容: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默写生字词;

(3)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1.听写生字词。

2.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我们的祖国的?

3.谈话: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吧。

1.默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出示相关图片。提问:画面上是怎样的情景?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能描述一下吗?

3.朗读指导:把你们体会到的,用朗读来表现吧。

4.提问:作者通过这些美丽的画面,赞美了我们祖国的什么美?

5.谈话:这么美丽辽阔的土地,正是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满怀豪情地赞美她吧!

1.提问:我们刚才共同体会了第一节描述的辽阔美,我们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2.小结:体会文字---观看图片--结合想象,感受美丽。 14.齐读。

15.轻声自读课文,思考。

16.指名回答。

17 指名补充。

1.指名交流。

1.听写。

2.指名回答。

3.指名补充。

1.默读,思考。

2.指名汇报。

3.指名补充。

4.指名汇报。

5.指名补充。

6.尝试自读。

8. 指名读。

9. 评议。

10.齐读。

11.指名回答。

1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 指名回答。

2. 指名补充。

四.进行课堂练习3. 自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1) 这几节分别描述了我们祖国的什么美?

(2) 用哪些事物来反映的?

(3) 你搜集了哪些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大家来体会?能上来介绍吗?

4. 组织小组讨论。

5. 组织交流。

6. 提问:经过大家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7.朗读指导:能把你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吗?

8.谈话:多么美丽富饶地祖国呀!你们爱他吗?

9.默读第五、六、七小节,思考:祖国的今天又有着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10.提问:从作者所用的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11.谈话:让我们大声地赞美她吧!(播放音乐)

1. 抄写并布置课堂作业。

(一) 听写词语。

(二) 组词:

渺( )壁( )拓( )魄( )

缈( )璧( )柘( )魂( )

(三)填上合适的词:

( )的桂林山水( )的杭州西湖( )的庐山 ( )的长江

( )的龙井茶( )的茅台酒

( )江南丝绸( )的景德镇瓷器

(四)问答: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祖国的美丽富饶的?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自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思考。

4.小组尝试讨论。

5.指名汇报。

7. 指名补充。

8. 指名交流。

9. 尝试自读。

10.指名读。

11.评议。

12.齐读。

13.默读,思考。

14.指名回答。

15.指名回答。

16.齐读

1.抄写并完成课堂练习。

[我爱你啊,中国 教案教学设计]

篇9:1《别了,我爱的中国》

离岸 告别 润湿 滴 模糊 依依惜别

沿途所见 一草一木 无限留恋 }热爱祖国

心中所想 希望 誓言 战斗 豪情

【简评】

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了执教者注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心中装着学生”,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点,即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的三次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教法,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本.教案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了中国,真是一个罪人”定为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的,并安排了如下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从整个.教案来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每一环节的教学意图明确,联系紧密。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教案中还可以看到教师重视词语的比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板书设计精当。

1《别了,我爱的中国》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1《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篇11: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2)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 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DD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DD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DD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DD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DD个人指名背。

交流背诵方法: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4 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

用“即使DDD也DDD“宁可DDD也DDD”“只要DDD就DDD”各写一句话。

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 正确划出中心句,并借此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 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通过朗读和片断练习,培养学生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正确背诵第三大段。

3 学会本课文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区别“浏览”与“审阅”、“咨询”与“简单”的意思、用法的不同。

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感受总理品德,表情朗读与背诵课文。

难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与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字词,读通课文,统一分段。

2 学习理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讲清本节任务。

2 课内自学。

(1)自学生字词-----同桌互读------全班抽查------课内5分钟抄写,完成作业 本第1 题------完成下列作业 ------出示灯片检查修改。

看拼音写字

根据意思写词

课内完成课后第4题,做作业 本上第2题。在具体课语言环境中搞清三对近义词的不同,在书上划出“简朴”、“浏览”、“审阅”、“咨询”的句子读读、体会。

(2)读通全文,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3 统一分段。

(1)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按什么样顺序写的?

(2)以事情发展为序,考虑人物、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大意。

(3)各自分------全班交流分段结果及理由-------统一分段。

4学第一段。

自由读,说大意,了解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学生尝试做作业 本第5题,比较引号和书名号的不同用法。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 本第1、2、5―1题。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工出课文的中心句。

2 学习理解二、三段,借助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4] [5] [6] [7] [8] [9] [10]  ...  >>

篇12: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觉悟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中国面奋斗献身的决心。

2 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

1 揭题导入  ,简介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DD指句读DD齐读。

4 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

(!)比较组词:

倚依 模摸 贡供

(2)完成作业 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

1 复习回顾。

2 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3)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出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是“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 驱逐 消灭 毁灭 宣言 誓言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自由DD个别读DD齐读。

3 巩固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七题。

(2)完成作业 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 训练朗读,交流背诵方法。

3 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教学进程

1 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2 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默读填表

地点 见闻 感情

码 头

出 港

入 海

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爱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我爱的中国再见

篇13:《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简介背景,初读课文)

一、审题,揭示主线

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

〔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

二、分段,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

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

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

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

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

〔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

三、讲读,牵情入境

第一段:离别情

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

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

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

生:(齐)太感动了。

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

生:(齐)他太感动了。

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

生:(齐)说不出。

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学生朗读)

〔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

第二段:爱国情

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

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

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

第三段:奋斗情

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

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

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

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

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

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

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

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

〔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真抒离别情。

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

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

(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

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14:《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学反思

《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学反思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对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的掌握是关键。

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的自己离国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条理清楚,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对于当下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在教学本课的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作者与及作者写此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调把握得就很好。

这一篇课文呈现着两篇线索,一条是明线,郑振铎告别祖国,告别亲人的线索,另一条则是暗线,郑振铎对祖国的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的情感线索,随着告别亲人,船离开海岸,作者的爱国情怀也随着越来越浓烈地呈现了出来,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课文中的三个相同的句子“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课堂上我引领着同学们去字里行间(“渐渐”“渐渐”“暂别、誓言”等等)感受作者的情怀惜别——仇恨——留恋和赞美(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即第第二次“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出国的目的以及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升华凝聚为第三次“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通过让孩子们对字词的咀嚼品味,感觉效果显著,学生很快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篇15:小学五年级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难点 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1、“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2、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爱国情:惜别情,爱国情,奋斗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1)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2)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3、给课文分段,指名交流,并说说分段的依据,评议。

三、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本段是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2、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完成《生字抄写本》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抄写生字、词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选做题:摘录令你感动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

2、[出示小黑板]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3、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里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4、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

5、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2、[出示小黑板]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 消灭——毁灭 宣言——誓言 (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3、[出示小黑板]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 缓慢

b.明快 中速

c.激昂 渐快

d.亲切 舒缓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4、指导背诵第三段

(1)交流背诵方法: 分层逐句背诵,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2)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交流评议

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每课一练》一至三题;课文第三段背熟

2、选做题:试着默写课文第三段

第3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朗读课文,小结全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中的反问句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地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逐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4、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课堂巩固

完成《课堂作业本》,教师巡视指导(争取面批)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每课一练》余下习题;预习第二课

2、选做题:在下列三题任选一题作业。

(1)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2)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3)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船离岸——惜别情

别了,我爱的中国

船出港——爱国情

船出海——奋斗情

【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1《别了,我爱的中国》

2.《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3.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4.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反思

5.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

6.《鸟啼》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7.《识字1》教学设计

8.我爱我们班教学设计

9.一粒种子1(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0.妈妈的爱 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1 别了,我爱的中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