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1)
“少玩手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1),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1),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1)
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精品1)
8A Unit 5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Speaking 1.设计简述:(简要说明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特色,不超过800字)
口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包含着对词汇的选择、表达的方式、语气的应用技巧等。相对与其他技能训练来说,口语在表达性、准确性、合理性和交流性的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英语口语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对八年级的要求为: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在上述口与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等。
因此结合口语教学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在口语教学的设计中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参与到课堂当中。并且要遵循交际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控制性训练与非控制训练的结合,只有在控制性的训练中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才能使学生在非控制的活动中自如的使用语言。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笔者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让学生从学习模仿,到练习再到创新创作;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说英语、练习说英语最终能用英语完成交际和交流。并且在教学的而过程中引入小组比赛以及小组合作的手段,让学生更乐于参与。
2.教材分析:
(1)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说明教学内容的调整、整合、解构和补充
本课时为八年级上第五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Period 1,Speaking lesson。本单元的语言功能是发出、接收、拒绝邀请,并谈论已有的计划或安排。本课时为口语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围绕邀请朋友参加party展开,要求学生能够口头邀请,并根据自己的计划对别人的邀请接收或拒绝。在本课口语落实的基础上,后续课时将继续围绕邀请和回复的主题开展其他的活动,以巩固、运用和深化目标语言,如邀请朋友参加party以外的课外活动,书面邀请(邀请卡、电子邮件)及书面回复等。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八年级学习者能在简单的表达中使用正确的方式并要求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如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在上述口与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等。因次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于邀请参加party的交际话题和线索,在模仿听力录音的交际用语以及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和指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终能进行创作并表演对话。
在教学内容上,学生第一次涉及到邀请的话题,但是这个话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并不陌生。但是party这个词,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熟悉,对此所知甚少。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进度正好在万圣节的机会,给学生万圣节派对图片、派对形象、邀请卡等帮助学生感知party的气氛。对于另一个语言功能,谈论已有的计划或安排,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be doing已谈论过,但是have to虽在七年级下册第12单元学过,但是是不同的交际功能。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为Section A1a-2b。但是基于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了整改。首先,使用1a,2a,2b,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来呈现动词短语以及拒绝理由(已有的计划或安排),2a,2b不再作为听力使用。1b的听力不再是听并获取人名信息的作用,经过改编,听力着重强化学生对听力中交际结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作为口语交际的模板以及语音语调的模板。1c的pair work,也稍有改变,加了2c的部分句子,让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更有礼貌。最后的活动为补充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对话,邀请同伴为party一起买食物,并确定会面时间地点、交通方式等。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从模仿到交际,从控制性口语训练到开放性口语训练,步步深入,有效地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
亮点与反思:
2a,2b的内容在本课时中不再作为听力使用,而把它作为呈现和机械训练的素材,因为在本口语课中,这两部分内容重复简单,相对于1b过于单一,不适合作为口语的模板。同时,最后补充的邀请同伴一起买食物的编对话活动,话题开放,既可以运用到本课时的交际用语,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学生借此话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如会面地点、时间等。
3.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依据
(2)确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策略。
学生已经学习过使用be doing来谈论计划和安排,并已学习过have to作为“不得不”的表达法,因此,学生在讲述拒绝邀请的`理由时遇到的困难不大。相对而言,由于文化差异的因素,学生在本单元中遇到的难点应该为对party一词的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中邀请以及接收、拒绝的交际用语及语调的把握。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party的概念,笔者借万圣节的时机,展示大量的派对图片、派对形象、邀请卡等,以具体的节日派对、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计划运用周末的时间给学生开小型万圣节派对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party。对于交际用语的使用以及语音语调的把握,笔者设置情景邀请学生参加万圣节派对,并呈现接收和拒绝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听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邀请交际模板,让学生模仿交际以及语音语调,并鼓励学生角色扮演听力的场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邀请参加万圣节的同学或答复,并最终学生能自如使用交际用语来邀请并确认一起购物的时间等。
亮点与反思:
对于中外文化差异的处理,运用图片等还是不能够让学生完全感受到派对的魅力。如果避开派对的话题,改为邀请一起郊游或看电影,则失去了教材选取这个话题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是否可以在课前对教室布置上进行气氛渲染,或是先开一次派对再上课?对派对的文化渗透该不该处理?又该处理到什么程度?
4.教学目标设计: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通过free talk,大多数学生能回忆有关周末活动的动词短语并谈论周末的计划和安排;
2)通过情景对话、表演等活动,大多数学生能使用正确的目标语言来邀请并接收或拒绝邀请。目标语言如下: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ure,I'd love to.Thanks for asking.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I'm sorry,I have to see adentist.
---That's too bad.Maybe another time.
---Sure,thanks for asking.
2、语言技能目标
1)大部分学生能选择正确的表达方法以及语调来进行本课话题的交际交流。
2)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3)部分学生能在本课话题的基础上,继续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谈。
3、情感态度目标
1)大多数学生能对party的话题感兴趣,并开口交流,参与交流;
2)大对数学生能在小组中有效合作,共同学习。
4、跨文化交际目标
大多数同学能借助图片等,对派对有初步了解,并能借用英语来有礼貌的进行邀请、接收或拒绝。
5.重点难点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依据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如下:
1.教学重点:
有关邀请、接收、拒绝参加派对的交际用语以及恰当的语调。
2.教学难点: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学生可能对派对以及如何正确恰当地邀请、接收、拒绝参加派对的表达法以及语调产生困难。
6.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2.教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本课采用情景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设置真实有效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该情境中“用中学、学中用”。课前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在课前对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准备大量有关万圣节派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派对,并摘取1b作为学生模仿交际的模板,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编排重组,以PPT的形式准备好。
7.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师生交互活动。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Stage 1Warming Up T:(Greet the students and have afree talk with them)
eg:What's the date today?/How's the weather?/How's it going with you?/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Ss:(have afree talk with teacher and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 plans individually,using Iam doing….)
以谈话和问好的方式让学生慢慢感受英语并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回忆be doing的形式谈论周末的安排,为后面打下语言准备。
Stage 2Presentation T:Do you know what am Idoing this Sunday?
(show pictures on the screen)
On Sunday morning,I have to go to the dentist.
On Sunday afternoon,I have apiano lesson.
On Sunday evening,I am going to the concert.
Ss:(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earn the new words:lesson,concert and the phrase“have to”to talk about obligations,repeat the new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承接free talk的话题,通过教师自己的星期天的安排呈现新单词并呈现have to来表达周末安排和计划的表达法。
T:And on Saturday,my friends and Iare going to hold aHalloween party.(Show pictures about the festival Halloween).We are going to ask more friends to join.
(Hold an invitation card and
篇2:《识字1》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词串形式出现,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幅春光旖旎、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全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教学中要让学生由词语想到具体事物,由词串想到特写的画面,由整片课文到春天特有的场景。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必要的准备。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建立句子观念。
2.照样子写字。
3.正确地读背成语(或四字词语)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
4.朗读并背诵识字1的内容。
5.指导看图,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练习起来。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6.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词串训练,建立整体概念。
2.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看图,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练习起来。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2.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美极了,老师带小朋友到郊外去看一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在哪儿找到春天?请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
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叫声?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篇3:《识字1》教学设计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圆、饼、端这4个生字的。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上的4个生字。
完成《补充》剩余
说给父母听: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识字1》教学设计15篇】
篇4:《识字1》教学设计
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韵文。
难点:1、理解韵文的意境。
2、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篇5:《识字1》教学设计
1.观察挂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拜年]
(3)你知道春节还有哪些风俗?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相机出示词卡]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相机出示词卡]
(5)你知道清明还有哪些风俗?
篇6:《识字1》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初步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篇7:《识字1》教学设计
1、认读生字,正音。
如:扫的声母是平舌音,不要与翘舌音混淆;饺子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2、用饺、扫、墓扩词。
篇8:《识字1》教学设计
1、小黑板出示生字,记忆饺、扫、拜、墓、踏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篇9:《识字1》教学设计
1、借助拼音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会朗读韵文。
2、会依据练习一第一部分,记住生字的正确笔顺。
3、在父母的帮助下,将图与文对应起来。
篇10:《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陶渊明
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
黄发垂髫 (ti o) 便要还家(y o)
刘 子 骥( j ) 诣 太 守(y )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 (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
[4] [5] [6]
篇11:《组歌》教学设计1
《组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 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 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 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
篇12:《珍珠鸟》教学设计1
《珍珠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我”在营造人与鸟的信赖关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
2.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学习作者对珍珠鸟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细腻、人性化的描写,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注的喜爱之情,学写状物的文章。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精读、背诵重点语段,领悟文章中展示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品味作品丰富温柔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难点:品味和学习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在描写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手法。教学准备
1.准备好录音材料。
2.制作幻灯片。设计思路
鸟是十分可爱的小动物,也是我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朋友。应抓住学生爱鸟的心理,从欣赏与鸟有关的诗句人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
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灵秀之作,它通过对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唱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学生可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通过通读全篇,理清叙事线索,体察人、鸟的一举一动,从“我”和鸟儿的和谐相处中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赏读课文精彩章节,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品读欣赏
优美、精彩、富有哲理的语言,学生在人情人境的赏读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人生的道理。
然后拓展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保护环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等角度,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操得到升华。最后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欣赏与鸟有关的诗句。(出示幻灯片。) ,
(1)“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街衣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前戏,多从幕上飞……”
(《燕燕于飞》江总)
(2)“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 (《三绝句》杜甫)
2.导人。 。
诗人笔下的小鸟(燕子、鸬鹚。),活像自家顽皮的儿童,犹如须臾不离的朋友,人鸟之间是多么和谐、多么信任啊!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的生活平添了多少情趣。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吧。
(由古代诗人美妙的诗篇、传神的诗句,引出对散文《珍珠鸟》的学习,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篇的兴趣,而且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同时也告诉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善待生命,是诗人、作家、人类的共同的情感。这个开头可以说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投影。)
(1)标自然段序号,画出疑难或要探讨的问题。
(2)根据自读思考题,读文章,做旁批。
(3)可与同桌商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同学质疑,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3.根据思考题,组织学生互议解答。(投影。)
(1)阅读全文,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说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鸟儿对“我”的关爱有什么反应?
(通过此题整体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我”在营造人与鸟的信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教学目标 一。) 。
(2)“我”从和鸟儿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为了创造人与自然(主要是动物。)之间互相信赖、充满关爱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爱的情感。完成教学目标 二。)
三、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1.分组自学,品读课文。
(1)朗读课文,商讨本组赏析的语段和句子。
(2)反复研读,从语言和情感两方面,讨论喜欢的原因,作好赏析文字记录。
2.交流讨论,推选代表读语段,合作完成品读赏析任务。
3.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语言精美,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1―5自然段。)
(2)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其中。(8、11、14等自然段。)
(3)于诗意的描写中蕴含耐人寻味的哲理。如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听配音朗读。(放录音。)
(课文是一篇难得的优美散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品读赏析。即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的情感,领悟人生的道理。完成教学目标 三、四。)四、拓宽延伸
篇13:《马》教学设计1
《马》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 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
篇14:《错误》教学设计1
《错误》教学设计1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一、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篇15:习题课教学设计1
习题课教学设计1
习题课教学设计1作者:120046643时间:11月8日班级:八(2)班
科目:英语授课教师:梁思敏
章节:期中考试卷评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查缺补漏,评讲期中考试卷的难点和易错点。
教学重点:
1.单项选择1,6,7,8题。
2.完形填空5。
教学过程:
1.对看音标写单词,单词拼写,完成句子,选词填空的答案。
先给5分钟小组讨论,改正这部分的错题。
选四个小组,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剩下的四个小组作批改。
老师改正错点,并提出易错点,如: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s,复数名词等。
2.评讲单项选择。
先对答案
T:有没有知道答案之后还不明白的题目?
(学生基本说出了我本打算评讲的题目)
T:请会的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些题目。
1.S1:因为有than,选比较级,much是修饰比较级的,所以排除了B,C,后面一句,something must be done,意思是要采取措施,所以选D much worse.
6.S2:deny doing sth.固定搭配。
T:一起记忆的词语是?
S:admit doing sth.
7.T:remember doing sth to do sth有何区别?
S:忘记了。
T:看例句:I remember closing my room's widow this morning.
Lucy,please remember to give the key to Miss Xu.
Sa:remember doing sth是已经做了的事,remember to do sth是还没做的事。
T:看这道题,他在回忆这个人的名字是吧,所以他meet了这个人没有?
S:选B。
8.T:第8题是差不多的,stop to do sth doing sth有何区别呢?
Sb:stop to do sth是停下来去做某事,stop doing sth是停止做某事。我本来在回家
的路上,但停下来去买食物。
3.评讲完形填空。
选一个大组以开火车的方式轮着一句一句翻译,并说明选项。
5.other,others,the other,the others,another的区别
以例句说明:
1)Some children like apple,other children like banana.
2)I have lot of flowers,some are red,some are white,some are yellow,and others are blue.
3)We have two hands,one is left hand,and the other is right hand.
4)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e world,some are clever,and the others are stupid.
5)I give him abook,and then Igive him another book.
6)I gave him ten eggs,but he said he wanted more,so Igave him another ten.
4.阅读理解对答案。
家庭作业:
完成花都区的期中考试卷
课后反思:
这份期中考试卷是针对育才学生而出的,题型比较简单,主要是针对的上学期所学的内容,音标和短语是重点。简单一点的题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但是出来的结果并不理想,年级平均分仍然达不到及格的水平。
但是试卷讲解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些题目除了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其他的都在考试之前做过。一些单词填写的简单题目我就对对答案就完成了,也没有什么可讲的。
其他部分需要评讲的题目也很简单,有些考得不错的学生也基本会了,所以我都采取学生讲解,老师补充的方式。
其中other,others,the other,the others,another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也怕讲太多学生不明白,征求过指导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只是举例句提示一下,毕竟这也不是重点内容。
个人认为这种试卷评讲方法还是不错的,尽量让学生讲,使得本来沉闷的习题评讲课有生气了,效率也提高了。
MSN(中国大学网)
【教学设计1(温州百题1)】相关文章:
6.教学反思1
10.《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