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

2024-04-09 07:33: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un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

篇1:小学六年级语文《中国茶》优质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醋、历、婚、聘、谊”5个一类生字,认识“醋、历、溯、睐、撰、祁、婚、聘、谊”等9二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围绕中国茶,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了解中国茶的历史,从而热爱祖国文化。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围绕中国茶,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了解中国茶的历史。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茶道是世界闻名的,你们了解关于中国茶的历史吗?知道茶道的发展历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中国茶》。

二、自由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基础知识:

1.区别字:

历( )婚( )醋( )宜( )朔( )睐( )

厉( )混( )促( )谊( )溯( )来( )

2.正音字。

盛行(shèng)深情厚谊(yì)曾经(céng)纽带(niǔ)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

围绕中国茶,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课文讲的是茶的历史、与茶有关的民俗。

四、自由读课文,讨论:

为什么说中国茶的历史是悠久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事例来说明。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在文中找出与茶有关的词语写下来,说一说从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板书设计:

中国茶

茶的历史

茶的民俗色彩

篇2:小学六年级语文《阳光皮肤》优质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浏览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2、学生复述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及主要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的。

二、合作交流

读课文质疑,我们暂且也把它看成是一堂语文的口语交际课。那么,各个国家的同学在利用口语来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时,你认为。

1、哪个国家的同学介绍得好?你为什么欣赏他的介绍呢?

2、哪一个国家的学生介绍得最精彩?最形象?

三、品读体验

1、在口语交际中,新加坡的李德远和朝鲜来的金顺玉的对话是什么意思?(能否表演一番)他们好象伤害到了彼此,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关于说话的技巧呢?

2、你能想象小朋友介绍自己国家时的心情吗?

3、可是,在我们这个少年班,54个孩子有20个是南非人,南非孩子该怎样介绍自己的国家呢?

4、模拟情境课堂,朗读课文。

“我的心突然一抖,从一开始我就思考,我将如何介绍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结尾,“我不禁热泪盈眶”。

全班同学都沉浸在静静的氛围中。教师做资料补充

索普——种族歧视的牺牲者

在1920xx年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出色的人物是美国的天才运动员——索普。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运动员,但在奥运会冠军史册上并没有他的名字。

人们一在提到他,称颂他,他的名字比冠军还要响亮,是因为人们同情他的不幸。他是种族歧视的牺牲者。他出生于印第安贫穷家庭,他篮球、足球、游泳、跑步,样样都行。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他稳拿了2次全能冠军(跳远、200米、1500米、铁饼、标枪)。但,他被人诬陷为职业运动员,奥运会取消了他的冠军资格并把金牌转发给这个项目的第二名,但后者拒绝接受,他说:真正的冠军是索普,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任何人。

索普不仅被剥夺了金牌,而且被剥夺了参加业余比赛资格,就这样,一代才华横溢的运动员被扼杀了。此后,索普当过职业棒球员,卖过苦力,他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是:“还我金牌”。70年过去了,终于,在198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为索普恢复名誉。1983年1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赴洛杉矶将追回的金牌重新授予索普留下的儿女。索普,一代天才运动员就这样成为了种族歧视的牺牲者!

5、师:这些都是过去的南非,然而今天的南非,有着硕大的钻石,经典的建筑,安逸的生活,的人物---刚刚获选的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现在的黑人已不再是昨天的黑人,他们的呼声震惊世界,你听他们的课堂上也响起了南非学生的声音:“我们虽然是黑皮肤,可它是阳光的皮肤。”

(将内容迁移了过来,阳光皮肤在同学的心里扎下了根,真切地体会到了阳光下的皮肤都是美丽的,人们都有一颗热爱和平和真诚的心,这就是阳光真情。)

6、讨论什么是阳光皮肤?为什么称自己的肤色是阳光皮肤?

四、拓展延伸

讨论能不能说所有人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板书设计:

阳光皮肤

各种肤色 阳光、美丽

小学六年级语文《阳光皮肤》优质教材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一)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二) 初步认识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组 材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树立“地球大家庭”意识。

二、教学重点:体味不同国家孩子不同特色的语言,理解“我”的话所表达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阳光皮肤”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南非人民的生存状况。

五、教学流程:

(一) 质疑课题 导入新课

1、师板书:阳光_ _ “同学们,你能为阳光后面填一个名词吗?你曾听到过的。学生试填。(阳光女孩,阳光心情......)”师书写“皮肤”。

2、生齐读,质疑课题

3、筛选重要问题,激励阅读。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随时批注收获与疑问。

师巡视。

2、师组织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可以说说你总结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主题的初步了解,等等。

3、生自由交流,师补充评价。

如果生提到黑人渴望平等的主题,让学生展示收集。

4、师小结主要内容:一个国际少年班32个国家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国家的经过。

5、这些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段读。正音。生交流印象。

(三) 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你们喜欢这些小朋友吗?再次加入他们的行列,去感受那热烈的场面吧!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你喜欢谁的话,就多读几遍,揣摩他的语气,品一品。

1、生细读,勾划标注。

2、组织汇报:读后谈谈你的体会,如果没想出说些什么,绘声绘色地读出来也很好。

3、生模仿语气读,谈体会。师倾听,点拨,补充,提升。指导朗读。

如:你从他的介绍中了解他的国家了吗?

介绍日本人的快节奏生活,教育学生要勤奋。

江宁的介绍,你觉得怎么样,假如让你介绍,你会说些什么?

从南非黑人孩子的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渴望,是什么?(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

4、启发合作探究:你是怎样理解“阳光皮肤”的?跟小组同学交流。

师倾听,肯定有道理的说法,总结。

(四) 分析理解 学习写法

组织合作探究:

1、本文谁的话记叙得最详细?为什么?

小结:围绕中心,安排详略。能反映主题的内容是重点,要详写。

2、文章那几段向我们介绍国际少年班的情况?(生读)你认为,按理,应放在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同桌交流。师总结:让精彩首先吸引你的眼球,而后,在中间穿插交代基本情况。这叫插叙。

(五) 回文朗读 加深印象

文中这些地球大家庭中的小朋友们,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记住他们吗?再绘生绘色地读一遍课文吧。

(六) 拓展延伸 创造写作

写一段介绍自己国家的解说词,力求生动,体现爱国情感。

篇3:小学六年级语文《父亲的麦芽糖》优质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

3.默读课文,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丰富。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师:上一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妈妈给予孩子的爱,这节课我们再去感受一下那深深的父爱。大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阿德的男孩子,从小在父亲的疼爱下长大,却始终讨厌他们赖以为生的麦芽糖,并因此离开了家乡。在父亲的一次次交通意外后,阿德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第一次主动吃爸爸做的麦芽糖。)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自卑——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

绰号——外号。

果腹——吃饱肚子。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脚踏车——台湾地区对“自行车”的说法。

体面——光荣;光彩。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自己读课文,划分段落,试着概括段落大意。

2.指名说,教师要注意引导。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老李赖以为生的麦芽糖,赢得了全镇所有人的喜欢,唯独儿子例外。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谢老李省吃俭用的抚养儿子,克阿德却因为父亲工作的卑微、家境的贫穷并不领情。

第三部分(5、6自然段)谢老里继续叫卖他的麦芽糖来供养儿子,儿子不回家,他只好把爱寄托在镇上的孩子们的身上。

第四部分(7——10自然段)写父亲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后,阿德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苍老,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第次主动吃父亲的麦芽糖。

四、自学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爱及儿子的情。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感受到老李对儿子的爱?

2.阿德对父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五、集体交流。

1.你从哪感受到老李对儿子的爱?

(1)老李很疼爱他,甚至还有点儿宠他,因为阿德从小没了母亲,所以老李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

(2)为了多省下一些钱给阿德用,老李甚至舍不得中午买一盒盒饭吃,只是随便啃个馒头了事。

(3)从那天起,老李就开始孤零零的过日子。每天早上,他还是骑着脚踏车,沿街叫卖他的麦芽糖,中午依旧靠啃馒头果腹。他不断地把攒下来的钱寄给上大学的儿子。

(4)老李兴奋地抬起打着石膏的腿,艰难地爬下床,撑着拐杖,一步步吃力地走向儿子。

(5)“阿德,你还没有吃饭吧。来,我帮你下碗面。”说着,老李转身一拐一拐地走向厨房。

(6)老李熟练地拿起一张脆饼,抹上麦芽糖,撒上梅子粉和花生粉,再合上另一张脆饼,递给身边的阿德。

师: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李对儿子深深的爱,那含辛茹苦的爱,那只要你细细体味就为之动容的爱)

2.阿德对父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不喜欢讨厌离开、不回家感动、自责、悔恨、幸福

(1)他总觉得爸爸的工作让他很没面子,……他下决心用工读书,长大后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结合实际你体会一下阿德的心情。阿德自卑、虚荣,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2)“爸……”阿德看着……呆呆地愣住了。

结合课文内容你体会一下阿德的心情,此时阿德会想些什么?

(3)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你体会一下此时阿德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

六、升华。

本书的作者在开篇中这样写道:“生命如此难以捉摸,所以需要一份真挚的感情,去把生命照亮;生命之旅因情而灿烂,生命之树缘爱而常情!在人生的旅途中,是那些深如海的亲情、醇如酒的友情,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感动给了我们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感谢生活吧,是它让我们看到美,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

出示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读一读。

七、作业。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人或事?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亲情、有情?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父亲的麦芽糖

深沉、含辛茹苦的爱

篇4:小学六年级语文《父亲的麦芽糖》优质教材教案

一、在本单元中的作用

《父亲的麦芽糖》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材料。学生要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使学生在自学中,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二、课文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以叙事为主,学生在学习前3课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这篇课文重在理清结构基础上,通过默读、朗读课文,分析、感受人物和评价人物。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的洗礼,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点:

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阿德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结构,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阿德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5、感受人物,品读人物,写出对人物的评价。

6、欣赏语言、积累语言。

7、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五、具体阐述针对目标点的教学策略:

(一)前测部分:

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6个生字。

下面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果腹 攒钱 黏在 咀嚼

1、fù cuán zhān jiáo

2、fǔ zàn zhàn jué

3、fù zǎn nián jué

4、fù zǎn nián jiáo

根据意思选成语。

形容性情沉静,不爱多说话。( )

(1)沉默寡言

(2)郁郁寡欢

策略:

《父亲的麦芽糖》是按( )顺序叙述的。

1、不同方面

2、事情发展顺序

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结构,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策略:

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哪种是正确的( )

1、第1部分(1、2)第2部分(3—9)第3部分(10)

2、第1部分(1、2)第2部分(3、4)

第3部分(5、6)第4部分(7---10)

(二)新授部分:

教学目标2:明确课文的层次结构,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策略:

课文以( )为线索。

1、阿德对待老李卖麦芽糖的态度

2、麦芽糖

3、父亲老李的态度变化

(使学生清晰理清文章的主要线索,并感受人物)

教学目标3:了解阿德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策略:

阿德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 )

1、不喜欢—不理睬---不领情 ---幸福、自责

2、不喜欢---不领情---不理睬----幸福、自责

(学生在明确了文章的线索后,帮助学生分析阿德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进一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阿德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7、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策略:读句子,思考:阿德为什么讨厌麦芽糖?

因此,他从小就讨厌麦芽糖,讨厌这个到处都散发着麦芽糖味道的家,讨厌同学叫他“麦芽糖阿德”,讨厌爸爸这份卖麦芽糖的工作。

(分析理解这个排比句,体会家里贫穷、父亲工作的卑微,使阿德感到自卑,虚荣心很强。父亲省吃俭用抚养自己付出了辛苦和爱,年少的阿德无法体会和感受到,因此他不领情。让学生深入的感知人物的感情,对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目标:4、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7、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策略:朗读并比较句子,品味父亲对阿德是怎样的感情?

1、为了省下一些钱给阿德用,老李甚至舍不得中午吃一盒盒饭吃,只是随便啃个馒头了事。

2、他还是骑着脚踏车,沿街叫卖他的麦芽糖,中午依旧靠啃馒头果腹。他不断地把攒下来的钱寄给上大学的儿子。

(分析描写老李行为的句子,通过前后的比较,感知人物对儿子的爱不变,这种感情是深沉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3了解阿德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4、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欣赏和积累语言。

7、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策略:

“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地咀嚼着,而他此刻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默读句子,思考:阿德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1、父亲做的麦芽糖饼真好吃啊!我小时怎么没有用“心”品尝呢!

2、父亲都有伤了,还要为我做麦芽糖饼,父亲对我太好了,父亲的爱太让我感动了,我真幸福啊!

3、父亲对我这样好,我却对他漠不关心他,我真是太不应该,真不是一个好儿子啊!

4、以上答案都有。

(通过对阿德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想象,使学生感受他享受浓浓的父爱的甜蜜,也有对老父亲的愧疚酸楚之情,幸福并自责的诸多感情的感受,从而懂得父爱的深沉,并学会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学习文章的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感情升华:生命之旅因情而灿烂,生命之树缘爱而常青!在人生的旅途中,是那些深如海的亲情、醇如酒的友情,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感动给了我们走下去的勇气与信心。感谢生活吧,是它让我们看到美,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父亲的麦芽糖》优质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认读本课4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嚼”。

2、能通过自读,能比较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3、能根据课文内容能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

2、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外资料介绍:出示《一生的安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感恩的意义。

2、今天学习《父亲的麦芽糖》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不领情、自卑、讨厌、咀嚼。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请找到含有“嚼”字的句子,给这个字注音。出示句子:“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时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订正

想想课文中这些词语写谁的感情变化。

板书

儿子:出示词语:疼爱、果腹、沉默寡言、寂寞、兴奋。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这一组词在课文中是写谁的?那个词语的意思与(充饥)的意思相近。“寡”这个字在课文中另一个组词是什么?沉默寡言、抑郁寡欢都表示?

板书

父亲

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以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

4、小结:通过检查得知,大家在预习时不但解决了字音、字义的问题,还熟悉了课文内容。这样的预习效果好。

5、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标准,(准、全、简、明、)

(2)小声读或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出示两个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利用标准,根据关键信息串连法,出示关键信息给这两名同学评价一下。改正说明理由。

(4)自改后,指名读一读。

(5)小结:我们根据标准,运用了串联重要信息的方法,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我们对课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自学重点,升华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出示阿德为什么讨厌麦芽糖?后来为什么又主动吃爸爸做的麦芽糖?

点拨

出示4自然段:因此,他从小就讨厌麦芽糖,讨厌这个到处都散发这麦芽糖味道的家,讨厌同学们叫他“麦芽糖阿德”,讨厌爸爸这份卖麦芽糖的工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你试着把感受阿德读出来。

如果,你的情况和阿德一样,你会怎样做?(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事实)

2、出示:“爸……”阿德望着满头白发、驼着背、脚上裹着石膏、双手撑着拐杖的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他觉得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师:出示:这是对人物哪方面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什么?你从人物的外貌体会出老父亲的辛劳,从语言上有什么体会?其它方面呢?

3、出示:“爸……”阿德看着眼前这个为他辛苦一辈子的父亲,看着满屋子的麦芽糖罐儿,闻着浓浓的麦芽糖味儿,呆呆地愣住了。

师:孩子们仔细读读这两段话,阿德前后这两声爸有什么不同吗?(理解读)

出示图片:仔细端详着苍老的父亲,他年轻过吗?仔细端详这个家呀,那是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家,熟悉它吗?此时此刻阿德们想说什么?把你的理解读进去。指名读(体会读)

师生进行全文的一个串读重点体会老李对阿德的爱

4、出示: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刻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1)“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各代表着什么?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何

最后是句号而不是省略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故事让我们感觉酸酸的,眼眶湿润了,让我们感觉甜甜的,幸福感从心底荡漾而出。再回到课文中,细细品味放音乐《懂你》指名读分角色朗读9-10

作为读者我们为有这样的结局欣慰,感动。

5、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关于“父爱、母爱”这一题材的文章,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在母亲的耐心陪同下,经过长时间的认真练习,终于打中了立在远处的瓶子。有这样一个片段《看不见的爱》;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用以死抗争来的水,给自己的孩子喝,《母爱》;他们都是写人记事的,(有事件回忆— 片段----写法)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刻画了生动的人物现象,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就像今天的老李父子。让我们铭记,使我们感动通过重点片段的回顾,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写人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回顾一下全文,勾画板书出示关于父爱的小诗。

2、师:你们看作者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你学完了课文以后,对老李、对阿德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父爱、感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它写下来。交流修改。

揣摩写法,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写出对人物的评价,把语文的读写结合结合起来,动笔落在实处,把训练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幸福 感恩 甜甜的

理解 酸酸的

脆脆的

父亲的麦芽糖 父爱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春风》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法和学法:

1、对比阅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引导启发法

4、朗读指导法 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教师多媒体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三、议一议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四、比一比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呢?

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第二段又举出北方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这是与北方的春风形成对比进而突出对北方春风的厌恶。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第10、11段,再次写江南春天,这是对比烘托。 通过欲扬先抑、对比烘托使北方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方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

篇7:小学六年级语文《松鼠》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3.了解松鼠的习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并通过与《鲸》的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本文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图片。

2.介绍作者布封。

3.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读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学习,同学研究。

3.集体交流。

(1)订正字音。

良 子 实 橡 健 帽

玲 窄 强

(2)理解词语。

乖巧:①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灵巧。

驯良:和顺善良。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①精巧细致。②机灵敏捷。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①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②敏锐地感觉到。

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松鼠的?

2.探究交流。

(1)课文中哪部分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课文开头一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这是怎样写松鼠的特征?(概括写松鼠的特征。)

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松鼠的?从文中画出相应的内容。

生甲:从形体方面表现它漂亮的特点。

生乙: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等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这几方面的特点吗?

生丙: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的住宅不接近人的住宅;它们乐于晚上出来活动;吃果实,喝露水。

生丁:课文还从过河、警觉、跑跳、叫声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了它乖巧的一面。最后,从繁殖、换毛、喜欢洁净说明其他生活习性。

(3)松鼠为什么惹人喜爱?你喜欢它的哪几个方面?(学生自主谈看法。)

四、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学习了课文,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课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读了课文后,仿佛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就在眼前一样。)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加以体会。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地写出松鼠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者能够把小松鼠写得这么鲜活,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3.在学习了《鲸》和《松鼠》后,就这两课在表达上的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生甲:《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生乙:《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一课更多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学了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篇8:小学六年级语文《手指》经典教材教案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教材教学要求: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5*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 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 _,最后总结写 _ __ 。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 点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

(1) 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 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 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 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能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手指》经典教材教案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6、汇报交流: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身体、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六)、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课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由来。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四、先学(比读书、比写字)

学生展开充分自学,读、说、想,教师巡视。

五、后教(更正比说话)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六、全课小结(比归纳)

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了解。

七、当堂训练(比完成作业)

(1)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

对不住你避让要是……

宽恕我过去的事别提了

背荆条扔在一边

跪下扶起

(勇于改过)(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篇11:小学语文六年级《欧阳》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欧阳修炼字的经历,理解课文的意思。

3.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并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2.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欧阳修,导入新课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至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修改文章的佚事。

二、练习朗读课文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指导断句。

(1)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

思考,该怎样断句?

交流,指名读。

(2)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初稿。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四、讨论

欧阳修修改前后有何异同?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注释。

篇12:小学语文六年级《欧阳》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古人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欧阳修修改文章的资料以及朱熹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在了解了王安石和贾岛潜心推敲炼字,创作时一丝不苟的故事后,大家一定深受鼓舞,在宋代,还有一位的文学家,在写作时潜心钻研,深受后人尊敬。他就是欧阳修。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欧阳定稿》这篇小短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轻声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读出古文的韵味。注意断句。

3.有谁查到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交流一下。

4.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呢?

5.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弄清短文的意思。

6.组内交流

二、继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欧阳修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1.在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从“凡数十字”到“五字而已”的修改,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原文用数十字写“滁州四面都有山”,具体都写了么?怎样修改的。

这样修改的好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读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2.联系《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请你们总结一下,应该怎样修改文章。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让学生明白积极认真、精益求精、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是修改文章的基本要求。修改时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标点都要细致朗读,发现问题后进行认真修改。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下面一段话,修改一下,再说说理由。

2.可以这样修改:

国庆节期间,公园里的人摩肩接踵,真是人山人海。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体会语言简练对准确表达意思的好处。

篇13:小学语文六年级《欧阳》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出古文的韵味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法】

朗读指导法、多媒体展示法、情境创设法、谈话法、评价奖励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想象质疑法、实践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于值得推敲的句子、段落。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激疑

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列车开向哪里呢?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自由发言,质疑课题)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问号走进文本,请大家把教材翻到105页。

二、诵读释疑

(一)初读

1、请大家自由读文,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尝试读出文言文的韵律。

2、生范读。

3、教师相机指导,共析课题。(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在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一条斜线)

(二)试读

1、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节奏齐读。

2、学生再次自由地读,以把握文言文的韵律。

3、个别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译读

1、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知道它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那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再现文言文的内容的呢?或者说你是怎么把文言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呢?(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相机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那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这些方法,再次走进文本,边读边议边写,看看你从文章都读到了什么?

3、成果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抓住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三)文白互读

1、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文白互读,以考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诵和理解能力。

2、师读白话文,生读文言文。

三、探究悟疑

1、同学们,文中说欧阳修初稿时,写“滁州四面有山”总共用了几十个字,而文中只出现了几个字?

2、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965年前,你也当一次欧阳修,看着这四面环山的滁州,(相机出示滁州及周边地貌)你想怎样写“滁州四面有山”的呢?(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

3、嗯,大家有理有据的想象真丰富,用古人的话说哪真是妙哉!妙哉!在和大家一起回到965年前这会儿,老师呀找到了买得欧阳修手稿的那个人,那就让我们看看欧公最初是怎么写的吧?

4、相机出示《醉翁亭记》初稿这段,进而与修改后的对比,让学生探讨那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5、嗯,大家的精彩讨论让老师明白了文章言简意赅的好处,明白了简洁也是一种美。

6、昨天啊老师在批改习作《美德在我身边》时,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大家帮老师看看,这段话哪里改修改一下呢?(相机出示片段,让学生修改,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使用动词在表词达意上得重要性)

四、讨论析疑

同学们,经过上述习题演练,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文章呢?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正是有了这种积极认真、精益求精、反复诵读、细细揣摩的态度,才使我国文坛上佳作辈出,让我们把这种推敲精神,应用到习作中,反复的研读你的作品,细细品味用词之妙、用字之妙。

六、板书设计

欧阳定稿

凡数十字

五字而已

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

【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六年级语文《麋鹿》教材教案

2.小学四年级语文《圣诞老人的礼物》优质教材教案

3.小学六年级语文《因小失大》优质备课教案

4.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教材教案

5.小学六年级语文《水乡茶居》优质教案范本

6.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

7.小学二年级语文《刮脸》优质教案

8.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9.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

10.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

下载word文档
《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