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sak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第七册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例2。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还必须掌握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之一。这一理论知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却更深刻地反映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检验加法运算结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合理地进行计算,同时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数x的计算,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作了准备。教学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一些简单应用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铺垫。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是通过一组用实物图表示的加、减法应用题,引出新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知识规律,用数学语言叙述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并通过已有的知识运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掌握规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一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一规律。教学难点:概括、推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学关键:通过对加、减法算式的观察、比较总结规律。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预习、算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学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比较对照、发现教学的方法。
三、说学法。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并进行比较;组织学生概括、推理、总结;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整体回顾。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活泼、主动,更好地长知识、长智慧,“肯学”、“会学”、“学会”。
四、说程序。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题略)。
2.填空并说出括号里表示什么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8=35130+()=250这两组基本题的设计,其作用一是加强整数四则基本功的训练;二是为学好新课做铺垫。一开始,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1)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计算。35+25=60(本)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写出加数、加数、和。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基本关系式:加数+加数=和。
(2)投影片出示(2)、(3)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教师板书:60-25=35(本)60-35=25(本)
(3)引导学生把(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与(1)题所列出的算式对照,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1.(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个数在算式(1)中各是什么数?(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2.同(1)题相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要求的是什么数?3.变化规律是什么?
明确:(2)、(3)题都是求加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经过讨论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屏幕上出现的三个算式,让学生进一步对照比较,反复讨论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数的关系式。这在思维要求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4)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①让学生说出怎样利用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检验加法。(看书30页做一做上三行)。②尝试练习,375+89=454强调要用减法验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3.学习例2。
(1)练习填空引入,()+8=15引导学生明确:先判断要求的是什么数,用哪个关系式计算。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数用()表示。现在我们用“x”表示。在练习中,教师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机地引导学生改写成x,这样过渡自然。
(2)出示例2:x+15=40提问: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么数?怎样求未知数x?根据是什么?
②书写的格式怎样?强化书写格式。(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3)培养验算习惯。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下功夫,将求未知数x与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结合,新的知识概念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得以同化。
(4)练习例2下面的“做一做”。要求说出解题依据,检验。(注意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题略),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提高练习质量。
篇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求未知数x的书写格式。
教具和学具
插图放大图及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全体学生做课本第146页的口算卡片(六)。
2.填空。
出示口算卡片。
( )+20=50 300+( )=360
70+( )=7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第(1)幅图。
提问:
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④说一说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数+加数=和。等号两端交换一下即:和=加数+加数。
(2) 出示第(2)幅图。
提问:
①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 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一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是和及第二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3)出示第(3)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第二个加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1)题里分别是和及第一个加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加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4)第(2)、(3)题进行比较,归纳为一个关系式。
提问:
①第(2)题要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要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同学们分别总结了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②把两式中要求的加数称为一个加数,把已知的加数称为另一个加数,请同学们归纳成一个关系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验算加法时,采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今天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即从所得的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就是加法做对了。
验算:375+89=454。
差不等于其中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把加法再计算一遍,正确答案应是:
练一练
用减法检验下面的加法得数对不对。
(1)6274+5=58290 (2)24138+8289=32327
全班一半的同学做第(1)题,另一半同学做第(2)题,分别指定一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以便订正。
(1)6274+52016=58290
加法的得数正确。
(2)24138+8289=32327
加法的得数不正确。
再让学生计算出第(2)题的正确得数。
4.教学例2。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8=15,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
(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5-8=7,所以括号里填7。)
教师出示:( )+15=40
学生说出应用关系式,求出括号里的数是25后,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变成例2。
例2 求x+15=40中的未知数x。
读、写x。介绍x是拉丁字母,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
(1)在等式x+15=40里,x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x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介绍解题书写格式:
强调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指导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
求x+48=62中的未知数x。
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试做练习七第3题。 随堂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一个加数?
(3)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4)求未知数x在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2.课后练习:
练习七第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在括号里填数引入,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1
(2)60-25=35(本)
(3)60-35=25(本)
375+89=454
加法得数错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例2 求x+15=40中的未知数。
篇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篇4: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预习新课,理解关系。
在学生探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新课,集体交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的学会知识,理解知识。
篇5:数学教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篇6:数学教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篇7:数学教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
8
270
36
31
加数
57
440
90
和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 )+18=37 80+( )=530
4.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篇8:数学教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篇9: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 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 )② ( )÷( )=( )②
(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怎样验算?
验算: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x ×25=300
2、提问:怎样求x?根据什么?
3、生答师板演:x×25=300
x=300÷25
x=12
4、师小结: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积
280
86
420
225
3、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7-3、4、8、9
六、板书:
篇10: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板书: ×6=96
=96÷6
=16
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未知数 )
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300 104×( )=22360
篇1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演示课件“月饼装盒”,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继续演示课件“月饼装盒”,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 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 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4 3
× 2 9
3 8 7
8 6
1 2 4 7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1)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 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数 28 80
除数 4 12
商 30 20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35=2380 1653÷( )=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28=84 ( )
A. =30 B. =2352 C. =300
1414÷ =14 ( )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
1.求未知数 .
÷50=14 141÷ =47 ÷40=108
÷104=9 256÷ =64 612÷ =51
÷120=31 4815÷ =45 -374=689
2.(1)什么数除以64得28?
(2)4698除以什么数得81?
(3)5475是哪个数的75倍?
篇1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判断求减数或求被减数用哪个关系式。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要求说出关系式和口算过程。)
x+35=80 40+x=85 150+x=350 x+18=30
2.填空。
( )-10=15 85-( )=80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4。
(1)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18米,还剩多少米?)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算式?
③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④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课本中的第二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一些,还剩12米,用去多少米?)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被减数-差
(3)出示课本中第三幅线段图。
提问:
①这幅图什么意思?
(一条绳子,用去18米,还剩12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减数=减数+差
再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结合例4加以说明:
被减数30米是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去的,另一部分剩下的。从总数中去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用去的。也就是说,被减数包括两部分,去掉减数就是差,去掉差就是减数。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
求被减数,就是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2题: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应用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叙述:过去我们学过减法验算,例如,432-78=354。怎样验算得数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减数与差相加,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正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今天我们又总结了求减数的方法,能不能利用求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
应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减法。
如果用减数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练一练
课本练习八第1题的第(1)题:计算8024-4728,用两种方法验算。
4.教学例5:求未知数x。
(1) x-48=35
提问:
①x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板书:
提问:
①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
②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135-x=98
提问:
①x在减法算式里是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求未知数x,并检验是否正确。
练一练
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
(1)350-x=170
(2)x-120=370
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做,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5.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3)验算减法有哪两种方法?
(4) 求减法中的未知数首先要注意什么?
6.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第2小题),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上,概括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三幅线段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被减数与求减数的关系式,并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方法的不同。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关系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验算减法,帮助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验算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加深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减法中未知数x。由于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首先要观察x在减法中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用什么方法求出,再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最后,仍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4
(2)30-12=18(米)
(3)18+12=30(米)
432-78=354
例5 求未知数x
(1)x-48=35
x=48+35
x=83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2)135-x=98
x=135-98
x=37
篇1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2.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未知数 .(要求说出关系式)
2、填空
80-( )=49 ( )-32=2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教学例4(演示课件“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式?
③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7)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8)根据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检验减法
用减法验算:432-78=354
教师指出:如果用减法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练习: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被减数
62
370
528
减 数
52
150
630
71
差
7
18
80
28
29
2.教学例5
例5 求未知数 .(板书)
(1)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
=35+48
=83
③书写时注意什么?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学生板演)
练习:求未知数
-120=370
3.教学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提问:
①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②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80- =49
=80-49
=31
练习: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用两种方法验算.
8024-4728 3001-2849
篇14: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 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 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
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明白。例3和例6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具体应用,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尝试的方法。教师出示思考题:1、这个数怎么表示?2、等量关系是什么?由学生按照提示尝试列式解答。教学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列式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求未知数 的知识想一想,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最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区别,得到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篇15: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学生在前面所学到的加法的意义是学习本小节的知识基础,本小节是此内容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学生在掌握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加、减法的简算方法成为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观察、比较,要想理解减法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是否能弄清楚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因此,“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本小节不仅通过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在计算中能够正确运用简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计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篇16: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 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篇17:《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是互为逆运算。
不足之处。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2,必要的练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算式的转化还不清晰,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3,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拓宽还需加强。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