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微型教案八种
“tins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狼》微型教案八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狼》微型教案八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狼》微型教案八种
《狼》微型教案八种
《狼》微型教案八种 余映潮 〔说明〕在教学研究中,发现不少课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安排比较杂乱,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无序、不透。课中缺乏起主导作用的、起支撑作用的、有训练力度的教学板块。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的每一节中,都必须有一两个相当突出的训练板块,以突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对学生的训练,以突出教法和学法,以突出教学艺术的实施。为此,特编写了关于《狼》的8种微型教案,以供参考。 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这每一种教学角度,实际上就是相关教学过程中的最为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板块。 教案一 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字词理解比赛。3.进行朗读训练。4.背读课文。 三、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竞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的层次。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一层写人,一层写狼,朗读时必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教案二 一、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以带有“狼”的`成语导入。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边译边读。4.进行对字词的寻读、辨读。 三、辨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法之一介绍:学习文言字词,方法之一是成语印证法。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含义,找出含有此词此义的成语,二者相互进行印证,从而加深理解,扩大积累。2.学法实践,学生分组活动找成语。如:一屠晚归,归心似箭;苫蔽成丘,一丘之貉……3.学法之二介绍:学习文言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一词多义,也就是将一课中或若干课中的某一个词所有的用法和义项集中,进行词义的体会与辨析。《狼》这一课,对不少的词语进行了重复的运用,如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4.学法实践,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十几组同、近义词。5进行词义理解的分类整理。 教案三 一、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二、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竞读比赛。或分组,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3.组织讨论,突出“说”的训练。 三、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2.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阅读提示中说,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③综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3.同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争取发言。4.就以上三个问题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三个层次的发言。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6.同学们分小组“创编故事”。7.“添枝加叶”讲故事。 教案四 一、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三、析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课文中编者写好了的对课文的评点。2.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课文中的评点。3.教师讲解:我们应学习课文的评点方法,把它运用到阅读中去,就是一种“评点式阅读”的方法。如课文对第一段是这样评点的:“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我们还可以这样评点:“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两狼,扣人心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可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点、故事波澜等各方面对课文的各段进行分析、评点。4.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教师组织交流。5.互读互“评”:一组读,二组评点;二组读,三组评点……读读评评,评评读读。 教案五 一、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2.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老师顺势问学生,落实如下三组字词: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课文练习三的六个“其”。3.读课文。4.品课文。 三、品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介绍学法:阅读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可以用一种“妙点揣摩法”。所谓“妙点揣摩”,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段、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2.教师示范。如:课文妙在写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巨大危险;妙在写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了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写狼的一走一留,让人担心屠户是否会中计……3.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要列举,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4.组织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妙点”。5.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6.自由背读,课文小结。 教案六 一、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短的动物卡通录像片。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情节、人物。3.同学们编写课本剧。4.交流与评价。 三、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说明:编课本剧,是一种改写训练,就是将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课文用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2.介绍有关“台词”“舞台说明”的知识。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台词要简练、生动、个性化。舞台说明写在剧本的开端、结尾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对话里。它的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上下场以及对人物表演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的要求等等。舞台说明不能过少,特别是对人物动作、表情的要求,一定要恰切而适当地安排在对话之中。3.同学们进行编写。全班若分为四个小组,则两个组的内容要以“狼”为主角,两个组的内容要以“屠户”为主角。4.组内交流,评选。5.全班交流。 教案七 一、教学角度: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二、主要教学步骤:1.学生读课文。2.听读,学读。3.听讲析,作记录。4.检查学习效果。 三、听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学生听读、学读。2.听对课文第四段的配乐朗读,学生跟读。3.听老师对第五段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学生竞读。4.听(两遍)课文分析的录音,学生作听音笔记: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又愚蠢的特点。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请看:“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径去”“犬坐”――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完全没有写狼对屠户进行正面进攻,在作者看来,阴险狡诈比穷凶极恶更可怕、更可恨,因此他极力写狼的狡诈。狼越是狡诈,屠户的胜利也就越有意义。5.学生以“《狼》中之‘狼’”为题发表看法。 教案八 一、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二、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三、《狼》课堂智能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解释词义。 1.一狼得骨止( ) 止( )有剩骨 2.盖以诱敌( ) 恐前后受其敌( ) 3.一狼洞其( )中 以攻其( )后 4.目似瞑,意( )暇甚 意( )将隧入以攻其后 5.变诈几何( )哉 顷刻( )两毙 第二层次练习――理解句义。 6.将文中的议论段写为现代文。。 第三层次练习――语段阅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方 ②薪 ③尻 ④股 8.选出加点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9.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一犬( )坐于前 ②一狼洞( )其中 ③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④又数刀( )毙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11.选出下面说得正确的项。 A.“径去”的意篇2:第一册《狼》微型 八种初中一年级
一、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二、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三、《狼》课堂智能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解释词义。
1.一狼得骨止( )
止( )有剩骨
2.盖以诱敌( )
恐前后受其敌( )
3.一狼洞其( )中
以攻其( )后
4.目似瞑,意( )暇甚
意( )将隧入以攻其后
5.变诈几何( )哉
顷刻( )两毙
第二层次练习――理解句义。
6.将文中的议论段写为现代文。。
第三层次练习――语段阅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方 ②薪 ③尻 ④股
8.选出加点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9.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一犬(
篇3:[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读课文,背读课文。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字词理解比赛。3.进行朗读训练。4.背读课文。
-ト、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生自由竞读课文,理解文意。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的层次。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一层写人,一层写狼,朗读时必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演读全篇课文。4.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中的情景。5.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6.运用各种形式竞读、竞背课文。
篇4:[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析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评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2.就课文的语文常识、字词、情节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比赛。3.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析读”--评点式阅读。
三、析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课文中编者写好了的对课文的评点。2.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课文中的评点。3.教师讲解:我们应学习课文的评点方法,把它运用到阅读中去,就是一种“评点式阅读”的方法。如课文对第一段是这样评点的:“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我们还可以这样评点:“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两狼,扣人心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可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点、故事波澜等各方面对课文的`各段进行分析、评点。4.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教师组织交流。5.互读互“评”:一组读,二组评点;二组读,三组评点……读读评评,评评读读。
篇5:[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辨读--对词义进行体会、辨析。
二、主要教学步骤:1.以带有“狼”的成语导入。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边译边读。4.进行对字词的寻读、辨读。
三、辨读训练实施过程:1.学法之一介绍:学习文言字词,方法之一是成语印证法。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含义,找出含有此词此义的成语,二者相互进行印证,从而加深理解,扩大积累。2.学法实践,学生分组活动找成语。如:一屠晚归,归心似箭;苫蔽成丘,一丘之貉……3.学法之二介绍:学习文言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辨析一词多义,也就是将一课中或若干课中的某一个词所有的用法和义项集中,进行词义的体会与辨析。《狼》这一课,对不少的词语进行了重复的运用,如两个“敌”、三个“止”、三个“前”、四个“后”、四个“之”、四个“以”、六个“其”……4.学法实践,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十几组同、近义词。5苯行词义理解的分类整理。
篇6:[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写读--就课文内容写课本剧。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短的动物卡通录像片。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情节、人物。3.同学们编写课本剧。4.交流与评价。
三、写读训练实施过程:1.说明:编课本剧,是一种改写训练,就是将带有情节性、故事性的课文用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2.介绍有关“台词”“舞台说明”的知识。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台词要简练、生动、个性化。舞台说明写在剧本的开端、结尾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对话里。它的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上下场以及对人物表演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的要求等等。舞台说明不能过少,特别是对人物动作、表情的要求,一定要恰切而适当地安排在对话之中。3.同学们进行编写。全班若分为四个小组,则两个组的内容要以“狼”为主角,两个组的内容要以“屠户”为主角。4.组内交流,评选。5.全班交流。
篇7:[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听读--听不同方式的朗读,听记有关的资料。
二、主要教学步骤:1.学生读课文。2.听读,学读。3.听讲析,作记录。4.检查学习效果。
三、听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出层次,学生听读、学读。2.听对课文第四段的配乐朗读,学生跟读。3.听老师对第五段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学生竞读。4.听(两遍)课文分析的录音,学生作听音笔记: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又愚蠢的特点。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请看:“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径去”“犬坐”--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完全没有写狼对屠户进行正面进攻,在作者看来,阴险狡诈比穷凶极恶更可怕、更可恨,因此他极力写狼的狡诈。狼越是狡诈,屠户的胜利也就越有意义。5.学生以“《狼》中之‘狼’”为题发表看法。
篇8:[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练读--进行有力度的课堂书面练习。
二、主要教学步骤:1.熟读课文。2.同学们自编课内百字小练习,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测。3.再读课文。4.教师发课堂智能练习。学生做练习,教师组织评讲。
三、《狼》课堂智能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解释词义。
1.一狼得骨止( )
止( )有剩骨
2.盖以诱敌( )
恐前后受其敌( )
3.一狼洞其( )中
以攻其( )后
4.目似瞑,意( )暇甚
意( )将隧入以攻其后
5.变诈几何( )哉
顷刻( )两毙
第二层次练习--理解句义。
6.将文中的议论段写为现代文。。
第三层次练习--语段阅读。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方 ②薪 ③尻 ④股
8.选出加点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 )
A.犬坐于前
前狼
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
C.久之
毙之
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
9.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一犬( )坐于前
②一狼洞( )其中
③意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
④又数刀( )毙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选出下面说得正确的项。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地蹲坐在前面。( )
B.文中三个“其”的含义分别是指:屠户、积薪、前狼。( )
C.文中三个“以”的含义都是“用”。( )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 )
E.“目似瞑,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
F.文中“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
G.此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
H.此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答案为:ADFGH)( )
篇9:[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说读--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
二、主要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竞读比赛。或分组,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3.组织讨论,突出“说”的训练。
三、说读训练实施过程:1.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2.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①阅读提示中说,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③综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3.蓖学们自选问题进行准备,争取发言。4.就以上三个问题组织小小组、小组、全班三个层次的发言。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思考要求。6.同学们分小组“创编故事”。7.“添枝加叶”讲故事。
篇10:[转帖]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角度:品读--品味赏析课文的美点妙处。
二、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2.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老师顺势问学生,落实如下三组字词:倚、薪、暇、黠;止、犬、洞、隧;课文练习三的六个“其”。3.读课文。4.品课文。
三、品读训练实施过程:1.教师介绍学法:阅读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可以用一种“妙点揣摩法”。所谓“妙点揣摩”,就是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段、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2.教师示范。如:课文妙在写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巨大危险;妙在写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了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写狼的一走一留,让人担心屠户是否会中计……3.学法实践,学生进行课文妙要列举,每人用一句话说明一个“妙点”。4.组织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整理“妙点”。5.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6.自由背读,课文小结。
篇11: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巴赫生平的了解,主要作品的欣赏,及对作品的略要了解,点燃学生对巴赫的敬重之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目的。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制造的教学课件、钢琴、音响。
教学难点: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领略巴赫的音乐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进入课室。
二、复习
月光奏鸣曲、g小调交响乐、小步舞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清晨、梦幻曲。(经典的音乐作品百听不厌,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音乐家,让新课自然而然的导入。)
提问:
1、你喜欢哪位作曲家?(让学生自由表白自己的观点)
2、这些音乐家都敬重哪位音乐家?(让学生思索。)
导出新课内容音乐之父――巴赫。(学生对巴赫的了解不多,不明白为何它能被尊称为音乐之父,然而让学生聆听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家的作品,拉近学生与音乐之父的距离)
3、巴赫是谁?竟让众多的伟大音乐家向他折腰?(学生思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导入新课
老师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歌德堡变奏曲主题》音乐的烘托下介绍,在空气中凝造出一份高雅的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1、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1685年3月21日生于音乐世家。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象巴赫家族这样的音乐家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是一个难解的谜。巴赫在只有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但是他非常勤奋学习,成为巴洛克音乐巨匠,古典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赋格大师中的珠穆朗玛峰,被后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贝多芬说他像“大海”,歌德评价他的音乐是“仿佛听到创世之初上帝和自己的对话”。
2、音乐家和科学家都一致认同巴赫的音乐是人类最复杂,最有智慧的音乐,所以,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飞船带着巴赫的音乐向太阳系外飞行,以期接触外星文明。(播放飞船发射到太空的震撼场面,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微点评:
课例点评:这节课渗透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点燃学生对巴赫的敬重之情,确实不容易在一节课内完成!然而谭丽女老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启发,充分运用音乐的力量,挖掘音乐的内涵,并且尊重学生的心智特点,挑选其中能引起学生共鸣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无形中已经拉近了学生与巴赫的.距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反思:
当今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音乐兴趣爱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创作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这堂课,看题目会觉得初中学生接受不了;看内容会觉得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过难;看上课的形式,也许有点单调,没有表演成分,朴实地向学生传送音乐的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生命力。然而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使命。
完成这节课是基于:
1、我希望我对巴赫的热爱能通过我的教学象管子一样流到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步入音乐的花园里享受美,让巴赫的音乐成为他们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
2、我坚持“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教学理念,巴赫的音乐却只有学习钢琴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他的作品,然而我的学生多数没有接触钢琴学习,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在我的教导中了解这位音乐之父,感受音乐里的生命力,改变他们对古典音乐是过时的偏见,从而,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3、在整理大量的巴赫视频资料过程,我没有低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接受审美的挑战的能力和意愿,力求拉近学生与巴赫的距离。
篇12:《赤壁赋》的微型教案
《赤壁赋》的微型教案
自读导言
1.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法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进一步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解说:“自读要求”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基本的要求就是理解作者月夜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触景生情,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所抒发的内心感慨。
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要指导学生将此作为学习的侧重点,弄清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认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转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赋很讲究声律之美。本文既继承了“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 又体现了进一步散文化的特点, 对有关赋的特点也应有所了解。)
自读程序
一、导人
1.从高一学过的《赤壁之战》中记叙的交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曹操、周郎)、交战地点(湖北嘉鱼赤壁)谈到湖北黄州赤壁— — 苏轼所游的赤壁。
2.教师朗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介绍苏轼游览赤壁并作一词二赋的有关内容。
3.提出本文学习要求。(参见“导言”部分)
二、认读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三、理解
1.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2.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赤壁赋》构思缜密, 形散神凝。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一悲一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缘何而乐,又怎样由乐人悲,最后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在表现这一感情变化的过程中,怎样做到融景、情、理于一体。
3. 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解说:“导入”有三个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读兴趣,为其自读铺设“平台”,即了解作者游赤壁的背景与心境,同时明确学习本文要达到的要求。
“认读”是理解的基础,本文又是文言文,需用一定时间让学生疏通文句。
“理解”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可以说对全文的内容、思路、线索都了解了。在教学中可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① 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秋江月夜的美好景色,作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② 第2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3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③ 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具有辩证的思想,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 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心情是转悲为喜。)第二个问题是为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特点设计的一个问题。经过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引导。)
自读点拨
《赤壁赋》分三层意思展开。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人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纵观全文,文章主观感受线索鲜明,文笔跌宕变化,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融,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本文是篇散文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更多的是散句成分。文中旬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既讲究用语工妙,又不失活泼形象。
(解说: 上述点拨涉及有关背景、课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学生应予了解或掌握的问题。点拨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生自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适时予以点拨启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文章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自读思考
1.对文中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和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应怎样理解和评价?
2.与《阿房宫赋》进行简要比较,说说它们的主要异同之处。
3.课外阅读《后赤壁赋》,并试与《赤壁赋》作简要分析比较。
(解说:在“自读步骤”部分,配合课文理解设计了一些思考和练习题。这里所拟的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三道题目,旨在引导自读走向全面、深入、拓展、创新。)
参考答案
1.①刘禹昌、熊礼汇“译注”认为: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②王水照认为:此时“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将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 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③李俊认为:苏子在《赤壁赋》中“凭藉深刻的哲理反思试图达到自我释怀的目的,以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寻求快乐人生的'支点”。
2.两文都属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都具有“体物写志”的特点。《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官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赤壁赋》通过赤壁景物描写,触景生情,借景言理,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情怀。在形式上,都呈现出由骈俪趋向散体的倾向,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具有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赤壁赋》继承了“主客问答”的传统写法。运用主客对话形式的赋,其中人物或全属虚拟,或有虚有实。本文“苏子”是作者自称,是实在人物;“客”虽然是实写,但有“虚化”的意思。“客”不仅起到了衬托“主”的作用,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带来了文势的波澜和感情的起伏,使文章的意旨在一波三折中得以显现。
3.《后赤壁赋》与《赤壁赋》是姊妹篇。前赋写秋夜泛舟江上,月白风清,流波万顷,作者见良景而生议论,表现出他的旷达情怀。后赋承前赋而来,写作者冬夜登山、江上泛舟时的见闻感受,并用虚幻的梦境来表现他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设计者:田泽生)
篇13:初中英语微型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2)
① — No, I can't. / Yes, I can.
② …
③ help2.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他人做自己力所
二、
1. 教学重点:
1) 能过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们听说能力。
2) 进行阅读训练,通过阅读简短的文章来学习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
1. 听力训练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at his/her family members can do.
Ⅱ. Presentation
1. T: Show some really instruments like violin, drums. Then play some of them. Tell Ss I can play the drums, I can
play the violin, I can play the violin…
Ss: Do after the teacher, Act as he/she are playing an instrument. The say: I can play the piano, I can play the piano,
I can play the drums…
Ⅲ. Game (Talent show)
1. Act and show your classmates your talent.
T: Please stand in front of your classmate. Act and say what you can. e.g.
S1: (sing and dance) I can sing and dance.
S2: (play the drum) I can play the drum.
S3: …
2. Ask as many students as possible to say their abilities.
Ⅳ. Listening
the sounds you hear in 1a.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3. T: Now let's work on 1c.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alou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 you hear.
4.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ear.
5. Check the answers:
tape again.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动作这两个方面的听清,其他作为非重点内容。
7. 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carefull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8.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Ⅴ. Group work
S1: Bill can play the guitar, but he can't sing.
S3: Frank can play the piano, but he can't sing or dance. S4: …
Ⅵ. Reading
1. T: Let's meet three new friends, Peter, Aland and Ma Huan. What can they do?Now read the descriptions and
S2: What can Alan do?
…
Ⅶ. Reading
What's each ad's title? Now let's read the three
2. 综合广告内容与三个题目,看每个题目与广告的内容是否最为贴切。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Ⅷ. Reading
1. T: Suppose Peter, Alan and Ma Huan want to help to do something after school. Which ad is right him/her? Now
read the descriptions in 2a and the ads in 2b again. Select a right ad for each person.
2. 方法指导:首先,再次明确每个能做的事情,以及他/她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看每则广告中要求应聘者去
做什么事情;最后,综合考虑三个人的情况,做出一个选择。
3. Ss read the descriptions in 2a and the ads in 2b again. Try to select a right ad for each person. They can talk about the answers in their group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篇14:<<春>>微型课教案
<<春>>微型课教案
春 教学目标: 1.感受形象,体味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走近作者 说说你了解的朱自清。 2、结交词友 给加点字注音。 二、美美的听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听后梳理文章结构。 (盼春――绘春――赞春) 三、美美的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反复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词、佳句、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 四、美美的说 先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老师归纳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2、结构严密; 3、语言朴实、隽永。 五、美美的写 学生抒写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可以选取秋风、秋雨、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字数300字左右,要写出自己眼中的秋景和内心独特的感受。篇15:《孔子》微型课教案
《孔子》微型课教案
12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微型课大赛,我有幸参与其中,所讲的课文是S版五年级上册《孔子》一课。现不揣浅陋,将教案放在博客里,不足指出请大家评批指正,以便更好地提高,谢谢。 《孔子》微型课教案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实验小学 丁毅 指导教师:潘亚军 一、回忆前文,引起下文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你对孔子有那些了解?【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看来大家通过学习,都对孔子和《论语》中的故事都不感到陌生了,希望通过咱们这节课的学习,通过再次的阅读课文,走进孔子,走进《论语》,想想在这些故事中蕴涵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板书:《孔子》】 通过预习,我们提出了许多疑问,老师把它们总结了出来,谁来读一下? 为什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 孔子为什么因为厌恶“盗”字就不喝盗泉? 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 孔子为什么到了晚年还反复读《周易》? 后人为什么那么推崇和尊敬孔子呢? 这些问题还记得吗?这是大家共同思考的结晶。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走进《论语》,了解孔子 我们知道,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过去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信对我们怎样为人处事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悟。 现在,你们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同学们读得真快,下面先请同学来说说第一个小故事。 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你是怎样理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谁来把这一段话带着感情来读一下?(指导学习读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语气)很好,我们从书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对这段进行总结?是哪个词? 板书:推己及人 【是的,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宽容。】 同学们,孔子的一生,是他游历讲学的一生,下面我们来看在他游历讲学途中发生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哪些词表现出孔子口渴的厉害?(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体现出孔子很有志气,绝不与强盗为伍。)来,我们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要读出孔子当时的干渴难耐和毅然决然就离开的决心。 板书:君子自律 孔子作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君子,经常以长者的身份对他人循循善诱。那么,老师想问你们,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什么又是“小人”呢?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一会请人发言。 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在课文中孔子是怎样谈君子与小人的?我们应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俗语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圣人就不犯错误吗?孔子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啊?来,听听老师范读孔子及在游历途中的另一个小故事,想想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孔子后来知道他错怪了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学生甲:既然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我们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因为好面子,怕别人看笑话而不敢去面对,要勇于承认。 学生乙:不能盲于对一个事物下结论。【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我们能从孔子的言行上学到什么?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板书:善于自省 孩子们,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始终不渝的严格,到了他老的时候更是如此,孔子不愧为我们的万世师表。你们齐声朗读第四个故事,在读书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 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学生A:孔子的做法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言语:活到老,学到老。 学生B: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的人。 学生C:读书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D: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 学生E:这个故事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孔子读书把竹简都磨断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感动。 同学们,请你们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着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板书:学而不厌 三、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课文学完了,老师留两道思考题: 1、这四个故事哪个故事写得详细,哪个故事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我们一般学习的关于写人的作文都以一段话或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但这篇课文不是这样,老师想请你发挥聪明才智,试着给本文加个结尾,在班上进行交流。 板书:推己及人 君子自律 宽以待人 仁 善于自省 严于律己 学而不厌篇16:‘教案’中国石拱桥微型教案
‘教案’中国石拱桥微型教案
教案:《中国石拱桥》微型教案-教案作者:鹤鸣江天《中国石拱桥》微型教案(刊发于陕西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写法。
2、体会说明文讲求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课文解读
作为一个享有国际威望的著名桥梁专家,为了向大众传播石拱桥的知识,茅以升遵照客观事物自身的关系,进行了条分缕析、井然有序的说明。按照“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即赵州桥、卢沟桥)→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的顺序安排结构,有总述有分述,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三、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赞扬及为之自豪的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景
有人说,这篇说明文以“中国石拱桥”作为文章题目,是唯一的选择。怎样体会这种
唯一性呢?我们不妨根据文章涉及的写作内容,通过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增删词语组成新的“题目”,并与原题目比较一下。你能按照这种方法拟出几个新的“题目”来吗?
(三)交流对话
说明:交流对话围绕“本文能不能以'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作题目”、“本文能不能以'中国古代石拱桥'作题目”、“本文能不能以'石拱桥'作题目”三个问题展开。
1、老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对赵州桥进行了介绍?其结构特点怎样?
明确:文章介绍了赵州桥所处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情况,第5段着重介绍了它的结构特点。其结构特点主要有: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像一张弓;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全桥结构均匀。
话题二:课文从哪些方面对卢沟桥进行了介绍?其结构特点怎样?
明确:文章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和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它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话题三:文章花了大量笔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以“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或“赵州桥和卢沟桥”为题呢?能不能将文章题目换成这两个中的某一个呢?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写赵州桥和卢沟桥不是目的,而是以它们为例,向读者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而换掉题目后,将说明对象转变为“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与本文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相符合。
2、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话题:假如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人建议你将题目改为“中国古代石拱桥”,你同意改动吗?
明确:不同意。因为文章内容还涉及到现代石拱桥的情况,特别是写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如“双典拱桥”的成功建造。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用“中国古代石拱桥”作题目,涵盖不了全文内容。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本文能不能以“石拱桥”作为题目?
明确:不能。文章只是在开头部分概括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旨在引出对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介绍。后面全都是围绕中国石拱桥作文章。如果用“石拱桥”作题目,则会出现题大文小、内容不一的'问题。
话题二: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用语与实际情况相比,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相符。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略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这篇说明文在介绍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的过程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
学生:略
老师: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及其不朽的艺术价值,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贯穿文章之中的,是一种自豪和赞美的感情。
话题二:文章在选取实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时候,都有哪些考虑?
学生:略
老师:选择实例,必须讲究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本文而言,所谓“典型性”,就是要找出最具有中国石拱桥特征的桥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专业水平、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决定了它们是本文合适的选择;所谓“代表性”,是指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它们各自具有个性,又分别代表着其中的某一类,如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而独拱和联拱正是石拱桥的基本形式。需要指出的是,选准例子是一个方面,还要围绕事物特征对所举例子进行说明,显示出例子与事物特征之间的联系。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晰地说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吗?下面,老师出示课件,请你来当解说员,当众进行解说。
链接二:在你身边,你见过哪些桥?你最熟悉什么样的桥?它们有什么特征?收集有关这个或这种桥的资料,并写成介绍性的文字在班里进行交流。
链接三:阅读月10月12至25日期间的报纸或其它有关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资料,以“我国载人飞船为什么能够成功发射呢”开头,仿照本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由主到次地分条陈述理由,写一段话。(可以登陆下列网站查阅资料:①②WWW.CYD.COM.CN③www.southcn.com)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内心感受如何?
2、你怎样理解和评价“换题比较”的阅读方法?
四、练习处理
1、掌握下列成语的含义和加点字词的音、义: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和谐
拱桥弧形桥墩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
3、课外阅读一篇说明、介绍桥梁的文章,并写出读书笔记。
篇17: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它的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落实句子翻译。
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落实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给人怎样的联想?
2、“世外桃源”何以称为“世外”?她究竟在何处?围绕她又有怎样的传奇?
二、朗读感知,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正音。朗读要求:正确通顺
2、自由朗读,个别评价;朗读要求:体现意境
3、圈划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提问汇总,合作解答
4、提问理解有疑问的语句,合作探讨;落实全文翻译。
三、寄意深远的桃花源
1、你认同“不足为外人道”的说法吗?桃花源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向外人称道的?
自然景物、社会生活、风俗人情
2、桃花源中人强调“不足为外人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意味,流露出哪些信息?
自谦、担忧、珍惜
3、平淡日常的农耕生活为什么被桃花源中人如此珍视?(桃花源作为一面镜子,反照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背景?)
补充晋朝时代背景介绍
4、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他怎样的精神追求?
补充陶渊明的人物生平介绍
四、永驻心间的桃花源
1、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虚构的?作者在行文中侧重于体现其真实性的一面还是侧重于体现其虚幻性的一面?
(两方面语句的品析、探讨)
2、作者对桃花源亦真亦幻的处理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增强其传奇色彩,更令人难忘,更引人遐想。
看似虚幻,又似乎确是存在,近在眼前,仿佛可以实现
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共同精神家园
3、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精神家园的桃花源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怎样的特点?
4、如果确有一个机会,你是否会选择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
拓展阅读:教学素材
关于本文的对联
1.子骥难寻避世地,渔人偶入桃花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内容评析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文章主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客观的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中考考点)
【《狼》微型教案八种】相关文章:
1.微型党课教案范文
3.狼和小羊教案
4.彼得与狼教案
5.兔子和狼教案
6.《大狼喝粥》教案
7.微型党课主题
8.先进事迹微型党课
9.教师微型评语
10.微型党课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