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

2023-01-04 07:53: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摆烂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

篇1: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

【文章】《最后一课》(都德)+《第一堂课》《最后一课》(郑振铎)

情感意蕴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三篇文章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2.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篇文章比较探究,进一步理解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谈话导入:从你第一天上学到现在,哪一堂课最让你难忘?

学生回答。

这堂课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但绝不是你的“最后一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几位作家笔下的难忘的一课,看一看当国土遭到践踏,民族尊严遭受凌辱,爱国主义这个永恒深刻的主题将怎样在老师和同学们身上呈

活动一:知背景 晓文体

1.介绍三篇文章的背景

资料链接——都德《最后一课》: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资料链接——老舍《第一堂课》:本文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被毁灭着。本文就是当时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资料链接——郑振铎《最后一课》: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 12月8日这天清晨,暨南大学校长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议,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学校门口,就立即停课,关闭学校。会后,郑振铎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后照常上课。大家明白,这是“最后一课”。

2.明确三篇文章的文体

都德的《最后一课》、老舍的《第一堂课》属于小说,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属于叙事散文。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活动二:品语言 析形象

首先我们来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出示读书要求:

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态变化的语句,想一想他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可以从对学习、老师、敌人、祖国等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具体变化。)

小弗郎士的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舍不得、悔悟、难受”。

从看到普鲁士士兵操练觉得“有趣”到恍然大悟后的“愤慨”。

从“不喜欢老师”到“理解老师、心疼老师、敬佩老师”。

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忽略到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过渡语:这篇小说正是借助对小弗郎士的心态变化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小弗郎士对学习、老师、祖国思想情感的变化,让小弗郎士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炼原因:

普鲁士士兵入侵,不让其学习本国语言,激起他爱国情感。(社会环境)

韩麦尔先生及镇上人在最后一课的种种表现影响了小弗郎士。

出示学习要求:小弗郎士由贪玩到懂事再到爱国,韩麦尔先生给他影响最大,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画出相应语句,并简单批注。回答时运用下列句式:

回答句式:文中的这段话 是对韩麦尔先生 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 的人。

小结:在小说中,品析一个人的形象,要关注小说里的环境描写,还要“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色、洞其心”,也就是关注对人物的描写。

活动三:延伸读 比不同

1.学习老舍的《第一堂课》:

⑴现在我们再来品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请大家快速读文章《第一堂课》,找到最能表现祁瑞宣老师内心情感的那句话。

文中的语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出示要求: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突出祁瑞宣老师的这种苦痛,找出文中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瑞宣老师这种说不出来的痛苦的?请同学们“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色、洞其心”勾划出相关语句并做旁批。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祁老师内心痛苦的最深层原因就是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身陷沦陷区的自己却无所作为的羞耻。换言之,他的苦痛源于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⑵比较《第一堂课》和《最后一课》,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韩麦尔先生在课上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课堂上只挤出两句话,对于他们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之下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2.学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出示学习要求:请快速浏览文章,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有哪些不同?

归纳:文体不同;上“最后一课”的背景不同;写作视角不用。

活动四:巧升华 诉真情

以上我们通过“三堂课”比较阅读了不同国度的老师和学生在国土沦陷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朴实而又真挚,让我们感同身受。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我们,你认为在和平环境下如何爱国?请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学生回答归纳整理。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2: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修辞之妙

【文章】《倾听黄河》《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爱我的祖国》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读中悟情,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思。

2.读中赏析,品味文中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

出示《土地的誓言》课文中的两段话: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提问: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结:抒情性的语言,如果运用恰当的修辞,会使情感表达的更加直接强烈。这节课我们来读三篇文章,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深情。

活动一:初读文章——赏爱国之情

阅读丛书中《倾听黄河》《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爱我的祖国》三篇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一人,可以同桌,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展示。

活动二:品读文章——享修辞之妙

在作者激情澎湃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尤其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来感受修辞之妙——请找出三篇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可参考下列句式回答:

参考句式: 这篇文章中的 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准确、深刻等)地写出了 (描写对象)的 的特征,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篇文章的抒情段式可以分为:

呼告式抒情段 比喻式抒情段

排比式抒情段 拟人式抒情段

重点讲解排比式抒情段:

1.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起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2.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活动三:妙笔生花——绘家乡之美

运用适当的修辞写上一段赞美家乡的话,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3: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文章】《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共和国之恋》《把栏杆拍遍》《岳飞》《德天瀑布》《登古长城记》诵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诵读中悟情,加强诵读的训练,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2.诵读中积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加强诵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今天,让我们来倾听爱国赞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养分。

在学习《黄河颂》这首诗歌时朗诵方法的基础之上,讲述新的诵读方法:

1.诗歌的诵读

诵出节奏美,即读出节奏的快慢变化;

诵出旋律美,即读出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

诵出意境美,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在心底与诗人产生共鸣。

2.散文的诵读

抒情散文以深沉隽永为主;游记散文写文字较多,朗读时以生动形象见长。不论哪种类型的散文,朗读时都要遵循如下基本规律:

以停顿显示文章语脉层次,用重音突出文章的意脉与感情变化,用语调的升降来体现某种特定情感。

掌握散文节奏特点,明了是紧张、轻快、高亢,还是低沉、舒缓、凝重,追求感情与声音的和谐统一。

活动一:忆往昔 豪杰知多少

1.读《把栏杆拍遍》《岳飞》,了解文章所写人物的爱国事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

2.展示诵读,可以读全篇,也可读一段话,可以小组连读,同桌齐读,也可自己展示。

3.说出其他的爱国志士是如何去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解放的?

活动二:看今朝 锦绣山河美

1.读《德天瀑布》《登古长城记》,思考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相关词语。

2.体会作者情随景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段落或语句。

3.展示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活动三:望未来 雄壮凯歌奏

历史的车轮永无止尽的向前翻滚着,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写下了一首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辉煌与骄傲的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铭记——《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师生齐诵《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结束本节课。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4: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唇齿相依的情与爱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唇齿相依的情与爱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中学 姜欣

【文章】《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人问起我的家》《土地啊》整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浓浓的赤子之情。

2.品析精彩句段和关键词句,学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技巧。

3. 背诵精彩段落,激发学生民族的责任感、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训练有感情朗读。

2.了解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技巧。

【学习过程】

活动一:导入——唤醒爱国之心

幻灯片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总有一种动人的情愫像细腻的丝线一样牵扯着我们的心扉.总有一种深情的回响像美妙的乐音一样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谁不恋故乡?谁不爱祖国?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澎湃的诗情吟诵出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光未然、端木蕻良的文章去感受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

活动二:朗读——激发情感共鸣

1.展示《黄河颂》的朗读。

2.师生评价,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总结方法:

根据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根据情感和内容的需要,确定语速和重音;

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3.从《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人问起我的家》《土地啊》四篇文章中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深情朗读,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中,用朗读展现画面。

活动三:赏析——品味表达技巧

同学们,这几篇文章朴素的话语中都蕴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你觉得哪些语句最能激发你的情感共鸣?

1.自主学习:再读几篇文章,勾画文章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进行简单批注。

2.小组合作:组内交流,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谈谈作者的抒情技巧及抒情方式。

学习指导:文章的修辞、用词、句式、表达方式等都可以作为赏析的角度。

3.总结归纳文章在抒情方面的语言技巧。

大量使用修辞 突出运用象征 注重音韵和谐

词语色彩鲜明 人称适当转化 铺排法的运用

4. 总结归纳文章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活动四: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展示。

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黄河源头:五千年文明五千里路》《故乡》,再次体会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对故土的深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5: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欲扬先抑显真情

【课题类型】精读悟法课

【文 章】《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敬爱的“号兵”》

【学习目标】

1.理解回忆性的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 圈点批注,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体悟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圈点批注,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体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活动一:回忆《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

回忆《朝花夕拾》中有关描写长妈妈的片段导入新课。

活动二:概述事件,批注详略。

1.默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丛书第127页《敬爱的“号兵”》《范爱农》。梳理文本内容:文章分别写了谁的哪些事情?概括出来,批注详略。

2.师生交流。

活动三:摘录词句悟写法。

1.摘录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视角转换和情感的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师生共读 。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就是指想要褒扬某人或某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反面的贬抑处落笔。

“欲扬先抑”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

活动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链接广东省中考名著题: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2、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用了先抑后扬、对比的写法。内容上通过写一开始的矛盾冲突到后文的和解结交,既突出了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又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真挚情感。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情节跌宕起伏,更有表现力。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6: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将悲悯谱成诗行

【学习内容】

《老王》《阿长与山海经》《卖蟹》《麦黄黄,杏黄黄》《小仙童》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的关键语句,品读写诗,走近老王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2.了解不同艰难生活环境中的弱势群体的精神世界,用悲悯之心体察善良,让善良循环。

【学习重点、难点】

摘录关键语句,感受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悲悯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一、用杨绛先生的话导入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这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一生都在用悲悯的情怀洞察着苦难中的善良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杨绛笔下的老王。

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们读老王

1、出示预习任务:老王的艰难体现在哪?老王的善良体现在哪?

2、老师示范:

我从第二自然段“他靠着活命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从“活命”一词我读出了老王艰难的生存状态。

你可以这样批注:我从(事件\字\词\句)读出了老王 。(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批注)

3、讨论、师生合作写诗 、朗读分享。

三、越是艰难,越是善良——我们读杨绛

1、杨绛说:“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你觉得杨绛究竟该不该心安?请思考杨绛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事,回到文字中,圈点批注写下你的思考。

学生圈点批注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整理杨绛的资料,和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朗读自己的作品——《我读杨绛》

四、将悲悯谱成诗行——我们读群文

1、默读以下几篇文章:语文书的《阿长与山海经》,丛书的

《卖蟹》《麦黄黄,杏黄黄》《小仙童》。

批注:文中主人公的善良体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体现在哪里?我们能否读懂作者的情感,并试着将这些文字谱成诗行。

2、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配乐

五、课下收集学生作品,编入班刊。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7: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设计:人生苦乐议中知

【文 章】《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幸福是灵魂的事》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略读的技巧,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明确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严谨的思路。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略读,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黄连最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的苦乐观。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一:略读答疑,把握文章

环节1.泛读文章,圈点勾画。

结合议论文的知识,采用略读的方式阅读《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幸福是灵魂的事》三篇文章,要求用“横线”标出作者的观点,用“波浪线”标出论证的部分。

环节2.问题索引,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学生交流回答。

(1)《最苦与最乐》文中论述了哪三个问题?

(2)《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认为怎样算是敬业,怎样算是乐业?

(3)《幸福是灵魂的事》周国平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

活动二:理清脉络,理解严谨

环节1.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每篇文章表达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何关系?

学法指导:分清文中哪些语句是中心论点,哪些是分论点。在文章原句的基础上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最苦与最乐》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敬业与乐业》“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幸福是灵魂的事》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环节2.小组交流讨论,找出三篇文章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活动三:个性解读,探寻人生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环节1.你同意三篇文章作者的观点吗?对人生的苦乐你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环节2.课下以《人生中的苦和乐》为题,写一篇表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看法的文章,要注意借鉴本课阅读的三篇文章中选择论据的技巧。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8: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聆听自然物语

【课题类型】《大自然的语言》和《落日的幻觉》整合探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理清说明的顺序。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课内探究】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

1.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说说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先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提炼关键词语。

2.讨论充实《落日的幻觉》一文的表格。

活动二:条分缕析,理清顺序

1.请快速浏览《大自然的语言》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2.读下面一首诗:

玉兰和红杏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广州和北京玉兰花开花时间为什么相差几个月?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3.理清《落日的幻觉》一文的说明顺序。课文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来写的?

活动三:观察分析,感悟严谨

你从两篇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提示: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对于关键词语可以用删减或替换的方式体会其作用。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中“约”删去,体会一下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细嚼慢咽,品味生动

1.生动是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分析语言的角度很多,可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从修辞的角度等。)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段落或句子,高声朗读,细细品味,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无不”双重否定,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9: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探寻自然奥秘

【文章】《大雁归来》《北极昆虫的绝技》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自然奥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2.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3.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

【课内探究】

活动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大雁归来》一文中,想一下,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2.面对北极昆虫的绝技,你想解开这些奥秘吗?开动脑筋,整理思路,推测一下北极昆虫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活动二:品读课文,写法览胜

1.《北极昆虫》一文介绍了北极昆虫的绝技,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2.请你选择文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句子进行评析,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美读课文,情感动人

美读《大雁归来》一文:

1.品味语言的情感美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赏析下列句子。

⑴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⑵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⑴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⑵作者是怎样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活动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把自然界灵动而又神秘的万象深入浅出地用文字记录并介绍给人们是一门学问,恰当地运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说明,把自然和科学结合起来是科普说明文的最主要特点,请阅读《自然物语》的其他文章,来鉴赏一下吧!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0: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生命的情态

【文章】《时间的脚印》《树轮密码》《山旺化石“万卷书”》《老街,时光的脚印哪儿去了》《时间》

组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4.了解时间的印记是生命留下的情态

【学习重点、难点】

1.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了解时间的印记是生命留下的情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导入:

孔夫子曾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唐后主曾叹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感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是什么?它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在无垠的时空下,时间会留下怎样的脚印?带着这些问题开启本单元的精彩阅读吧!

活动一 通读课文,筛选信息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请速读本组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留下了怎样的脚印?

设计意图:在有限时间内大量文章阅读理清文章并快速筛选整合有用信息,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活动二 跳读课文,品析语言

1.这些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但作者却把时间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2.本组文章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把时间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为科普性的作品,兼具说明文准确严谨而又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此活动鉴赏语言来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活动三 阅读思考,运思成文

记忆是我们体悟时间的唯一手段,可是谁能够从记忆中找出时间的刻度呢?我们该怎样在瞬息即逝的时间里找到永恒的意义?在生命这条上,你是用什么来测量时间的?

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请以“时间、生命”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

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或许唯有写作。写作就是给自己留张精神照片,让生命的时光永恒而有意义。通过小练笔,体味科普文中的诗意。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1: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丛书(3)《走近西湖》《西湖雨景》《北美五大湖》《再到湖上》《画山绣水》

二.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写景散文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知文。快速阅读丛书(3)《走近西湖》《西湖雨景》《北美五大湖》《再到湖上》《画山绣水》几篇文章,了解文章内容。

(二)品文。跳读文章,在文中标出你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三)学法。作者是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湖水的美景?(修辞、词语运用……)

例:我觉得文章《西湖雨景》中“西湖太柔媚了,满眼都是精致绝美的风景,就连风也是温柔的,雨也是温柔的,人在柔美的气息里,那些壮观、苍凉、壮怀激烈等等词汇,都用不上了,只有折服和陶醉。”这个句子生动,它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用了四字词语,把西湖的美景写的动人无比。

我觉得句子生动,它运用,把写的生动,使我们读来动人无比。

(四)悟情。5篇文章行云流水,满溢着美丽、空灵,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我们要用眼睛和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自然,欣赏自然赐予我们的湖光山色。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2: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奇妙的科学之旅

【文章】《阿莫西夫短文两篇》《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万紫千红的花》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把握运用说明方法。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简练、缜密、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增强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

活动一:精读课文,合作品析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些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2.找出《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说明其作用。

提示:可以把说明方法删去,然后体会其作用。

活动二:品味语言,感悟课文

(一)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

⒈阿西莫夫善于驾驭语言和概念,揣摩《阿莫西夫短文两篇》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语言风格。

⑴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⑶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⑷即非常纯的沙子。

⑸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⒉《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一文用语准确、生动。请找出文中运用的成语,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利用置换词语或删改词语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二)议一议,探究出科学的内涵

⒈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阿莫西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2.《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似是而非的答案最终盖棺定论, 但

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读了本文后,你对科学有了怎样的感悟?

3. 《万紫千红的花》花儿怎们会有美丽鲜艳的色彩?本文信息量很大,你从中获取了什么?

活动三:发现问题,科海探秘

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不少恐龙的知识,就用你的慧眼来发现更多的问题,用你们小组的智慧来解释更多的疑问吧!

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提示: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关于恐龙和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

⒉你还知道有哪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吗?搜集资料,说给同学听听。

3.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科学现象你对于现有的解释存在疑惑,请提出来并作出适当的推理分析。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3: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物我相谐,言心所向

【文 章】《陋室铭》《爱莲说》《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2. 品味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

3. 理解作者的高洁志趣,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 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谈话导入:文人雅士写文章经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自己的志向品格物化。思考哪些事物被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呢?(松、竹、梅、兰、菊、清风、明月……)

不仅这些,一所简陋的房屋,一朵清新的莲花也被两位文人寄托了情怀,今天我们到文章中感受几位作家的高洁志趣和君子之风吧。

活动一:寻踪觅迹找关联

环节1.感知文章。有感情地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找出作者写了哪些“物”,他们在作者笔下有哪些特点?

陋室:景幽:苔痕草色——简陋优雅恬静

友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人贤良儒雅

志雅:调素琴阅金经——志趣高雅脱俗

莲花: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品格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高洁傲岸

菊花:隐逸者——逃避现实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

环节2.探究品味。作者笔下陋室和莲花、菊花、牡丹,这些“物”身上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呢?

陋室: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花: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政治品行。

菊花:消极避世的隐者。

牡丹: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

环节3.总结归纳。作者表面是对陋室或莲花的的描绘,实际是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这种写法便是托物言志。

活动二:字斟句酌品文章

环节1.两篇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却字字珠玑,很多语句意蕴深厚。

(1)《陋室铭》开头写山因仙而名,水因龙而灵,对本文表达有何作用。

(2)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3)《爱莲说》为什么写菊花和牡丹?

(4)结尾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环节2.读文章《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多次出现“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试分析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八段写到“幼年有幼年的疏狂,盛年有盛年的风光,中年有中年的奉献。”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活动三:拓展延伸议君子

《爱莲说》中,作者称莲花是“花之君子”。结合下列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的理解。

屈原在奸臣和昏君的王朝中抑郁不得志,在对国家的前途充满担忧时,在对混浊的社会感到绝望时,他无法忘记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他无法忘记自己的身份,所以他披发行吟河畔,遂怀石投江而死。他怀瑾握瑜,举世混浊而他独清,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历史的大湖中!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4: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长岁月里的读书故事

【学习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悠长的铃声》《一本〈辞海〉的故事》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情节,感受平凡人身上的善良。

2、摘录关键词,感受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摘录关键词,感受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活动一:概说成长岁月里的那些书

1、默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和《一本〈辞海〉的故事》,概说关于《山海经》《鉴略》和《辞海》的故事。

2、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活动二:批注读书岁月里的那些人

1、默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悠长的铃声》《一本〈辞海〉的故事》,批注长妈妈、父亲、寿吾镜先生、侯师傅、父亲、母亲的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师生共读。

活动三:品读文字间的那些情

1、摘录出这些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品读批注。

2、朗读分享,师生交流。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篇15:统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批”文入情,走进精神家园

“批”文入情,走进精神家园

山东临沂市21中 刘畅

【课题类型】 组文阅读课

【文 章】《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新陋室铭》《智慧和信仰》《墨子》《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幸福的真意》《幸福的人》《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

1.学习用批注形式略读文章。

2.学会概括文章主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前人优秀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用批注形式略读文章。

2.学会利用文章语句概括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方法导入: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主旨就对文章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文章内容都是为主旨服务的,文章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就把握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利用略读的技巧和方法提炼文章主旨。我们从小学就接触主旨,谁能说说主旨概括的基本格式?

本文通过叙写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的主旨。

活动一:文本索引,明确方法

环节1.迅速浏览文章《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概括文章主旨,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出主旨的。

学生概括主旨,探究概括主旨的方法。

(1)从题目“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概括。

(2)从首位句子概括。

环节2.教师明确概括主旨的方法:略读文章时候,可以从题目或者段落的中心句,或者不断重复的词语、句子进行概括。

活动二:依法阅读,概括主旨

环节1.速读“精神家园”主题的其他文章,以及《幸福的真意》《幸福的人》《多一些宽容》,用波浪线画中心句或重复句,并试着概括文章主旨。

学生带着目标自由阅读。

环节2.小组交流阅读成果。

活动三:感悟文章,交流感受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进行二次阅读,试着用以下格式进行表达:

我从文章中读出了作者的____________,读出了自己的____________。

结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但每个人的一生却存在精神境界的高下之别。我们在《陋室铭》里见到过身居陋室,志趣高洁的刘禹锡;在《墨子》中也看到了助弱扶贫的墨子。这些先人们丰富精神家园是值得我们每一人学习的。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相关文章:

1.统编教材

2.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走进苏轼

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4.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三写三评三提升写作

5.语文统编教材教学计划

6.统编教材七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幽默的语言,简单的心

7.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8.第二单元《上下前后》教学设计

9.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0.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难忘的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