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2025-01-14 09:28: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oolmoonflywi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篇1: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明确引入了平均和瞬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也不和以往那样仅限于匀速圆周运动。

2.转速也是归类于研究一般的圆周运动的概念,只有周期这一概念才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提出的,比较严谨,规范。

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原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新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再学习向心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圆周运动》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一知识的前提,在这一节中,更能突出速度的矢量性。

5.教材通过实例,先介绍了什么是圆周运动,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这是本节的重点。

6.角速度的概念学生初次接触,应使学生有确切理解。公式中的就应当用弧度做单位来表示,这一点要提示学生注意,这对得出公式是十分重要的。

7.教材介绍了转速的概念,应该要求学生能独立地由转速(单位符号r/min)得到周期(单位符号为s)或角速度(单位符号为rad/s)。

8.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虽然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变化,因此,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9.这一节概念较多,要通过实验和列举实例(包括播放有关视频),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认识现象,建立概念。

学情分析

圆周运动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实验,并结合实际经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重点理解和掌握线速度v、角速度、同期T和转速n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明确线速度和角速度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线速度描述质点沿圆弧运动的快慢,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共性和个性。展示一些物体的圆周运动情景,例如,唱片上某点的运动、电风扇叶片上某点的转动、竖直面内小球的圆周运动等等,要求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轨迹形状以及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否变化。

2.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

3.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的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4.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5.在课堂中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篇2: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篇3: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篇4: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篇5: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计算带单位时为什么应写为s-1?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

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看动画,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周期与转速

1.周期: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大小:T=2πr/v=2π/ω

单位:秒(s)

2.转速:n

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看动画,思考与讨论:

观察电风扇转动,定性比较扇叶上A,B,C,D,E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用数学方法推导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什么关系?v = rω

设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Δt内通过的弧长为Δl ,半径转过的角度为Δθ

由数学知识得Δl = rΔθ

v=Δl/Δt=rΔθ/Δt= rω

关于V=ωr的讨论:

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

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

小结: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点击幻灯片)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ω

观看动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两个重要的结论

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本课小结及板书设计:

§5.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Δl/Δt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3)周期:T=2πr/v=2π/ω

单位:秒(s)

(4)转速:n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3.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Δl /Δt=2πr/T

ω=Δθ/Δt=2π/T

v = rω

4.两个重要关系:

(1)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2)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篇6: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3.思考、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篇7: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period 2)

Step 1. Warm up

Greeting

Step2. Revision

a. T: Look at the blackboard.Can you guess“What’s that?”

(PPT出示Is that a...)

S:Is that a pencil?

T:Yes,it is.It’s a pencil.whose pencil is it?

S:it’s Mike’s.

T:Who helps Mike find his pencil?

S:Yangling and LiuTao.

T:Where’s the pencil?

S:在桌子底下

T:Yes,it’s under the desk,on the floor.

b. Read the story.

c. Act the story.

d. Help WangBing find his pencil case.(拓展表演)

Step3. Presentation

1.Learn the new words

a. T: We help Wang Bing find his pencil ,do you know what’s in the pencil?Let’s have a look?What’s this ?

S: It’s a ruler.(教读)

The same way teach: crayon ,school bag

b.Play a game (review words)

c.Spell the words

d.Show the stationaries to classmates:

This is my...

That’s my...

2.Play a game: Fun time

a. Answer the question

b. Play a game (出示游戏方法,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玩游戏)

c. Consolidation

失物招领

T: This morning.I got sth.in the classroom,whose are they ?Can you help me find their owner?(事先收集一下同学的学习用品)

S:(学生帮老师寻找失主)

T:Good job! I hope everyone can be helpful to your classmates.

d.Learn: Rhyme time

Oh,here’s a ruler too,is this your ruler?

S;No,it isn’t.

T:Where’s the ruler?

S: 在地上

T:Yes,it’s on the floor.(教读) 板书floor

T: Where’s the ruler?

S:It’s on the floor

T: It’s on the floor,beside the door (教读) 板书door

T(出示图片)Who’s he ?He’s Mr.Fuller.(教读)

Let’s say “Hello” to Mr. Fuller.

S: Hello,Mr. Fuller.

T:Let’s learn this rhyme ,its name is “A ruler”

出示歌谣句子,逐句跟读,跟节奏伴读。

Step3 Homework

Read the words Read the rhyme Find the owner

反思:1.整节课复习了story time ,新授fun time 和rhyme time ,每个环节都是由游戏过渡而来,看似松散,实则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2.思路清晰,趣味性强,句型在游戏中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在寻找失物的时候,学生活动的时间还可以再长一点,在检查学生活动时也要关注其他同学的活动情况。

3.整节课主线比较清晰,在rhyme 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了韵脚,这样易于学生的掌握。

姜主任:关注语音语调、关注语言、关注习惯、关注评价。

篇8: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篇9: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整个课程教学标准在具体学期内的具体化,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的具体规划。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应该怎么设计?

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高一11、12班,每班64人。11、12班为三类班。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

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

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

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

③教育学生重在理解,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④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都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次,有步骤地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

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运动

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

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三章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

2.教材编写特色分析

教材采用沪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本教材的插图明显增多,所讲知识主要来龙去脉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书后有供学生选做的研究课题示例,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正文之外还有“阅读材料”“讨论与思考”“做一做”等栏目,以开阔眼界,启发思考。

3.教学实施设计 (1)加强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形成“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高质量”的价值取向,推进有效教学过程管理,整合校内一切资源,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

(2)注重有效教学环节的组织与落实。认真做好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与辅导和检测“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4)反思、总结、改进,推进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4.德育目标设计

以德治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学生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五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性教育。

三、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重点及措施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物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这里主要是讲教师的演示实验。但常规的演示实验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实验器材太小,过程进行得太快,使得观察效果不好。而利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教学,我感到与原教材相比,难度是提高了,能力要求也高了,教材比过去更有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四、配合教学安排的课外活动

(1)小制作、小实验;

(2)课外阅读;

(3)科技讲座;

(4)知识竞赛;

(5)趣味游戏;

(6)现场参观;

(7)社会调查。

总之,物理课外活动与物理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和学生都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形式化、任务化,从而真正做到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篇10: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理解领悟

本节课从上节探究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得到的速度图象入手,分析图象是直线的意义表明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要会应用速度公式分析和计算,探究用数学手段描述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基础级

1. 小球速度图象的进一步探究

在上节课“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中,我们画出了小车运动的速度图象,该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请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速度图象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小车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车做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不难看出,速度图象中的一点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小车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且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小车做的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我们把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不变,指的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若物体虽然沿直线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总体上讲,物体做的'并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沿一条直线运动这一条件不可少,因为物体尽管加速度不变,但还可能沿曲线运动。例如我们在模块“物理2”中将要讨论的平抛运动,就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3)加速度不变,即速度是均匀变化的,运动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还可以表述为: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 用公式表达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图象表示,也可以用公式表示。用公式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显得更加简洁和精确。那么,小车的速度图象——这条倾斜直线所表示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怎样用公式来描述呢?

篇11:高二第二学期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高二第二学期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本学期为了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使高二的物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高三系统复习奠定基础。在新课改这个大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

物理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特别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牢,虽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训练,但对建立物理情景、物理模型还有待加强,知识点的连贯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独立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培养,有待提高。

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任务

第二学期高二物理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的物理思想;知识和能力方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情感态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解题的规范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考试中力争学生成绩能稳步提高。

三、主要工作

1、做好思想工作,坚定学好物理的信心,由于物理学科理解性强,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产生了畏惧情绪,为此,多在班级介绍学习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有深刻认识,掌握学习物理的规律和方法。

2、讲求质量,提高能力,从教学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交流体会,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

3、认真研究考纲,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要求。要注意做到每节课针对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侧重点,进一步做好分层次教学工作。做好每节课的课后反思。各班的作业量要适中,能及时批改并加以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利用自习课等时间段,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篇12: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虽然比不上省重点中学的素质,但相对前几届来说,生源要好许多,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物理将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篇13:人教新课标 高一必修2 第二单元 the olympic games

“奥林匹克运动会”教案

模块2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台山市华侨中学 游 玲 -1-10

本单元的话题是讲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及体育运动。第一课时首先是要引入本单元话题并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在阅读课型的第一课时中首先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及查找细节的能力。第二课时处理语言点及深层次理解文章。在口语训练中要求学生参与性强,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课堂设计上贯彻趣味性原则。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认识和学习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体育盛会--奥运会。使学生达到能用英语就奥运会的基本知识进行互相问答,并能简述奥运会的基本知识。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2、训练口头表达及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就奥运会话题进行小组互动、商讨

2、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三、课型:口语及阅读课

四、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Task-base Teaching)

五、教学工具:电脑课件(a courseware) 包括:图片、文字、音乐及视频

六、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dures):

在学习新课之前已布置学生完成本单元话题任务:

选择一:假设自己接到一个任务当2008年奥运会的策划者,要求设计这场奥运会。内容包括确定运动项目、会歌、会旗、等与奥运会有关的内容。要求学生用英文以课件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选择二:模仿开心词典的形式,用英语设计一些关于奥运会的问题考你的同学。

组织形式:分小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I 热身 (warming-up) 8’

1、放一首雅典奥运会的会歌及一个比赛录像,再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刚刚展示的是什么内容?导入本单元话题:奥运会。

向学生提问:a. 你喜欢运动吗?你喜欢看奥运会吗?

b. 你最喜欢哪个项目?

c. 你知道多少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2、出示一个小测试(有10个题目,略)。考考学生对奥运知识知多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询问有关奥运的知识,把得分记下。(回答的结果对错无所谓,只是作为一个对奥运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

II 话题讨论 (Discussion) 15’

1、组织学生小组之间用英文互相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老师对同学的作品给予肯定(以赏识为目的)。

2、根据情况补充一些与话题有关的知识。例如:图文并茂小结所有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英文名称(指导学生按类别归纳整理词汇,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记忆英语词汇的方法)。

其他表达还有:吉祥物(mascot)、火炬(torch)等。

可以引入一个有关奥运会的英文小测试(10小题)。即可以考查学生对奥运会的认识又可从中学习一些奥运知识。比如:

问题:1“这是一个数字,奥运会旗上用图案展示的”。

(学生很快能猜出答案为5,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入“五环”(five rings)的英文表达并介绍它代表的含义。)

2“橄榄枝是什么的象征”。(peace, wisdom and victory)

3“拿第一名的运动员的奖牌叫什么”(gold medal /champion)

等十个问题使学生学习有关本话题的词汇 和增加了奥运知识。

III 阅读前的准备 (Pre-reading) 5’

问题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给予指导)

1、夏季奥林匹克运运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运会各有哪些项目?你能列举出来吗?

2、什么时候将在哪里举行下一界奥运会?对这个问题你怎么认为:为了赢得更多的奖牌中国队将会做些什么?

3、为什么如此多的国家争相举办奥运会?

IV 阅读 (Reading) 15’

1、快速阅读(fast reading/scanning)

给学生4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这篇文章,并归纳文章大意(get the general idea)。

(4分钟之后)

a.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归纳文章大意的能力的情况。

b. 用英文向学生介绍本文是一篇虚拟采访的文章,介绍了奥运会的基本知识。“保萨尼阿斯”是古希腊的一名作家,他通过一个跨时空的旅行来到现代采访了一个中国女孩“莉莉”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情况。

文章大意:对比现代奥林匹克运运会和古代奥林匹克运运会.

c. 引导学生总结现代奥林匹克运运会和古代奥林匹克运运会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细节阅读(detail reading)

给出几道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一遍文章并找出答案。

问题1:现代冬季奥运会的什么问题使保萨尼阿斯感到不安?

2:现代夏季奥运会中什么问题使保萨尼阿斯感到吃惊?

3:为什么保萨尼阿斯认为雅典,希腊和中国北京应该感到自豪?

4:为什么保萨尼阿斯认为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人们会为金钱而赛

5: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什么使保萨尼阿斯高兴?

(阅读处理还包括以下连贯的两部分就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课型。以下第三、第四步可下次课讲解)

3、欣赏性/理解性阅读 (Study Language Points)

放录音,再次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新的语言点及有用的表达。

a. 学生课前预习发现新知识点

b. 老师分析文章难点,并帮助总结用法。

c. 欣赏某些句子。

4、篇章理解 (Discussion of Style)

篇章理解是对文章较深层次的理解,在解决完全部语言难点、理解全文后进行。

包括:分析作者的态度(attitude)、写作手法、体裁(style)、意义等。

V 小结 (Summing-up) 2’

1、学习完本课后同学们要记住以上所学的新单词及表达,会用英语和别人谈论有关奥运的话题。增加课外阅读量,训练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2、阅读任务的其他两部分留第二课时分析。课后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查字典学习这篇文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

VI 布置作业(Assignment)

(当天任务)

任务1:预习文章中的语言点,找出有用的表达及理解难点。查字典完成词语学习任务(发现词语搭配、用法)及发现句子结构等。

任务2:准备一个关于“奥林匹克”的故事或“希腊神话”故事,或评论:“有报道认为在刚结束的奥运会上希腊人在双人跳水中拿了金牌是奥林匹克山上众神的帮助”对此你怎么认为(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讨论)。

任选一个题目完成,下节课与同学分享你的话题。以 “free talk” 的形式在开课前进行。

(以下任务在结束本单元前完成)

任务3: 活动主题:“北京,2008”

(自学能力培养) 假设你是一名2008北京奥运会的自愿者,有一个翻译任务。对一个外国朋友介绍2008北京奥运。就此编一个对话(内容提示:“新北京,新奥运”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申办口号:/ 奥运精神等)

(研究性学习) 假设你是一名2008奥运会的自愿者,对周围不同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步骤1:将你的问卷设计成10到20个问题(内容包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了解程度/举办地点/奥运会格言及含义/吉祥物的象征意义/等)

步骤2:以表格形式列出各类人(性别、职业、年龄等)对北京奥运的了解/关注情况/心态等。

步骤3:根据你统计的数据小结你的调查结果,写出研究报告。

学习资源:网址:en.beijing-.org

英语周报,等

篇14: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2.整体把握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②探究讨论: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方法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方法一: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方法二: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中外新闻特写名篇赏析》(李小林、白庆祥编著,新华出版社20xx年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篇目写一则读书笔记。

篇15: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设计说明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四、拓展延伸课外学习活动:

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2.高一第二学期物理教学总结

3.高一必修2测试作文

4.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5.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

6.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

7.高一物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8.《氓》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

9.《鸿门宴》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10.《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下载word文档
《高一物理必修2第二单元《圆周运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