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2022-10-03 08:27: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shi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篇1: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p.68、69,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曾做过这样一个判断:小数加减法意义和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要相同数位对齐再加减;满十进一……)     通过预习,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学习新知:     1、观察例题图,说说夏天和冬天不同的西瓜价钱:0.8元和2.35元。     同样买 3千克西瓜,花的钱一样么?为什么?(总价=单价×数量,单价不同,总价不同。)     分别列式:0.8×3= 2.35×3=     (1)说一说0.8×3表示什么意思?     (3个0.8相加。)     用连加的'竖式算一算(竖式略),得到和:2.4     如果用乘法算呢?板书竖式时问:乘数3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为什么?     强调:3要对齐末尾的数字写。板书:末尾对齐     算一算:先不看小数点,算三八二十四,写好24后,再点小数点,还是一位小数,2.4     (2)学生试一试:2.35×3=     指名板演,检查。     (3)如果再多一问:同样3千克西瓜,冬天比夏天多花多少钱?     你准备怎么做?     方法一:直接用刚才的两个结果减一减,强调“相同的数位对齐”。     方法二:先算出一千克相差的钱,再乘3。     比较两个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对比:(1)小数加减法“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乘法“末尾对齐”。     (2)一位小数乘整数结果还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乘整数结果还是两位小数。     2、补充:     如果是买25千克西瓜呢?请你分别算出夏天和冬天所付的钱数。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注意以下几种典型的错误:     (1)竖式:0.8乘25。比较后得出结论:先把小数当成整数,位数多的写在上面计算比较简便。     (2)竖式:2.35乘25。注意竖式里,中间的乘是没有小数点的。     注意:第1题在算的时候,化简后就不再是一位小数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讲评。     2、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指名说说直接写得数的依据。横着比较:为什么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     三、布置作业:     P.71第1~3题。           课后小记:     书上设计了用计算器算,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这个“试一试”我没用,因为我的课堂上,不提倡用计算器。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五花八门,有的超过了我的想象。所以课堂上还是要重视典型错误的剖析;加强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   例题的计算太少,所以我补充了数量是两位数的.这样可以出现更多情况

篇2:小数五上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数五(上)第一单元教案

认识负数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来年系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H,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H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课后小记: 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热烈的,但在作业中,发现似是而非的错误较多。特别是在温度计上找零下几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时,容易找错区间,需要加强指导。     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课后小记:   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有三类:1、数轴上的正负数。教学时可板书数轴,突出数轴以0为点的对称特点。从0开始往右是越来越大,往左是越来越小。2、在用正负数表示某数据时,正数最好带正号,以强调“增加”的`意思。3、在描述某正负数时的意义时,有学生说成“收入+600元,花了―300元”类的话,指出:在描述意义的时候不带正负号。   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课后小记: 直线条围成的图形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可以没误差的;而曲线围成的图形面积会有一定的误差。要把这个大前提解释给学生听。 书上家少池塘面积的时候,用的是涂色的方法,我觉得效果不佳,主要一是因为涂色可能会弄得不整洁,不方便数,二是又是涂色又是数,比较费时。所以我改成直接用数据来表明,效果比较好。

篇3:小数五上第三单元练习题

青岛版小数五上第三单元练习题

复习课

1.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保留整数

6.9055

3.4851

9.8271

18.9762

2.直接写出得数。

0.66÷3.3= 400×0.25=

0.88+0.12=8.7-5.6=

0.365+0.04=12-3.7=

1.78×0.2=9.1÷1.3=

5.2÷0.26=

3.按要求的运算顺序在算式中添上括号。

(1)+→-→× 7.8+6.6×1.75-0.79

(2)×→+→- 7.8+6.6×1.75-0.79

(3)×→-→+ 7.8+6.6×1.75-0.79

(4)+→×→- 7.8+6.6×1.75-0.79

4.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1)84÷3.5

(2)4.34÷2.4(保留两位小数。)

☆(3)3.696÷0.12

(4)9.02÷1.3(保留整数。)

5.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并写出简算过程。

(1)1.6×3.9×1.25 (2)35.72÷0.047÷0.32

(3)3.6÷10.1 (4)0.138×6.4÷0.12

(5)1÷0.25×(1.28÷3.2)

(6)4.87×2.34+48.7×0.266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不计算,在下面各式的`□里填上“>”“<”或“=”。

34×0.98□340.6×1.01□0.6

0.02×1□0.02789×1.001□789

3.5×5.3□5.3×3.54.8×0.999□4.8×1.01

7.计算机等级考试有一项内容是文字输入,李老师前2.5分钟输入125个汉字,按照这样的速度,后7.5分钟能输入多少个汉字?

8.有一个两位小数,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和这个两位小数相减,得数是9.45。你知道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吗?

9.某家药厂15天生产农药9.6吨,照这样计算,生产30吨农药约需多少天?(得数保留整数。)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10.小明在计算“□□□.□÷17”时,被除数的小数点给漏掉了,结果与正确的商相差193.5,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1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相距480千米的乙城,20小时后到达乙城,回来时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25倍。回来时用了多少小时?

复习课答案请见下页:

小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做题是最好的办法,但想要奏效,还得靠自己的积累。多做些典型题,并记住一些题的解题方法。以下是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的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自测题附答案,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复习课

1.口算。

1.5×0.4=24×0.5=

4.15×0=0.25×50=

1.475×1000=0.03×0.1=

0.5×0.25×4=0.1×0.1×0.1=

1.25×0.8=0.2×0.5=

2.列竖式计算。

5.25×422.05×0.032

18.3×0.05(保留一位小数。)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2.4×3.5×22.17×0.86-0.42

99×0.86(0.8+8)×0.125

4.判一判。

(1)4.2+4.2+4.2+4.2+4.2=4.2×5=21( )

(2)2.975保留一位小数是2.0。( )

(3)3.1×4×0.25=3.1×(4×0.25)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

(4)每千克辣椒2.25元,买0.8千克应付1.8元。( )

(5)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积不变。( )

5.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出台了节约用电措施,五月份节约用电6.5万千瓦时,六月份节约用电量是五月份的1.5倍。上海市六月份节约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填一填。

(1)3.5+3.5+3.5+3.5+3.5=( )×( )

0.7×3=( )+( )+( )

(2)0.36×3.6;367×3.67

(3)2.46×6.2的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4)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7.3,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最小可能是( )。

(5)甲、乙、丙三名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8米,已知甲、丙两人的平均身高为1.51米,乙的身高为( )厘米。

(6)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54×0.010.5444×1.544

3737×0.996.04+16.04×1

(7)两个因数的积是15.7,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

7.

8.用会员卡在世盛超市购物可以优惠,买一箱(12瓶)芬达可以优惠多少元钱?

1.25升芬达会员价:4.59元售价:4.69元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9.小光要买一辆玩具车,价格为28.9元,妈妈每天给小光1.6元零花钱。小光攒三个星期的零花钱,够买辆玩具车吗?

复习课答案见下页:

1.6.9 6.91 6.906 7 3.5 3.49 3.485 3

9.8 9.83 9.827 10 19.0 18.98 18.976 19

2.0.2 100 1 3.1 0.405 8.3 0.356 7 20

3.略4.(1)24 (2)1.81 (3)30.8 (4)7

5.(1)7.8(2)2375(3)0.364(4)7.36(5)1.6(6)24.35

6.=>=<7.375个

8.1.05 9.47天 10.21.5 11.16小时

篇4: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 比较图形的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还记得吗?说一说。

2、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

3、用手比划一下这个数学书表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 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指名说。

动手操作。

说方法。

观察。 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以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再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比较方法。

3.我们是怎样比较的? 先独立观察、思考,再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说清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归纳方法:数方格。1、重叠法;2、分割平移法;3、组合法;4、借助参照物。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进行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 第1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了这么多的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图形中哪些与图1的面积一样?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第2题:

你能画面积相等的图形吗?看谁画的图形既符合要求,又与众不同。

第3题:

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第4题:

我们知道用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图形来。那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作品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 独立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主动汇报。

在书上画。

展示。

汇报思考过程。

先思考,再拼图。

汇报。 组织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动,运用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体会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培养图形切拼的意识和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方格

直接比较 1=3 2=5=6

分割平移 11=12=13

拼凑组合 5+6=8 1+3=4=7

9+10=11=12=13 课题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纸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2、出示主题图。 指名说。

观察。 回忆已有知识,为学生下面的探索提供方法。 活动二 1.你觉得这幅图像什么?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仔细观察,图形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蓝色部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算出它的面积?

4.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面积的?

怎样做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丢?

5.小结: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想象,各抒己见。

由许多小方格组成,是对称图形。

独立尝试画一画、算一算。

指名汇报。

1、利用方格直接数。(可以给格编号)2、分割法。3、大面积减小面积。4、分割填补法。

引导学生观察蓝色图形的特点,然后探索求蓝色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探究的习惯。

体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 第1题 指导学生用逐一数的方法数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告诉学生不满一格的当半格数)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

第2题:

下列点子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第3题:

求红色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思考。

交流方法。

自己求面积。

交流发现。 通过多题型、多种学习方式的训练,巩固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谈收获及注意事项。 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18-5.5=12.5cm 课题 动手做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理解他们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 指名回答。

倾听,观察。

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活动二 1.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2. 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

4. 出示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5. 出示梯形

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出示三角形

看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7.小结: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制作。

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谈想法。

组内说高的特征,再全班交流。

齐答。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独立操作。

这条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之间画的垂直线段。

都是垂直线段。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强调对应关系。

2、课本21页试一试第2题。

要用虚线画高。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篇5: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

1.小数乘整数。

动物名称长颈鹿大猩猩企 鹅

体重/千克50022540

2.提出问题。

教师:大家认真看图,谁能告诉我表格中显示的信息内容是什么?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指名让举手最快的学生回答)

学生:表中显示的是长颈鹿、大猩猩和企鹅三种动物的体重。长颈鹿的体重是500千克,大猩猩的体重是225千克,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你对表中信息把握得很准确,其他同学也要多向这位同学学习。现在我们知道了三种动物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如果换作吨作单位,那么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

3.讨论分析。

(让学生在下面分组讨论,教师指名让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甲:长颈鹿的体重是500千克,要化成用吨作单位的数,只要用500除以1000即可,即500÷1000=0.5,所以长颈鹿的体重是0.5吨。

学生乙:根据我们刚才学的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得数的规律,我们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即500千克=0.5吨,所以长颈鹿的体重是0.5吨。

教师:你们两个的答案都是对的,但第二个同学很好地运用了我们刚才学过的知识,他的方法更为简便些。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对方听听。

4.练习巩固。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试一试”。

大猩猩和企鹅的体重各是多少吨?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最后统一订正。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前后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篇6:一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案

一、检查背诵,复习名言

1.过渡: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连闯三关,你们高兴吗?把你们的收获和你们最喜欢的人分享了吗?

2.指几名学生背诵成语,全班齐背。

3.小结:小朋友们背诵得可真好!这节课,让我们和孙悟空一起踏上花果山之旅吧!

设计意图:学习应“温故而知新”。将学过的.知识经常复现会巩固学生的瞬时记忆,使其最终成为永久记忆。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1.过渡:瞧!孙悟空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呢!我们也去听听吧!(播放朗读动漫。)

2.学生借助拼音尝试自己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做上标记。

3.同桌一起读故事,注意读音。

4.教师指导细读。

(1)第1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第1自然段。

②圈画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③男女生赛读。

④交流猴子为什么要捞月亮。

(2)第2自然段。

①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学生一起读。

②指导感情朗读。

(3)第3、4自然段。

①指生读第3自然段。

②齐读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

①自己读,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边读边画出。

②小组讨论。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们捞月亮的过程。

(5)第6、7自然段。

结果怎么样呢?齐读后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对于这样一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教师更要指导学生细读品味,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三、观看动画,试着表演

1.播放动画片。

2.熟读课文,小组内尝试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内化感知的过程,同样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信心与鼓励,让他们敢于表演、乐于表演,这样才能将读书落到实处。

四、说话训练,拓展思维

1.交流:猴子们捞到月亮了吗?为什么没捞到月亮。

2.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办?

3.讨论:小朋友们,猴子们从树上跳下来,坐在地上累得气喘吁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力猜一猜。

4.汇报:续说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明晰道理,在续编故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分享收获

小朋友们,相信这次“花果山之旅”你一定收获多多吧!回家把这个故事读给你最喜欢的人听吧!

设计意图:孩子都喜欢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知识也不例外。孩子会在分享中加深感悟,激发兴趣。

篇7:九年级上第五单元

勤业中学 王庆华

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二、自主学习。

1、方法预备。共同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四、五,学会利用注解解题、释词、注音、通句,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了解判断、省略、倒装等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为自主学习作必要的方法准备。(1课时)

2、自主学习。借助页下注解、工具书力争读懂原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翻译能做到“信”、“达”、“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解疑答惑,对有分歧和班级共同的疑难点组织进行讨论,合作解决。(3―4课时)

3、相互检测。每人出一份文言词语解释检测试卷,测试卷要求解释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考察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然后相互交换检测,相互批改,统计结果,查漏补缺。教师在学生检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古今词义不同进行比较,对词类活用的'现象加以归纳。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归总,对常用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识记,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2课时)

4、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屈原列传》、《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顾章书》。(2课时)

三、探究学习。(2课时)

探究切入点:司马迁注意到雇农陈胜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倾听蒋氏的诉说,“闻而愈悲”,范仲淹在写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欧阳修的“乐”寓意深长,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的社会理想,吴均在给朋友的信中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远离名利场的愿望……古人写文章,往往就是这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在理解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饿理想。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世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

学习本单元课文,每人的启示不尽相同,理解的角度、深度可能也不同,但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

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能自主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四、.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作中,要求读写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批改、学生自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讲评时,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3课时)

五、综合测试。

文言文的综合测试很有必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2课时)

其他资料:

查阅下面网站可以看《陈涉世家》.课件:

tbkt.educast.com.cn/cz03-04-2/13/XK08_NJ08/ZY0412145725484/YXKJ.html

218.64.182.130:81/list.html?id=1296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www.greatchinese.net/famous/schooler/simaqian.htm

www.ykyz.net/yuwen/book6/a_lianjie/zw1.htm

www.ld.nbcom.net/shiji/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桃花源记》.课件: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9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8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www.lingshidao.com/gushi/taoyuanming.htm

foxmm.vip.sina.com/tym/in.htm

ywtd.3322.net/shigexinshang/taoqian.htm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岳阳楼记》.课件:

202.99.175.54/gaokao/603.htm

tbkt.educast.com.cn/cz03-04-1/15/XK08_NJ09/ZY1126083017328/YXKJ.html

www.hr3z.net/ArticleShow.html?ArticleID=164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

home.xmu.edu.cn/~yueshangxian/Shici_Fanzhongyan.htm

www.mypcera.com/book/ji/p/fanzhongyan.htm

www.huaxia.com/wh/mjmp/00159101.html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醉翁亭记》.课件:

202.99.175.54/gaokao/603.htm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787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

home.xmu.edu.cn/~yueshangxian/Shici_Ouyangxiu.htm

www.poyanglake.com/jan/oyx-page.htm

www.yuwennet.com/Article_Show.html?ArticleID=442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捕蛇者说》.课件: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862

www.tj47zx.net/bcjyzy/cz-gz-yuwen/dibace.htm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

www.ltyz.gx.cn/yuwen/liuzongyuan.html

www.huaxia.com/wh/mjmp/00096034.html

查阅下面网站可看《与朱元思书》.课件:

www.ba2by3.8u8.com/chinese.htm

www.kc100.com/teachresource/show.html?key=5844

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吴均及其作品:

tspoem.nease.net/menu/zpxx/hwlc/wujun.htm

www.zhsc.net/Html/20043511191-1.html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姓名 班级

积累运用(20%)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jié( )乎 lǘ( )左 huī( )突 gōng( )筹交错

阴yì( ) 伛lǚ( ) 顿bó( ) qiáng( )倾楫摧

二、默写。(12%)

1.______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4.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然而骇者,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 。(4%)

1.固以怪之矣 _______同 _____

2.身被坚执锐 _______同 _____

3.属予作文

篇8: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设计理念

确定研究报告主题,搜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

设计思路

回顾报告写法――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一、课前回顾

生活中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撰学一篇研究报告。谁能说说研究报告分为几部分?

二、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

师:我们家乡喜人的变化,生活中水源的浪费,班级中“眼睛族”的增多,家园中樱桃树的收获,这些话题你对那个感兴趣呢?

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吗?

生交流,说明原因。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趣还真广泛,下面同学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研究小组。

学生找伙伴。

师:同学们,在拟定计划书之前,请想想你们都要搜集那些资料,到哪去搜集呢?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是调查、访问、记录、摘录、网搜等。

师:下面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好搜集的资料,从哪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开始拟定计划书。

生分工,拟定计划书。

三、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筛选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这个资料已由还是未有;资料中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撰写时可以仿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成四部分,努力做到问题明确,方法恰当,结论清楚。

报告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个同学执笔,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完成小组合作的成果。

教后记

优点:学生喜欢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

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有一定困难。

篇9: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2(两课时)

《世说新语》两则

【目标定向】: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自学生疑: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学习释疑: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10: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

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5

《金色花》教学设计

目标定向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二、自学生疑

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二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是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xiù)闻(气味)。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bàn)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三、学习释疑

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四、点难拨疑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美。

五、迁移创新

我们已经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品味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些美都源来自诗人的神奇表达。泰戈尔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成人、老人?)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3)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人们←→花儿母亲←→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篇11: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篇12: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朱永红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 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 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 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2课时

《都市精灵》            2课时

《幽径悲剧》            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视听活动                1课时

三、 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 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3 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 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 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出示评价内容:

1、 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 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 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 自我反馈

2 小结、评价 自我小结

第2、3课时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 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读文章,找句子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 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除了这四个方面外,苏州园林的设计还从哪些方面注意到了“图画”的效果?由此归纳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重点阅读3-6小节,找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总结、归纳

4 组织交流 交流、小结

5 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分析、揣摩

6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思考、讨论

2 回顾所学的《于园》一文,出示《扬州个园》,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苏州园林资料,说说于园、个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回顾、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再次搜集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具体介绍苏州的某一座园林。

附:

苏州园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请点击下列网站:

www.qlhd.com/qitaneirong/fengjingmingsheng/images/images/suzhou.htm

www.dqt.com.cn/yycf/cs/jiangsu/jingdian/jingdian04.htm

第4、5课时    《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悟本文语言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

1、 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 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作者简介;《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关系。 谈感受,畅所欲言。

2 “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的关系如何? 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思考、交流

2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问题?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你出谋划策。 体会、分析、交流

3 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对城市小动物的精彩描写,并加以分析。 品味、分析、交流

4 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城市有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城市拥有可爱的小动物?  讨论、交流

小结 自我小结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     设计、交流

2 如果请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你选什么动物,说说理由,并描绘出你喜欢的这种动物,想象一下人们与之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  选择、描写、交流

课后学习:查找资料,找找其他国家或城市爱护动物的小故事。

第6、7课时    《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 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篇13: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常州市清潭中学 于伟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作者对自然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意识。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学会在记叙中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真切的感情。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培养视听能力,提高视听效果。

5、能就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呼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3课时

《都市精灵》                                     1课时

《幽径悲剧》                                     1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   《城市听鸟  》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本单元的主题可以说是激发人类善待野生动植物,善待大自然,善待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主题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很大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体裁来看,有说明文、随笔、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议/论文),体裁多样化。虽说潮流对文体要求无须过高,甚至不作要求,但对文体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学生了解一些,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多与大自然来几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意义、道理,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到一定的升华,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明确任务,浏览课文,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 阅读单元提示,浏览课文

2 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理解的讨论。 学生讨论

3 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的理解的交流。 学生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自读本单元课文,对阅读中的障碍做记录。 将本单元易读错、写错、混淆的,有疑难的字词分类整理。

2 组织学生质疑及记录自己感受与思考 记下你初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初读本单元课文的感受与思考。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最喜欢的篇目及理由。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成立小组 组建小组

2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方案及.计划,初步确定探究的主题方向。(活动要有助于单元的学习,确立单元探究专题,要有助于单元专题的拓展。如可组织学生参观浏览本地的有特色的公园或建筑;专题选项可结合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沙尘暴问题的探究等等。) 讨论、交流

第四块:单元内容拓展补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有助于单元学习的相关网站,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 初步列出上网、到图书馆查找有助于本单元学习的有关资料的纲要。搜集符合本单元主题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其他学习文本资料、图片资料。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 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谐相处或相反方面的文章或报道,在学完本单元内容要每人搜集至少一份资料,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鼓励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

2、 结合主题写出自己初读了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的感受。

长久课后学习:对自己上面的两份感受在学习过程中每天要不断充实,逐渐修改,完善。

第2课时 《苏州园林》(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说说你眼里的苏州园林。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课前学习:阅读《苏州园林》,了解的作者情况,搜寻查找苏州园林的文本和图片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资料,配以江南风格的音乐。看后,由学生谈自己所看到的苏州园林和所得到的感受。之后,导人新课,看看叶圣陶先生心目中的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 欣赏资料、阅读课文

2 布置任务:说说你阅读文章对苏州园林有什么印象和感受。 思考,讨论(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和感受。)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和共同特点是什么。 阅读、勾画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语句和共同特点的语句。

2 组织交流、评价 班级交流

3 布置任务:思考大家所画出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布置任务:思考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的? 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以明确文章的结构

6 组织交流、评价 班级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感悟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用图画再现文中你感觉如画的语段 参与活动读文作画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1、到图书馆或网上搜寻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2、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仿照课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3课时 《苏州园林》(二)

学习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通过对苏州园林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学习:思考:你认为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的?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用一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美”,导入到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 谈体会

2 创设问题情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作者表现苏州园林的美的?圈划出文中语句加

篇14: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10课时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10课时)

――第一学期八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2课时)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10课时) 教案 2010-09-15 10:35:46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1《桃花源记》学习流程 一、课前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内容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1、2自然段。 二、入境生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桃花源记》。 三、确立目标: 1、正确读、译、背全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和作者寄托的感情。 四、阅读、翻译课文 1、  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 ①  正确译讲课文  ②完成《配套练习册》的1――8题。 2、  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  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五、 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1、  出示第二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①  归纳段意,掌握故事情节。 ②  完成《配套练习册》的9题。 ③  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有什么特点? ④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六、 复习巩固、练习解难 1、《学习与检测》1――9题。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文。5分钟后,比赛谁背得准确。 3、学生巩固练习内容,背诵课文。 七、有感情地齐备课文。 八、反思提高。 九、 布置作业:1、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阅读与鉴赏。 2、在作业本上,完成“综合实践”,描绘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3、预习流利的《陋室铭》,有能力的同学背诵。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学习流程 一、课前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内容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全文。 二、入境生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篇韵文《陋室铭》。 三、确立目标: 1、正确读、译、背全文。  2、理解文章主旨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 阅读、翻译课文 1、  出示第一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 ①  正确译讲课文  ②完成《配套练习册》的1――5题中与《陋室铭》有关的内容。 2、  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  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五、 理解文章文章主旨,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1、  出示第二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①  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文中划出并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写陋室不陋用意何在? ②  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③  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④  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2、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六、 复习巩固、练习解难 1、《学习与检测》1――7题。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文。5分钟后,比赛谁背得准确。 3、学生巩固练习内容,背诵课文。 七、 有感情地齐背课文。 八、 反思提高。  陋室铭  (唐)刘禹锡 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脱俗: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阅读与鉴赏的1――4题。 2、在作业本上,完成“综合实践”。 3、预习:流利地朗读《爱莲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 《爱莲说》学习流程 一、课前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内容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全文。 二、入境生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爱莲说》。 三、确立目标: 1、  正确读、译、背全文,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子。 2、  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3、  正确把握运用写法。 四、阅读、翻译课文 1、  出示第一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 ①  正确译讲课文  ②完成《配套练习册》的1――5题与《爱莲说》有关的内容。 2、  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  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五、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写法。 1、  出示第二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①  请划出并熟记作者具体描绘莲之形象的句子。 ②  作者对莲有怎样的情感。 ③  作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④  该文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到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3、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4、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5、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六、复习巩固、练习解难 1、《学习与检测》8――10题。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文。5分钟后,比赛谁背得准确。 3、学生巩固练习内容,背诵课文。 七、有感情地齐背课文。 八、反思提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突出高洁、质朴、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突出正直、刚正不阿) “香远益清”(香气:歌颂莲花芳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风度:突出端庄、清高) 九、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阅读与鉴赏。 2、在作业本上,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3、预习:流利地朗读《核舟记》,有能力的同学尽量背诵2――4段。   23 《核舟记》学习流程  一、课前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内容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2――4自然段。 二、入境生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 三、确立目标: 1、  正确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  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3、  了解核舟雕刻艺术的精湛。 四、阅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1、出示第一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 ① 正确译讲课文  ②完成《配套练习册》的`1――7题。 2、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解决问题。 4、  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5、  到台上、白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6、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板书。 五、理清说明内容及顺序 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研读第三段。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扮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六、复习巩固、练习解难 1、完成《学习与检测》1――9题。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2-4段。 3、学生巩固练习内容,背诵课文。 七、有感情地齐背课文。 八、反思提高。 核舟记 (明)魏学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     1、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详述核舟之精妙  2、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3、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九、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阅读与鉴赏。 2、预习:流利地《大道之行也》,有能力的同学背诵。   24 《大道之行也》学习流程 一、课前检查:小组长检查预习,内容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全文 二、入境生趣:(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三、确立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四、阅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1、  出示第一组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 ①  正确译讲课文  ②

篇15: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             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    绝:(与世)隔绝    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            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  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4] [5] [6] [7] [8]

【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五上第一单元作文范文

2.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3.《语文七色光五》语文教案

4.统编教材七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幽默的语言,简单的心

5.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6.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7.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8.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9.小学语文五单元教案

10.五上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小数五上第七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