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呼噜噜呼噜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作4500套教具,计划每天做30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教师:把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15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篇2: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篇3: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综合练习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综合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9~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对这类应用题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6.4+3.60.48÷166.3+2.45+3.7
32×2.57.3-0.982.5×6-2.5
7.5÷153.6÷1.80.15×7×4
二、课堂练习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练习课
(1)出示: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
指导画线段图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思考方法
(2)议题: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该怎样画线段图
怎样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两辆汽车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相背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画线段图
要求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4)把题1改成已知两车速度和两地距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学生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5)把题4改成两地相距450千米,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向开出,甲开出1小时后,乙才开出,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练习(做在作业本上)
(1)改编P62第10题
(2)条件稍有变化P63第11题
(3)行程方向变化,实质一样P62第12题
(4)行程方向一致,速度不同,需作图帮助理解P64第13题
以上四题,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如有困难可先作提示,再按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画一下图,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辅导差生。
3、综合练习
P64第14、15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辅导
三、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大家要注意,无论是解答什么样的应用题,一定要在弄清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解答。当题目比较复杂,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思考。
四、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9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感:
篇4:五年级数学行程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行程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有关习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向运动问题中求路程和时间的方法,通过对比练习,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行程应用题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个车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5千米。5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要求:先画出示意图,再根据下面问题列式解答)
(1)相遇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2)相遇时,乙离B地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
(4)相遇后,乙车再行几小时到达A站?
2、先画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288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
3、比较以上两小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小结出:
(客速+货速)×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客速+货速)=相遇时间
三、指导练习。
1、求路程。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向相反方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先画示意图,再解答)
(40+32)×4=288(千米)
问:与复习题2第1小题比较,一个是相对开出,一个是相背开出,为什么列的算式是一样的`?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为,开出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问:与复习题2第1小题比较,都是求甲乙两地路程,为什么要加上12?
(3)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300-(40+30)×4=12(千米)
小结:以上各题有的相向而行,有的背向而行,有的相遇有的不相遇,但求路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要用: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求相遇时间。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千米?
(300-12)÷(40+32)=4(小时)
问:为什么要先减去12?
(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先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12千米后,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货车开出几小时后,与客车相遇?
(300-12)÷(40+32)=4(小时)
问:为什么要先减去12?与前一题比较,题目不同,为什么列的算式相同?
小结:以上各题有的同时出发,有的不同时,有的相遇,有的不相遇,但求时间的方法是一样的,都要先求出共同走的路程,再用共同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和。
四、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走50米,乙每分走60米,经过8分后两人还相距70米,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求时间的应用题,再列式计算。
3、课本练习十四10、11、12、13、15题。
篇5:一年级数学下册《用数练习课学》教案
课题九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 第1题:
(1) 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 指名说图意。
(3) 列算式解答。
2、 第2题:
(1) 读题明确图意。
(2) 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3) 订正答案。
3、 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
(1) 明确题目要求。
(2) 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 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 第4题:
(1) 看图明确要求。
(2) 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
(3) 在书上填写。
5、 第5题:
(1) 明确要求:找朋友。
(2) 口算得数并连线。
(3) 订正答案。
6、第6题:在 里填上“〉 ”、“〈 ”或“=”。
(1) 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填写。
(3) 订正答案。
7、第7题:
(1) 看图,明确图意。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
(4) 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 15-6=9(只)
2、15-6=9(个) 15-7=8(个)
4、13-6=7(人)
课后小记:
篇6:三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练习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56054604560()4460
4560()64504560()4520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240214012042104
二、练习:
1、老师出示四个数字,请同学先组成大小不同的数,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
8、6、0、5
2、学生先独立进行组数练习,然后同桌两人分别拿出一个数进行比较。
3、你能把这些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4、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7题。
你能根据下面的统计回答问题吗?先说给同桌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5、做书上“想想做做”的第8题。
请同学们按照五岳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西岳华山米北岳恒山米
中岳嵩山1440米东岳泰山1524米
南岳衡山1290米
6、根据这些天所学的内容,你能也来出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学吗?
(同学之间相互出题、做题)
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8两题。
五、教学后记:
篇7:五年级数学数与运算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数与运算练习题
一、口算
(1) 0.5 + 0.4= 2.5+4= 2.6+0.42=
0.9 - 0.9= 10 - 2.5= 2.6-7=
(2) 2.53= 12525= 8.48.4=
2.50.3= 1.252.5= 08.4=
0.250.3= 12.50.25= 8.4 1=
二、选择题
(1)0.5 2 (0 4280 )+ 1=( )
A. 1 B. 0 C. 2
(2)2.8 -2.8 (2.8 -2.8 ) 2.8=( )
A. 1 B.0 C. 2.8
三、练习:
0和正整数1,2,3, 以及负整数-1,-2,-3, 统称为( )。
把一个整体( )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于零的数是( ),大于零的数是( )。
2.6666是( ),用简便写法可以表示为( )。
四、文字题
1.用数学语言表达下列算式的意义。
4.3 + 5.9 8-3.7 2.5 7 1.4 0.5
2.找出下列文字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并口答综合算式:
15除300的商加上5300,和是多少
45与39 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商是多少?
3.4除1.7的商,乘以0.9与1.2的和,.结果是多少?
篇8:五年级数学数的改写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数的改写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9,练习七的4~8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数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16493(精确到个位)
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板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9。
出示例9: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1)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2)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确定近似数?
明确:
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
(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
(3)思考讨论:
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确:
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要比1.5更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3、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
(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独立完成。
强调: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
2、练一练/2,出示
(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先改写再求近似数。
(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改写的`方法和求似数的方法。
想想: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
(4)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近似数分别放入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读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3、练习七/4。
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练习七/6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说怎样比的,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
5、练习七/7。
(1)提醒学生看清要求,独立完成前两项。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注意格式和单位。
6、练习七/8
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指导完成总产量的改写,并保留一位小数。注意格式。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六、作业:练习七/5、7、8
篇9:数学《认数》补充练习课教学反思
数学《认数》补充练习课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数级,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等知识。
2、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熟练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十进制计数法”的熟练读写。以及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你知道微米吗?
微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是1微米的一千倍。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100微米,细菌的.大小约是1~2微米,烟尘的微粒直径还不到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有0.25微米左右。算算看,1米等于多少微米?
二共同探究
1、填空题
⑴6872546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8在()位上,表示8个()。这个数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⑵由8个千亿和8个千万组成的数是(),这是个()位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6207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五千一百一十亿平方米。
⑵20我国进口的部分油料数量为:大豆是二千零七十四万吨,豆油是一百八十万吨,菜籽十七万吨。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5000000吨。
⑵联合国预测2075年的世界总人数为10000000000人。
⑶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000000个至14000000000个。
4、用“万”和“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50498≈326500≈2798000≈7650000000≈2045890000≈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0≈60万47□000≈47万100□000≈100万。
三共同小结,说说又有哪些收获
⑴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大数木的资料。
⑵思考:用4个“9”和4个“0”按下面要求写数,能写多少个?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②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④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反思:
本次练习是学生在认识了整万数,整亿数以及近似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故事引入微米,通过举例如:一根头发的直径细菌的大小,烟尘的直径,病毒的直径让学生了解微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练习中设计了三道填充题,两道写数题。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大小写的转换。并且突破写数和读数中关于“0”的读写难点,为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大下基础。
3、重视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练习中按排了改数和写近似数,意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感受近似数,理解近似数。
4、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练习中安排了上网查资料,以及编写数,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社会、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帮助。
篇10:数学教案-计划与实际的应用题-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有关计划与实际的应用题-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
(1)实际要修多少天?
(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板书: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1000÷40=25(千克)
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千克?25-5=20(千克)
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1000÷20=50(天)
列综合算式
1000÷(1000÷40-5)
=1000÷(25-5)
=1000÷20
=50(天)答:
篇11: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静与动的结合中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整理建构做好铺垫。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篇12: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相关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四则运算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运算定律的运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
1.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呢?
2.你知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吗?
3.你知道哪些运算定律?你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讨论、汇报,师评价。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四则运算
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
(1)根据第①个式子,先说说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2)根据第②个式子,先说说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第①个和第②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再根据第①个、第②个和第③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4)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四则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没有括号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师评价。
(2)整理汇总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想一想,说一说下面的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材第109页第1题(4)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发言,师评价。
三、基础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3、6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又复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巩固和加深了该知识,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篇13: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的数,理顺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表示较大的数。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能进行估算并能比较万以上的大数。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想。
难点: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
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
一、导入新课
师:数在数学界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阶段,你们都学过哪些数?
师: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回顾旧知,为新知的构建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网格图
师:你能根据网格图,说说你对数的理解吗?
2、出示数轴
师:请在数轴上将学过的数找出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3、呈现课本情景
第一幅图:
师:第一幅图表示了什么?你发现了那些生活中的数?
第二幅图:
师:在第二幅图中是怎样表示“没有”的?
第三幅图:
师:怎样表示不能平均分的量?
第四幅图:
师:如何表示零下二摄氏度?
4、整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5、自然数
6、计数单位与数位
7、数的整除
师:你还记得五年级时学过的倍数与因数吗?学生先独立看网格图,在与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找出学过的数,交流发现。
理解正整数的产生背景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订正。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教材第43页习题。
2、教材第44页第2、3、4题。
3、小组合作出题,组与组之间交换所出习题,交流完成。
四.小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读写、改写。
2、自然数:0、1、2、3…...
3、计数单位
4、数位
5、数的整除
篇14: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文
篇15:六年级数学《数与形》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评课稿
听了郑老师的教学片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形结合是相互印证的。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怎样列式,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是怎么排列的,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前面我们试教了两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对三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在第一次试教中发现。郑老师问:“9的平方为什么要从1加到17?”学生心里有想法,但不会表达,也就是学生对规律中,“奇数的个数”理解不到位。我们组员认为:摆出来的图形没有层次感,所以对正方形的颜色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同桌各剪10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个黄色和7个绿色,另一生剪3个红色和5个蓝色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数与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不深刻。在计算1+3+5+7+5+3+1=时,学生不会说算理。我们组员认为:在郑老师教学“1+3+5+7=时,还没有总结出完整的规律,受一学生得影响,过早的出现最外层的算法,过分的强调最外层的算法,而忽略了图形的作用。所有对计算题做了调整删去1+3+5+7+5+3+1=,只计算1+3+5+7+9+11+13+11+9+7+5+3+1=?师:你有简便算法吗?
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试教和调整,今天这节课上得和成功。学生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而且还能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熟练地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五年级数学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教案】相关文章:
2.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3.初中数学说课教案
9.小学数学说课
10.《数格子》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