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2022-05-30 07:16: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ATHOR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1:教案:《最大的麦穗》

教案:《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定案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教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上课,齐读课题。 读得真好,既然大家积极性这么高,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更多的朗读的机会,表现的机会。 出示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安排三名同学带领大家读。 让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三句话画出来,思考老师为什么挑这三句话让大家朗读。 是啊,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我们都知道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去寻找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二、 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这是苏格拉底在干什么呢?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三、 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话,他们带着老师的要求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结果怎么样呢? 2、读课文,寻找描写弟子们怎么摘麦穗的句子。 3、谈体会,你觉得他们摘得怎么样? 4、但是他们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呢? (心里想: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两手空空来到他的面前,他怎么说的? 6、 谁来读一下? 7、 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8、 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9、 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10、 出示: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11、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12、 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13、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四、第三句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 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 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 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 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 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7、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理解、齐读 9、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 不失时机  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七、布置“每日一写”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追求) (实在)

篇2:最大的麦穗教案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复习名言。

1、好多同学喜欢读名人名言,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你喜欢的名言。

2、名人名言都给人一定的启示,让人感到回味。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一、出示麦穗,揭示课题。

评: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分节读全文。

2、请同学当评委发表意见,评评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

3、再选几节读出文中意思。

1)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把这位圣人虽然已显老态但仍然声音洪亮要读出来。)

4、简要概括课文。

三、寻找名言,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给人启示,最值得我们欣赏、体会。

2、重点读悟第7节。

1)读出问题。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3、背诵积累。

1)再来读读这一段,熟读以后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2)这一节就是名言佳句,值得储蓄,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下来。

四、精谈收获,总结课文。

1、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试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2、总结: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及时摘下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麦穗。

五、再次质疑,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一)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二)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花落知秋时,落花去无意。

飘然随波去,已不红尘里。

朝雾浮彩霞,相思连天涯。

若问人之故,红颜花中花。

篇3: 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再次聆听他的教诲。上文讲到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领悟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段)

2、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段话,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指名说)

过渡:弟子们是在听了老师的话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读懂老师说的话,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苏格拉底说的话语。

【设计理念:上课伊始,以这样的开头直入课题,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走进文本。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突出重点】

二、解读第一句话

课件演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评议。

2、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懂了老师的那些要求?指名说。

4、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我的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设计理念:不同层次的阅读,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 欣赏创作,感悟内化。

1、欣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3、创作名言,送给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篇4: 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

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篇5: 最大的麦穗教案

一、 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1、师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 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同学们,含蓄地告诉同学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同学听懂了吗?

篇6:《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篇7:《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篇8:《最大的麦穗》优秀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篇9:《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

篇10:《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四、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篇11: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最大的麦穗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2:小学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案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篇13:小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认为学生有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我再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相关文章:

1.《最大的麦穗》

2.小学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3.《最大的麦穗》读后感500字

4.最大的麦穗的读后感作文

5.最大的麦穗读后感500

6.最大的麦穗初中生读后感

7.《最大的麦穗》的说课设计

8.最大的麦穗听课评课稿

9.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杜文欣

10.小学语文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