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2023-10-23 08:15: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狗熊欠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篇1: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篇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篇3: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篇4: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题解]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篇7: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1.黄梅时节:江南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四十天,叫黄梅天。

2.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初一(七年级)古诗词大全

2.初一(七年级)古诗词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4.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相关文章:

1.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2.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复习提纲

4.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5.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6.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7.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8.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9.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10.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下载word文档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