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的课堂实录
“工藤新一恋爱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诗词曲的课堂实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诗词曲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诗词曲的课堂实录
关于诗词曲五首的课堂实录
诗言情的思想发生很早,《诗经·小雅·四月》说:“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清代袁枚坚定主张诗的情感本原,他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在抒写自身的忧伤与抑郁不平。教材上它们是按诗词曲的体例和年代排列的,假如照这样的教学顺序,内容就会显得散乱,于是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课时为两颗时,教学主题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下面是课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诗经》说:“匪鹑匪鸢,翰飞冲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说的是一士人,很失落,无所归和。他感到既不能像鸟那样飞翔于空中,也不能像鱼那样潜藏于水底;蕨薇杞木夷尚可依和于山坡低地,而他有忧伤,只能是用诗歌来表达了。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诗词曲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哀与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课,说一说假如以哀为分类规范,这五首诗词曲可以怎样简单地分类呢?
(生自由朗读,讨论)
生:有些人一哀到底,有些人哀而豁达。
生:有些人哀得悲壮,有些人哀得气愤。
生:有些人为自身哀,有些人为国家和黎民苍生哀……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们先来体会一下哀得悲壮的一首诗。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的哀体现在哪里?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朗读《过零丁洋》)
生:作者的哀首联就有体现,“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在哀叹连年征战的战争之苦。
生:还在哀叹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我是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出来的。
师:是啊,这一联妙用比喻,写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艰辛危苦。
生:还有劲联在哀叹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师:对,劲联很巧妙第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仗工整。那么悲壮体现在──
生(齐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师:尾联。直抒胸臆,标明自身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哀而悲壮)
师:让我们再将这首诗齐读一遍。
(齐读《过零丁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哀而生气的诗,又是哪一首呢?
生(齐):《山坡羊·潼关怀古》
师:哪位同学能先来读一遍?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简要讲解曲的知识)
师:这首曲的哀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即长安,它曾经繁荣兴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令人忧伤。
生:还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为天下百姓而哀。
师:“亡,百姓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兴”,也“百姓苦”呢?
生:因为朝代兴起了,百姓不只要承当苛捐杂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师:是啊,“苛税猛于虎”也。这里不只是哀,更写出了作者的愤懑,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师:除了这一首,还有没有属于“哀而生气”的?
(生考虑,交头接耳)
生:我认为杜牧的《赤壁》也属这一类型。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周瑜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有东风,要是没有天赐东风,二乔恐怕都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周瑜之所以名垂千古,是他机会好,假如我有这样的好机会,我早就胜利了。
(众笑)
师:是啊,“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人有这样的机会,杜牧呢?没有!所以……
生:所以他哀叹自身生不逢时。
生:还写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师:杜牧自少年时起即怀有济世兴邦的政治志向,对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军事、财赋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因其强国梦无法实现,怀才不遇的愁思曾使他一度过着纵情声色的颓废放荡生活。
师:大家想想这二者“哀而生气”有什么不同没有?
生:《赤壁》哀叹抱怨的是自身的遭遇,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计民生。
师:是啊,“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论是自身遭遇还是忧国忧民,有了这“不可解之情”,就有了这“不可朽之诗。”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哀而豁达”的'诗词。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然后谈一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什么一起点?
(生自由高声朗读)
生:我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一起点,都是先写自身的忧伤,最后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忧伤。
生:大家赞成吗?
(生纷纷点头)
师:那好,大家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就写了作者被贬时间非常漫长,颌联运用典故写长时间背井离乡,自身感觉恍若隔生,这是在哀叹自身的遭遇之苦,而在颈联,作者写到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写出了作者开朗的胸襟,尾联“长精神”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面对挫折,意志不衰的精神。
师:说得好!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首诗。首联除写了被贬时间之长,还请大家注意这两个词,“凄凉”和“弃”。“凄凉”写出了──
生:被贬地方偏僻、荒凉。
师:“弃”呢?
生:被朝廷抛弃
师:不错,请大家看课文注释①,刘禹锡是因为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而遭贬官的,政治上失意,被朝廷遗弃。被遗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家还记不记得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
生:“徙倚欲何依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师:这是一个被时代、被社会遗弃者的形象,诗人的痛苦和寂寞是不言自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刘禹锡当时内心的痛苦,不过刘禹锡仍坚持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师:大家再看看《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家在小学学过。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轼和刘禹锡相比,你能发现二者在排遣内心忧伤的动身点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苏轼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苦闷的,我是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出来的,他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抚慰。
师:嗯,有道理。苏轼带有一种禅宗思想在里面,那么刘禹锡呢?
生:他更偏重于积极面对困难,面对苦难意志不衰。
篇2:诗词曲
七首诗词曲
七绝.摸鱼儿童
雨后山沟上锦鳞,儿童追撵乱藏身。
草根摸得桃花鲤,穿挂后臀多羡人!
七绝.临别情
登船小雨带歌声,道是无晴却有情。
秀指弹筝传柳意,依依缠我久难行。
七绝.芭蕉雨
芭蕉叶上三更雨,民工市外枕边愁。
未知老屋安然不?他乡打拼未能修。
五绝.题图
姐姐启朱唇,谁当首吻人?
金蜂亏一步,悔让火红轮。
卜算子尝甘蔗
伊吃蔗之蔸,君吃甘之尾。留下中间月下尝,两口尤甜美。
妇吃蔗之蔸,夫吃甘之尾。留下中间子女听,小口流甜水。
【越调凭栏人】春夜
夜色深寒无月明,守妇春闺亮吊灯。弹歌圆月升,满窗孤度情。
【商调梧叶儿】山居
不用将腰折,无须惊看颜,自在住深山。土种安全食,精烹载玉盘,微醉不蹒跚。月下尤能畅快侃!
篇3:诗词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篇4:《诗词曲》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来郁积心头的苦闷和愤懑之情,表达了对旧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前途的无限希望。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对仗工整,语言铿锵,富于哲理,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对仕途的失意,抱负的落空,表现出不甘沉寂的阔大胸怀。现引用这两句诗,常赋予其新的涵义,喻指任何腐朽没落的势力,都不可能逆转历史发展的潮流,新生力量必将欣欣向荣,茁壮成长。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及豪绅。作者在诗中指责商女,实是指桑骂槐。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值得玩味。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前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物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个性和典型意义,同时照应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铺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闻笛赋:指晋间秀所作《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烂柯人:柯:斧头柄。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待到局终,才发觉手里的斧头柄已烂掉了。回到村里,同时的人都已死去,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借以表示自己这次还乡,家乡已人事全非。
“病树”、“沉舟”是自此,意思是自己虽然屡遭贬谪,不中用了,但新人物大量涌现,令人高兴。
2、《赤壁》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历史遗物引发出深沉的感慨,旨在表明周瑜打败曹操,只不过是侥幸的成功罢了。这里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周瑜因得东风之便而成功,诗人不得东风之便而难以施展抱负,岂不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过零丁洋》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以饱含血泪的语言,悲愤壮烈的情怀,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抒发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序”中说“兼怀子由”,意思是说兼有对苏辙的怀念。当然,本词不仅是怀念兄弟,甚至抒发的感情也不是手足之情。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生,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以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散曲以沉郁、愤懑的心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尤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千锤百炼,尖锐而警拔。总之,不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总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篇5:诗词曲
却酿三江如意酒,
高歌一曲浪淘沙。
我笑看天涯。
七绝・鹰雁奇缘
鹰沾背影静江边,
雁弄黄昏绿水前。
奇梦天涯无觅处,
缘丝寸断亦相牵。
篇6:诗词曲
诗词曲五首精选
(一)八声甘州·对渭河浊浪荡残冬
对渭河浊浪荡残冬,滓秽若浮萍。
渐高楼耸立,烟冲霄汉,机器轰鸣。
是处隆兴土动,两岸竟华荣。
但见鱼消迹,孤鹜吞声。
豪吏岸然道貌,窃偎红倚翠,巧攫铜腥。
叹农家眉锁,无奈卧沙坪。
念良田、已为壕堑,惜舍园、夜半亦崒崩。
苍天问、霓虹灯下,孰落谁兴?
壬辰年冬月廿九
(二)七绝·闻段祺华言有感
段公一语破天机,霜打苍生顿蹙眉。
贬往褒今频复沓,春疽却待暮秋医。
癸巳年正月廿五
注释: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连任政协委员段祺华说:“会风之变,除了没花、没条幅,最大感受是没‘饭局’。以前来开会,天天晚上有饭局,还要喝酒。每天晚上都有饭局,实在很辛苦。饭局让委员们开政协会之余,还要开‘联谊会’,不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于提案。”
(三)七律·春殇
5.12汶川地震次日诞生四川女王延霞,于4.20芦山地震中缘墙倾故,年仅5岁。余闻之,潸然泪下,作此诗。
徒恨天公甚寡情,两番蜀地露狰狞。
舍摧楼塌尘弥漫,夫死妻亡鸿戚鸣。
昔晓福祥幺女喜,今知祸祟土墙倾。
汶川坠地芦山别,五岁人间留冢茔。
癸巳年三月十七
(四)七律·张居正
帝幼中衰累卵天,江陵太岳抖双肩。
夺情岂是轻邹孟,苛主迥非昭相权。
碧血涟涟十秋泪,考成卓卓一条鞭。
今人慎记家亡痛,遣眷西夷勿作贤。
癸巳年八月廿四
(五)【中吕·朝天子】公仆
做官,戴冠,金蟒袍中窜。
夏商明宋亦同般,岂敢尊卑乱?
人主公仆,庸民高唤,奴才把位篡。
莫欢,静观,方晓撩君玩。
癸巳年九月十二
篇7:诗词曲
诗词曲五首
1.《塞下曲》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归雁》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篇8:诗词曲
诗词曲五首
1.《塞下曲》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归雁》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词曲五首】
篇9:红楼梦诗词曲
红楼梦诗词曲五首
1.《留余庆》(写巧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2.《好事终》(写秦可卿)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3.《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霁月难逢》(写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5.<枉自温柔和顺》(写花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篇10:红楼梦诗词曲
红楼梦诗词曲
1.《春梦歌》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2.《对月寓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3.《回前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4.《题大观园》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5.《题自画石》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6.《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7.《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
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
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
拍手凭他笑路旁。
8.《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9.《虚花悟》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
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10.《红楼梦曲》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篇11:古代诗词曲
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
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 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3、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交融。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学。
二、根据课文注解补充介绍作者及诗题,并讲解这首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曾做过虢(guó)州参军等几任小官,因故被革职。后来到交趾探望父亲,由广州渡海时溺水而死。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了出众的才华,后来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人称“初唐四杰”。他又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教师参考:
王勃的生卒年龄,根据课文注解为公元650―675年,按《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王勃传》说:“父福畴,……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而卒,年二十九。”按:上元二年为公元675年。据考订,王勃生于唐宗永徽元年(650年),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是二十六岁。一般介绍都把他的生卒年定为650―676年。
关于王勃诗文的评论: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解:
这是一道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少府”,当时对县尉的敬称。(县尉,在县令属下,主管“治安”方面的一种官职。)“之任”,赴任,即上任。之,动词,前往。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课文讲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què),帝王宫门前的望楼,也指城门两边的观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指长安的城郭宫殿。“辅”(fǔ),辅佐,夹辅,卫护。“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一带的地方(今陕西潼关以西的地区)。“辅三秦”即“辅以三秦”,以三秦为辅。“风烟”,随风飘散的烟。“五津”本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的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城阙辅三秦”.写作者送别友人的地方,是在三秦辅卫着的长安;“风烟望五津”写友人将要去任职的地方,是五津流经的蜀州。“城阙”显示长安的气势,“风烟”显示远处的迷蒙。作者在长安,心已经向往于友人即将去到的蜀州,一个“望”包含无限深情。
教师参考:
关于“三秦”:秦之后,项羽曾将长安一带秦地方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故统称三秦。关于“五津”: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huàn),做官。“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宦游,也称游宦。“与君离别意”是说和你分别的情意,“同是宦游人”是说两人都是他乡的人。“我”来长安,“你”去蜀州,临别时有无限深意,作者自己远离乡土,又逢别友,十分感慨。他就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安慰临别时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天下。“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天涯”,天边。“比邻”,近邻。比,紧挨着(按:比,旧读bì,今通读bǐ)。“海内存知己”是说四海之内还有知心朋友存在;“天涯若比邻”是说即使在“天涯”也好像是近邻。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修阻,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势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泛指青年男女。“沾”,湿。“沾巾”指哭泣。这两句诗是说不要在分别的地方(也是指分别的时刻)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在全诗结尾处,作者勉励朋友,也勉励自己:在即将分手时,不必作儿女情态,依依惜别,涕泪沾衣巾。这样写来,全诗气氛就变悲凉为豪放了。
全诗风格清新、质朴,意境开阔明朗,语言流畅,与通常送别诗的缠绵、悲凉的调子截然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儿女情长的远大志向和不平凡的胸怀。
望天门山
1 解题:“望”,远看,跟“风烟望五津”的“望”词义相同。安徽省当涂县、和县境内东西面两座梁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着,气势雄伟,意境壮美,富有诗情画意。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形象。
2 学生试读后教师指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每句四拍,也有读为三拍即以最后三字为一拍的。
3 讲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
诗人写诗时立足点在哪里?
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着,视角也不断转换着,自然景观也就不断变化着。时间又在推移着,全诗在移步换景。
“望”的情况如何?
长江西的梁山和长江中的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断”字妙极,显出“狭险”与“激荡”之状。这是远景第2句写碧绿的江水受到撞击以后到天门山的崖壁而形成漩涡,这是近观。诗人进入两山对峙时,好像觉得两岸青山急剧流转,是从江中涌现出来,真实地写出诗人的视觉感受和触角感受。第4句写过了天门山再凝神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小舟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地方驶来,平稳中见出沉静。本诗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
4 分析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把远望和近观、把运动和沉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激荡跟潇洒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诗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以他浓烈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众多美感因素,把握住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练形象富有音乐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 解题: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这首词不仅创造了许多洁净华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呈现出心灵的觉醒亦即超越现实终又回归现实的历程。
2 学生自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行解决。
3 讲析内容。不要求学生全懂,因为词中含有深奥的哲理。只要求学生就文字形式表示的意思有大体的了解。词人一开头就把自己置于茫茫青天之中,廖廓无边又孤独可怜,自然的伟大跟人生的渺小在皎洁的月光下映衬得鲜明醒目。一个“问”字又在巨大与渺小的反差中蕴含了希望和豪放的情怀,寄托着词人与天地万物同一的超脱思想。词人心灵负担毕竟过重,实实束缚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他徘徊,猜测,想飞往月宫却又不知道今夜是什么日子,又害怕天上理想的境界比地上的现实更苦,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是在人间吧!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自古如此,只希望人能“长久”,“千里共婵娟”。
4 分析艺术手法:这首词设置了一个博大、洁美的境界来抒发清醒、苦闷、彷徨而又回归现实的跳脱过程,胸襟旷达,蕴含量极大,――既解剖了自己,又劝慰了弟弟。这是词人一生的宿影,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的体现――入世的儒家思想跟出世的佛家思想的交融。因此,这首词具有极大的形象精练的艺术价值。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 解题 这首词.写作者去陕西赈灾路经潼关时的感慨。当时陕西大旱,灾民易子而食,作
篇12:古代诗词曲
古代诗词曲五首
授课人: 李 哲(深圳市海滨中学)
教学目的:(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的鉴赏
教 具:幻灯片、投影仪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2、对比阅读:用《谓城曲》与本诗比较,试看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3、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尾联:又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
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4、讨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为何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 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赏析《望天门山》
(一) 作者简介
(二) 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的呢?为什么?
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化山静为动。
(三)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往往是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绿草如茵、一片葱茏的勃勃 生机。请同学们举例本诗除了出字之外还有哪些字用得好?
(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 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 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又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三、赏析最后一句:写远景还是近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写远景。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修辞 (借代)。
五、请同学描绘最后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六、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么画面上出现了那些颜色,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练习二、三。
古代诗词曲五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词曲的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诗词曲五首
2.红楼梦诗词曲
4.红楼梦中诗词曲
7.我眼中的诗词曲
9.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10.老人与海课堂实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