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生活在别处的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欢迎阅读借鉴。
篇1: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本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是中国文学史上适当首要的诗人。
白居易在他那个时代便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明圈子里撒播,一同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撒播之广,即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双截棍》差。一同,也有许多人对白居易的一些作为很不以为然。少年得名,被人作为偶像追捧,在许多名家傍边,白居易大概归于天才那一类。他出世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分,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居然就此记住,往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么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读上那些闻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可贵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们那样流星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了解了声韵——这自己天然生成便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刻苦,以至于唇舌生疮、手肘长茧,这么,他16岁的时分现已写出了“春风吹又生”这么的佳句。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老一辈寻求选拔,文名赫赫的顾况从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简单。”等看了“春风吹又生”今后,马上改口说:“以你这么的才调,在京城肯定能混得极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如何吓人,否则任春风如何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在全国的校园、旅舍、码头、妓馆这些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篇。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可以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公然这招见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概多少有点满足,在给朋友的信上特意夸耀了一下。
唐朝盛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张狂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常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政坛丢失,与歌伎同病相怜,文学上的效果当然值得自傲,但那不是白居易心目中的政策,建功立业才是持久的主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临军阀割据、政局**的失调形势,白居易活泼向皇帝进言,希望可以得到选用。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不管啥时代,这么的人老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大胆央求皇帝斥逐一部分宫女,一则减缩开支,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效果谁都能料到,他这清楚是去找骂。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完结他的政策,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健壮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迫直率的特性,让亲自选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气色,往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选拔的,居然敢这么,多半是不想混了。”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如何样,但祸源现已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责他越权,按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丢失,在闻名的《琵琶行》中,和偶尔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遇,他照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一初步,白居易行事的特性仍然不改,为了坚持情绪,甚至不惜和多年老友元稹争吵。但是政治集团之间剧烈的架空奋斗总算让他逐步“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招认自己的失利,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自己的自愿在巨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需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要分外激烈、自己意志分外坚决的人,诗人早年的抱负现已在实践中逐步消磨。
老来喫苦,很多荒诞很多愁。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分,他初步享用生活了。他人是老了,却初步蓄养许多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篇撒播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间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不仅如此,白居易好像还很喜新厌旧,他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由于过了几年就觉得正本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分他自己现已67岁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规范去生硬地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时代,白居易的做法不管在法律上仍是道德上,都没有啥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岁,如何说也不行自重。当芳华不再时,人往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间再一次闪现出了自己意志上单薄的一面。一场大病今后,白居易大概也感受到了自己来日无多,虽然依依不舍,仍是把他最宠爱的小蛮和樊素都斥逐了,算是为她们的出路做了一点方案。
开始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但是白居易对待女人的情绪一贯被质疑,后来就有了他逼死朋友侍妾的风闻。关盼盼是白居易老友的妾室,老友死后,关盼盼茕居10年没有再嫁。白居易传闻后,写诗一首送给关盼盼,大意是慨叹老友一死,老友当年在关盼盼身上的心思全白费了。正本人死万事空,这种感叹可说是很正常。但也可以理解为呵斥关盼盼不行意思,没有以死殉夫。关盼盼看了这首诗,不久绝食而死。
这段公案后来就成了白居易的罪过。不过在漫长的时间消逝中,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个扣头。白居易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他人的老婆逼死,他好歹没那么含糊吧。没有人是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会畏缩,会低沉,但他自有掩盖不了的光荣,我们记住他,毕竟仍是由于他的诗篇
篇2: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中唐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韩愈和白居易,有不少结交成为好友的客观条件:
年龄相近。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相差只四岁。
登第相近。韩愈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相差只八年。
仕历相近。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过官,顺逆、级别也大致相当,韩愈做过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理想相近。韩愈跟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都有关心现实、革新诗文的理想。
性情相近。都不是离群索居喜欢清静的宅男,都喜欢结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相埒之人,都喜欢提携后辈。他们各自身边,都围绕着一大批诗文朋友。
共同偶像。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艺术上都深受杜甫的影响。
共同朋友。诗人张籍既是韩愈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等人,跟白居易也有交往。其中,张籍曾介绍韩愈、白居易相识。
有过交往。从白居易的几首诗歌看,他跟韩愈曾同游长安名胜曲江以及两处私家园林,一起饮过酒,并有诗歌唱和……
但是,韩愈与白居易终究只有蜻蜓点水的交情,并没有成为莫逆于心、诗文创作上互相推崇、呼应的朋友。
从现存韩愈、白居易的诗文看,白居易有如下几首诗跟韩愈有关:《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见韩侍郎》《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另外,《老成》诗有“我有白头戒,闻于韩侍郎”两句。而韩愈的`《昌黎集》中,则只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有过交往,有过唱和,却没能加深友谊,成为挚友,擦出火花,点亮文坛,成就一段文学佳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韩愈于前辈诗人中,最推崇李白和杜甫。在一首赠给孟郊的诗中,他有这样两句:“昔年曾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众所周知,李白杜甫曾经同游东鲁、梁宋,亲密无间,至于“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诗歌创作,一个充满浪漫的想象,一个满是关心现实的情怀,相互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闪亮的“双子星座”。而韩愈、白居易这两位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却与“双子星座”失之交臂。
中唐四位最优秀的诗人,孟郊、韩愈、元稹、白居易,分为两组,韩孟齐名,元白齐名。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孟郊、元稹的诗歌成就,毕竟稍逊于韩愈、白居易。若是整合出一个“韩白”配,那才是真正的强强组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诗人,失之交臂,没能成为好朋友呢?
有人可能会猜测说,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性格上有分歧。韩愈白居易思想性格上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说,韩愈更在意自身遭遇,为自己鸣不平,白居易则多关心百姓疾苦,为穷苦百姓说话;韩愈性格刚强激烈,白居易为人温和从容。据我所知,并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韩愈跟白居易有政治立场上的正面冲突。
事实上,他们两人都并非心胸狭隘之人,都有惜才爱才的襟怀。有一种说法,韩愈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为阳山县令,原因是上疏言事。而他上疏的内容则是柳宗元、刘禹锡泄露给王伓、王叔文等人的。韩愈也耳闻了这种说法,但是,他并未因此疏远、憎恨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
有诗为证:“同官尽俊才,偏善柳与刘。或虑言语泄,传之落怨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否)?”韩愈表明自己不相信是柳宗元、刘禹锡出卖了他。后来柳宗元、刘禹锡被贬南方,韩愈担心他们水土不服,有《永贞行》诗云“吾尝同僚情岂胜,具书所见非妄征”,关爱之情,出自一片真心,全无幸灾乐祸之意。柳宗元死后,韩愈还为他写了《罗池庙碑》。
我们知道,柳宗元跟王叔文一派,主张政治改革。可见,韩愈交友,是可以超越政治立场的。他骨子里是个文人,政治立场在他那里不如文才重要。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人气质比韩愈更浓。他最有名的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上阳人》等等,都是关心社会、关心百姓的新乐府诗歌,而实际上,白居易更多的作品,是表现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他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浪漫气质与名士风度的诗人。
韩愈白居易之所以没能成为声气相通、互相辉映的文坛巨擘,我认为,原因主要在韩愈方面。
比白居易年长四岁、登进士第早八年的韩愈,有太强的好为人师与文坛盟主意识。清人赵翼曾指出:“游韩门者,张籍、李翱、皇甫湜、贾岛、侯喜、刘师命、张彻、张署等,昌黎皆以后辈待之。卢仝、崔立之,虽属平交,昌黎亦不甚推重。”(《瓯北诗话》卷三)
韩愈平生最推重的诗人是孟郊。他曾经向郑馀庆举荐孟郊,他列举历代诗人时,把孟郊的名字紧接在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他把自己跟孟郊的关系比作李白与杜甫,他希望自己跟孟郊不要像李白跟杜甫那样,难得在一起,“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云龙相从,不离不弃。
韩愈推崇孟郊,除了孟郊诗风跟他却有相近之处,都有“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特点外,恐怕孟郊的遭遇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孟郊只能是韩愈同情、提携的对象,不可能成为他有力的竞争者,跟他平起平坐。
白居易在诗集中保留好几首跟韩愈有关的诗歌,而韩愈在自己的诗集中只保留了一首跟白居易有点儿关系的作品,似乎可以读出这么一个信息:韩愈并不把白居易太当一回事。
须知,白居易可是一个神童诗人,十六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好诗。白居易青年时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已经得到前辈诗人顾况的赏识和揄扬。换言之,韩愈不可能不了解白居易的诗才与诗名。
白居易一首赠张籍的诗,有这样几句:“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前,说明白居易对韩愈是敬仰的;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后,那么,很可能他感觉到了韩愈对自己的冷淡与傲慢。
一个曾经不遗余力地举荐、赞扬过孟郊、贾岛的文坛耆宿,面对白居易时,却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篇3: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为何会千方百计为难大诗人白居易
李德裕小的时候是一个神童,小小年纪就颇有见识,连唐宪宗都非常欣赏他,经常把李德裕抱在怀中,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李德裕的父亲叫做李吉甫,也是唐朝的一个宰相,生了这样一个神童儿子,李吉甫自然是非常骄傲,经常在同僚面前炫耀自己的宝宝。大家看在宰相大人的面子上,就算人家儿子是2B,也会说成神童,何况李德裕确实了不起。可正因为吹嘘的人实在太多,当李吉甫特意跑到宰相武元衡的面前吹嘘自己孩子的时候,武元衡表示不屑一顾,不就一小P孩吗,有必要说得那么神奇吗?
李吉甫不高兴了,人人都夸自己孩子的时候,就算是武元衡没有批评,也让李吉甫心中不是味道。于是,李吉甫特地把李德裕从家里带到尚书省,让李德裕去拜见武元衡,让武元衡亲眼见识下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了不起。到了尚书省,恰巧有人找李吉甫,李吉甫就让儿子李德裕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看书,打发时间。自己转身出门办事去了。
这时候武元衡来了,看到李德裕很高兴。李德裕呢,初次见武元衡也很有礼貌,看看人家的服色长相,知道是父亲的同事,连忙起身行礼问安,一副小大人模样。武元衡让李德裕坐,李德裕斜着身子坐了。武元衡见到李德裕,就像考察考察李德裕是不是真的那么了不起。于是,提了一个问题。
武元衡说:“吾儿,所嗜何书?”
武元衡很客气,称呼李德裕为“吾儿”,提问也很简单,一般小孩都贪玩,李德裕神童名声在外,自然看了许多书,从交流读书心得谈起,双方也当有些共同语言。
没想到武元衡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问题抛出之后,李德裕竟然久久不回答。武元衡以为李德裕打不出来,哈哈一笑,转身出门去了。出门之后,半路上恰巧遇上了回来的李吉甫,武元衡说,李相,我已经见到你儿子啦。李吉甫说,我儿子应该还可以吧。
武元衡在嘲笑李吉甫太执着太痴心了,总是觉得自己的宝贝儿子才是天下最乖巧懂事的宝宝,事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武元衡自然不信,连忙询问,武元衡就把自己提问,而李德裕无言以对的窘态说了出来。李吉甫很是惭愧。
到了办公室,李吉甫看到儿子,很生气,斥责李德裕丢了自己的脸。可李德裕却很平静的说,父亲不必生气,我并不是回答不出来,而是不屑于回答武相公的问题。李吉甫一听,愣住了,这怎么回事呢?
李德裕说:“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嗜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
在李德裕看来,武元衡身为一国宰辅,应当关心那些调理阴阳处理国政的大事情,怎么能够问一些读什么书的小问题呢。像询问读书的事情,是成均馆和礼部负责的事情啦。
李吉甫听后大喜,急忙把这个答案告诉武元衡,武元衡很惭愧。李德裕也因此出了大名。
其实,武元衡根本不必惭愧。李德裕的这个回答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武元衡对李德裕的提问,根本就不是武元衡作为一个宰相考察手下官员,而是作为一个父执在问候子侄辈,自然不必谈什么公务。何况李德裕不过是一儿童,年纪顶多不过十一二岁,堂堂宰相和小小孩童讨论国家大事才是处事不当呢。
可国人对于神童,尤其是那种口才出众,得理不饶人的神童一贯欣赏。昔日有人评价孔融“儿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有些吃不到葡萄的酸味,不过也不是没有道理。孔融成年后虽然号称博学,可是除去一张利口,于治国之道一窍不通,于是才会在北海太守任上,搞得黄巾乱起,被起义军追着屁股猛打。
这李德裕呢,年少是嘲笑武元衡不专心国事,长大之后,成年之后,掌权之后,自己又是如何呢?
李德裕有宰相老爸做后台,加上年少时混出了些名声,本身对于权谋之道也颇有悟性,于是,中年时期就出任大唐宰相。那么,为相之后的李德裕,对其他才子又是如何呢?
当时,天下最有名的才子当属白居易。白居易的朋友刘禹锡在唐朝大中年间担任太子宾客,和担任宰相的李德裕关系不错。刘禹锡多次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李德裕打个哈哈,顺口答应。可事情过了很久,都没有下文。刘禹锡着急了,就亲自找了一卷白居易的文章送给李德裕,希望李德裕抽空看看。李德裕点点头,收下了。
又过了几个月,刘禹锡问李德裕看后有什么评价。李德裕说:“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看来,李德裕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从李德裕的言辞看,却也可以看出这位宰相对于收揽人才一事,心中并不以为然。实在是朋友刘禹锡催逼太紧,于是答应,为了朋友,勉强一看。和当年批评武元衡,询问少年不问国政,实在是天壤之别。看来,李德裕也是对他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了。
刘禹锡还是不放心,过了几天亲自到李德裕府上询问情况。李德裕无奈,亲自带着刘禹锡到书房。刘禹锡看看当初自己给李德裕的白居易文集,都已经满是灰尘了,根本就没有翻阅的样子。李德裕有些尴尬,拿起卷册,放在手上掂了掂,最后还是放下了。李德裕告诉刘禹锡:“吾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这下子,李德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李德裕早就知道白居易是个大才子,不看文章也一清二楚。真正的原因是李德裕就是不想重用白居易,于是以没有看白居易的`文章自欺欺人而已。
也就是说,当初斥责武元衡宰相,不能以国事询问自己的李德裕,多年之后变成了千方百计打压人才伪君子。
那么,李德裕为什么要打压白居易呢?原来白居易平日和牛僧孺交好,而牛僧孺正是李德裕政治上最大的对手,是牛李党争的代表人物。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李德裕极力打压白居易。正印证了当初老毛的话,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李德裕为政,凡是牛党的人马不问优劣一律打压,凡是李党的不问优劣一律提拔。如此为政,难怪今人都把牛李党争当成晚唐衰败的重要因素。就连李德裕的好友也不禁感叹,李德裕有学士之才,却无宰相之度啊。聪明伶俐足够,心思却用到歪处去了。
篇4:风流诗人白居易
风流诗人白居易
从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习白居易的诗,可是当时我们只是简单的知道了诗人的背景而已,却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人的生活。看着这一篇篇出色的作品,崇拜之情无以言表。但是若细究起来,这些诗人各个风流成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大。
白居易总是悲天悯人,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样子,还写下了《上阳宫》《琵琶行》同情女子的诗,谁晓得走出了诗歌,他也不过是无行文人。你可以去泡妞,也可以让我们背你的《卖炭翁》,但你不能让我们一边背着你的'《卖炭翁》一边目送你泡妞吧?
樊素和小蛮都是白居易的家伎。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她们俩出名,皆因白居易曾经写过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乐三人,但他的家伎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家伎就有上百人,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列位看官,这些都是他的人啊。家伎可真够忙的,既要充当侍妾,要充当歌女舞女,又要充当丫环,而且事关社交。她们的数量、质量、伎艺往往还是主人的地位尊严、经济实力、人品高雅的一种体现。白居易忍不住四处炫耀他的美女们。
更讨人嫌的是,白居易的《追欢偶作》中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我家里养的家伎,每过三年多,我就嫌她们老了丑了,又换一批年轻的进来,经常换新鲜货色,十年间换了三次了。公然以此自炫。这时的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且年方潋滟。
再看看这位白头翁干的好事:他的好友张愔的妾关盼盼原是徐州官妓,张愔病逝,关盼盼矢志守节,十年不下燕子楼,白居易居然指手画脚,认为她何不索性以死殉夫。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难不成白居易也想让家伎为自己殉葬不成?
袁枚本是清朝的第一情趣中人(这么说,李渔不知会不会跟我拼命,不过李渔蓄养的家伎要忙着巡回演出赚钱的,没那工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吃喝玩乐天下第一。
呶,就是说“花生米和豆腐干一块咀嚼能吃出火腿味道”的那位妙人。和袁枚比起来,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算老几。袁枚老夸自己的4位侍妾如何地如花似玉,客人不免充满期待;结果一见面,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她们都痴肥矮钝,平庸至极。看来,文人口中的美女,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樊素、小蛮永远活在诗中,这样就好。即使不快乐,比起她的姐妹们,起码还留下一段曼妙的身影,一段绮想。
也许正是因为这风流的习性,造就了诗人们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才能够写出如此好的作品。历史已经成为事实,作为一个后辈,我们也不好去评判什么,只能静静地看着。
篇5:浅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浅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石像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了。
他人是老了,却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不仅如此,白居易似乎还很喜新厌旧,他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生硬地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时代,白居易的行为不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龄,怎么说也不够自重。当青春不再时,人往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刻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意志上薄弱的`一面。
一场大病之后,白居易大约也感觉到了自己来日无多,虽然恋恋不舍,还是把他最钟爱的小蛮和樊素都遣散了,算是为她们的前途做了一点打算。当初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
然而白居易对待女性的态度一直被质疑,后来就有了他逼死朋友侍妾的传闻。关盼盼是白居易好友的妾室,好友死后,关盼盼独居10年没有再嫁。白居易听说后,写诗一首送给关盼盼,大意是感慨好友一死,好友当年在关盼盼身上的心思全白费了。本来人死万事空,这种感叹可说是很正常。但也可以理解为谴责关盼盼不够意思,没有以死殉夫。关盼盼看了这首诗,不久绝食而死。
这段公案后来就成了白居易的罪状。不过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个折扣。白居易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别人的老婆逼死,他好歹没那么糊涂吧。
没有人是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会退缩,会消沉,但他自有掩盖不了的光彩,我们记住他,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诗篇。
篇6:天才诗人王勃
与骆宾王齐名的王勃,也可称得上是天赋才情的大诗人。王勃自幼聪颖,九岁就对颜师古《汉书注》纠误,并撰《指瑕》十卷,十二岁到长安从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杨炯称他“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假”。王勃之才,可见一斑。
从诗坛的地位来看,王勃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在诗文的造诣上更胜骆宾王。最为世人所传颂的是一诗一文。诗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篇送别的名作,大抵知己之别,都可以吟咏此诗抒发离别的'愁绪。
王勃其才,最能充分体现的还是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单是这一篇赋,就足令他不朽了。《滕王阁序》词彩绚烂,气势磅礴,有辞赋之华丽,而无堆砌之病。虽然是应景而作,却又感时伤世,自抒胸臆,一吟三叹,愤慨悲歌之情,不可抑止。
王勃作《滕王阁序》还有一段佳话。当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罢摇头诮言道“此亦老生常谈”;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默不言语,开始领略到其中的不凡了;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十分震惊,大呼曰:“斯不朽矣!” 并盛赞王勃,赠锦缎百匹。又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阎都督也算是识才且具有胸襟之人,并不因王勃崭露头角压倒其婿而怒,反而盛赞其才,实属难得。如今滕王阁仍在,《滕王阁序》更是千古传唱,不知是阁因其文而名,还是文因阁而显,总之是相得益彰,只是诗人王勃却已是鸿飞渺渺了。
王勃其人,可谓才高命薄。由于其恃才傲物的性格,导致一生命运多舛。虽然诗文为当时一绝,但人情练达则近于白痴。早年曾因玩笑之作《檄英王鸡文》,而遭免职。之后在虢州参军任上,又因其狂傲的个性而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作《滕王阁序》次年秋,王勃由广州渡海赴交趾看望父亲,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曾说:“七岁神童,与颜回早死何益?”谁知道薄命的诗人竟然较之颜回早夭,不禁让人唏嘘了。
【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相关文章:
6.天才格言
8.天才的语录
10.《天才枪手》影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