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峰源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教育的基础,为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小学教育者我们必须要正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努力,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现状
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管理观念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们的发展影响都是非常巨大与深远的。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不断地推进,但仍然还有不在少数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没有跟随者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变化为先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观念,固守传统的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不善于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对于问题进行研究,用陈旧的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与时代的进步严重脱节,对于教学管理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与推进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教育管理队伍不完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科技现在飞速发展,那么教育事业也应该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一个好的教育学校必定是少不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团队的支持和保障,但是根据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来看,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比较不完善,而且在教学方面用到人才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却是并没有投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让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淘汰体系不明确,存在才能与职位不相符合的现象。还有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小学的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非常薄弱,仅仅只是从行政管理方面来抓教育管理的工作。现如今教育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是应该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来应对现如今严峻的形势,更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创造出一条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课改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之路。
二、在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想要对于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管理者陈旧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一个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引导性、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如果想要在教育管理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那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走出以往的教育管理误区,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与创新性。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地研发新的适合当代社会的驾驭管理理念,对于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也受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错把自己当成课堂上的主体,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一方。课程改革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使学生们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们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建立合理的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小学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大的位置,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们日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既然想要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对于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将小学的课程合理化、科学化,为学生们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现在小学生的课程问题就是过于单一化,并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生理发展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来对小学课程教育进行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一步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在教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对于小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修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并且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生理发展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刻不容缓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在新的课程管理体系下,要求教师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摒弃以前的课堂上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指导为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增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又充分的落实了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小学教育事关我国未来的发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家长以及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的教育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在驾驭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与改革,保证学生们在小学的教育当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保证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从日红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探究
[2]李峰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探讨
[3]刘晓苏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小学教育管理
篇2:改革研究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改革研究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在发展素质教育,可是有些小学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校长作为小学的直接领导人,在管理观念上面仍然是老旧思想,管理手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方案是挺好的,但是只是形式主义,在实际的管理教学中根本就不付诸于实际的应用。空有一套方案,没有人实施,也不被实施。
②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学生在招生方面下足功夫,可是一旦有了生源,那么在管理上面必定会有疏漏。例如,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而且还有些小学校,只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本就不领会学生是不是学会了,是不是一堂课了下来有所收获。
③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了,可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起来,使得学生在学校写的作业少了,可是在家学习的时间长了,把学习都放到了家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任务会更重,因为家长也会监督孩子的学习。沉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④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质量检查。课堂教学质量检查中,不少学校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如召开学生座谈会,请学生谈听课印象等。一种是由教学人员组成教学评估组进行课堂抽查,如由教研室牵头,组织同专业课教师相互听课等。这两种方法,在督促教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生与评估组教师在听课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二者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常常有所不同。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尽可能的解决,不要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原地不动。
2、对教师的管理
校长是学校的直接领导人,教师是学生的直接领导人,要想把学校管理提上去,首先要对教师得管理要合理,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空间。在对新教师和老教师的管理上有一些不同,学校要区别对待。新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学校要给新教师配相应的师傅,也就是老教师,帮新教师早过教学常规关、课堂教学关、教学能力达标关这三年关。让新教师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差错。而且有些新教师虽然是来到学校,但是由于新教师的思想还不稳定,时间久了,可能会离开学校,影响教学的稳定,而关注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可以让新教师心里更踏实,安心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生能够学习好,学有所获,在工作中学校要掌握教师心理特征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年教师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对近年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的改善有了一种满足感;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政治上成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观念,他们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负担都很重;青年教师思想解放,重实际,少盲从,但思想动荡,讲求实惠,专业思想不稳定,不易安心教育工作,“跳槽”和“下海”现象时常发生,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十分不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因而决定了教师心理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由于教师人格趋向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不能用传统的理想人格去度量他们,要求他们,那样只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按照新的特点和规律,重塑教师的人格,才能激励教师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总结
实践和理论都告诉我们,小学教学管理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较难处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特别注重理性的创新,与时俱进,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社会环境要求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各不相同,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同时多借鉴各学校的实践经验,取其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观。
作者:安香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中心校
篇3: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行,我们对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也逐渐重视起来,希望能够通过改革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在的小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管理改革;观念;模式;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现在的小学教学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导主任,我们应该积极改革现在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从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入手,从改革教学管理观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小学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
1改革教学管理观念
现在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十分注重培养教师主动工作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愿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了解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工作能力上的差别和优势,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生活上的问题和平时的情绪,要让教师感觉到在学校中也能获得家的关心,不要时时刻刻感觉自己好像奴隶一样,像是完成任务一样。要多多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要在工作上多放精力,多放时间,创新思维。作为教导主任要对教师加以尊重,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被尊重感和自豪感,要人性化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多与一些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才能够让教师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养成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作为教导主任要想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现在的规章制度,完善现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下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制约,对于班集体和教师群体也是一样。对于班集体来说,只有其认真的践行学校制度才能确保我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让教师发挥再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小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望也强烈,他们往往希望能够获得学校和老师的认可,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激情,但是却没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所以他们常常习惯性的学习生活,没有目的性。学校要找出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师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师生合作,让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再次我们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是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方面,一方面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己,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让教师之间多多取长补短,让其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文化能力和专业素质,还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让教师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对教师的培养要全面,才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全面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热潮,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3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测评方式和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所侧重,在制定教学规划和评价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以往都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定,教师的好坏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这种有缺陷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尽早摒弃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导主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比如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教师的评定,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听课的环节,让教师进行互评,看看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听课评价让广大教师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了解自己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能够进行改正和创新。评价的时候还要采用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不仅可以看学生成绩,还可以看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还可以看其他教师对于这个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等,让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实践授课的经验不足,还是专业文化水平有缺陷,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更好的改正。其次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对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时候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奠定文化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忽视了学生体育的发展。要让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平衡每个学科在课堂授课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小学生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规范的制定,注重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小学教学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小学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6).
[2]刘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求知导刊,2014,(12).
[3]冉念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28).
篇4: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在新形式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他要求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同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在英语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之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运用科学的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也使英语教学更加科学化,公平化。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多元评价.
1.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students’ all- round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new course reform most.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each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should be humanity, and the basic location is cognitive education, so we should believe that every student has great potential ability in learning, and that each of the students has an abundant and special mental world. We should make the student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and concentrate on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which will come into important play in their lifelong education. The teachers should concentrate on inspir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be confident and enthusiastic about their studies and life, and form the effective study strategy, and develop good habit of study. Teachers should do their best to offer much study space to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differen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progress and success.
Many years later, we always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eaching is what helps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English knowledge, but we ignored the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In fact, the students’ sense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ict study attitude and positive emotion all have an effect on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s teachers, we should respect our students and put our emotion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For respecting the students, we also admi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among them. Every student has his personality; they should be given an equal chance to stud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we offer the right ways of studying to different students. Dr Howard Gardener, a famous psychologist and educator in present age, he wrote a book called “Frames of mind”,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is raised by him in the book. Human intelligence is classified as seven classifications by Gardener: Parole-language Intelligence, Logic-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Vision-space Intelligence, Body-sporting Intelligence, Music-tempo Intelligence, Association-Communicative Intelligence, and Know Oneself Intelligence.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 is great helpful to us in changing our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knowing the students’ discrepancy again. In fact,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we fi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girls and boys, most of the girls are good at memorizing words and rules, but most of the boys are good at reading and thinking. Some students are good at spoken language while others are good at written language. A teacher should guide his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students.
2.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concentrate o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The main aim of the new textbook is to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tegrating skills.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ability is based on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language knowledge, sentimental attitude, study strategy,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e can support these views by summarizing them like this:
(1) The main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grasp the language skills.
Language skills includ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Listening and reading are the input of language called input skill, speaking and writing is the output of language called expressing skill. The abilit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of a person can be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And expressing himself.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not only ar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but also are the means of learning. So during our English teaching we must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tegrating skills by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The acquisi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is greatly helpful to one’s English learning,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ability.
We are opposed to the view that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English is to teach them English grammar,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don’t learn grammar. Grasping language skill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people who want to learn English. The basic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an organic part of language abil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y. The problem is that we can’t regard the learning of basic knowledge as the only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 we think that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English is not to teach them grammar. At present, some people misunderstand that teachers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English is not the learning of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they also think that knowledge is opposed to ability, obviously, and that view is wrong.
(3).To some degree, that the students utilize the language is related to their emotional attitud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study strategy.
English teaching concentrates mainly on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the background of English culture, which not onl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uman development. Unless he is interes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English culture, a person who can not keep persevering enthusiasm and motive power for learning English.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guide the students to choose the right strategy of study. Now, we point out that teachers regard th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 good teacher should prepare lessons according to the acceptive degree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 in fact, som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Englis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3.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fficiently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reforming the model of education in a high degree. It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to introduce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advanced teaching means into class by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form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Wha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The aims we pursue are only a change on the surface of teaching? Obviously not. I think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summarized three respects as follows:
(1).The class should be a place where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ctive English learners, who are full of vigor and originality.
There are two problems: One is about teaching, the other one is about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students during English learning. The popularity of medium technology and network skill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our contextual teaching during English class and inject vigor into our English class. I think it must be better if we make the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situating them in a fixed language context. Take the software of Hongen “Learning English from Zero” for example,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earning was projected vigorously and rich in originality by utiliz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D is made by Hongen, including pictures, words, voices, and acting which makes every students’ sense organs stimulated and their activity for learning are improved and their main role can be brought into play, which is good for improving their language ability.
(2).Developing their capability of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Nowadays, if a student does not grasp the information skill in time, he will not adjust to the future age. “Computer skill should be learned from little young” Deng Xiao ping said. The utilizingof information skills during English class not only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but also develop a kind of consciousness of them and develop the capability of gras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capability of searching information from network efficiently and the capability of choosing and managing information. But we must get the essence from it and abandon the dross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a wide visual field.
(3).The advanced software of English learning enrich the students’ study strategy.
For example, “Li Yang Crazy English”, “Mouth Shape of English Teacher” and so on. A series of excellent teaching software make the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become abundant, but the teachers must do the job of guide and recommendation well at the right moment.
4. English teaching need adopt scientific way of evaluation.
(1).For many years, we have adopted a single way of evaluation, written examination is the dominant way of evaluation during English teaching.
Nowadays as the penetr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ing in examination, the examination for entering university and the examination for entering high school both have carried out listening test. For the whole nation, most of examinations are written ones in normal times. We always concentrate on evaluating the result of study, but we ignor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evaluation in a group. Chen Yukun, an professor in Hua 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aid, “The efficiency of our English teaching is low and the application of our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strong,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ontinue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evaluation du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2).The principles we must conform in the evaluation of English course as follows:
① Multi-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course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the new systems of evaluation that will be built by us must reflect the multi-characters, including multi-aims and multi-evaluation tools.
② Inspiration. The purpose of evaluation i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ver the teaching ideas, in the past we thought that the evaluation was equal to the examination, especially the examination for entering high school and the examination for entering university. Nowadays, if we want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systems of evaluation, the inspiring principles must be embodied. The multi purpose is that teachers can know about the study condi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positive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adjust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③ Sentiment. The relation is close between sentiment and teaching. Because the language itself is a tool for expressing people’s sentiment, it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psychology and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go about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go about studying, they have different sentiments that can bring about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when we evaluate the students we must do our work with positive senti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gress of them, treat them well, and make the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evaluation, not punished.
5. Building the new way of English teaching is a good idea, but that does not mean negating all of the ways of English teaching we have adopted.
We advocate character education as we discuss it, which does not mean abandoning examination education. The examination education also has many advantages, which need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but we must abandon its disadvantages .If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views of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ll be improved and perfect.
参考文献:
[1]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年
[2]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吴道存 《怎样教好英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4]张媛和蔡明 《教学法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年
[5]钱源伟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年
[6]席玉虎 《当代英语实用模式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7]Linda Campbell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8]W.James Popham 《促进教学与课堂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篇5: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论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实施新课标后,一些老师对新课标没有完全吃透,只热衷于表面的形式上,而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根据新课标编定的美术教材,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使教学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合理
一些教师过份地强调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把很多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看谁的课件做得漂亮,而对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学生、教法指导、学法指导反而没有下多少工夫,使一些课变成了图片展示,点按钮课,效果很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不当
新课标里谈到“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景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些方法必须是在教师了解了教材、学生后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制定的,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三)忽视“双基”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化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评价
单一在美术课堂的评价较单一。什么都是“棒棒棒”,奖励式评价没有针对性、多样性,评价不注重阶段性,没有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原则,厚此薄彼。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
(一)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完美结合点
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实用的原则,使多媒体起到加强、拓展教学效果的作用。(2)在备课时要会备多媒体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认知与课件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而不是割裂的两部分。(3)加强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多媒体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湘版美术教材《五面对称纹样》一课教师若采用传统步步演示的教法,素质差的学生需老师一步一步下位巡回检察,指导.教学效率低.而采用交互功能的FLASH动画课件,可以动态,直观,分步骤演示折纸制作步骤,学生还可以选择学习的进度,一步一步的按演示步骤折纸,学生还可反复操作演示步骤,突破学习难点.素质好的学生能高效率地完成折纸步骤,提早进入花纹设计环节学习.不同素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掌握情况,选择作业难度:完成套色五面对称纹样作业或单色五面对称纹样剪纸作业.这样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因材施教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学得饱”.
(二)淡化“双基”
即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和探究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应从以下几点去做:(1)要改变单纯片面的讲美术知识、技能的倾向,把知识技能与学生美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探究。(2)符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规律,注重课堂设计,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直观性”强的特点,创设情镜,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策略
在美术课堂的评价中要主意以下策略:(1)针对性、多样性原则。不能什么都“棒棒棒”,比如“想法真独特、思维真敏捷、画的真有创意”等,而奖励式评价也应该是有针对性、多样性的,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制作各种小图章、小奖状、小卡片、这些奖状卡片所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有创意类、绘画类、合作类、表达类等。这能使学生在细化多样的奖励机制里找到明确的努力方向。(2)评价要注重阶段性,可以细分为课堂评价,周评、月评、学期评价。(3)全面兼顾个性培养性,不厚此薄彼。(5)每一堂美术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并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情景
小学生好奇心强,课堂上,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录像等多种手段,创建良好的情景,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质疑、探索、创造的热情,是学生的思维形象化,这样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进行。例如:《高大的长颈鹿》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根据长颈鹿的特点,用简单的'线条画出长颈鹿。但为了让学生们画出更美丽的长颈鹿,笔者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中的部分镜头制成形声教材,让孩子们随着逼真地画面“走进”奇妙的大自然去“观赏”高大可爱的长颈鹿,以此来强化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播放时,背景上再配上一些现代生活的镜头,比如“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地上跑”、“小船在水上游”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高大的长颈鹿”的各种形象就在孩子们的画中展现:有脖子上扎蝴蝶结的、有背上背小花篮的、有脚上按轮子的、有坐飞机游玩的、有长脖子表演的等等,这些情趣盎然的绘画作品就是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创造出来的。
(五)强化训练意识
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而教材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表现实践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做,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拼拼、摆摆、折折、剪剪、摸摸、做做、画画等活动中观察、思考、体验、切磋、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六)灵活运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处理和传授,而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能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自身和学校的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有选择地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以现有教材为依托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很好地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七)创设小组学习情景,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集体合作,更容易从可视的作品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在美术“四个领域”学习中,进行自由评述、辩论、质疑,让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想像、把自己的想法、见解、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启迪、相互学习;在合作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三、结语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始终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新奇,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非常高。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教学是否有吸引力,是否高效,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轻负担、高质量为原则,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大胆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6: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采购管理》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单一,实践项目内容少
《采购管理》理论性较强与实际采购有所偏差,而且每个企业采购不一致。现在《采购管理》教材、以及实训项目软件等与现代企业的采购真实情况,与企业的采购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从课题教学上来说,不少《采购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主要在教室里把书上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中要么没安排采购实训,要么简单安排几节实训。即使安排的这些实训课程,要么就是在课堂的案例讨论,要么就是让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采购调研的方式进行。但对于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采购工作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所以它们大部分都不会接受调查或学生的采购实习。因此,对于《采购管理》开设的实训,要么纸上谈兵,要么用计算机模拟操作。这样的实训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就难形成一些采购实践感受,也无法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另外《采购管理》的课程教学上目前还没有好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参考,也没有系统和成熟的采购案例使用在采购实训教学中。以至目前大部分《采购管理》的教学多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情景教学上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高质量教材缺乏、教师经验有限
现在各种高职《采购管理》的教材不少,但真正高质量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这些教材有的在教学内容、章节安排上出入较大,有的又是相互抄袭。但这些教材多数不能体现高职教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真正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偏少。另外《采购管理》课程要求相关任课教师具有较丰富的采购实践经验和采购知识,而现在的任课教师从采购实践中来的少,另外这些老师也去企业采购岗位培训实践的机会,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只能理论为主。
1.3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靠记忆课本知识来获取好的考核成绩。但这种方式考核较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
二、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2.1基于锻炼学生能力的课堂教学多样性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课堂,怎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是以能力为本采购课程改革的主要部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参与者,老师是课程引导和组织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教学方式:①分组合作: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些学习讨论、实践实训、采购谈判等教学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在采购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又增加小组学生中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创新、竞争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②项目式教学。在每章或每个教学项目上,根据教学和采购实践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每个学习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好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讨论。在上课知识讲解前,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这些问题讨论,在讨论基础上,让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在讨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又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④增加实践案例。在采购教学中,怎么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除了实践教学外,增加课堂实践案例分析也不错。可以通过实践案例的查阅、分析、讨论等,就案例中采购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课堂模拟。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情境模拟和过程模拟,如采购谈判模拟、招投标采购模拟等,通过模拟使学生有角色和情境体验,锻炼在适时实地情况下怎么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增加实训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经验
在采购课程教学中,可在部分内容学习完成后,设计一些和实践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课堂老师再指点讲解。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问题,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采购管理实践能力加强培养。如可以要求教师在假期参加采购实践,或者有计划地派相关教师到企业采购部门锻炼一定时间,来增加丰富教师采购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企业采购管理部门选聘那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采购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让他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讲座,使学生能从他们那了解一些采购经验。
2.3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
因为以前以试卷分为主的考核方式较单一,因此需构建考核学生全面能力为标准的考核方法。对于《采购管理》课程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对采购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另外也要考核学生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上,学生本身能力提升怎么样。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总评成绩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期末试卷成绩,可占50%左右;二是实训项目成绩,可占30%左右;三是平时表现成绩,可占20%左右。在期末试卷中的考核内容应该增加一些灵活的分析题和案例题。平时表现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分析、分析报告作业、情境训练的表现等。这样除了考查学生的一些理论掌握情况外,更注重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锻炼和激发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采购实践中。
三、结语
基于能力导向的《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课堂内外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采购流程、思考采购策略、掌握采购技巧,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采购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篇7: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不断优化页面内容和产品来吸引客户,还要提供更优质的网下物流服务使客户满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者的新课题,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针对目前人才市场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组织,创新工作任务,引入CDIO工程教学模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不断优化页面内容和产品来吸引客户,还要提供更优质的网下物流服务使客户满意。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发生改变,企业销售渠道从传统网下渠道向网上延伸,网上销售网下物流,物流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电子化日渐趋于成熟,而“物流”却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用人单位对既懂得电子商务同时又掌握物流管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1课程建设背景
在相关人才招聘网站上输入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进行搜索,可发现与之相关的岗位有上千个之多,可见一个学生同时具备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种技能可以大大拓展选择职业的范围,提高学生应聘职位的信心,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使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课程教学内容简单按照物流功能进行组织教学,虽然部分教学环节有实例操作,但就知识体系而言,某个或某几个实例很难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全面展示给学生。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接到订单后开始按照完成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电商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设置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具备在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部门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在课程设计时以相关行业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与行业组织、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规划,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培养的人才既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能与企业就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根据课程设计理念,本文确立课程的设计思路为:
(1)着眼于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以第一职业岗位子群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第二职业岗位子群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为拓展,彻底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的适应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解构岗位业务,分析工作过程,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解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相关业务,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结合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相关职业技术标准,以电子商务物流工作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相应的工作项目。
(3)构建多样化工作任务,系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每个工作项目又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学习性工作任务、实践应用和拓展工作任务等。
(4)培育学生具备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6R职业素养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6R(RightProduct,RightTime,RightQuantity,RightQuality,RightStatus,RightPlace)要求是指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实现总成本最小。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重点培育学生具备物流管理6R服务规范的职业素养,处处以成本为核心做好物流管理,爱岗敬业,为企业创造利润,为自己赢得机会。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面向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广泛的网络调研、企业实地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调查及回访,了解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分析相关职业技术标准,并与校企合作企业充分研讨后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定的.工作情境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专业的快递公司等,其工作岗位(群)的岗位要求是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发送过来的订单快速完成商品的采购、入库、拣货、理货、出库和配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成本将合适数量的合适产品送达客户。依据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六大工作项目,分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电子商务运输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企业工作过程与课程教学内容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能满足相关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
4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融“教、学、做、拓展、证、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以传统教学简单按照物流功能进行组织的方式,而是以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从电子商务企业接到订单后开始按照完成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先易后难、由浅及深,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将逐步降低任课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师的重点放在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应用和任务拓展,并将相关职业证书和大赛的内容也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教、学、做、拓展、证、赛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创新工作任务,引入CDIO工程教学模式课程中每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学习性工作任务;二是实践应用;三是工作任务拓展。通过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CDIO工程教学模式共分四步,首先是构思,即要求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内容,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分析工作任务的目标;其次是设计,即教师设计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第三步是实现,即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按照任务要求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是运作,即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开展总结、汇报、评价、共享成果,并把学习的收获加以提炼,逐渐形成自身的职业能力。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适应市场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赢得职场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碧枫。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4):182—183。
[2]慕艳平。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6(9):71—72。
[3]乔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9):65—66。
[4]王玉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4):221—222。
篇8:教育管理的改革论文
教育管理的改革论文
(一)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目前,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护士编制的缺乏,在各医院中普遍存在,在基层医院中尤为突出。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责范围的延伸,护理工作也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基层医院,护士都是身兼数职,不仅要完成治疗护理工作,还要承担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康复锻炼、办理出入院、配送等等,使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
1.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消极地参加继续教育,不愿意占用业余时间,学习不认真、不主动,对学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少人认为参加护理继续教育只与职称晋升有关,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拿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有些已晋升到高级职称或不再想晋升职称的人员,对护理继续教育热情不再。甚至一些科室认为护士工作忙、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费时间占人力,影响科室工作,对此项工作支持不够。
1.3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参差不齐:继续医学教育名目繁多,有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班、学术会议等等,名目繁多,从各种渠道涌入各医疗单位。有些学习班的内容重复陈旧,有些学习班有人数限制参加名额有限,有些甚至打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招牌,将学习商业化,费用高、学习内容缩水、学时不足、学分授予管理不严,使学习班的作用大大下降。
1.4条件有限:护理继续教育形式包括专题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论文、科研、自学、进修等等。基层医院有相当多的在职在岗护理人员无法离职离岗学习,阅读学术期刊和网上学习是他们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参加护理继续教育其他活动如进修、专题学习班、学术会议等,因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机会较少。
1.5疏于管理: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不严,只对晋升期间的学分进行审核,忽视其它年度的学分审核。安排不科学,各级护理人员不分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的多少,都采取一样的教育内容,造成高层级的吃不饱,低年资的听不懂,丧失了学习兴趣。对继续教育效果没有跟踪,流于形式。
2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医疗护理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护理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继续教育途径,才能担负起迅速接受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解除患者病痛的责任,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及要求,使每个护理人员明确继续教育的学习目标、意义及要求,积极主动参加护理继续教育。
2.2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护理部每年年初结合实际,针对需要补充、加强、和拓宽的知识和技能等,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要求,统筹安排,作出计划,尽量做到按计划、按岗位、按层级要求完成护理继续教育。同时注意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学习,不断进步。
2.3教育形式多样化:护理继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组织院内科内的护理业务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学术讲座、专业进修、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护理科研、阅读学术期刊、远程继续教育、自学等等。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以业余、短期、自学为主。
2.4教育内容丰富化:护理继续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应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层级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应体现成功的护理经验、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最新的护理理念、前沿的护理理论、科学的护理管理和科研方法以及与护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等等。还可以根据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管理、法律、外语等专业,拓展知识面。
2.5完善管理:由护理部负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学分管理,对院内科内举办的护理业务学习、自学等进行督导检查并按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分;对外派的学习、进修等,严格把关,严格审核,学成后要在科内或院内汇报并开展工作。继教工作纳入科室护理管理考核,科室护士长负责安排和督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二级管理,分层负责,层层把关,确保护理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刘方 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二)
一、中职教育管理现状
1教师方面
教师管理理念落后,教育思想相对滞缓。面对消极且有很多积习的学生,部分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带有浓重的轻视色彩,不能从教育本身出发去关爱他们,而多是管而不教,如单纯重视纪律,坚决压制个性;一味重视安全,忽略人性发展;绝对坚持高压,过度轻视情感。很多教师只要学生服从纪律,不吵闹、不早恋、不带来负面影响,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管理方法简单、粗陋,不但不会管好学生,而且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2评价体系落后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为主,单纯地以分数定优劣,这种考核方式违背了以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原则。特别是在德行评价方面,仅以是否违反纪律、打架等来评定学生的好与坏,完全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发展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压制。
二、如何做好中职教育管理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不断学习先进思想,充实自己的头脑,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建立自信,找回自我,走向美好未来。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爱学生,让他们摆脱被冷落的自卑意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在职业教育和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满满地成长。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机器,控制其思想、言行,而应当求同存异,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赞许中获得成就感。再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做他们的严师益友。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他们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慢慢教导,渐渐感化。只要情到深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改变学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创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技能和德行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从而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肯定,告别自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
3定位技能发展,用实践检验成果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而社会实践是检验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实践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检验、自我成长。
4建立优秀学生管理团队,实现学生自治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我们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建立一个优秀的学生管理团队,让学生自治,以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让他们自由驰骋,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治中,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和监管,以避免学生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和错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好中职教育管理,教师就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搏击风浪,破旧立新,实现突破,以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开创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篇9: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论文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论文
一、当前教育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导致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严重脱节。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从的“乖孩子”。教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的情绪等等问题,在现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
长期以来,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对于以此为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但对高师生来说,则是不适当的。教育心理学虽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高师生学习这一专业课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应该不同,后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本身,为日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而前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为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服务。正是这一差别,决定了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定位的错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给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内容,而鲜有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由此导致高师生往往有轻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老毛病”,在他们看来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而因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由于实用性不强,只要临考背背过关就行了,从而缺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
作为培养高师生未来教师能力的课程之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应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重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高师生公共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却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arr和Tagg早在1995年即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传统的教师讲授范式正在被学生学习范式所取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建者,而不是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由教师来给学生填充知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即是通过强制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10分钟的方式,逼迫教师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后,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特别是该中学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课程确实存在教学上的弊端。
二、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一)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课程设计
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情绪的体验是个体认知自我情绪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个体自我情绪调控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我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可以而且应该让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起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任务。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的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回忆、情境创设等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最受打击等生活事件,然后请学生回忆当时的情绪感受,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并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没有情绪调控的内容,调控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合理等等。情境创设则是教师创设某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情绪体验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感受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比较难掌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慎重使用。
(二)他人情绪理解与调控课程设计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调控是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该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故事回放、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故事回放是教师选取典型的情绪情感故事,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观看故事,然后请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享;角色扮演的课程设计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这种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因此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另外就是教师还需努力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情境,尽力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他人情绪体验。对他人情绪的调控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控技能,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调控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在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收集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能处理生活问题的实际案例,以作为今后教学的重要展示材料。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高师生的情绪劳动能力,但情绪劳动能力作为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该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受到重视,并应从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如何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突出情绪劳动能力中体现教师胜任特征的方面,从而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培养优秀教师的任务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10:教育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教育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小学数学学困生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青少年教育一直是国家扶持的重点,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推动,更多的青少年能获得教育,同时也为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础。由于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心智不稳定,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很有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影响今后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学困生就是常见的教学问题,如何加强学困生管理,优化教育质量,成为所有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教育管理;对策
数学是教学科目中的难点,其逻辑性强、难点多的特点,且内容较为枯燥,这让一些学生有畏难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就是学困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特点,应当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也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成绩与学习能力。
一、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1.数学是难点,学生的心智还不稳定
学习数学对不少学生来说是难题,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失败与挫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消极、灰心和自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这部分学生会感觉有心无力,甚至害怕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心再学习数学,由于退缩和畏惧,甚至厌恶数学,认为每一次学习都让自己痛苦不堪,恶性循环,失败成为定势。当学生认为失败是必然的,那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则根本无法努力和继续下去。
2.在教学中,学生未被引导参与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接受,而老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要纠正过来还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老师把自己预设成教学主体,首先教师把自己预设成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为客体,就会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缺乏,无法主动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效果难有提高。
3.学生学习压力大
新课改后,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成为重点,加上现代家庭对孩子期望较高,在竞争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下,幼小的心灵还难以承受着突如其来的压力,每个学生自身智力与素质不同,对于学习压力的承担也有不同,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容易被影响,形成负面压力,从而影响学习。
二、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教学管理
1.用端正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提高教学水平,保持正确的教学方式,在情感上,对学生要有耐心、会关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特别是对学困生,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找到学困生的问题后,从简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掌握重难点,一起分析教学漏洞,让学生感觉自己并没有被抛弃,老师甚至更重视自己,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意巩固与复习,奠定基础,并督促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是教学主体,老师应注重引导和激发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老师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自己主动学习,才能有进步和提高。其次,老师还要科学引导,面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老师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兴趣是基础,教学方式是重点,循序渐进很重要,按时辅导不可少。
3.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榜样、扶助与竞争作用
学生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应积极发挥群体的作用,通过班级、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相互促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还能帮助老师有效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年纪相仿的学生,他们之间比起与老师来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没有畏惧也没有不安,都能最真实地表达自己,其思维方式又极为相似,通过小组帮扶和班级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通常更能让其接受,效果也较好。除了合作,适当的竞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提示和认识自己,找出问题和缺点,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改进,这样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有效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是我国教学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得到的启蒙教学也是从这时开始,是培养他们基础能力、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老师来说,转变学困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工作,对于学困生来说,认识自己的学习缺点,学会如何学习,提高成绩,是对未来的负责。作为教师,必须恪守职责,改变学困生,帮助他们重新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宗红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6):13.
[2]金莉.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因素及转化研究[J].新课程:上旬,(7):150.
[教育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篇11:小学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工作汇报材料紧张而繁忙的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即将全面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在市教育局及北诗镇中心学校指导下,全体教师发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各项工作任务。为了扬长避短,依据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方面
(一)、德育工作
1、我校加强了学习,提高了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教师形成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表现在所有班主任老师能够做到以校为家,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求回报。所有科任教师能够和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协助管好班级。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团结协作的气氛,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学期班主任老师像温建梅老师、毕冬梅老师、冯丽梅老师、赵慧芳老师每天早早的来到教室,深入班级,组织学生上自习,从而保障了早自习秩序。尤其是四年级宋志国老师,我们都知道他爱人有病在家休养,可是宋老师除了陪爱人做手术耽误几天外,其余没耽误一天,并且每天来得都非常早,我想这种精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由衷的感到敬佩。正是由于我们老师们有这种奉献精神,我们的班级管理才能够井然有序,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才会有明显的效果。现在,我们学生吃完饭后,大部分都能够自觉值日,课间活动文明,能够模范遵守各项纪律,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老师辛勤努力的结果。
2、我校教师加强了自身学习,提升了自身素质。本学期,全体教师能够提高认识,以提升自身素质、打造高品质教师为目的,自学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德育文件,模范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体教师能够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例如吴伟芳老师、姬桃丽老师平时就能够注意和学生融为一片,注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教育,甚至和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获得家长的帮助,这些,都有益于我们班主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班级管理日渐完善,形成特色。本学期,各班能够立足实际,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像各班进行的“优秀小组”评选,不仅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激励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学期,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合做管理”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逐步使学生“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突出了实效。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二)、抓好常规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落脚点。本学期,我校以镇中心校举行“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落实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广大教师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我们知道,“坚持一个中心”就是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抓教育教学质量,这依然是我们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现在,应该说我们教师的质量意识也转变的非常快,举个例子:有些时候有个什么活动占用了咱们老师的课节,咱们老师都不愿意,认为耽误了教学时间。其实这是个好现象,说明我们老师的质量意识提升了。的确,你什么做得都很好,就是质量这块上不来,那你在领导、在教师、在学生家长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只有我们教师的质量意识上来了,我们教师才会投入更强的责任心,这样学校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2、强化了常规管理,健全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评议课”制度,努力做到了工作“常态化”.
3、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了各项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分学段间周开展说、讲、评教研活动,开展了两次公开课、三次汇报课活动。在汇报课活动中,张苗主任亲自为全体教师讲课,受到了所有听课教师的好评。,我们全体教师能够认真备课,积极参加研讨,深化反思,互相能够加强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我们老师的不懈努力,积极的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期中检测我校的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说是我们老师一学期来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在下学期乃至以后,我们各班的成绩会不断得到飞跃
(三)、加强了安全工作管理,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本学期我们各班能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狠抓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好“安全第一”思想,重点抓好以下一些事情:(1)各班主任教师能够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头,对学生时时讲、处处讲,宣传工作做的'细,做的实。(2)在李连明老师的直接管理下,课间学生都能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做危险性的游戏,保证了学生课间活动安全。(3)各班能够召开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正是由于我们老师在安全问题上能够“警钟长鸣”,才使我校在本学期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
二、课程改革方面
( 一)成立领导组、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所有教师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的意义,以形成课改的良好氛围。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以张慧广校长为组长,以李文忠、李金星、秦永江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组成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推选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技能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成立了课改指导组。各小组为课改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的顺利进展。
( 二)加强师资培训,彻底转变旧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交流学习放在首位。
1、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学校同时还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自学课改文章,积极探索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积极撰写反思。
2、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1)充分发挥课改年级的带头作用。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即公开示范课、说课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专题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观看教学实录等通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课改实验为中心内容的校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充实了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使课改实验得到了纵向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改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各位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改实验的目标和实验任务: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管理体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实验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要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案导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注重过程管理。我校教导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按学案导学模式备课,认真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学校每月对教师导学案,学生作业、教师听课笔记,理论学习笔记进行检查登记。并对各位教师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相挂钩。
总之,工作千头万绪,今天的总结汇报也只是一个点,对于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我们将戒骄戒躁,扎实有序的进行,对于工作中的问题,我们更要冷静思考,寻找最有利的捷径,披荆斩刺,课改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将一如既往,毫不气馁,坚持下去,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2:教育管理 - 课程改革呼唤高素质教师
教育管理 - 课程改革呼唤高素质教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人们常说”学生要想一杯水,教师必须一桶水“,只要教师比学生的”知识丰富“就一定能教好书,就是一名好教师。所以教师的业务进修往往是学科理论的进修,并不去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返还教材的本源,即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因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是当前教师管理中的当务之急。一、家长眼中的素质教育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少给学生布置作业,淡化文化学习和考试,多给学生一些玩的时间,让孩子们学些音乐、美术、体育等”一技之长“。他们一方面怀疑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时间,至少不能每晚让孩子做作业做到11点以后。但是,”~孩子教育~,已连续多年列为老百姓最关心问题的第一位“,《中国教育报》9月6日第2版《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报道,家长坦言,为了孩子教育,他们”陷入难以挣脱的怪圈“。在城镇,许多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补习的功课可谓五花八门--钢琴、古筝、声乐、舞蹈、美术、书法……实际上这多”课业负担“是家长们强加给学生的,他们恨不能孩子”样样争第一“,长大后成为全才;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随着出国求学热的兴起,家长们在孩子的休假期间,白天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晚上请家教补习英语、法语、日语、俄语……一言以蔽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这还是家长的众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教师头脑中的素质教育
从理论上,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都能说出一、二、三条,有的认识十分深刻,见解非常前卫,由于所任教学工作的学段、学科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些”理念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表现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他们也抓活动课教学,并且做到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不过,虽然他们在注重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也重视了减轻学生在校课外作业负担,但是由于担心全班综合教学成绩,少数教师还是为学生校外的家庭的时间里安排了负担不轻?可以说,这些教师头脑中的素质教育是迫不得已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虽然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三、领导要求的素质教育
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具代表的论点是: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应付考试的教育)而言的,重点在于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要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谐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素质教育提法,尽管有的专家和学者还持保留态度,但是,理论上的争议渐渐少了。对实施素质教育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倡主动性、合作性、研究性学习,加速课程改革步伐,降低基础教育阶段文化课教学难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等等……可以说,党政领导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比起许多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校长、教师来,领导们领会得更透彻。可是,当每年高考过后,他们仍要用高考上线率、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录取人数,来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度;而当学生面临择业的问题时,当党政部门和社会需要学校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庆祝活动时,我们往往听到社会的埋怨是某某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某某教师的素质太低?他们怎么在抓素质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果,注视结论,让学生背“标准答案”,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现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量化的“长效”,所以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课程即学生的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传统观念,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来支撑。“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应付和解释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在新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专业化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彻底改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 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局面,必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必然会对教师提出各种挑战,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尽管当前的素质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广大教师的素质提高了,素质教育就有了希望。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课程改革呼唤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
篇13: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论文
有关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倡的新教学方式
1.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将传统中学化学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彻底摒弃,而是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课堂假说及猜想。就化学实验而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优化所要演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边演示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实验,达到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主要目的。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基本目标。
1.2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着重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己动手分析进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自己发现情景问题、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的整个过程。情景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或者辅助手段,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开阔思路,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化学的基本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化学基本实验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的影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养为主要导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为出发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够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生活,以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利于学生体验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各种有借鉴意义教学方式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新方法。只有做到这些,转变后的新教学方式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才能为他们认识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培养发展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3结语
综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化学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动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基础素质,倡导自由、平等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切实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与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好准备。
篇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文章就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成效性问题,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导致高师音教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并对音教改革历程与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师;音教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随后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开始实施,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也拉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帷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学术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文章与科研课题也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反思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与成绩。然而,这离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探索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直接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关注和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并践行于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位高师院校音乐工作者的职责。
一、现代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的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学生发展的课程观,多元、科学的评价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等等。这些崭新教育观念呼吁现代教育应培养人格完整、素质全面,具有开拓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样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规格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去完成与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承担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显然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并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将其渗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历程中,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改革的作用是弱位的。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高师音乐教育开始在改革中艰难前行。那时,学术界就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不同特质进行争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提倡音乐教育师范性,脱离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特质的层面上的学术争鸣,体现高师音乐教育在努力找准自己定位阶段的不断探索,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办学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理念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学术争鸣中,缺少国家、行政和教师的积极而有深度的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院校和教师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改革态势。
90年代,国家出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修订大纲,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音乐教学法课程,增加了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拓展了公共课和教育类课程,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严重割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机地运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在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院校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体现着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受高师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指导,不能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观,很好地践行在教学实践中,故改革成效不尽人意,也未被推而广之。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实施,把高师音乐教育又推向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从基础教育改革中看到了此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使过去不被看重的音乐教育专业,立即成为教育学科的朝阳产业,在各高校应运而生。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场地与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从此高师音乐教育的重心转向解决扩招后所需的基本教学设施与师资等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改革与服务对象的教改态势关注减弱,无暇顾及高师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在高校扩招的十年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不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评价机制、教材修订等方面,都更加接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期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却出现了因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从高师毕业生的求职现状,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领域出现滞后与偏差,这一现象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家颁布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2]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义,把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环节。必修课:强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体现了课程学科化。选修课:分限选课与任选课。限选课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应用;任选课涵盖了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音乐历史文化类课程,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类课程,音乐表演类课程,音乐创作类课程,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为提升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地方和学校课程激发了学校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为传承本民族与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实践环节是我们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内容,每一类实践都是我们培养目标的综合展现,也是我们修订培养目标,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从国家颁布的课程指导方案来看,它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精神,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案。尽管还有待完善,但是它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课程指导方案的意见,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结构修订。然而,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院校情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结构上做了改进与修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仍旧老一套。从表面上看对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问题是,这些改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关注的对象是什么,教改将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多数院校的改革内容主要是课程整合,教学形式的改变,拓展社会人文类课程等方面。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一种简单、初级的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因此,亟待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在课程整合中,多数学院较少考虑整合后的课程对学习者是否有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的地区在课程整合上,不是简单进行繁、难、偏的删减,就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成,而从破坏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使学习者更加困惑。
2、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中,理论课教学,除了有的学校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外,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格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把技能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较少强调和关注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以及较少对怎样用技能技术去表现作品等问题进行探究。
3、在社会人文类课程拓展方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虽然做了增加,但课程种类和课时较少,选择范围较小和实效性课程较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更少。
4、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遗憾的是,目前这一重要环节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多数学校对教学与技能实践组织甚少,实习、见习的次数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是让学生回家自主进行。这些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无法帮助学生较好地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
四、改革实践中的建议
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改成效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教师是实现教改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是关乎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之因。怎样做好现代教师的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显得至关重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未来音乐教师。毕竟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因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学习和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新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加切实、有效、深入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谈几点建议: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教学观,转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从主讲者变为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求知的兴趣。这些观念的建立是实现课程整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它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考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综合性、实效性。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整合内容。同时,也要注意高师音乐教育课改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改的异同性。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体验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高师音乐教育属教师教育,它必定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尊重各学科的逻辑关系,开创新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如:高师音乐基础理论课就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否可以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入综合音乐文化类知识,辅以优秀音乐作品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改变原有枯燥、乏味、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学习程度上,要考虑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能承载后续课程的基础需要。
2、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应考虑学习者在有效时间内需要达到的专业基本技能,有一个适应基础教学工作需要的基本标准。根据要求组织该学科教师到基层学习、研讨,以制定合理、适用、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体课组织学生对技能课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进行讨论和探究式学习。教师做好思考引导和问题解析的相关资料,学生做好提问资料和学习笔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职前培训中感受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而不是以单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堂形式。那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未来基础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小组课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同时,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准确阐释与良好示范。良好的示范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应贯穿对学生在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学生探讨如何 “奏”、“ 唱”好一首音乐作品或练习曲,而不是纠缠于技能问题,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的排头兵,因为,它具有优于基础音乐教育开发此项课程的优势与基础。可与基层音乐教师共同探究和开发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类课程,促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高基层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其次,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播者,其辐射性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师音乐教师如能带领学生进行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校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后,才会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
4、教学实践是学生走向准教师的重要环节,教学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的过程无从谈论教学。同时,从体验和经验中学习,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形式。因此,教学实践应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或指导下进行。如:一年级需要设立见习期,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情况,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每一次的见习中,他们将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职业所需的扩展性知识。在高年级的实习期,应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公开课、讨论课的教学实习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实践体验” [3] ,培养学生修正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改进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技能实践中,应重视组织讲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激情。加大学校与社区的艺术实践机会,重视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及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运新衰,系于教育” [4],教育成败,系与教师 ,教师成败,系于理念。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当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从政府重视、学校实施,有效推进教师职后培训。只有在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此外,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转型、升级等原因,造成高师音乐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服务意识减弱,对改革势态的关注严重不足,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引领者势态被削弱。高师音乐教育只有重树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的服务理念,为国家发展的改革理念,才能真正全面地融入到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层面上来,培养更多新型、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使高师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12.
[3]钟启泉.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N]. 中国社会科学报, -03 -04 (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 2010,12.
篇15: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论文
1教学目标的改革
可操作性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在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过程的任何一环都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这种教学目标所带来的效果。可操作性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保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变迁,财会制度为满足这种发展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因此财会制度的完善程度是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变革的影响下,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不得不紧紧跟随着制度的变化,要把握住财会制度变化的动向,真正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时性。
2.1更新教学大纲
财会专业的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更新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在授课之前结合财会制度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更新,还需要各位财会专业的教师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调整,以此建成一个健全的新型教学大纲。
2.2重视基础教材的讲授
财会专业的基础教材包含着财会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财会制度的变革会为基础材料带来一些新的内容和实例,但其理论知识结构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无论何时都不允许忽视基础教材的讲授环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规律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讲授重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重点提出新知识
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以结合财会制度的变化为基础,准确把握或预测财会制度变革的方向,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视制度发生变化原因的讲授上,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制度变化的根本和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理解、研究的能力。当然,提出新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要注重理解过程,这些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帮助。
2.4强调科学的融会贯通
财会专业中含有较多的专业课程,其中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具体的实践操作,因此如何将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同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进行相互交流,以此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更新,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新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信息化理念在教育机构中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财会专业本身虽然有着鲜明的特点,但相对来说,在基本理论知识上的内容会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复杂的图表,但这些又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内容。因此,财会专业的部分教学方法正面临着需要迫切进行改革的局面,运用信息化的先进科技手段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3.1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受到广泛推崇,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不仅将抽象的统计学计算和图表更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还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时间,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真正创建出一个生动多彩且学习氛围强的课堂。
3.2运用网络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先进的专业技能学习的平台,比如: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另外,还可以创建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搭建局域网,为学生提供探索专业知识的渠道,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3.3创建虚拟财务分析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财务实例分析室,且功能齐全,可以对财务业务往来进行模拟,还可以对财务报表的审核过程进行模拟。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和先进的实践平台,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性因素,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环节。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关键。
4.1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不能忽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此环节应该落实到明文规定,学习的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但必须包括财会方面的最新信息,比如国内外的新型研究成果、先进财会管理团队的经验等。并且在学习之后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然后展开集中探讨,交流心得,便于将此内容在日后的教学中融会贯通,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2注重培养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关乎学生后天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养教师综合素质工作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另外由于财会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会从事资金、经济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他们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以此引发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渗透职业道德的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仰慕。
5优化教学硬件
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硬、软两件的双动力支持,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应该紧紧跟随教学制度的脚步,真正做到为学生和教学服务。另外教学硬件的优化不仅可以充分配合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因此,在教学硬件的优化上,职业教育学校应注入足够的人力、财力。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高水平的硬件支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计算机,尽量做到每人一台计算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
6总结
总之,职业教育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工作还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根本对会计专业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篇16: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讨论文
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考试方法供应链管理课程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现行考试方法存在弊端,本文通过探讨课程考试方法新模式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同时能辐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如物流企业管理、配送中心设计与经营等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门课程考试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课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高校教师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突出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考试方法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3.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考试方法改革遵循高职教学规律,符合学校的'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4.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由于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考核纲要”的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必然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促进考试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供应链管理考试方法改革的模式
考试不是目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考试的作用一是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二是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等功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性质和高职教学的实际,课程考试方法可采用如下几个模式。
1.改理论考试为操作考试方式
过去供应链管理课程一般采用笔试,现针对具体的学习模块改为操作考试,学生团队通过合作完成计划,最后进行答辩考核。如在讲授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一部分时,可将企业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三个层次分配给三个学习小组进行实地操作,让他们制定简易企业计划,并进行交叉测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过程及结果评分,这种考试方式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
2.模拟情景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改变只采用平时到课和期末考试进行成绩的评定的一贯做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模拟考核模块。具体可依据教学环节由教师设置模拟情景,情景模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如在供应链库存管理部分介绍完毕后,教师可以制订情景模拟的题目有学生分组完成,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教师将授课班级分成A、B两组,并相对而坐,围成圆圈,教师再每10分钟发放一个题目(也可以抽签),第一节由A组制定库存方案,B组分析评价方案;第二节两组轮换角色。教师公布题目后,负责制定库存方案的一组用抢答的方式确定制定方案者,经过5—10分钟准备后提出一个简要的库存方案。库存方案提出后,另一组成员对该库存方案进行评论,指出其合理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一方本组人员可对库存方案做进一步补充和解释说明。每一个库存方案的题目大约进行10分钟,总共利用大约两节课时间。
3.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方式
针对供应连管理课程的特点,试卷内容可设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平时到课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法无法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口试考查法,就可以很直观的考查到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口试时,让学生现场抽题,教师从表达、内容、时间掌握等方面评分。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联系非常紧密,有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5.采用课程方式
这种方式考查了学生利用Internet网、光盘检索、处理资料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调查、分析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非常适宜阶段性学习或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学生的考核。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考核,不但锻炼学生能力,又会养成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赢得了广泛好评,特别是针对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问题探讨.北方经贸,2007年02期.
[2]董必辉.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浅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3]刘六英.试论告知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2.回味课程改革论文
10.小学课程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