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

2022-12-25 08:07: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kyso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

篇1: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之下,如何科学地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孔子关注受教育的人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师生交流互动,倡导终身教育.这五个方面都与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具有相通相融之处,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作 者:苑青松 胡艳玲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2(3)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课程改革  

篇2: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论教育作用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论教育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宪问》)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1)仁与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

五、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颜乐处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阳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过则勿惮改。(《学而》)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ā断冉》)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4、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4、宽严结合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八、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篇3: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把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许多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和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1] [2] [3] [4]

篇4: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总之,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可惜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摆脱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喂”给学生,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离开教师就手足无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有糟粕;更有若干精华,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更好、更完美!

篇5: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这些都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一环,居于核心地位。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改革是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程的创新来具体体现和实现,而且课程本身就具有创新价值,认识这一点,对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改革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编制出的课程就会体现出这种要求。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每一种需要都会不同程度地在课程中表现出来。比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明人伦,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伦理纲常,能够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秩序。与之相适应,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是阐明封建人伦关系的“四书”“五经”,其他方面的内容则被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标准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就体现了这些要求。近些年来,随着对人们心理素质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课程设置和内容中又增加了心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内容。可见,学生每一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对。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不同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要求在设计课程时,就要把这些作为明确的目标定下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目的地开设一些有关创造技能技法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课,课程实施中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培养起来。这些已被现实中大量的丰富事例所证实。

(二)课程改革能促进精神文化创新

[1] [2] [3] [4]

篇6: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

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又从师苏格拉底,经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不同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体现出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则是贵族的教育。孔子和柏拉图都生活在乱世,目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们都满怀救国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不同的是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强者为王,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他一心想恢复周朝式的礼制社会。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其在《礼记礼运》中所言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指望通过正名、尊王、从周、复礼、德化的路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柏拉图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为一体,虚拟了“理想国”③。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三下西西里,尽管就曾在政治上获得短暂的成就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就在屡遭打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时候两位圣人都选择了教育。希望通过培养治国之才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为此,孔子创办私学,柏拉图则创办了学园。

可见,孔子和柏拉图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性格命运,正是这些相同又不同的种种,形成了他们相似又相异的教育思想。

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目的

上文已经提到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中人们是要行大道的,从私人到大众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要达到孔子心中的理想要求就一定需要一群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君子来构建。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小到为身边人而服务,大到为国家而执政贡献。其实孔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末期,中国的现实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的真正作用,他希望君子的到来来统一社会。那么在孔子心目中到底对君子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在《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女为君子懦,不为小人懦。”(《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子夏提出的培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士培养成君子。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颜回这样豁达的心理状态。因为在成就一番作为的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万千阻碍,也可能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即豁达的心态。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基础要求,这已经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视名利为浮云,拿得起放得下。但是孔子心目中得君子绝不止步于此,在他心中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这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有所体现。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注重“仁”,“礼”的培养。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除了要做到修己之外,还强调能够“安人”,“安百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者兼济天下” (《论语雍也》)。孔子保持着以上的教育目的,引导着他的教育之路,在其私学中为各诸侯国培育了不少有用的治国之才,也会后人树立了不少学习的榜样。

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如果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主体是人,他在政治上也主张人治,当然这存在着“人在政兴,人亡政息。”的弊端,那么柏拉图的教育主体是“理念”。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所以,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三十五年的的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精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和孔子相同的是,柏拉图也把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一个有德的哲学家也是他教育目的的归宿。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一定是理性的化身,有睿智的头脑,强烈的武士意志。但是柏拉图不把工、农、商列入教育的目标之中,因为他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执政的哲学家,这点显然柏拉图带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必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导致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有政治烙印。

由此可见,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在乱世之中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巩固各自所在国的统治的统治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两人都将政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也都非常强调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追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心系天下、智勇双全的人才,他心中的君子是美德的化身,道德的典范,就算君王也要受到约束,服从道统,并且由此来检验一个君王的统治。而柏拉图追求的哲学王除了有高尚的道德以外,还要精通数理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天才,并且他认为在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这些不同也正反应出两者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篇7: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因材施教仁 教学思想 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 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21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相关文章:

1.《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3.工商管理课程改革

4.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5.《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6.《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7.回味课程改革论文

8.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9.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10.小学课程改革自查报告

下载word文档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