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2024-06-29 07:58: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飘渺萧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天时不如地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天时不如地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时不如地利》

篇1:《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公孙丑下》

一、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译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或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方圆三里的城墙、七里的城池,敌人包围城池并攻打它却不能取得胜利。包围城池并攻打它,一定有得到适宜作战的天气;但是这样却不能取得胜利,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抛弃城池并离开它,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安居下来不用划定的 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凭借山河的(地势的)险峻,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凭借兵器盔甲的锐利【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帮助就多【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了极点,连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愿意)服从他。用天下服从他的人,(去)攻打背叛他的亲属,所以要么君子不去打仗,如果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括号中的内容为补充内容,方括号中的内容为意译内容

三、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城。

郭:指古代修筑的一种外墙。

环:围。

夫(fú):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必:必然。

得:取得,得到。

是:这(是),这正说明。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不如:比不上。

也:发语词,判断句的标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皮制甲衣。

坚:坚固。

利:锐利。

米粟(sù):粮食(大米和小米)。

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故: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使动用法)。

溪:河。

险:险峻。

威:建立威信。

寡:少。

道:治国之道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君王)。

失道者: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君王)。

寡:少。

之至:达到极点。

亲戚:古代指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畔:同“叛”,背叛。

顺:服从。

“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必:一定,肯定。

四、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 两者相比较,层层递进。

第四段:更加具体的论证,结论,将论点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之道。

五、论证特点

一:逐层论证,层进关系。

二:举例论证:(第二、三段)观点鲜明,有气势,有条理。

三:对比论证:(第四段)那施行仁政与不施行仁政作对比。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 呵成、无懈可击。

六、作者及文章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作“亚圣”,与孔子共称“孔孟”,主张施行“仁政

从语言来说,大量运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使行文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本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用,可以说论述过程是在对比中完成的。

篇2: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篇3: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cong-yanli.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7064083082080065087083095095092083088071081094083065   教学课题 《吕氏春秋》两则 (一)  引婴投江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疏通文义基础上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理解寓意,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 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绿色教育结合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作者简介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后改为嬴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的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词解: 过:经过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方:正在,正要 婴儿:这里指小孩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译文:引婴投江 译文:有个路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这样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3.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4.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五、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主观判断的人 六、布置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  人问其故 3.  其子岂遽善游哉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二)充分展开想象,借助描写,用现代汉语扩写。 课后小结                             (二)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成语故事两则》,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成语吗?(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成语有何特点?(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读文、正音 涉坠遽 契 惑 2、复述故事大意 三、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忙,快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DD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2、再读课文 四、学生逐句朗读,译文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实词解释、译文。               教学课题 天时不如地利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 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绿色教育结合点 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 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篇4:《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参考答案:

小题1:(1)儒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2:(守城的士兵)抛弃了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委”(抛弃)、“去”(离开)、“之”(城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首先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以“三里之城,……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论证了“不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然后以“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了“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篇5: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

【拼音】:shàng  dé  tiān  shí,xià  dé  dì  lì

【简拼】:sdtsxddl

【解释】: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出处】:《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天时不如地利》】相关文章:

1.《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

2.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3.求职战前准备: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4.论“天时、地利、人和”在班级拔河比赛中的巧妙运用

5.不如不要随笔

6.不如就这样作文1000字

7.遇见不如不见诗歌

8.与其说不如做演讲稿

9.舞蹈不如跳舞主持词

10.生气不如争气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天时不如地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