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2023-11-23 09:01: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心一百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篇1: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

元稹虽辗转于仕途,但骨子里是个诗人。古往今来的诗人,有几个在情感上不是五彩缤纷的呢!

元稹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元稹的诗歌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他一生对感情的态度却被后人所不齿。

为了功名,抛弃“崔莺莺”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元氏是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后裔,隋朝以前显贵辈出,唐代以后家族日渐衰落,到了他的祖父元悱,仅当了个县丞。元稹的父亲元宽尚武多才,却长期沉沦不遇,在元稹八岁时,父亲过世。他随母亲郑氏居凤翔亲戚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他的母亲郑氏是个了不起的女人,那时家中“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元稹根本无钱上学,郑氏就亲自教元稹读书识字,担当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冬天,十三岁的元稹回到长安。第二年应试明经科及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明经科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考成功。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

贞元十五年(7), 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再赴长安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离思》诗五首,以“怀念”崔莺莺,其中第四首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句子,为后世所传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元稹到了长安,为了求取功名,竟无情地把他的初恋情人崔莺莺抛弃了,娶了对他有“帮助”的韦丛。透过这些华美的词句,我们看到了一个虚伪的元稹,一个把感情当儿戏的元稹。

纸上谈兵 一娶再娶

韦丛,字蕙丛,京兆尹韦夏卿的幼女、掌上明珠。贞元十九年,韦夏卿改任太子宾客、东都留守,一时间门庭显贵。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云:“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元稹又有《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诗云:“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可见他从出入韦门到成为韦家的女婿,在极尽奉承赞美的同时,感到是无比自豪的。

元稹与韦丛结婚时,正是元稹科举落榜,最为失落的时候,但韦夏卿很赏识元稹的才华,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结婚后两人相亲相爱,感情亲密无间。韦丛聪慧贤淑,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任劳任怨。韦丛去世后,元稹在诗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收荩箧,泥他沽酒扒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遗悲怀三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唐宪宗元和元年(8), 元稹应科举,名列第一,授左拾遗。其间他频频上书议论时政,五个月后即被贬为河南县尉。其后为母丧丁忧了三年。元和四年(8),元稹除去孝服,得宰相裴度提拔,任东川(今四川三台)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民风民情,时年三十岁。就在这一年七月,他的妻子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他既为自己没有让妻子过一天好日子感到无限的愧疚,也为妻子过早地离开自己而极度伤心。他在《遗悲怀三首》中写道:“惟将长夜终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仿佛是在为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想着你,以平生不再娶来报答为自己操劳多年的爱妻。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元稹就于元和六年春天在江陵续娶安仙嫔为妾。

元稹于元和五年出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四月上旬,元稹到达江陵,虽在政治上受到了挫折,但在贬所并不寂寞。元稹的老朋友李景俭(曾是元稹岳父韦夏卿的部下)、张季友、王文仲等也在江陵府任职,他们一起诗文赠答,宴饮出游,似乎赶走了他的丧妻之痛。李景俭见元稹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8)春末夏初(一说寒食节),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从这时开始,元稹将他所谓的爱情转注到安仙嫔身上。

元和九年(8)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出贬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后以养病为由北上兴元,在那儿再次组织家庭,与裴淑结婚。

裴淑(字柔之)是新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刺史裴郧的女儿。裴郧由长安赴任,先到兴元府报到,欢迎宴会期间,元稹和裴淑一见钟情,遂与之结婚。裴淑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有才思,工于诗,与元稹很“般配”。元稹在兴元府“乐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满了三个月后才动身返回通州任上。

篇2:一代风流才子—元稹

一代风流才子—元稹

元稹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唐代大文人元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有许多正面形象,比如长得非常英俊。与他同时代的大文豪白居易就曾羡慕地说元稹是个“仪形美丈夫”;又比如他多才多艺,据历史记载,元稹擅长书法、音乐,尤其是诗歌。他的诗歌流传非常广,以至于皇帝在宫中经常听嫔妃吟唱他的诗,御口亲封他为“元才子”。另一方面,元稹却又是著名的薄情寡义负心郎——他是《西厢记》中主人公张生的原型。为了权势,他抛弃爱人攀龙附凤,不择手段地向上爬,最终却只当了短短几个月宰相。

这样一个性格、经历都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元稹一生在仕途、婚姻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童年时的阴影有关。

从小寄人篱下

元稹的童年非常不幸。他出生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字微之,祖先是鲜卑贵族,汉化后以“元”为姓,从北魏至隋,地位都很显赫,不过到元稹父亲元宽这一代,家族早已衰败。

元稹的母亲郑氏是填房,和元稹的父亲相差近20岁。元稹出生时,父亲50岁左右,母亲刚刚33岁。在这个老夫少妻的家庭中,元稹上面还有3个哥哥。大哥、二哥都不是郑氏所生,只有三哥元积和他是一母同胞。元稹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大哥、二哥拒绝养活郑氏和元积、元稹兄弟,万般无奈之下,郑氏只好带着两个幼子回到娘家。

因为家中贫困,元稹小时候读不起书,他很羡慕别人家的小孩有父亲、兄长教导。这种不幸使得元稹在得到舅舅等亲戚的帮助时愈加奋发,他希望通过科举来摆脱寄人篱下的日子。也正是这种心境,使得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为追求成功,往往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由于没有父亲管教,元稹从小就不拘礼法。他会独自一人跑去凭吊古迹、骑马打猎,也会在读书之余混迹于街头巷馆,观看赌博、欣赏歌舞等。

15岁时,他去考了明经科。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种,进士科地位比较高,明经科地位很低。以元稹的才华,考取进士科绝对不是问题,但他只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证明自己,提升社会地位,进而改善生存环境。结果倒是很让人欣喜,元稹考中了。按照唐代政府的规定,只要再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他就可以去当官了。就在当官后不久,元稹遇到了自己的“崔莺莺”。

与“崔莺莺”的恋爱

“崔莺莺”是元稹所写小说《莺莺传》里的人物。《莺莺传》影响很大,后代不断有人以此改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尤其出名。其实,“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元稹就是那个“张生”。只不过,与《西厢记》里才子佳人终结良缘的欢喜结局不同,元稹是个负心的“张生”。而“崔莺莺”的真实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遇见“崔莺莺”的那一年,元稹22岁,正处于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年纪。

那一年,“崔莺莺”一家孤儿寡母路过山西永济,碰上当地的军变。哗变的军人看中了崔家的钱财,想要抢劫。元稹当时在山西当一名九品芝麻官,出于善意,和军人交涉,保护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钱财。崔家为了感谢元稹,设宴答谢。宴席上,元稹认识了崔家的小姐“崔莺莺”。一来二往,和正值妙龄的“莺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终于有一天,“崔莺莺”半夜来到元稹的房间。这就是后来元稹自己所说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每天半夜幽会,持续了近一个月。没过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数月。

这时,吏部的选拔考试即将进行。元稹要离开山西奔赴长安,“崔莺莺”似乎知道这次分离就意味着分手。在元稹远行的前一天,“崔莺莺”强颜欢笑地对元稹说:“即便你对我始乱之,终弃之,我也不敢怨恨你。”随后又弹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给元稹听,听到的人都伤心地哭了。元稹不顾满脸泪珠的爱人,决然离开。不料,考试未中。失意之下,他写信给“崔莺莺”诉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里,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说:“儿女之情,悲喜交集。”虽然她自己在夜里常常哭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无法勉强的,是“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在信里,“崔莺莺”不断地叮嘱元稹“千万珍重,珍重千万!”要多吃饭,当心身体。元稹看完后,竟然十分得意,把“崔莺莺”的信四处拿给别人看。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爱着元稹。

接下来的两年里,元稹和“崔莺莺”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直到吏部考试再一次举行。这次,元稹顺利地通过,却也跟“崔莺莺”正式分手。无奈之下,“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莺莺”嫁人之后,竟然跑到“崔莺莺”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骗“崔莺莺”出来和他见面。但“崔莺莺”并未出现。因为她知道,那个千里来寻她的“表哥”,已经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娶了豪门小姐

在抛弃“崔莺莺”后,元稹转头就和韦丛结婚了。韦丛是朝廷显贵韦夏卿的小女儿,下嫁元稹的时候刚刚20岁。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的小官。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豪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

元稹费尽心思,才攀上了这门婚事,所以十分珍惜。当时元稹的薪俸不高,家里比较贫困。韦丛和他结婚后,吃了不少苦。难能可贵的是,出身豪门的韦丛非常贤惠,面对贫苦的生活坦然处之,对于元稹也从无半分怨言。元稹对她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然而,贫穷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极大地影响了韦丛的身体健康。在元稹31岁的时候,年仅27岁的韦丛去世了。悲恸之下,元稹开始长白头发。他邀请大文人韩愈为妻子撰写了墓志铭,自己则写下了感人至极的诗歌《遣悲怀》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诗里面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一起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一旦永诀,比起共富贵的夫妻更加悲伤。“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成为中国文学中对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元稹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也是怀念韦丛的,他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爱人无限的眷恋和思念,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这样看来,对于妻子韦丛,元稹不仅是攀龙附凤,其实他也付出过真挚感情。否则,无法解释他在韦丛去世之后能写下这么多感人的作品。

元稹后来还有过其它的婚姻,但夫妻之间无非平淡地过日子,似乎再也没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至于和“崔莺莺”的相遇,对元稹而言,也许只是年轻时擦肩而过的艳遇而已。

做好事也不被理解

韦丛的去世,一方面使得元稹在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却是,元稹失去了韦家的.支持。

一次,元稹得罪了宦官刘士元,被其用马鞭抽伤了脸。此事闹到了朝廷,皇帝却有意偏袒刘士元,并且把元稹贬到江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做士曹参军。元稹极为生气,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路被贬,元和九年(814年)徙唐州从事,元和十年(8)返长安,3月贬至通州(今四川省达州市),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靠山不再,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择手段地投靠地方权贵严绶。严绶在唐代大历年间中过进士,一直在各地节度使麾下效力,历任要职,功劳赫赫。通过严绶,元稹攀附上了宦官崔潭峻,最终通过崔潭峻的关系,当上了为皇帝起草诏书的重要官员。

但朝廷官员中,对元稹急功近利、攀附权贵的行为有了越来越多的非议。慢慢地,许多官员开始瞧不起他。在他44岁那年,元稹通过依附宦官魏弘简,终于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宰相。任命诏书颁布的时候,朝野里一片嘲笑之声,揭发、攻击他的人不绝如缕。

没过多久,朝廷里的宦官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元稹成为牺牲品,黯然下台。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从小便希望出人头地的他,当最好的机会降临之时,却发现根本无力把握。元稹不免开始反思他的所作所为。

在元稹生命中的最后里,他基本上被排斥在朝廷中枢之外,主要在浙江和湖北等地做地方官。在职权范围内,他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比如改革税收制度、兴修水利等。但由于他的名声一向不好,他所做的事情依然得不到理解。

舆论认为,元稹这个人从来没有操守,做这些事情仍然是有所图。元稹的心中当然非常痛苦,于是喜欢和道士、歌女们来往,排遣郁闷。52岁那年的夏天,他突然暴病身亡,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元稹在历史上和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其文采可见非凡。他和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作应该浅显易懂。而元稹本人的诗作,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尤其是艳情诗与悼亡诗,书写男女之间的生离死别,缠绵悱恻。唐代翰林学士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除了《莺莺传》之外,他首创以古文写朝廷诏命,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在以往的论述中,元稹是寡情薄义、不择手段的小人。然而我们知道,元稹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证明自己的成功。他拥有过美好的爱情、婚姻、仕途,但最终却又一一失去。有时我们不免会想,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吗?

篇3:风流才子-风流才子的故事-风流才子的寓意-风流才子的意思

【成语】风流才子

【拼音】fēng liú cái zǐ

【简拼】flcz

【近义词】风流人物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风度潇洒,才学出众的人

【成语出处】唐・元稹《莺莺传》:“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富有才学的人

【例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元是个风流才子。”

【英文翻译】talented and romantic scholar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4:元稹的故事

元稹的故事

元稹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元稹的诗歌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他一生对感情的态度却被后人所不齿。

为了功名,抛弃“崔莺莺”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元氏是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后裔,隋朝以前显贵辈出,唐代以后家族日渐衰落,到了他的祖父元悱,仅当了个县丞。元稹的父亲元宽尚武多才,却长期沉沦不遇,在元稹八岁时,父亲过世。他随母亲郑氏居凤翔亲戚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他的母亲郑氏是个了不起的女人,那时家中“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元稹根本无钱上学,郑氏就亲自教元稹读书识字,担当起教育儿子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冬天,十三岁的元稹回到长安。第二年应试明经科及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明经科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考成功。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

贞元十五年(7), 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再赴长安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离思》诗五首,以“怀念”崔莺莺,其中第四首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句子,为后世所传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元稹到了长安,为了求取功名,竟无情地把他的初恋情人崔莺莺抛弃了,娶了对他有“帮助”的韦丛。透过这些华美的词句,我们看到了一个虚伪的元稹,一个把感情当儿戏的元稹。

纸上谈兵 一娶再娶

韦丛,字蕙丛,京兆尹韦夏卿的幼女、掌上明珠。贞元十九年,韦夏卿改任太子宾客、东都留守,一时间门庭显贵。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云:“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元稹又有《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诗云:“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可见他从出入韦门到成为韦家的女婿,在极尽奉承赞美的同时,感到是无比自豪的。

元稹与韦丛结婚时,正是元稹科举落榜,最为失落的时候,但韦夏卿很赏识元稹的才华,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结婚后两人相亲相爱,感情亲密无间。韦丛聪慧贤淑,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任劳任怨。韦丛去世后,元稹在诗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收荩箧,泥他沽酒扒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遗悲怀三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唐宪宗元和元年(8), 元稹应科举,名列第一,授左拾遗。其间他频频上书议论时政,五个月后即被贬为河南县尉。其后为母丧丁忧了三年。元和四年(8),元稹除去孝服,得宰相裴度提拔,任东川(今四川三台)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民风民情,时年三十岁。就在这一年七月,他的妻子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他既为自己没有让妻子过一天好日子感到无限的愧疚,也为妻子过早地离开自己而极度伤心。他在《遗悲怀三首》中写道:“惟将长夜终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仿佛是在为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想着你,以平生不再娶来报答为自己操劳多年的爱妻。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元稹就于元和六年春天在江陵续娶安仙嫔为妾。

元稹于元和五年出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四月上旬,元稹到达江陵,虽在政治上受到了挫折,但在贬所并不寂寞。元稹的老朋友李景俭(曾是元稹岳父韦夏卿的部下)、张季友、王文仲等也在江陵府任职,他们一起诗文赠答,宴饮出游,似乎赶走了他的丧妻之痛。李景俭见元稹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8)春末夏初(一说寒食节),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从这时开始,元稹将他所谓的爱情转注到安仙嫔身上。

元和九年(8)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出贬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后以养病为由北上兴元,在那儿再次组织家庭,与裴淑结婚。

裴淑(字柔之)是新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刺史裴郧的女儿。裴郧由长安赴任,先到兴元府报到,欢迎宴会期间,元稹和裴淑一见钟情,遂与之结婚。裴淑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有才思,工于诗,与元稹很“般配”。元稹在兴元府“乐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满了三个月后才动身返回通州任上。

拓展阅读:元稹简介

元稹(zhěn),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篇5: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 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

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

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元稹本来家贫,丁忧又无俸禄,贫困更甚。他夫人韦丛虽是尚书的女儿,但刚嫁给他时父亲就去世了。《遣悲怀》里说他夫人“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期间,白居易一家不断资助他。而元稹母亲郑氏的`墓志铭,也是白居易所书。

元和二年,白居易任翰林学士,三年五月任左拾遗,白居易是个大愤青,他多写讽喻诗,骂庙堂骂权贵,因此非常不受人待见。

元和四年二月,公元809年,元稹出任监察御史,奉命调查泸州监官任敬仲,这是一个很棘手的活儿,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三月,元稹启程去东川,他选择走距离最近但艰险的骆谷道。 骆谷道首经骆口驿,元稹在驿站里休息时,见到驿站墙上有好友白居易留下的诗句,于是题诗一首: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

我到东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云。

写完将诗传回长安,白居易回诗: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

唯有多情元侍御,绣衣不惜拂尘看。

随后元稹出骆谷至汉中,发生了一件中国文学史上千里共良宵的传奇佳话。

当晚元稹梦见白居易与他人同游慈恩寺,醒后写下了一首诗:

梦君同绕曲江头,

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

忽惊身在古梁州。

而当日白居易于长安,恰好和弟弟白行简等一干人去曲江慈恩寺游玩,忆起远处的元微之,赋诗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一人梦到对方在何处与何人游玩,一人正在那处与他人游玩时也想起对方,两首诗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但却不约而同地写在同一天,还如同当面唱和的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和感情?

元稹再走至嘉陵驿,望见浩浩嘉陵江水,有感而发: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白居易回诗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那个夜晚,我也正在思念着你。收到你的信我才后悔,早知道你如此多情,我就先寄信给你了。

元稹行至利州嘉陵驿,想起了当初的初恋,也就是《莺莺传》的女主角崔莺莺,赋诗《嘉陵驿二首·篇末有怀》: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

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

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白居易回诗:

露湿墙花春意深,西廊月上半床阴。

怜君独卧无言语,唯我知君此夜心。

不明不暗胧胧月,不暖不寒慢慢风。

【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相关文章:

1.元稹有志终成才名人故事

2.元稹读音

3.元稹简介

4.白居易元稹

5.赛神元稹诗词

6.元稹诗全集

7.元稹《高荷》

8.元稹菊花课件

9.唐朝元稹作品

10.元稹《田家词》

下载word文档
《风流才子元稹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