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2023-10-24 08:35: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eihu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篇1: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最怕匿名提问的了,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篇2: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群贤毕至

贤,本是形容词,意为贤能、贤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贤能的人,贤才”,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2:少长咸集

少、长,本义分别为“年纪轻”“年纪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人”,作名词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义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可译为“大事”,作名词用。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本义为“顶点、尽头”,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穷尽”,作动词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齐彭殇为妄作

齐,本义为“整齐”,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等同的”,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映带左右

带,原意作“带子”讲,是名词,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作“环绕”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2:一觞一咏

觞,本义为“酒杯”,在此句中解释为“喝酒”,是动词。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原来都是作动词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引申为“眼睛和耳朵”,是名词。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本义为“流动”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漂浮”,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和“跑”,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舒展”和“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是数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

该文虽短,但其词类活用的现象却较多,我们在阅读该文时一定要好好把握。

篇3: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

【少】

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

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篇4:语文文言文动词词类活用解析

语文文言文动词词类活用精选解析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 (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 (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 (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 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 (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篇5: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解析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相关文章:

1.词类活用的类型

2.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考点

3.《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5.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6.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70个词类活用

7.浅谈部分词类活用的形成(教学总结)

8.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

9.专家解析中考语文励志文言文词类

10.高考常考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例题精讲

下载word文档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