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有声朗读
“顺谚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兰亭集序有声朗读,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兰亭集序有声朗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兰亭集序有声朗读
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篇2:兰亭集序朗读
兰亭集序朗读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考试说明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一、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写景到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文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类的四字短语触目皆是,诸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等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对于这种语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储备语言材料。所以教学中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情分析
本文思想感情跳跃性大,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深刻。高一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和作者在感叹之中蕴含的积极情绪。所以这节课淡化了对生死关的处理,引导学生梳理感情脉落后强化落实背诵。
课前预习指导:
1.大声朗读文章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字翻译文章内容,做到书面圈划或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学习目标:
1、运用书面积累和梳理的方法,能够准确说出所、于等重点虚词和虽、修、次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结合语境辨析介宾结构后置句。
2、在反复诵读中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会背第一段,50%的同学会背第二段。同时能够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好友,亲朋,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好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生(板书)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下面让我们在读中理解文义
活动一:读中解
1、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
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点名读,并点评。
4、师范读。
活动二:读中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
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乐──痛──悲 (板书)
过渡: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这种乐从何而来呢
第一段:
1、思考问题: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
明确: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仰…俯…信可乐也”
2、教师提示重点词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省略句,虽:虽然 以,觞,以。
小结:套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在这天朗气清,环境优美地方,人生知己,畅叙情怀,怎能不乐?所以最后一句信可乐也应该怎样断句?朗读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尽可能的读出这种逍遥自得的心情。(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本段的四字短语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背诵第一段
过渡: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由聚散想到了什么呢?让他大发感慨——岂不痛哉。男生齐读第二段
第二段:
1、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痛的?(注意分析文中的三个分号涉及的三层意思)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三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引导思路:
先指名找学生答,而后教师点拨注意虚词或标点,小组讨论完成。
作者所痛何事?死生亦大矣作者是怎么理解的?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作者通过哪些语句总结出来的?
2、教师重点提示“所”字和介宾结构后置句。
齐读第二段,来体悟人生短暂之痛
3、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提示:《赤壁赋》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历史上
曹操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陈子昂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慨叹,但他并不悲观无为而是始终怀有一腔报国之心,曾冒死上书,坦陈利弊,曾两度出塞,为国立功。
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他“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但他却留下了无数华章,且心系人民,是“百姓的朋友”(林语堂)。
下面,同学们先默读熟悉一下,下面大家齐读,体会一下这千古一痛。
找出两句你喜欢的积累一下。
过渡:这此古代名人都有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透过这些的诗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这个悲该如何理解呢?齐读第三段
本段的四字短语:放浪形骸、快然自足、情随事迁
按提示试着背诵
夫……。或……晤言……;或……放浪……。虽……静躁……,当其……快然,曾……;及其……感慨……。向之……兴怀;况……。古人云……。痛!
活动三:读中思
思考问题:
(1)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己之“痛”吗? 从这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2)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思路:古人——( ) ——后人——兰亭集的成因
(3)作者的悲夫是悲观吗?怎样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能等同视之。他领悟到了生与死的矛盾。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背诵提示:每览……若合一契,未尝……不能……。固知……,……。后……,……悲乎!故列叙……,录……。虽……,所以兴怀,……。后之览者……
朗读指导: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小结: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一起感悟了乐痛悲的情绪变化,下面大家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活动三:课堂评价
1、按照大屏幕的提示自己背诵课文
2、一对一地互相检查背诵
3、指名学生在班内背诵。
作业布置:
1、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兰亭诗》其一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 ”。 诗中“俯瞰绿水滨”对应《序》中“ ”“ ”。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仰观宇宙之大” “天朗气清” “俯查品类之盛” “清流激湍”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2、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2、课下继续背诵。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乐
痛 人生短暂。
悲”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齐):“痛”。(板书:痛)
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
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记下来:“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生4:作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生4摇头)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5: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师:很准确。
师:这一句还有一个关联词语——“况”,“况”是承接前面哪一个关联词的?这两个关联词带起的两句话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6:“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回答的最好评价。
师: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师:能吃透课文注解来回答,很好!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
生(齐):人生苦短!(板书:苦)
师: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
(生8朗读第三段)
师:“岂不痛哉!”这一句你再读一遍。
(生8读)
师:“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生8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齐读)
师: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生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
(生分组齐读)
师:刚刚我们比较过的,读这些哀伤的文字,音调不宜高亢,语速不妨放慢。第三组刚才读得最为动情,第一组次之。
师: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
小编推荐更多
篇3:兰亭集序全文朗读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旧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禊”也是一种祭礼,意思是浴,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这一天人们聚集水边举行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来到会稽(今绍兴)之兰亭。他们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样的圆满美丽,活泼自在,生生不息。名士们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莫不怡然快适。
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盛有酒的觞(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做不出者罚酒三杯。正是这样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绝佳的图景: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之侧,流觞饮酒,好不快哉!
因为这样特别的形式而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
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然意兴不减,沉浸在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也不知是谁提议,把当日所作的37首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名曰《兰亭集》。然这样一部佳好诗集,又怎能不写一篇序文呢?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触景生情,联想起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故而此序不独文笔优美委婉感人,而且书法超逸绝麈,两者可谓珠联壁合,相交辉映,成为千古绝唱。
篇4:《兰亭集序》朗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篇5:三字经有声朗读全文
三字经有声朗读全文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赏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璞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哪些事合乎道义,应当去做;哪些事不合乎道德规范,不应该做。
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其子赵括,博览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但是赵括在成为统帅之前,并没有实战履历。秦国君臣用反间计使得赵王派赵括换下廉颇。长平大战中,赵括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若是赵奢能够把赵括放到军伍中实战磨砺一番,打拼几年,让赵括碰碰壁,吃上几次败仗,那么赵括即便在长平吃了败仗,也未必就会输得那么惨,至少不会被秦军诱出营垒,分割包围,以至输到让赵国伤筋动骨的地步,他自家也不会落到身死名裂的下场。赵奢已经知道赵括的毛病所在,就是轻看兵事,但是却没有什么有力之举措让儿子有机会及早改正。如此之不作为,岂不是教子无方之过?
故事:《幼鹰的训练》
一只幼鹰出生后,享受不了几天舒服的日子,母亲就要对他进行残酷的'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飞翔训练。当幼鹰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飞翔后,母鹰才把口中的食物喂给他,直到幼鹰能够独自飞翔。第二步是胆识训练。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他们摔下去。有的幼鹰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勇于飞翔,就不会被摔死而活下来;有的幼鹰因胆怯,拒绝飞翔而被母亲活活摔死。这种训练很残酷,母亲尽管心痛,但绝不会因为有的幼鹰被摔死而停止对其他幼鹰的训练。因为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会因为很难捕捉到食物而被饿死。第三步是血腥训练。母鹰将幼鹰那正在生长的翅膀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将他们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的幼鹰无法忍受剧痛而坠落死亡。原来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受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就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死而重生一样,会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只有经受住了这种“魔鬼”训练,幼鹰长大后才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故事:《和氏璧》
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璞玉,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玉的石头。他将这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看它和普通石头没什么两样,便叫玉匠进行鉴别。那玉匠看了之后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璞玉去献给武王。武王同厉王一样认为卞和欺君,让人砍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想去献玉,可是他双足俱废,再也无法行走了,只好把璞玉抱在怀里,爬到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从眼角溢出来的竟是一滴滴鲜血。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他痛苦的原因,对他说:“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断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啊?”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砍断了双脚而悲伤,我所痛心的是珍贵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文王下令让玉匠凿开璞玉。果然,里面是一块精美的玉!玉匠经过精心制作,将其制成了一块圆形玉璧。文王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纪念卞和的忠贞。
篇6:兰亭集序名家朗读
兰亭集序名家朗读
《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篇7:兰亭集序朗读节奏
兰亭集序朗读节奏
《兰亭集》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篇8:兰亭集序朗读原文
兰亭集序朗读原文
《兰亭集序》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有声朗读】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全文朗读
2.母爱有声作文
3.兰亭集序 朗诵
4.兰亭集序教案
5.兰亭集序赏析
7.《兰亭集序》鉴赏
8.兰亭集序公开课
9.兰亭集序翻译
10.兰亭集序浅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