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鉴赏
“是梨子不是李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兰亭集序》鉴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兰亭集序》鉴赏,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兰亭集序》鉴赏
熊江平
【作者介绍】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九年:公元353年。岁在癸丑: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会稽: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修禊: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禊: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指谢安等32位名士。少长: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毕:全部。咸:都。○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激湍:急流成漩涡的水。映带: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再描写集会地景物之胜。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流觞:古人一种饮酒取乐的方式,即把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酒而饮并赋诗。觞: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用以流杯。列坐其次: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次:处所,这里指水边。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咏诗。幽情:深藏的感情。○再写流觞饮酒赋诗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这一天呀。惠风:柔和的风,春风。和畅:温和舒畅。品类:指万物。所以:用来。游目:纵目游观。骋怀:舒展胸怀。足以:完全可以。极视听之娱: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极:穷尽。娱:快乐。信:实在。○再写集会之日有良辰美景之乐。
第一段,叙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流觞饮酒赋诗、欣赏良辰美景的乐趣。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引起议论的助词。相与:相互交往。俯仰: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一世:一生。这两句说,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借“俯仰一世”引起议论。 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或:有的人。诸:之于。晤:面对面。○一种人舍躁趋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因:凭借。寄:寄托(情怀)。所托:所寄托者,指所爱好的事物,如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拘束。放浪:不受拘束。形骸:身体。 ○一种人舍静趋躁。 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céng)不知老之将至。 趣:同“趋”。趣舍:取舍。万殊:种种不同。静:指性格安静,即上文“晤言一室之内”。躁:指性格躁动,即上文“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暂得于已:对于自己暂时得到的。快然:高兴的样子。曾:竟。 ○两种人都有“欣于所遇”之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所往,指所向往、爱好的事物。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系之矣: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系:继续,接着。○两种人都有“情随事迁”之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从前。陈迹:旧迹。犹:尚且。以之兴怀: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修短:指寿命长短。随化:听凭造化。化:造化,指天。古人相信人寿长短是由天决定的。终期于尽:最终期限归于完结,即最终必死。○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人:指庄子。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一件大事。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引古人语承上启下,提出死生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dào),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古人。兴感之由:(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契:符契,古代一种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临文:面对着文章。嗟悼:感叹悲伤。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从心里理解它。喻:明白,理解。 ○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兴感之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固:本来。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样。一:作动词用,看作一样。虚诞:虚妄的话。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齐:作动词用,看作相等。彭: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活了八百岁。殇:幼年死去的人,短命。妄作:胡编乱造。“一死生”和“齐彭殇”都是庄子的观点。 ○但不同意庄子的生死观。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的兴感),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昔人(的兴感一样,不能喻之于怀),可悲啊!由:通“犹”,像,如同。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列序时人: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人。列:排列,一个一个地。录其所述:记录他们所作的诗。虽世殊事异: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所以兴怀:产生感慨的原因。其致一也:人们的情趣是相同的。览者:读者。斯文:这篇文章,指本文。○说明作序的原由:既然“兴感”古今相同,所以“录其所述”,供后人研读。
第二段,抒发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批判“一死生” “齐彭殇”的虚妄,说明作序的原由。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可以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快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同,但他们都高兴于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己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面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天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况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简析】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接着通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曾
曾,作时间副词用,读céng,当“曾经”讲,与现代汉语相同。如自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作语气副词用,也读céng,当“竟然、简直”讲,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如《苟子·荣辱:“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曾,前加否定副词“不、未”时,表示事情从未发生,可译为“从来没有”。如《史记·循吏传》: “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曾,后带否定副词“不、未“时,则是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不、简直不”。如本文:“陕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读zēng,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曾祖是祖父的父亲,曾孙是孙子的子女。
畅
畅,本义是“畅通、没有阻障”,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引申为“通晓”,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再引申为“舒畅”,如本文:“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再引申为“尽情、充分”,如本文:“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畅,还有“旺盛”的意思,如《论衡·效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
次
次,是“次一等”的意思,如《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引申为“次序”,如《赤壁之战》:“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为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以次,就是按次序。再引申为“接连,靠近”,如杜甫《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次,还有“停留”的意思,如《楚辞·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引申为,“途中临时留宿的地方”。如《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所,就是途中临时住所。再引申为“旁边”,如本文:“列坐其次”。
篇2: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鉴赏
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首先,从整体到局部。《兰亭序》的整体章法布局获得了极大成功,整篇前四行的行距比较大,为了纠正开篇有些拥挤的不足,王羲之拉大了行距,但仅仅是这四行,为了制造行书布局生动效果,将“崇山”二字拿到行外书写,体现了大师敏捷思维的革新创举之笔。《兰亭序》的全部二十八行所形成的倾斜线,都是自左至右有5度的倾斜,王羲之移植运用精湛绝妙,天衣无缝,避免了常人易犯的呆板之气,使之具活气和鲜灵之神韵。
至于局部,其第一行里的“癸丑”二字显然显得拥挤,明显是二字只占用了正常一个字的空间,把它们进行特殊处理安排在一起,实际上有更加强调的意味,使其更加引人注目。第一行末尾的“会”字,显然又有硬挤上去的意味。第一个“会”字,按说可以写到第二行里,但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看到第三个字仍然是“会”字,为了避免重复字的出现而将其挤了上去,此一举对于整体完美章法的贡献意义巨大。
其次,从文境到书境。王羲之写字总是要寻找一个审美对象,在《兰亭序》里,这324个“之”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王羲之在这篇序里,一开始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当然这个有限的人生是充满了价值、充满了意义的,这就是一种人生感。
作者在以轻松的语言描绘过景色之后,语气渐转深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此后话锋再转:“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此句是该文后半段的点睛之笔,再往后的文字则是此句的展开。《兰亭序》通篇的中心思想是以一贯之的,前文状物,后文抒怀,互为铺垫,互为补充,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启迪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热爱美好的生活,保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兰亭序》意境的高远深奥之所在。
篇3: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篇4:兰亭集序原文鉴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鉴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篇5: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
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兰亭集序》鉴赏】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 朗诵
2.兰亭集序教案
3.兰亭集序赏析
5.兰亭集序公开课
6.兰亭集序翻译
7.兰亭集序浅析
8.兰亭集序说课稿
10.《兰亭集序》书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