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
“把酒言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兰亭集序公开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兰亭集序公开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兰亭集序 公开课
兰亭集序 公开课
备课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心连广宇” 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问题。《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参见配套《教学设计》和相关参考书),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苏州市的一堂公开课上,对《兰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读和思路设计教学,感觉课堂对“悲”字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也更易于学生把握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第五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元朝赵孟頫摹本
二、自读质疑。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赏析暮春宴游“乐”。
师: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选择几句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写了怎样的优美环境。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逶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师:作者在第一小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师: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师:反复吟诵“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乐极而“痛”因死生。
师: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明确: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师: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五、深深“悲”叹为哪桩?
师: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师: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确:第三段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师: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喻之于怀”。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就悲伤感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师:解析“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同样悲伤感叹,且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和古人都这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是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师: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师: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师:那么,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有。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可以看出。
师: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明确:PPT出示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师:有人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师:齐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师:诵读简析“故列叙时人……有感于斯文”,明确写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师: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羲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篇2:兰亭集序公开课
兰亭集序公开课
教学目的
1、理清课文线索,揣摩作者的感情变化,了解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诗句中的“王谢”指谁?(引出作者,请学生简介王羲之,同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如果能够结合温州历史,引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五马街,墨池坊,引入谢灵运的故事,谢池巷,康乐坊等,可能情趣盎然可惜,外地教师难免不太了解温州历史出示PPT,以介绍《兰亭序》书法,其实课本上就有插图问学生如何评价《兰亭序》的书法艺术,太难了所以,竟至于一学生起立回答:“写得真好,字写得有的大,有的小”】
【记得上个月到了镇江焦山公园,看到了梦寐欲见的《瘗鹤铭》残石,如朋友所言,以“朝拜的心情”,细细瞻仰可是,身边竟发生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一女导游带着四位年轻游客,指着墙上的残石对他们娓娓道来,“关于《瘗鹤铭》的作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是东晋的王羲之”一游客插话,“王羲之是谁?”导游微笑着耐心介绍……不意他竟如被骗般,大叫:“王羲之的字有什么好看?这几个字难看死了一定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导游窘然,无言苦笑我望着这些游客,心想,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明天也将会在《瘗鹤铭》前出丑!】
【二十一中学的蔡舒雯老师,书法功夫颇好,在上《兰亭序》时,在黑板上挂出了自己的临摹作品,令学生佩服之至】
【某学生起立说:“《兰亭序》中的“之”字,变化很丰富,写得很好”梁老师即表扬他观察仔细其实,郭沫若先生曾专就《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的丰富变化,写过文章我还曾将这篇文章抄下来,夹在《兰亭序》字帖之中】
二、读课文
1、关注字词读音
2、提问: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可)乐 (可)痛 (可)悲
【三个词,概括全文但是,对于古文,还是应该先解决语言障碍,如英语课,再深入分析应该先建立“感性认识”,再进入“理性认识”应该反复品读】
3、作者缘何乐?
明确:
时间(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
事件(修禊事)
补充: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如引用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则好】
再读第一段:朗读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引入汤显祖《牡丹亭》“赏心乐事”,22中学校园里的“流觞园”,好】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语言的优美之处,应指导学生反复品味
【一女生朗读第一段,抑扬顿挫,停顿准确,极好!可见教师平时之功】
品味角度:
①骈散结合②生命力极强的词语
4、“四美具”,乃人生乐事,第二段“痛”缘何袭来?
①文章的'第二段写了哪两种人?【为什么肯定是“两种人”?为什么不能是“两种情绪”?】
②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③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
①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③有两个感慨: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生命短暂);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无常)
【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应该再次引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前呼后应,则妙哉】
(再读课文)
5、“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人共有的,联系所学,说说有哪些“乐极生悲”例子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
【此部分很好,可惜未用PPT如一带而过】
6、怎样理解“一死生,齐彭殇”?(背景)作者的人生观如何?(此“悲”可否理解为悲观)
【此部分甚难,教师近乎强制灌输矣;估计学生尚未明白其实,我也未明白:“一死生”,何等旷达超脱?“齐彭殇”何等逍遥无涯?何至于“虚诞”?何至于“妄作”?杜甫《醉时歌》:“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有文章指出,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不过,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友好相聚,感受到人生乐趣,但“盛事不常”,生命有限,不胜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联系生与死的问题发表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对“一死生”、“齐彭殇”观点开展了批判,认为是“虚诞”和“妄作”,从文章看这是符合逻辑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要把这些道理与高中学生说清楚,谈何容易?记得当初我上课时,就一带而过了,绝无大碍】
课后反思:
上完课,感觉我搭建了一个房子,架子有了,但是没有温暖的火炉,也没有可口的饭菜,屋子里空落落的,学生得到了什么,可想而知光想着仰望星空却忘了脚踏大地
【此乃带领学生看清了文章的结构与大意,而未能让他们深入体味美妙的文字语言后者最重要,却最见教师功力】
第一:我有一个偏见:开文言文公开课,对字词过多的涉及,总是有枯燥乏味的嫌疑,但是今天谷老师、傅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对于16前的文章,又加上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王羲之的文词艰涩难懂,思想沧桑斑驳,很难理解,这样的文言文就要“文不离言,言不离文”,【或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词语法是一定要涉及的,读懂文章就证明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人文性、艺术性、工具性的侧重,要视文而定,这篇文章的语言一定要细嚼慢咽,深入品读比如: “临”文嗟悼的“临”本义“靠近水”,可引申为“对着”“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和“所以兴怀”中的“所以”,前者解释为“用来,借以”后者为“…的原因”
第二,教师的古文底子一定要扎实,修养要广泛,最近我对于文字学越来越感兴趣,想想汉字构造真是“善解人意”,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第三,阅读能力和板书还有待提高
【由于只安排一课时,所以显得很急,从学生看来,大概只能是“浮光掠影”】
【学习古文,首先要注意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如“临问嗟悼”的“临”字,可查《说文解字》,乃“监”也,从人,从目,从皿,人看皿中水,如照镜子也鲁迅之《藤野先生》中有“油光可鉴”,“鉴”,镜也;绍兴有“鉴湖女侠”秋瑾女士,“鉴湖”又作“镜湖”】
【傅明乔老师提出:“山阴”,应注意古代地理之“阴阳”;“所以”,有不同意义;很有道理】
【如今教师很少讲古代汉语语法,是为缺陷如:“一死生”,“一”形容词,带了宾语“死生”,翻译时,将“宾语”提前至“一”前,作意动用法,加“认为”,成为“认为死生是一样的”】
【教师备课,最为根本者,认真品读】
【必须注意词语对比学习:如,两个“修”字,两个“会”字即使表达感慨意思的词就有许多,如:感慨,兴怀,兴感,嗟悼,兴怀,感于斯文
篇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
1、重点实词
2、虚词
3、句式
4、翻译
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四、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 (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五、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篇4: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学科指导意见》指出:《兰亭集序》的教学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文章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教学应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挖掘内涵,以文章那个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掌握 “修、致”等实词,“之、其”等虚词,以及其他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梳理过程中,使学生理解王羲之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猜这是谁的书法作品?王羲之?不,是我的学生于菁同学临摹的。
她在到大学去之前,临摹了《兰亭集序》赠送给我,我问她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她笑着对我说,因为这篇文章里有你我都懂得的深刻的真意。那么,这真意究竟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去品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重点解决字词理解,初步把握文意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项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
修: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之:仰观宇宙之大 不知老之将至 句读之不知 及其所之既倦
其:列坐其次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吾其还也
小结:积累陌生义项,根据语境猜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
小结:根据在句中所做的成分,根据对称结构,利用提示词,择优录取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死生亦大矣
小结:根据各类句型特点,根据句意判断
2、歌词是用来唱的,文章是用来读的。我想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分别由课代表、文娱委员、学习委员来朗读。其他同学在享受的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一要注意他们的停顿、读音是否正确;二要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词语。(读后)给些掌声!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以后,老师不禁心痒,于是想给同学背诵一遍课文。请注意停顿和读音与我们同学的朗读有何不同。(背之前)也给些掌声!
三、研读课文,分析情感
本来听一遍的,现在又让你们赚了一遍是吧?不知是否找出了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请全体同学大声回答!
乐——痛——悲
1、分析第一段
“信可乐也”,是说有值得他乐的`东西,他并不是“没事偷着乐”, 那么他乐什么呢?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才两遍呢。女同学朗读男同学寻找:
明确: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良辰美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乐事
概括:《牡丹亭》里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2、分析第二段
王羲之乐着乐着,就痛从中来,不知他痛什么?
男同学(女同学可自愿支援)朗读,女同学找。
朗读并找出能表现“痛”的问句并揣摩。
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
那朗朗的书声、谆谆的教导、殷殷的笑容好象还在眼前、耳边,但是,在李惠利中学的三年读书生活挥手之间就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可掌握,面对死亡
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试赏析对联:
卧龙岗上,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谋鼎足三分之壮图;
西子湖畔,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成梅妻鹤子之美谈。
欣与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卷,感慨系之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快乐不常
3、分析第三段
王羲之不仅痛,还要悲,却不知“痛”与“悲”之间是否可以画上等号,且看他“悲”什么?
集体朗读,一起找。
提示:前两个关键词都在段末,这次关键词是在段中,那么要看上文还是下文呢?下文有个“故”,就是“所以”,因此要看上文。
关键句:后之视今,应犹今之视昔。
古人伤感于人生短暂,那么作为今人的王羲之呢?
王羲之还推想后人难以逃脱人生短暂的伤感,于是大叹,多么可悲啊,可见悲的不再是自己,而是古人、今人和后人的总和,那就是人类。这是一种伟大的悲悯情怀啊!
四、课外延伸,积极探究
1、感叹人生的短暂
正像王羲之所说的那样,人类对人生短暂这一严峻残酷的现实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于是乎发出了很多类似的感叹,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包括读本里,你记得有哪些文句吗?
需要温馨提示吗?
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课外延伸:
刘彻《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
2、超越人生的短暂
然而我们发现人类并没有沉溺在人生短暂的悲哀中难以自拔,而是千方百计地超越这种短暂,在文中王羲之又是如何来超越这种短暂的?
你觉得要超越这种短暂,最主要的是什么?请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谈谈你的认识。
课内:
忧患意识
创造价值
课外:
志向: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于是山脉耸起。人说:我要生活,于是洪水退去,河流优美地流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毅力: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主观努力: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泰戈尔《流萤集》
蜘蛛定律。
从小事做起: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初陆贾
陈藩(东汉)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对陈藩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填空(视时间而定)
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增加人生的厚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人生。
是用三年的时间换来一辈子的幸福,还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忏悔这三年)?
——要珍惜现在的光阴。
文嘉的《今日歌》
五、结束并布置作业
1、介绍学生于菁的情况
于菁同学以三限生的身份进入我们学校,进入学校第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考入北京的重点大学。她学习《兰亭集序》的时候,读懂了其中的真谛,那就是人生应该有忧患意识,应该有目标,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努力!于是三年来,她“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三年后三限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成了奉化市文科状元。
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有她十年学习书法的心血,更有她对《兰亭集序》的深刻理解,她希望以此与我共勉,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兰亭集序》,我希望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2、集体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灵去感受王羲之的乐痛悲,感受他那伟大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3、布置作业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你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写一则300字左右的随笔。
最后,我想告诉同学们,和你们的合作非常愉快,非常感谢在座的每一同学!
六、教学反思
本人以本教案为蓝本,参加了宁波市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但课后思索,倍感课堂处理还不够理想,未能完全如愿,尤其是在学生预习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现小结如下:
本教案以学生的书法作品作为切入口,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的榜样的事情来营造情境,又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结尾时结合文章主题,解决悬念,同时实现首尾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主体部分的教学分学生朗读、教师背诵(教师背诵流畅、有感情,是课堂亮点之一)、落实关键虚实词、结合情感变化过程分析内涵、引申并分析主题等环节,并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在落实基础上,做到了“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文章的难点是王羲之“悲”“痛”内涵的把握,通过学生细读文本、教师指点、课外引申等方法,力求解决这一难点,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上 探究如何超越短暂的人生,从而使课堂内容更有深度。
《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典雅、蕴藉的文言文,对高中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读懂,需要学生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预习,否则课堂上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
本教案内容比较多,需要老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取舍,灵活处理,否则容易造成时间仓促,课堂处理浮浅。
本教案未能较好地体现以读为本的文言教学思想。
篇5:《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
1、重点实词
2、虚词
3、句式
4、翻译
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四、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 (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五、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二)研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
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设计】
乐 集会盛况 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 人生感慨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篇6:《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薛业忠
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华,确实应该说很精当。
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我很高兴,说:“那么我的学生能不能也学老师的样拟副对联呢?”有的同学开始摩拳擦掌,有的同学却说不知怎么拟。我于是在黑板上为大家讲解“对联创作四原则”: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通过这一分析,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拟对联了。剩下的时间就看同学们的了。就见我的学生一个个潜心地读文,潜心地思考,在作业本上勾勾划划。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见每个同学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两行清晰的字迹。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下面是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将自己的大作展示出来,有的还写了两副,不简单!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同学们展示完,我的点评也展示完。还剩下三分钟,全班同学齐背文章,这节课完成了。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有个好的评价,我欣慰地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下面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
高一(16)班学生作品:
览昔人之佳作,临文嗟悼;感斯文之所述,世殊事异。
──李光明
妙趣横生山和水;触景生情乐与悲。
──程莉莉
品山林趣味;叹人生喜悲。
──程莉莉
天朗气清,仰观宇宙之大;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盛。
──魏本雪
喝美酒,作美诗,留于后人;谈抱负,叹人生,传为佳话。
──姜军
把酒畅情怀,观世间之美景;幽室谈抱负,悟人生之悲欢。
──何远齐
群贤毕至,流觞吟咏兰亭华章;少长咸集,临文嗟悼人生哲理。
──汪立东
兰亭集会赏美景;幽室畅谈悟哲理。
──李运
兰亭之下成华章,流传百世;曲水之上叹忧怀,咏唱千秋。
──张金倩
群贤毕至成佳作;少长咸集悟人生。
──张金倩
群贤毕至修禊事;少长咸集叙幽情。
──曾凡涛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畅人生乐事,乐也;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悟死生哲理,悲乎?
──吴伟
观兰亭风貌,畅叙幽情;品人生百态,感慨万千。
──顾春
群贤毕至吟诗赋;少长咸集赏文章。
──程守军
永和癸丑之暮春,山阴兰亭聚群贤;峻岭修竹映清流,一觞一咏叙幽情。
──余龙丽
千古华章英名留;兰亭佳作世代传。
──沙先丽
高一(19)班学生作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赏兰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叙幽情。
──薛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关雪勤
癸丑年,会稽山阴修禊事,其乐无穷;
暮春初,兰亭美景叙幽情,感慨万千。
──张建
流觞曲水叙幽情;兰亭群贤孕佳作。
──闵兴国
惠风和畅,畅叙幽情;情随事迁,感悟人生。
──田永昆
群贤毕至于兰亭,修禊事;少长咸集至峻岭,畅幽情。
──王敬龙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少长咸集,茂林修竹,几俯几仰,感悟人生。
──何方
依山傍水叙幽情;乐尽悲来叹人生。
──陈远光
一觞一咏,叙幽情,乐在其景中;几俯几仰,叹人生,奈人生几何。
──李新师
天朗气清群贤至,可乐也;惠风和畅悟人生,岂悲哉。
──史登娟
英才聚兰亭,畅叙幽情;群贤咏华章,世代永存。
──薛浩
流觞曲水,三月三,群贤集聚会稽山,饮酒作赋齐欢颜;
崇山峻岭,情中情,少长列坐清流边,谈古论今共悲叹。
──冯波,罗运宝
三月三,兰亭会,群贤至,畅幽情;
是日也,天朗明,惠风畅,信可乐。
──李文君
会稽山上,相聚兰亭,修禊事;清流水边,共赏华章,品人生。
──张茜茜
天朗气清兰亭集会咏华章;惠风和畅幽室畅谈悟人生。
──焦中杰
仰观宇宙之大,物华天宝;俯察品类之盛,人杰地灵。
──薛业静
群贤毕至,观兰亭幽雅美景;少长咸集,论人生起伏跌宕。
──尹蕊
今日读兰亭华章;明朝立人生目标。
──朱荣华
一觞一咏,畅叙兰亭幽情;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
──高统亭
观兰亭之崇山峻岭清流急湍;叹人生之俯仰一世趣舍万殊。
──盛玉平
群贤广聚山阴,饮酒作赋成华章;少长皆至兰亭,谈古论今悟人生。
──何理
乐游崇山峻岭幽情甚款;忧思情随事迁感慨万千。
──谢连庆
交上来的学生对联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这里要说明一下。由于大多数同学是初次拟对联,不尽人如意之处肯定很多,但我对学生说只要能做到四原则中的1、3、4就行了,至于平仄可不作要求。所以上面的学生作品只能视作宽对,平仄的要求难以达到。当然,我也很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本身就说明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
篇7:兰亭集序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
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 (动词,做、举行)
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 (一致)
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本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教师明确: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
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
(3)、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
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 (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尽享) 之:的
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兰亭集序公开课】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 朗诵
2.兰亭集序教案
3.兰亭集序赏析
5.《兰亭集序》鉴赏
6.兰亭集序翻译
7.兰亭集序浅析
8.兰亭集序说课稿
10.《兰亭集序》书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