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Tracy姗姗来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1 概述 1985 年,Smith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首次将EcoR I 内切酶的部分基因片段与丝状噬菌体pⅢ基因融合,使外源基因编码的`多肽呈现在噬菌体的表面,从而建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1].1988 年Scott 等成功将含有随机序列的丝状噬菌体融合蛋白pⅢ呈现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创建了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2].1990年Mc Caferty等在首次将抗体片段基因(如ScFv或Fab基因)片段呈现于噬菌体表面,为制备人源性单抗提供了有效手段,开创了一条简便、快速的基因工程抗体生成思路,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单克隆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作 者:李娜 LI Na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刊 名:甘肃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GANSU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年,卷(期): 39(2) 分类号:Q782.3 关键词:篇2: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肽
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肽
目的.从随机肽库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性多肽.方法以人AChE作为靶标,应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筛选,经过3轮筛选,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抑酶活性测定.结果筛选得到6个能与人AChE较强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有4个克隆可以抑制AChE的酶活性,其保守序列为W(S/P)HY.结论通过噬菌体肽库技术能够筛选到抑制人AChE活性的多肽,为进一步研究AChE的多肽抑制剂奠定了基础.
作 者:张兴梅 石玉生 王春霞 ZHANG Xing-mei SHI Yu-sheng WANG Chun-xia 作者单位:张兴梅,ZHANG Xing-mei(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15)石玉生,SHI Yu-sheng(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广东,广州,510515)
王春霞,WANG Chun-xia(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515)
刊 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6(7) 分类号:Q556 关键词:乙酰胆碱酯酶 噬菌体 肽库 抑制剂篇3: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模拟抗原表位
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模拟抗原表位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筛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模拟抗原表位.方法:用IBV阳性血清纯化IgG作为靶标,对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进行筛选,通过ELISA和竞争抑制ELISA鉴定筛选克隆的结合特性,并对阳性克隆提取ss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轮生物淘洗后,目标噬菌体得到125倍富集.随机挑选50个克隆进行ELISA和竞争抑制ELISA,其中有12个噬菌体克隆可以与IBV阳性血清高特异性结合.测序分析发现,这12个克隆带有2种氨基酸序列,即KSPKHSSSALHF和SFFQLNLHRPTS,且未发现这2种序列与GenBank中巳发表的IBV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结论:结果提示,这2个肽可能是IBV抗原的模拟表位.
作 者:安烨 王宏俊 张培君 AN Ye WANG Hong-jun ZHANG Pei-jun 作者单位:安烨,AN Ye(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097;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37)王宏俊,张培君,WANG Hong-jun,ZHANG Pei-jun(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097)
刊 名:生物技术通讯 ISTIC英文刊名: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年,卷(期): 18(6) 分类号:Q789 R392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噬菌体展示肽库 抗原表位篇4: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也不断在创新,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将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篇5: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篇6: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
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篇7: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所谓的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个点代表一种分子探针),并与标记的样品杂交或反应,通过自动化仪器检测杂交或反应信号的强度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
在检测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细菌、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将许多代表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张芯片。
通过反转录可检测标本中的有无病原体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情况,以判断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进程、宿主的反应。
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数肿瘤中均发生突变,因此其是重要的肿瘤诊断靶基因。
Nam等人将硅基质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样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
3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技术尤其重要。
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
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
Van Helden等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则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
另外,用于人胰岛素检测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体、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和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
篇8: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当前有关分子蛋白质组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甚至是互相矛盾。
一些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却无法在当前以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体现出来。
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术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复性以及使用当前设备对每个峰值蛋白确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实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是否恰当,某个蛋白组模式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还是炎症反应,或是代谢紊乱等无法定论;另一方面是不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标本处理过程的差异无法探究。
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SELDI-TOF-MS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革命性作用。
篇9: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趋势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如应用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一次性试验卡,可较好地解决PCR污染问题。
除PCR以外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如连接酶反应(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QB复制酶扩增系统等技术也将由科研进入临床。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卫生部颁发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对PCR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解决PCR交叉污染问题,从标本制备到检测的全封闭系统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已在国内逐步普及。
结语: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证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两门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
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结合运用,将会为医学与生物学带来许多好处,并且可以相互发展,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莲芬.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6)
[2]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医学. 2011(06)
[4] 宫春勇. 浅谈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S1)
[5]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6] 刘华. 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 2004(12)
【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及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