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WINSL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博物馆;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尚?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在《物体系》一书中提到:“科技演进和物的结构变化实为一体……物品最具体的一面便是科技。”[1]具体到以展品作载体的博物馆来讲,信息科技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为其提出一个全新的认识基础,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境界,这其中尤以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重。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就是新的科学技术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能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能够进行交流。当今,新媒体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唾手可及,如数字报刊、手机短信、公交电视、网络、触摸媒体、微博等。具体到博物馆行业,新媒体表现为视频、投影、互动体验、数字展品、语音服务、虚拟技术、二维码、物联网等多种媒体技术,它们利用科技手段并配以多种呈现方式,为观众打造更具感染力、互动性更强的参观体验,开辟了观众参与的新天地。
本文试图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下,讨论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得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一、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
1. 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需求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永久机构。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传播和展览。”博物馆在研究、搜集、保存、整理文物的同时,还具有传播文化、宣传教育等功能。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博物馆的中介性,这种形式的中介性在于它的公共特征――即强调交往、建立同感等。博物馆文化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博物馆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中介性在现今社会认识论层面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让文化传播有了全新的概念,即用信息传播文化,用数字化承担博物馆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中介性。
古老而厚重的文化与新型科学技术的整合,是当前时代的必然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凸现和推动着博物馆文化公益性、公共性、公众性的实现,即推动或带动博物馆文化核心价值在最大范围内的实现。这样的全新传播方式不仅会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创造种种可能,还会给公众带来博物馆文化的全新体验。
2.视觉文化的导向作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提到:“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对未来,而不是后视镜般的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3]而对于博物馆,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社会文化转向的思潮一直在解构着旧有的学说,这使得博物馆学期待着脱离总体化预设的局限,并趋向于成为一种跨学科场域的学术活动,使自己除自身外还包括自身所涉及到的其他学域。这种视觉文化与博物馆学跨学科间的交集,就包括信息及数字多媒体方向的中和――即博物馆的数字化。
上个世纪初,图像或是影像技术的推广,宣告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复制技术与所复制品的定位,并最终演化成对语言观念发起的挑战。海德格尔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4]。就像语言叙事代替了传统的主客二分认识论一样,视觉叙事代替了语言叙事,成为这个时代认识、理解知识,进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从语言中心到图像中心的转变,起初是老照片或摄影作品的展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最终演进为数字展示技术。如果说以往展品配文字注释或者专人讲解的展陈方式可以算作语言文化的话,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数字展示技术亦可算作一种视觉文化。博物馆以数字陈列、数字影像这样一种技术手段,以及一种既在场又不在场的全新的与参观者的交往方式来展示文物、解释背景、感悟事件、传递信息,甚至呈现隐而不显的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二、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
1. 展览形式的多样性
特定的时代特征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被建构的知识。当我们讨论展览的策划和展品的选定时,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博物馆在拣选知识以及呈现观念、形象时,都要经过某一个权利系统的运作,而这样的权利即是来自于博物馆界与其所处社会和人民的能力。”[5]这种选择总是处在一种既定的认知前提下,而也正是这种限制,使得现在的博物馆展览形式以及手段相对单一。这种以往的经验模式,我们可以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关于文化凝固的论述:“现代文化中所固有的可能性都已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反面可能性和反题亦已被发掘和加以接受,从今往后改变前提变得越来越难以想象……在文化这样一种如此活跃和负载的领域中也会感到凝固化的存在。”[6] 但是知识并非是亘古不变的',这种既定模式在提倡多元化差异性的思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日生变数,并冲破以往认知中的种种固有可能性。
可以这么说,这种展览形式多样性的表现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这一点,新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作为各个博物馆展览的辅助形式或主流形式之一而出现。新媒体使用视频、投影、互动体验、语音服务等多媒体技术,构建了更为丰富的博物馆知识体系。新媒体技术可以配合传统实物的展陈形式,以智能手机为平台,以二维码技术为辅助,使观众获得在传统实物配以说明文字的形式中所无法完全呈现的关于展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等海量信息,甚至还可以与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其他文物进行比较,使不同专业、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能够真正读懂展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二维码导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已逐渐全面推广,不只应用于“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在专题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展出期间,二维码总扫码数量就已超过41万次,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梵高的《柏树》有1.7万余人进行了扫描。
当然,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也可以脱离传统的实物展厅,设立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展厅。经过数字采集、数字建模并运用虚拟现实、三维投影等技术,向观众展示出来的展品更具有感染力。同时观众也可以与文化、文物互动体验,大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从而抹平参观时的距离感。同时,数字展厅还有助于文物的安全保护,数字化、虚拟化的展品省去了每一次布展、撤展时不可避免的因搬运、摆放等操作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从博物馆的宣教职能出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的开放性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传统博物馆入馆参观的形式受到场地、空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需求的。新媒体技术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并以数字化的方式传播。这种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展品并了解其详细信息的传播形式,包括数字博物馆、博物馆微博、网络杂志、手机APP、博物馆网站等各种传播渠道,已经为诸多博物馆所应用,这种方式使得在场或不在场的参观者都对博物馆产生了亲近感,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距离。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使得展品的展示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为博物馆展览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
2.博物馆传统结构的转向及再现式的展示
最早的博物馆建于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在自己的都城――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起初的博物馆是以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航海事业的兴起,随着启蒙运动后知识地位的转变,随着文物分类、文物保护等技术的出现,博物馆逐渐转向以藏品展示为中心。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观赏文物并阅读其文字说明成为当时主流的展陈形式,而这种形式在现今仍占主流。
这种展陈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参观者对展品进行建构的过程的特定再现途径。这种再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是主体(参观者)对面前客体(展品)进行想象思考或直观认知的过程,客体是被主体所认识、被再现的东西,而主体则是客体的载体。这一点在博物馆从征服者聚敛战利品的场所转化为以展品、藏品为中心,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发生了转变,主客体形态从之前的征服性模式转变为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形式也被局限在一种相互被动的体系中。直到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将公益性定为它的首要职责。这种公益性概念正是随着科技的演变以及人们全新的文化意识的转变而提出的,这种改变试图用技术的手段去找到在博物馆范畴中主客体再现关系的一种平衡点。
三、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尺度”
数字技术发展以及虚拟化的到来使得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再现与现实辩解的模糊化,以及符号与其所指涉的真实的无差别化,而导致了现实意义的失真、历史厚度的削弱、艺术品世俗化、博物馆文化价值的消解等现象的出现。但是,新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失。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任、《连线》杂志资深专栏作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变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但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止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7]当然,尼葛洛庞帝把重点放在了转变上,这也正说明了这一新的转变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让观众用一种易于接受、“乐于把玩”的方式去参观并了解博物馆诸多文化资源固然是好,但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尺度。当我们做数字展示或者新媒体传播时,如果不重视博物馆资源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底蕴的话,往往会步入折中主义的误区――做什么都行,只要顺应公众娱乐化的需求,或者受到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功利主义的风化而造成审美标准的缺失,从而对博物馆本身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应意识到,过分专业与晦涩的表达会造成与普遍受众的疏离与阻隔。所以在数字展示、传播的方式上、内容上不能急功近利、亦步亦趋,需要明确方向,掌握分寸,把握尺度。这种分寸与尺度就是参观者的理解能力与数字展示的平衡点――我们如何在通过技术手段抹平参观者距离感的同时,又能做到使展示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需要知道,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输出文化教育的公共机构,而在博物馆中最能体现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就是新媒体展示技术。在我们定义这其中诸多数字展品的意义时,需要十分明确一点,即数字展品的意义并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 也不是为分析方便而进行分类的物,更不是为攫取利益而产生的物,而是通过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参观者通过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化产生关联的物。对于这种关联,我们可以理解为展品与参观者的某种交往式或者交互式的概念。在这种概念的先决条件下,在数字展品内容的选择上,不应没有一个审美标准,更不应为了取悦观众而降低自身应有的素质。应在本着提供知识、弘扬文化的前提下,用技术手段搭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
新媒体在展览展示上的实际应用,就是用各种媒体应用之间的融合吸引观众,并与观众交往互动。这种交互方式是双向的,从而避免信息接收的单向性所造成的困扰,这样观众在参观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被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从而在达到输出文化的目的的同时,又能让参观者真正、充分地获得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这种交往方式的最终目标以及我们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为了让参观者不论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还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与历史文化进行直接交流,更加拉近二者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言,它是“一种倾向于更完善的现代化境遇中所获得的东西”[8]。
篇2: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自学探究
1.新媒体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国内外学者和不同机构对新媒体都有着各自的定位和理解,新媒体在现阶段的基本含义:“新媒体是通过高速互联网,能在多种电子器材上传播的互动多媒体资讯。”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而成为多点对多点的分众传媒。它的优越性在于:方便快捷、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多元并存、互动性强、更具人性化。
篇3: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使教育观念更具有先进性,教育方式更为直观,信息资源获得共享,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教学更具有互动性。
(1)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学者和授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约束进行学习和辅导,针对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灵活多样性,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自学探究,可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跨时空交流、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老师提出疑问,而老师也可以通过QQ或BBS等形式与学生交流。
(2)变抽象于形象,集多种媒体的优点,将计算机教学中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立体清晰的形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消化,因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结合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开展多途径的主动自学。新媒体技术可以随时更新和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学生从网上获得其想要了解的所有知识,共享的网络资源为其提供了一条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开始转向为主动学习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4)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方式
3.1强调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建构性
(1)在与新媒体结合的教学中应体现教师、学生和知识的互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引导,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向着正确的方向寻找解决方法,最后可利用投影展示优秀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在网络机房中还可以利用如“凌波电子教室”等网络教学软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2)与新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通过适当的任务或探索从旧的知识上建构起来,而教师则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或开发的其它网络学习的平台布置精选的任务,指导研究探索的方法及资料,在课堂上则利用新媒体的形象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3.2充分利用新媒体因材施教
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技术应用比较灵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较高,因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对全体采用按兴趣、特长分组,利用新媒体手段引导辅助学生探究。如: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知识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现有知识能力针对性的学习,把握学习的进度;进而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在同质、异质的的小组内合作探究,有效的交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实施的有效平台。
(2)教师巧设任务,分层教学,及时把握教学反馈。基于计算机学科灵活及更新快的特点自学探究,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利用“电子教室”分类分发功能或者开发的“教学软件”中的分类管理功能分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中,还可以进行实时指导,从而实现任务分层,指导分层;为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基于welb的学习或调查系统,能够随时让学生进行课堂中的小型测验和调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也可以利用flash制作的互动式课件、动画或游戏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此外,一部分网络即时交流系统也可以使教师随时和学生进行课程问题的讨论,以多种形式反馈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给出及时的、恰当的处理。
4.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注意事项
4.1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投影+黑板),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梳理知识框架,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而多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后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方式的支持,两者要结合使用。
4.2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创新意识
在新媒体中得到的知识越多,学生的问题也会越丰富,多创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其感受学习和探究新知的乐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WEBVR和RIA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WEBVR和RIA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互联网的革命,也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式。所以本文将首先从科学学角度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对以往新媒体产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信息技术发展是如何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催生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这一核心问题。
由于WEB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作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正成为新媒体不断涌现的领域。虚拟现实技术(VR)与网络技术(WEB)结合产生的WEBVR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电子地图等诸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硬件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提升,网络三维互动技术,尤其是智能化的网络三维互动技术,将成为未来涌现网络新媒体形式的重要源泉之一。本文第二部分将首先研究基于WEBVR技术的网络社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需求,提出基于WEB3.0乃至WEB4.0的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的可行性系统架构,详细阐述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工作机制和互动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进步了,技术性瓶颈没有了,如何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如何体现媒体价值、如何能更好的实现虚拟社区与真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将是我论文第三部分的重点内容。以WEBVR为例,通过分析随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及其特点、核心、本质,得出以WEBVR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在未来促进新媒体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并将WEBVR技术与新媒体产生的内在联系、如何在网络社区中体现媒体价值作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最后一部分,我想通过对现有媒体的一些缺陷的分析,展望一下未来新媒体出现的形式、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可能出现新媒体的技术领域。
说明:本文技术来源于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实时互动三维仿真网络社区开发平台》,以及如临其境创意(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系列服务于网络数字城市建设的WEBVR、WEBGIS社区平台。
关键词:科学学、WEBVR、新媒体形式、媒体价值
一、科学学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
1、从科学学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发展规律。
(1)科学学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
(3)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VR到WEBVR。
2、从科学学角度分析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
(1)新媒体的定义。
(2)新媒体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新媒体出现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
(4)网络是怎样由于技术进步,成为中国社会主流媒体的 。
(5)WEBVR社区是计算机技术进步产生的网络新媒体。
3、信息技术的进步如何催生新媒体。(结合分众等案例,网络新媒体实现案例)
(1)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有临界点,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性能提升等变化跨越了这个临界点,新媒体就开始出现并日趋成熟,用分众传媒的例子说明。(从电梯到公交车,主要是无线传输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
(2)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媒体冲击和融合。信息技术进步使新媒体涌现新势力。(手机报纸、电子杂志)。原有媒体出路:融合成为趋势。(以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为例)
二、以WERVR为代表的下一代新媒体技术实现
1、简介,从虚拟费城到Secondlife,为什么称虚拟社区为新媒体形式。
2、技术实现及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系统框架。(本文的技术核心部分,要体现技术创新点)
(1)WEB3.0、WEB4.0概念
(2)现有的WEBVR社区提供的服务。(以Secondlife 和网络三维数字地图项目为例)
(3)目前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硬件和网络带宽)
(4)在WEBVR技术发展的趋势下,提出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系统框架。
◆个人终端与网络社区的互动。
◆定制服务、IM技术、WEBVR,WEBGIS、在线直播等。
三、由于WEBVR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分析(本文的新媒体核心部分,着重阐述信息技术,尤其是WEBVR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新媒体出现的新的模式、新媒体价值实现形式以及变化发展等)。
1、未来基于WEBVR技术的网络社区及其出现的新媒体形式。
2、技术进步与这种新媒体产生的必然联系。
3、如何体现媒体价值。
4、虚拟社区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案例(网络三维虚拟城市、新加坡电子市民中心)。
四、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1、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媒体信息处理。
◆信息深度检索。
◆缺乏有效的服务架构和支撑体系。
2、以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追求为目的,展望未来新媒体出现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实现。
篇5: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现代新媒体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新媒体技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手机和平台电脑等形式进行社交和在线学习互动,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增强,同时新媒体技术也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学习方式,新媒体技术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音乐教育与管理教师具有的知识体系也提出新的高度,新媒体技术对现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现代音乐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一、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发展与价值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渊源
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新媒体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相对于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等媒体具有时代性,以无线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现代新媒体技术具有社交传播和信息获取与分享的特点,新媒体技术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行各业,现代新媒体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发生重要的变革,现代音乐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具有重要的联系,这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应用价值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是现代音乐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要革新,新媒体技术更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师讲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将现代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现代新媒体技术更新了音乐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视频编辑技术,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表现形式
现代音乐教育中教师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这是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特点的体现,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通过微信和社交软件进行发布和互动,学生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对这些进行提前的学习和在线互动,有效的提升了现代音乐教育的效率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各类新媒体手段和社交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掌握是现代音乐教育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重点,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制作不是一个老师可以完成,需要组建起综合实力强的音乐教育新媒体技术团队,整合现代音乐教育的优势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三、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一)新媒体技术为引领,侧重音乐素养培养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新的应用是现代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采取网络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音乐信息以及作品,通过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目前大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形式进行流行音乐的,有些高校音乐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媒体上开设网络音乐教室,通过视频编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将音乐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形成生动的影像表现形式,这样的.网络音乐教室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感兴趣,同时里面的内容还是本身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观看视频从众找寻自身缺乏的知识点和不足,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同时网络上还可以很好的同音乐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智能手机登陆手机客户端进行音乐素养的学习和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这是传统的媒体和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强调互动沟通,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将知识点和知识信息进行传播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各类手段获取信息并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慕课系统的在线课程以音乐教育门类进行教育,内容从初级到高级,学生可以有效的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择,有效的解决课堂上的知识获取的不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微课形式的碎片化记忆和知识点,对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微课也已经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翻转课堂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通过社交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有效的将知识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内化,这些新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得音乐教育形式更为生动。
四、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对高校音乐教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和教师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进行音乐的创作和在线学习欣赏互动以及课堂和线下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带给现代音乐教育巨大的变革,为现代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拓出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形态[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05)。
[2]张君仁,王平。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03)。
[3]杨宏凌。新媒体融合背景下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设想研究[J]。音乐时空,2015,(01)。
篇6:交互设计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交互设计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展览活动。由于传统的展示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新媒体展示设计应运而生。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交互设计是连接观众和展览的纽带。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将展示信息以多感官、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传播给人们。这里通过探究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观展方式的变化和特征,就如何加强展品与观众的互动问题制定了相关原则,并从交互对象的设计、交互行为的设计和交互反馈的设计3个方面研究了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试图增强新媒体展示设计的互动性。
1 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观展方式的变化
1.1 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
传统的展示设计采用陈列式将展品和展项信息机械地传播给观众,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使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和展项信息;而新媒体展示设计重视观众的感受,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使观展变得有趣,使观众愿意主动去了解展品和展项信息,并将自己的观展感受反馈给展览方,与之形成自然高效的互动。
1.2 从单向参与到双向互动
传统的展览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新媒体展示设计则更加重视观众的参与度,形成了以观众为核心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与展览方达成了共识。
1.3 从单一感官到多重体验
传统的展览以图片和文字叙述为主,通过视觉传达信息,缺乏互动性,较为枯燥,内容也不易理解;而新媒体展示设计应用了多种技术来拓宽了展示手段,通过声、光、电、影像、数字等元素在新媒体展示设备中的合理应用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观展空间,使观众得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的刺激,带来了全面立体的感官体验[1].纽约中央公园POLO 春季 4D 女装秀见图 1(图片摘自《展示设计》),POLO2015 年春季女装秀采用了 4D 全息投影技术,用影像模特代替了真人模特。
2 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特征
2.1 时间的自由性
现如今,大众文化成为主流,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持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要求展览活动在信息交流方面应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时间自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虚拟展馆的出现,这使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展示现场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如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办网上世博会使观众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世博会信息;(2)临时性展览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使观众能够自己掌控参观时间[2].
2.2 空间的拓展性
新媒体展示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活动那种固定、静态的空间模式,使交互空间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同时还能适应多变的活动和事件。与此同时,展示空间逐渐呈现出由室内向室外发展的趋势。阿迪达斯的 3D 楼体投影见图 2(图片摘自《新媒体与展馆展示设计》),阿迪达斯的商业展示活动以楼体为信息载体,通过 3D 数字技术向广场上的人群和过路人展示了视觉与立体音效结合的室外观展空间。
2.3 展示内容的非物质性
传统的展会以物质实体为主要展品。随着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出现,展示主题逐渐向抽象概念转变,呈现出展示内容的非物质性的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日本印象展》通过新媒体装置和媒体墙的运用、通过光影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将影像映射到反射面板和参观者的衣服上,将城市缩影展示给了观众。
2.4 展示形式的多媒体性
新媒体展示设计采用了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增强了展示形式的多媒体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新媒体展示设计实现了展示形式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应用壁垒,综合运用了图、文、声、光等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带来了多层次的观展体验,实现了展示信息的立体式传播[3].
2.5 交互设计成为展示设计重点
新媒体展示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观众与展方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并将其作为展示设计的重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和展品的信息交流,其最佳方式就是增加交互在展示设计中的比重、提高交互在展示设计中的位置。新媒体展示设计的交互设计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从展览主题的内容和形式出发,重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实现了展示信息的立体传播,使展览更加有趣、生动。
3 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原则
3.1 契合展示的主题内容
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应选择与展示主题内容契合的交互形式,使展览能有效地表达主题,并使观众与展品产生交流。要想实现与展示主题内容相契合的交互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采用具象信息元素设计交互形式,这能使观众从感官上与展览产生联系;(2)采用抽象信息元素设计交互形式,这能使观众从心理上与展览产生联系。20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见图3(图片摘自《展示设计》),它诠释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题。展项用灯光营造出了一种如沐真境的沉浸式展示空间,并将《清明上河图》放大了 25 倍,用全景式影像投放在长128 m,宽6.5 m的帷幕上。这样的交互设计不但能使观众从视觉上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精品的恢弘气势,而且从感知上使观众感到震撼[4].
3.2 自然化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自然化的展示设计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展品和展项,能自然、高效地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交互,能直接、便捷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使观众得到真实的观展体验。例如在新媒体展示中运用多媒体触摸屏,这使人们能通过手指触摸来获取信息,进行放大、拉伸、移动等操作[5].这些技术使人们仅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就能获取展品信息,增加了认知过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互动过程的认知负担,使观众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顺畅地获得了观展体验。
3.3 恰当运用情感化要素
新媒体展示设计将人作为情感化交互设计的核心对象,使人们便捷地获得展示信息成为了展示设计的重点。从设计要素角度看,情感化交互设计主要具有3类要素:(1)感官要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5种要素;(2)行为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声音、动作等要素;(3)环境要素,即人所处的空间环境[6].情感化交互设计要求其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与人们进行交互,这首先要通过与人们的.感官交互来引发人们对展品的情感反应,其次要通过与人们的行为交互来引发人们对展品的感知体验,最后要通过为人们营造的展示环境来使人们对展览产生情感共鸣。
4 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交互对象的设计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可以将交互对象的设计分为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和人际间的交互设计。
就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而言,由于展览中的信息传达需要以空间为依托,且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空间的拓展性特征,因此,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人与空间的交互设计就格外重要。设计师应在展示设计中将展示空间、交互主体和交互行为作为整体,充分考虑观众与空间环境的联系,将新媒体展示空间作为集合物质空间和非物质虚拟空间的统一体,利用空间形态、材料、色彩、灯光的变化来准确传达展品信息,通过营造环境氛围为观众带来特殊的观展体验,使展示效果最大化。
就人机交互设计而言,新媒体展示设计是从数字媒体展示设施发展而来的,并能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设施与观众进行互动,为观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缩短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使展品信息得到最高效地传播。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设计通过新媒体展示设施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展示设施只起到工具性作用,居于辅助地位,展示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展品本身及与观众的交互上,仍应以展览的信息是否得到高效传播为标准去判断展示效果。
就人际间的交互设计而言,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观众既是展示的服务对象,又是展示对象[7].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展示中,其中最能激发参与热情的就是展示活动的设计,比如角色扮演、亲子互动。人际间的交互设计鼓励观众与展品和观众互动,以增强展示效果,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和深度。例如神念科技在“中华世纪坛 智慧城市国际设计展”中展出的一款名为“意念球场”的游戏,它要求两个观众佩戴头箍,以头箍对脑电波进行检测,观众通过意念来控制小球运动、穿过各种障碍。这种强交互型的展示设计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乐在其中,增强了展览效果。
4.2 交互行为的设计
新媒体展示设计以人为核心,重视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交互过程中,观众通过语言、声音、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位置移动等与展品产生互动、参与到展品的操作中[8].《圣地的险境》见图 4(图片摘自百度图库),它通过 3 块大型投影屏幕、微软 Kinect 体感监控探头和红外线探测器来捕捉观众的影像并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在观众的影像上生成一对翅膀,带领观众体会飞翔的感觉,展示了“诞生”、“死亡”、“超越”的理念,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9].此外,交互行为还包括脑电波和肌肉活动产生电波等信息传达方式。《猫的秘密》见图 5(图片摘自《展示设计》),它通过内置的脑波侦测CPU来探测和分析脑电波,然后根据人的情绪起伏作出动作、实现互动。
4.3 交互反馈的设计
交互反馈的设计是由观众的行为触发的,它通过一定形式和效果将信息输出给观众,主要分为感官型反馈设计和物理型反馈设计两种[10].感官型反馈设计主要通过人的五感来呈现信息。 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互动展项《神奇之水》见图6(图片摘自《新媒体与展馆展示设计》)。水底的初始颜色为灰色,当观众将手浸入水中,水底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当观众用手拨动水,图像则随之发生变化。物理型反馈设计能使观众在参与展示活动的同时增强趣味。
5 结语
中国的新媒体展示设计发展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但随着展会数量的不断增加,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实践成果会越来越好。新媒体展示设计能加强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推动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交互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交互设计来加强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可以促进产品销售,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这里研究了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希望能为整个新媒体展示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意见,能在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琼。交叉研究视野中的信息与交互设计[J].装饰,(12):16-18.WU Qiong.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Zhuangshi,2014(12):16-18.
[2] 赵俊杰。从微信看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J].装饰,2014(4):141-142.ZHAO Jun-jie.Look at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InteractionDesign from Chat[J].Zhuangshi,2014(4):141-142.
[3] 陈志刚,鲁晓波。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变革和发展[J].包装工程,2015,36(8):6-9.CHEN Zhi-gang,LU Xiao-bo.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ig Data[J].Packaging Engineering,2015,36(8):6-9.
[4] 覃京燕。大数据时代的大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8):1-5.QIN Jing-yan.Grand Interaction Design in Big Data Informa-tion Era[J].Packaging Engineering,2015,36(8):1-5.
[5] 哈特穆特。极简主义在人机交互设计应用中的四大理念[J].装饰,2014(10):40-42.HARTMUT C.The Four Notions of Minimalism in HCI[J].Zhuangshi,2014(10):40-42.
[6] 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1):58-62.XIN Xiang-yang.Interaction Design:from Logic of Things toLogic of Behaviors[J].Zhuangshi,2015(1):58-62.
[7] 谭亮。互动广告的交互过程研究[J].美术学报,2015(1):107-112.TAN Liang.Research o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InteractiveAdvertising[J].Art Journal,2015(1):107-112.
[8] 吴琼。交互设计的临界点:新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J].装饰,2014(2):12-15.WU Qiong.The Tipping Point of Interaction Desig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Technology[J].Zhuangshi,2014(2):12-15.
[9] 李健。整体论视角下的交互设计思想[J].美苑,2014(2):13-16.LI Jian.The Interaction Design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Whole Theory[J].United States Court,2014(2):13-16.
[10] 王国彬。展陈设计中交互式博物馆的理念剖析[J].包装工程,2015,36(8):26-29.WANG Guo-bin.Concept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Museum inExhibition Design[J].Packaging Engineering,2015,36(8):26-29.
篇7: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1、新媒体技术概念及特点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和网络传播更加精准和形象化,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连接过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模式,实现了将媒体信息服务功能和优势相互结合,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将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经济相互融合的过程。当前的新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直播平台等多种网络功能下,作为当今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新媒体有较为重要的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由于我国文化的悠久与特殊性,导致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同时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其他差异,这就给了新媒体技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核心,对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实现和优势体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相比,新媒体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处理。并且由于其特有的高效的传播效果和黏结性能,在对游戏、交友网站、论坛、通信软件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功能体现,同时这些功能更促进了互联网强大能力的体现,使得网络传播质量更好、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准确等,保证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且与传统的媒体模式相比,新媒体的新闻及信息等都可以进行及时的传递,方便网民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第一手消息,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总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具有快速信息发布和处理的新媒体技术就可以忽略客观因素的制约,更好地对热点事件进行传播,使得新闻事件更具有开放性。
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好的信息传播性、互动性和广泛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受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将信息尽早传播,体现出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包括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互动等活动,从而实现与观众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过程,促进与网民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收视效果和新闻传播效果,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性。最后,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对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多向传递,更加广泛和多样地实现多媒体信息的传递,使新闻信息更加具体形象。
2、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1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传播的信息和受众的双向互动
当前的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领域、电子科技终端等,已经逐渐在媒体市场中占据了主导位置。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将新闻信息进行传递,且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和准确,而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实现了将新闻信息和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实现了对信息的及时更新过程,从而保证受众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统的新闻媒体中,观众无法与新闻中心进行及时的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双向性,促进了多个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从而保证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信息传递,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技术对信息的快速准确传播作用对各个地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2.2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个人空间与社交网络融合
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将个人空间与社交网络的相互融合,从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存在意义上来说,在当今社会中,新闻传播主要集中在相似话题的某个圈子内部,网络上的朋友因为彼此的喜好和兴趣相互结识,并不断地交流来扩展自己的网络好友范围和数量,同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完成了通信卫星和全球联网的网络数据传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实现了个人空间和社会网络空间的相互融合。借助新媒体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圈子来实现对信息不同看法的探讨,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2.3 借助新媒体,突破传播限制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所具有的时效性较为延长相比,新媒体传播模式具有更为高效的'传播能力,新媒体信息传播实现了由之前的有线网络传播转变为现在的无线网络传播,并通过多种移动设备终端来连接网络并获取各种新闻信息。传统媒体中所包含的纸媒、报刊等随着新媒体模式的出现而逐渐被淘汰,新媒体利用网络计算机宽带IP技术实现了对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进行传播,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不仅如此,新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其他领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借助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模式的传播限制,人们利用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可以实现随时了解新闻信息,并进行分享,使得新闻传播没有了原本的空间、时间和地域限制。
2.4利用数据存储底层技术,减少新闻传播中信息阻塞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实现将海量数据进行分层次的处理,包括TB、PB和EB级数据在内,利用底层技术来实现对其的收集和管理并进行数据存储。通常这种数据存储底层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封闭系统储存,另一种是开放系统储存,海量存储技术在此的应用极为广泛,充分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空间的扩展,利用此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存储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并直接实现对信息的排序和筛选,降低了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阻塞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新媒体技术在数据存储上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提升了新闻的层次感。
3、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未来趋势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即时性,可以随时地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因此新媒体技术在未来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就像电视媒体一样,新媒体技术所要面临的道路一定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并最终走上经验主义道路,受众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新鲜感往往不能保持长久,只有时刻具有最新的技术和功能才能更好地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对新媒体新鲜感的缺失,新媒体技术就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革,逐渐完善功能和特点,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从而保证良好的新闻媒体市场的热度。
在新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中,新媒体技术有着促进媒体大融合的l展趋势。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利用互联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共享,并且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了一键分享和快速的信息传播,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新闻传播,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时期,必然要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依靠,实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促进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促进新闻传播的质量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媒体技术在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就要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由于新闻报道不仅只是报道当前的火热话题,同时具有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媒体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促进其功能的实现,逐渐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特点,从而保证新闻信息可以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下具有极为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准确性及实时性。
为了有效地做到对新媒体质量的控制及提高与发展,国家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律法规的限定,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对当前较为混乱的网络环境进行依法管理,在发展新媒体的同时保证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促进网络新闻信息的良好发展。
4、结语
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于经济建设的促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也将会在新闻传播行业中崭露头角,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好地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为新闻传播注入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篇8: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流媒体技术被称为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越来越普及,文章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及其在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的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流媒体技术;流媒体;同步远程教学;异步远程教学
自Internet产生以来,受网络带宽的限制,互联网上的信息都以文字、图片等静态数据为主,而音频、视频数据则难以在网上发布。随着ADSL、视迅宽带、FDDI网的出现,网络带宽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达到100M以上的传输速率,但仍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需要,这就要从数据的传输方式上着手来解决问题。由此,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目前,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流媒体技术概述
(1)流媒体技术的定义
流媒体技术,也称为流式媒体技术(stream Media),就是把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要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
那什么是流媒体呢?所谓流媒体是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煤体,如音频、视频、动画或其它多媒体文件。
二 流媒体系统的组成
1、编码工具。即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形成流媒体格式。利用媒体采集设备进行流媒体的制作。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工具,从独立的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组合到制作丰富的流媒体。这些工具产生的流媒体文件可以存储为固定的格式,供发布服务器使用。
2、流媒体数据。即媒体信息的载体。常用流媒体数据格式有.ASF、.RM等。
3、服务器。即存放媒体数据。由于要存储大容量的影视资料,因此该系统必须配备大容量的磁盘阵列,具有高性能的数据读写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外界请求数据并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兼容性,支持标准的接口。这种系统配置能满足上千小时的视频数据存储,实现片源的海量存储。
4、网络。即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甚至是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流媒体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它在现有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服务平台。
5、播放器。即供用户欣赏网上媒体的软件。流式媒体系纺支持实时音频和视频直播和点播,可以嵌入到流行的浏览器中,可播放多种流行的媒体格式,支持流媒体中的多种媒体形式,如文本、图片、w e b页面、音频和视频等集成表现形式。目前应用最多的播放器有美国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Player、美国微软公司的Medi a Pl ay e r、美国苹果公司的Quicktime三种产品。
三 传统的多媒体与流媒体
传统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流媒体比较,流媒体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下表就传统多媒体技术与流媒体技术在传输延时、传送速率、实时控制、存储空间、用户交互性、媒体服务质量、媒体播放方式等方面作了比较。
四、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主要由同步远程教学和异步远程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同步远程教学是模拟真实课堂教学方式而形成的双向实时交互式的网上教学,将教师授课内容及教学情景实时传送到学生端,同时学生在远端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向教师提问,教师在授课时可看到学生端的全貌。异步远程教学则采用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或信息存入信息服务器中,学生可通过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学服务网,以点播方式进行课件的下载。
(1)异步远程教学的实现
异步远程教学的实现需要将制作好的课件放在网上供学习者随时浏览学习。课件主要以视频和声音为主,同时以文字、图像加以说明。学习者在使用时必须先将多媒体课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再进行播放,这种方式存在着三个突出的问题:①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容量较大,下载完整个课件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②把多媒体课件下裁到本地计算机,占用了计算机的存储空间;③一些用户可能会对下载的资料进行再传播,因此制作单位的知识产权有可能受到损害。
流式多媒体课件是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多媒体课件,它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访问不分时间地点
等待时间短,与文件大小无关
访问方便,交互性强
客户端操作简单,系统使用方便
无需下载流媒体课件,保护了制作单位的知识产权
因此,流式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解决了以上三个及待解决的问题。
(2)同步远程教学的实现
同步远程教学系统是通过Internet将教师端(教师授课的设备)和学生端(学生听课教室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它支持多个教师端和多个学生端,每个学生端在同一时间只能和一个教师端相对应,而一个教师端可同时和多个学生端相对应。在授课时,信息通过教师端的网络交换机与Internet相连进行网络传输。在学生端,通过投影或电视将接收的信息呈现出来,从而达到“面对面”授课的'教学效果。
流媒体技术对同步远程教学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网上实时内容的同步传输和播放,我们可以采用“带有控制的视频流”技术和高性能的视频文件系统技术,提供在线的高质量的视频观看、课程讲座,从而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学习者在网上不仅可以看到教师的生动讲解,而且还可以看到内容提要、章节提示和教学内容等,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现场与教师对话交流、可以和其它学员进行协作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远程教学的发展。
五 总结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技术已经开始进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阶段,而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流媒体作为一个完美的、真正的“第五媒体”,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标志,将彻底改变传统互联网只能表现文字和图片的缺陷,而可集音频、视频及图文干一体,成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主流,并将有力地推动远程教育的革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和建立终生学习体系,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篇9: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枯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数学教学形象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况且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电脑日益普及,多媒体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还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氛围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引言
数学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数学教学中的要求。随着多媒体手段的不断推广,其优学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在数学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还不是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学习,以此达到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以下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化
“数学教学以培养空间想象力为主要目标之一,而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几何为例,作为从公理出发的纯演绎系统,在现行教学模式下,一般学生很容易用静止的观点去剖析空间图形的几何性,而计算机的参与教学,提供给学生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更方便引导学生观察空间的变换规律,把空间想象力引入动态世界。”例如:《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利用多媒体卓越的画图功能突破这个难点,电脑显示:①准备知识:屏幕上给出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展开图及侧面积公式。②问题探索:球的表面积公式怎样呢?球面不能展开在同一平面上,球的表面积公式无法用展开图求出。怎么办呢?要用新的方法研究球的表面积公式。用鼠标点出把一个球分成两个一样大的半球,然后把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则这些圆柱的侧面积之和很接近这个球上半球的表面积。当n越大时,侧面积之和越接近半球的表面积。③证明预备定理:用过圆柱的轴平面截这个圆柱得 到截面ABCD。
A C
B D
④解决问题:利用预备定理推导出球的表面积公式为:S球 =4 .推导过程:把一个半径为R的球的上半球切成n份,每份等高,并且每份看成一个圆柱,其中半径等于其底面半径,则从小到上第k个圆柱的侧面积 其中, , , = ,
则 ,当n无穷大时,就是上半球的表面积 即球的表面积=上半球表面积+下半球表面积= 。由此,球的表面积公式就推出来啦。以上每一步的电脑显示都是以动态的图形,加上虚实线的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色彩和声音,把立体图形表现的惟妙惟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课即轻松又充满了乐趣,即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分析有关问题也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能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它实现了传统数学不再单一的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条件,它的动态情况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探究,进行“数学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分析、思考、合作的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机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例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0.5厘米的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的圆柱,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算出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演示圆柱的展开图,并让同学们观察,分组讨论以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机房进行手动操作,一个组一台电脑,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到每一个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这样便在全班创设了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数学问题更加的简单化。[3]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教育技术中所涉及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1]例如,“我们在讲圆的半径、周长、面积时,如果直接讲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同学看就不一样了,首先跟同学们说:大家请看,有一只羊,被一根绳子拴住,另一头栓在一棵大树上,问:羊可以吃到的所有地方的多少应该用什么词表示呢?那绳子又可以用什么词表示呢?”这样,同学们就会自主的观察、想象、猜想。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同学们不仅容易明白,而且加快了讲授速度,加大了教学的容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更清晰地明白和理解抽象的东西。可见,恰当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法比较单一,教师讲的很多,学生参与很少,即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所的良好环境,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态势中。教师将得“苦”,学生学得“累”。但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飞跃,从传统的教学媒介物:黑板、粉笔演变到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高清晰度的富于动画效果的彩色图像,实现视觉力与听觉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传统的数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可以说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运动协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打开了数学教学中一扇新的“诱导之门”,与传统教学配合,相得益彰。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偶的很难掌握,有死即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入课堂,化解了许多以往所不能的问题,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尤其计算机可以进行动态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对解决数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的闪烁线条标出来并配上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破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的重叠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好。所以说,有了多媒体,数学教学讲解更加清楚明白了。可想而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
5 多媒体教学令教学改革一片光明
实践证明,电脑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向着学生积极参与式的教学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电脑多媒体教学有极大地潜力,它是现代教学形式的一般表现,也是对学生追求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素质莪一种培养。[2]
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数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更加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而且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知=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将会为数学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培养学生数学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
6 小结
总的来说,自从进入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多媒体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数字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尤为可见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未来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致谢
三年,给予我的,是不断丰厚的学识,是从容、自信和幸福的能力,还有,珍贵的友谊。 同门求学是一种缘分,无数次结伴同游,无数次对酒当歌,无数次谈天说地、嬉笑怒骂。曾经一样的悲欢,注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许多美好的回忆。尽管就要各奔东西,但三年同窗之谊,我们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着的作者。
篇10:试析媒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试析媒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听觉和视觉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等方面。认知的可视化要求多媒体视听教学应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能力。
论文关键词:媒体;视听;教学
一张图片所表达的东西难道真的胜过千言万语·或者说一个声音真的胜过千幅画·无论怎么样,已经有很多人思考过关于视听媒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许多教材都设法用图片自然而然地来表述一种通用的语言,即用它来替代这些语音和字素的体系。而一些方法却恰恰与这种设想相左,他们反而用拟声的方法来介绍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特性。已有的研究一般也只是着重于媒体性的个别方面,如里希特(Richter)在《学习和媒体设计理论及其在多媒体语言学习中的运用》中就谈到了多媒体与发音训练方面的研究。(Richter,)。直到前几年才有人开始对电脑动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Scheller,:kritischzumEinsatzauditiverVerfahreninsuggestivenMethoden)而如今从事媒体在语言习得中的研究已经具有行为主义的和理据性的特性。本论文将从多重价值教育的视角来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媒体应用的原则、前景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视听法和听说法的角度转换
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的概念以方法而著称。它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借助视听法来介绍接受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这个语言的学习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下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据此,视听法首先关注的就是较长或较短模式(pattern)和块(chunks)的下意识培养。人们可以在新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数字化学习方案中找到很多关于视听法的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但大多无章可循。(Roche,)视听法媒体概念下的媒体通常是指不仅传播声音还要传播图像的媒体,如电视、CD光盘、DVD光盘以及视屏光盘等。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和教授媒介,即在视听法产生之前以及在当今仍然具有视听功能与特性的教师被忽略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组合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还被认为是一件稀罕事的时候,但这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标准。因此,曾经革新的并且突出了媒体功能的概念在特殊的教学环境中仍然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条件、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更新)具有建设性的图片教学受到了限制。在通讯理论中,视听—交际是一个理论上合理的说法,尽管它在视听范围内从日常行为中以媒体为中介的大众交际的意义上而言并不总是有明确含义。
随着从功能性到技术性标准的转变,数字媒体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在借助媒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而非技术。在以行为为主导的课堂上最注重的是用语言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年轻的一代在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语境下非常注重实效地操作这些不同的电子仪器。那些被软件开发者和教育学家们认为媒体中所具有新奇和娱乐性的东西反而掩盖了教学法上的落后,因此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只是短暂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聊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只有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和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交流和学习的目的,教室里多媒体设置的配备才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然而,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什么东西更能够传达语言与文化呢·但是,如果人们认可了这种以真实情景为基础的教学法,那么对视听—媒体提出的质疑就与在文学和教师培训中所遭遇的质疑完全不同。特殊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以及在何时使用投影仪或者具体的或虚拟的照相机的问题。因此,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由制造商印制的使用说明书。它涉及的是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不同的音频媒体和视觉媒体价值的确定,这其中有两项功能是相互关联的:真实语境下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学习助手的功能。如果以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为教学培养目的的话,那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真实的演讲和写作动机、情景、上下文以及交流目标。因为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媒体的应用是非常讲究实效性的,媒体种类的不同形式便应运而生(直接独白或对话形式的交流,电子通讯如电话、网上聊天、电邮、论坛、博客、维基以及视频会议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交流形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技术设备必须作为此类课堂教学的前提,设备要么是事先安装,要么是学生自备。而预期想到达到的能力、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课堂主题才真正决定着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这些电子产品适合作为学习工具,如它们可以应用于电子文档处理程序、电子资源(字典、汇编或拼写检查等)、日程安排、问卷调查、设计和施工方案、订单、资讯节目(如天气预报)以及互动游戏等等。电子媒体的这些用途可适用于基础任务学习以及案例学习、创新性学习以及情景教学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电子媒体本身的使用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差异性也可能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听觉和视觉媒体目前主要体现在实现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功能。比如说,借助图像可以建立与对象、事件以及过程之间非语言的联系。这就包括不同产品,如语义特征、国情研究、区域研究以及发音或发声部位等相关图解。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意义而言,这些功能合成可能最终起着语言产生过程中参考的作用。一般人们很少去关心应该用哪种媒体来提供这些视觉信息。该程序应该保持不变。而这种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教学意图或预期与教学效果之间经常还会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市场上的发音训练教材不仅描述了发声部位在口咽中具体位置,而且还将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发声部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且通过示波记录模式将偏差与调准可视化。这有助于学习者分析和纠正错误发音。虽然我们无法否定这种表述的启发性价值,但是我们还是得指出它所存在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正如在语音训练过程中所显示的那样,今天所拥有的技术不可能将语音信号分析到很精准的地步。结果便是:这种分析不到位;其次,有经验的说话者是不会按部就班地将这种可视性的图解提供的方法运用到发音过程中。声音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的控制。结果便是:有意识的纠错反倒以随机性为基础。听觉训练方法最好与发音的系统训练相配套,当训练的地点和时间有机地融合为一个行为链并且将训练对象语义化了的时候,那么这种训练就已经具有了内涵并且不再是机械的操练(比如在复数语素和ü意思差异上)。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这样一个行为的语境下也会存在一个为语法和语音练习提供的短时的、突出重点的暂停(时间)。但这是一个与意义和重实效语境下的链接和反馈有关的建议。(比较:为此有点语音的描述德国电话号码簿中不同电话号码的可视性或者在具体诗中那些舞台的、漫画的以及文字的拟声词和文本)
二、认知的`可视化
根据多媒体教学的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ofmultimedialearning)和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theory),会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记忆子系统对(语音)语言和图片信息进行处理。在语言和物质材料被处理的同时又生成了两个不同但又得在同一时间点汇聚的、心理上的图像。由于脚本的来源大多以图解的描述为基础,因此同样可以通过视觉流程来处理字素和图片材料。事实上,同时处理、编辑语音—语言和图像信息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耗过程,但是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学习却比单单使用词典和图片的效率要高得多。信息被分开处理和储存的时间越长,被限定的认知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EngelkampundRummer和EngelkampundZimmer认为,分别处理之间的协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学习说话以及说话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为了避免负担过重的影响,那么处理过程必须在时间和语义上高度协调一致,并且它还有可能进行更细微的分工。国情或区域信息中一个过早或过晚的一个插图都会影响到预期想要达到的积极效果。只有当语言信息与视觉信息同时显现的时候,才会在学习者那里产生积极的可持续性学习效果。
这种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程序的开发者根本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歇勒(Scheller)对语法动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在以语法概念模式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还采用了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参数。由此,这个研究就将有目的的使用动画延伸到了教学和教育领域。最为辅助语义化助手的动画将信息直观化,它除了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以外,还将句法学和形态学的原理直观化了。视觉信息和语言信息之间的这种有效结合促使了多种检索途径的深入发展和形成。在动画的作用下,可视化的结构就变得轻松易学且通俗易懂。很多情况下,逐步呈现比静止的展示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因为比起静止的展示而言,分步呈现画面并非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者充满好奇的状态下逐步地将部分展现在他们眼前。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激发学习者兴趣的过程。首先动画可以应用与语法结构的转换,因为这个时候动画可以是语法在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清晰化和动态化。
语音、视觉、字素以及其他因素在激发大脑联想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话者发出“au”的音,那么听话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与这个音相关的单词,如Au、Auto、autonom、Aurora,Aurelia等等。当然,这种激活的强弱还跟上下文的语境有关。也就是说,语义的和语用的角度对被激活的词素和词位的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中间环节的语义要素在此过程中被强烈地激活起来,其他的语义要素或被共同激活,但是须得经过上下文的筛选。激活扩散模式解释了这种相互联结的过程。在此,适当的视觉元素显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视觉信息会在激活与选择的时候起着与语言环境(语境)类似的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抽象概念被激活的过程中,通过隐喻化来实现的语义具体化也不容忽视。(Roche,)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可以观察到抽象概念的直观化过程,只是每个过程都深深打上了自己特有文化的烙印。因此,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隐喻化过程是描述抽象词汇最有效的手段并且同时视觉材料在此还可以助上一臂之力。
三、视听法在概况、接受美学和跨文化中的应用
在国情课中,视觉和听觉媒体在展示地域地貌、风景名胜以及民俗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当然是以多个课堂预期目标为基础。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一般不会去考虑教学理论方面的需求。当然,这也就导致了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因为,展示给学习者的所有资料都是学习者认识和理解的基石。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图像的生动性在为语言教学提供帮助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学习者交际能力培养的阻碍。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图像会随着语言的变迁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不同文化框架下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感知模式也只能是部分地对应并且它还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一些关于利用以插图为主的视觉传输媒体来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另外一方面,媒体的接受美学潜能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越来越视觉化的交际和视觉、字形以及语音符号之间协作关系的形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交际和美学设计理念,比如涂鸦、笔法、著作、视觉、具体诗或音乐、声音实验和语音游戏、艺术电影中的字体电影和字体动画、片头和片尾字幕、商业广告以及音乐电视。(Packard,2006)对图像与声响的感知会随着人群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并且因此而形成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共性。它们以这些方式为洞察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这也是深入了解他国文化最适合的手段。采用符号学方法来教授语言或介绍文化的任务并不一定就能通过多媒体得以简单化。但是,不同语言之间日益交流的发展则更加要求教授者与学习者摆脱落后的交际以及教学方法,然后转向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及缜密的计划、协调,从而获得教学实践所具备的教学技能。
篇11:新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的运用论文
新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的运用论文
一、新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
电脑、投影仪、平板电脑等新兴产品已经不断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以更加直观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区别于传统教学中仅仅只能依靠教师的肢体动作、语言进行教学的方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设置与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增加兴趣,这些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新媒体技术例如平板电脑等可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产品进行学习,同时新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师生之间更好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并且利用电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新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一种信息科技,将其利用到教学工作中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更好的接受新科技的洗礼,帮助教师和学生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掌握现代化的科技,利用互联网思维帮助学生和老师发散思维,充分构建现代化的思想和能力。
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课堂中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好动的.阶段,对新鲜事物普遍存在探索精神,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针对教学的内容设定相应的情景,通过特定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散思维。新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到小学教育的任何一个学科中,例如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古诗词中的场景创作成一个小动画影片,或者给诗词配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在数学几何立体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要学习的3D立体几何图形,通过3D立体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图形具备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短片影像,让学生观看影片之后发表自己观看影片之后的感言,让学生学会从情境中思考问题。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图片、声音、影像等结合,以更加直观和新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突破空间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立体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一)过于追求直观演示
利用新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将教学的内容情景化,可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知识点,并且更好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情景化,追求将内容以更加精彩的动画、音乐等方式展示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重点的转移,学生更加沉醉于音乐、动画等具有吸引力的点上,却忽视了学习的本质。同时多余追求直观的演示效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这和新媒体的运用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二)忽视本质,教学模式化
目前在新课改下对我国的小学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在教学中配备上新媒体设备,然而很多学校出现的情况是虽然设备改变了,但是性质却没有变化。教育局要求将新媒体设备运用到小学教育工作中是为了利用新的科技设备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然而有很多年级较长教师却并没有充分领会这样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没有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转换,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仅仅只是将教科书搬到屏幕上,将原来的“人灌”转化成为了“机器灌输”。
(三)缺乏有效监督方式
新媒体技术固然存在很多优势,但是每一种科技的运用必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新媒体技术由于其直接与互联网相连,将其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也意味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要面对互联网中的巨大的诱惑力,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面对互联网形形色色游戏、新闻甚至一些不良视频的吸引,很多学生很难自我控制。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学生运用平板电脑学习知识然后被突然弹出来的广告所吸引的情况,最后忘记了学习,反而堕入网络中成为了“网虫”。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辅助教师展开教学,帮助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的需求进行设计的,不能一味排斥新科技与教学的融合,也不能过于追求科技先进化的课堂展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己教学的需求,更好的掌握新媒体运用的尺度,让新媒体技术这一新兴科技成为自己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
【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4.教学媒体应用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