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
“janet1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供大家阅读。
篇1: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
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
儒、释、道三教虽然始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形态,但相互间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总是不断地进行交流与融合,从外在功能的.互补到内在本质的融通.通过内质上的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深,三教合一之势不可阻挡.从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并结合晚明的学术背景可以对晚明的“三教合一”思潮进行适当阐释.
作 者:孙浩然 翟艳春 SUN Hao-ran ZHAI Yan-chun 作者单位:孙浩然,SUN Hao-ran(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翟艳春,ZHAI Yan-chun(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10) 分类号:B248 K248 关键词:晚明 三教合一 袁宏道 心性篇2:《满井游记》与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dī),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u(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lèi)而歌者,红装而 蹇(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jìng) ,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湖广公安(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篇3:《西游记》中“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思想的矛盾性论文
《西游记》中“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思想的矛盾性论文
目前学术界对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可谓众说纷纭。就“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两派来讲,往往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性作了一下尝试性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固有的“实用理性精神”在作怪。这对于加深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具有一定意义。
一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借孙悟空之口言道:“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以表明自己“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和精神指归。关于《西游记》三教合一的观念自古就有阐明,曾被誉为在“中国小说思想史上唯一挤进了亚里士多德命题”的明人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曰:“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引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哉?”到了清代,全真龙门派著名道士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在《西游原旨序》说:“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也表明了《西游记》“三教合一”的这一观点。以《易经》解《西游记》的清人张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亦云:“窃拟我祖师托相作《西游》之大意,乃明示三教一源。”时至民国,鲁迅先生为也此观点作了论述:“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总之,《西游记》“三教合一”之观点在元明清直至民国的学术界已成主流,关于它的论证也很充分,故在此不做多叙。
然而,当我们通读这部整整八十六万余字的《西游记》时,不难发现这部巨著至始至终确有明显的“崇佛反道”之倾向,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极其强烈的“反道”气息。“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的最杰出之笔,在这一段中孙悟空“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第五回),犯下了“十恶之罪”。这还不够,那猢狲竟要“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甚至说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这等疯言痴语。先不说“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第五回)未能降了孙悟空,就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托塔李天王、哪吒、四大天王、赤脚大仙、四海龙王、阎王、七仙女,雷公电母等这些个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著者也都被孙悟空一一弄瓦。情急之下,玉皇大帝请来了如来佛祖,而如来竟易如反掌地将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样的描写也暗示了“仙道”的无能与猥琐以及“佛法”的无边与崇高。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一再宣染“称佛反道”的基调,并且精心塑造了“心胸狭窄、自私狠毒的仙道形象(太上老君、镇元大仙、太白金星)”;“卖弄道术、谋权夺利的妖道形象(车迟国的三位大仙、乌鸡国的全真道人、比丘国的国丈、黄花观的百眼魔君)”;以及“愚昧无知、疯狂痴迷的人道形象”,进而达到“揭露道徒的跋扈,讽刺佞道的愚妄,指责道术的淫邪”之目的,将“反道”之为推到了极致。
目前学术界,就上述的“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两派来讲,往往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环境等因素入手,对“三教合一”与“称佛反道”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性作了一下尝试性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固有的“实用理性精神”在作怪。
二
“以农为本”的中国,自古就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性格特征,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用过一句很精辟的描述加以概括之:“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稼穑,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更加注重的是“务实精神”,这也促成了国民“实用理性精神”的形成。著名学者李泽厚就“实用理性”这一名词作出了较为精确的解释:“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不是用某种神秘的狂热的而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和传统;不是禁欲或纵欲式地扼杀或放任情感欲望,而是用理智来引导、满足、节制情欲;不是对人对己的虚无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在人道和人格的追求中取得某种平衡。”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用理性精神”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它的特点在于过多地强调“行动”和“效果”。但中国的实用理性精神的特征是“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非常执着于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而我们的《西游记》恰恰是一部“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的巨著。
三
我们都知道,“三清”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被道教认为是开天辟地之神,故称“盘古真人”,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道经认为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由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是仅次于元始天尊的第二位尊神;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由此可见,三清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吴承恩对道教中的这三位最高尊神的态度竟是“视如敝屣”、“不屑一顾”,在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中叙到:
“二更时候,孙大圣心中有事,偏睡不着,只听那里吹打,悄悄的爬来,穿了衣服,跳在空中观看,原来是正南上灯烛荧煌……两边道士奏笙簧,正面高公擎玉简。宣理《消灾忏》,开讲《道德经》。
……行者道:“这上面坐的是甚么菩萨?”
八戒笑道:“三清也认不得,却认做甚么菩萨!”行者道:“那三清?八戒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行者道:“都要变得这般模样,才吃得安稳哩。”
行者道:“兄弟呀,吃东西事小,泄漏天机事大。这圣象都推在地下,倘有起早的道士来撞钟扫地,或绊一个根头,却不走漏消息?你把他藏过一边来。”八戒道:“此处路生,摸门不着,却那里藏他?”行者道:“我才进来时,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门儿,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个五谷轮回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罢。”这呆子有些夯力量,跳下来,把三个圣像拿在肩膊上,扛将出来。到那厢,用脚登开门看时,原来是个大东厕,笑道:“这个弼马温着然会弄嘴弄舌!把个毛坑也与他起个道号,叫做甚么五谷轮回之所!”
那呆子还变做老君。三人坐下,尽情受用,先吃了大馒头,后吃簇盘、衬饭、点心、拖炉、饼锭、油楔、蒸酥,那里管什么冷热,任情吃起。原来孙行者不大吃烟火食,只吃几个果子,陪他两个。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
吴承恩把“三清”的最终归宿安排在了“五谷轮回之所”,足以显现出他对仙道的“熟视无睹”。个人认为,吴承恩在在第四十四回中的这段在三清殿中富于幽默滑稽的描写已将其“反道”的行为达到了一种极致与高潮。
尤其到了嘉靖年间,北方有蒙古部落不断侵扰,南面又有倭寇屡屡偷袭,使“南倭北虏”成了大明朝的最大祸患。因此,作者曾在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中者借八戒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处安宁(第四十四回)”,充分表达了他对当时“无处安宁”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
想想《西游记》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是一个帝王荒淫无道,沉迷于道教,不理朝政;奸臣权势熏天、陷害忠良,卖官鬻爵,胡作非为;特务横行,宦官专权……致使百姓颠沛流离的时代。当时正值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执政,朱厚熜十分尊崇道教,滥用民力,大肆建造宫观,沉迷于方士道术,整日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为了能“早日成仙”,他还任命道士邵元节为礼部尚书,道士陶仲文为少傅、少保,这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西游记》中对比丘国国丈、车迟国的国师、乌鸡国的全真道人等形象的塑造正是对道士参政这一事实的讽喻。一些道士和朝中奸佞狼狈为奸,使朝廷一时间变得乌烟瘴气,吏治败坏,朝纲废弛。也许吴承恩并不想“反道”,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想贬低“道”,甚至说他也是“信”道的,但时代强烈需要像吴承恩那样具备博晓古今之才识的“文人志士”的呐喊,这种“需求”转嫁到了吴承恩的身上,就需要他不以自己的信仰为重,而“背弃信仰”地去切身实践“实用理性精神”。
四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崇实黜虚”的传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做学方法,《西游记》也不例外,是一部“儒为立本、道为入门、佛为极则”的著作,是一部“经验”、“实践”之作。《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形象都有着明显的“三教合一”的烙印。熟悉吴承恩生平的人都可以感觉得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都与作者吴承恩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就拿孙悟空的形象来讲,他“成于精、隶于道、忤于神、制于佛”,这一成长过程也不免与作者的发展心路历程有关。讲到“制于佛”,肯定有不少人会反对道:“吴承恩并不信佛”,因为他们关于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是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阿傩、伽叶两位尊者向唐僧索要“人事”,认为这是吴承恩想在有意贬低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成熟的,因为这一细节与禅宗的“拈花公案”有关。《西游记》中就孙悟空对众佛菩萨的嬉笑怒骂的描写,也恰恰体现了禅宗“骂佛”的历史渊源。再者,关于吴承恩“信佛”之说有诗为证:
几年梦绕金山寺,千里归舟得胜游.佛界真同江月静,客身暂与水云留.
龙宫夜久双珠见,鳌背秋深片玉浮.醉依石栏时极目.霁霞东起海门楼.
——《射阳先生存稿卷之一》
这首诗是吴承恩到南京考举人落榜回山阳时,路过金山寺而作的,诗中不免表达了他对“佛界”的向往。在嘉靖年间,大量寺庙被倭寇焚毁,吴承恩曾为修复山庙而写诗募捐,难道说这也是吴承恩在贬低佛、不“信”佛吗?当然,提及“信”,
我这里并不是指“信仰”,这里所谓的“信佛”或许是作者心迹的表露,或许是他爱国心的驱使,而并非狂热的宗教信仰。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实用理性精神的特征:“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非常执着于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吴承恩写《西游记》其实就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且“非常执着于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而披阅数十载。
大家都知道,盛唐是一个“三教鼎立”且国家富强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朝代敢以用“盛”字加冕。即便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将道教定为国教,但也并没有使国家走向衰亡(这里指唐前期)。关于《西游记》是一本呈给明朝统治者的“谏言册”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吴承恩花了几十载的`心血来编著《西游记》,其目的就是为了劝诫统治者不要迷恋于道教,而要像唐代的明君一样处理好三教间的关系,从而治理好天下。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游记》其实也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王朝的一种终极向往,是作者执着“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的外在表现。
对《西游记》中的“实用理性精神”的理解,我们不妨以“五四”运动作为参照。提到“五四”运动,目前还有许多人因“五四”的反传统举动而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要知道“五四”反传统是从中国当时的现实国情出发的,是当时的“文人志士”在分析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具体情况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五四知识分子以西方为参照,通过对中国道统的否定、学统的解构和文统的革命,来达到思想启蒙、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的,其实质并非‘全盘反传统主义’。五四‘反传统’为旧传统向新传统的转化开启了门径、为旧儒家向新儒家的转化提供了契机”。这也就是说,“五四”表面上是反传统的,但实质上是在保护传统文化。这就如同《西游记》一样,吴承恩在作品中呈现的“反道”倾向并不与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信仰相一致,这也就是作者不以自己的信仰为重,而“背弃信仰”地去切身实践“实用理性精神”的结果。
像这样例子还很多,其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实用理性精神”的继承与实践,这种“继承与实践”也造就了中国传统知识文人们“经世致用”、“不平则鸣”、“文以载道”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了中国文学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成了历代文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便老子曾曰:“道法自然”,可老子的“道”是指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而非无意识、无规律的,这也体现着对现实的关注。我们可以说,整个先秦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到了唐宋,这种“文以载道”或“文以贯道”的行为方式成为了许多文人士庶们行文的准则,因此在后来出现了许多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等这样的时代卫道士,而从小就怀有“治国平天下”之抱负的吴承恩,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这一行列。
“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实的转移。”这对于我们的文学作品《西游记》来讲也是一样的,即使道教在明朝极为盛行,以至于明朝的许多百姓都曾沉迷于道教风行的那一阵浪潮中,但这也丝毫没有转移吴承恩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现实主题的考虑,而唯一对他造成影响的就是在他的《西游记》中或是“三教合一”,或是“称佛反道”的至今让我们许多人都难以捉摸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最后,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三教合一”和“称佛反道”,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种表象、口号和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和表达意志的需要,是“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体现,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
篇4: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和译文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原文和译文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袁宏道
【原文】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②。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③。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⑤,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④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⑤罗纨之盛: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⑥夕春(chōng):夕阳(1)勒:制约、控束。(2)石篑:即陶望龄,明代公安派作家。(3)傅金吾:姓傅的宫廷宿卫,明代禁军中有金吾卫。(4)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5)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6)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7)艳冶:艳丽妖冶。(8)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翻译】:
《晚游六桥待月记》翻译/袁宏道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篇5:丛林仪轨与晚明N宏的丛林改革
丛林仪轨与晚明N宏的丛林改革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进行了建设性的.改革,并针对清规日益世俗化的现实,制定了<云栖规约>,以别僧俗界限.
作 者:王公伟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山东,烟台,264025 刊 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949 关键词:N宏 戒律 清规 佛教篇6:虎丘记 袁宏道[明] 于慧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 袁宏道[明] 于慧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规律
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体会他不为官的心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重点学习中秋游人如织和月夜斗歌的场面。
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课前注重预习,熟读课文。
2、教学中可采用美读的方法,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与《赤壁赋》对比阅读,注意能力的迁移。
课前准备
1、正音:高岩邃(sui)壑(he) 倾城阖(he)户 下迨(dai) 靓(jing)妆丽服 重(chong )茵累席 交衢(qu ) 栉(zhi)比如鳞 雷辊(gun) 相角(jue) 妍(yan)媸(chi)自别 瓦釜(fu) 荇(xing)藻 属(zhu)而和者 不知尚识(zhi )余言否耶
2、晨读课文
第一课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明代的“公安派”,阅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篇游记《赤壁赋》,至今那“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动人描写还萦绕于耳。如果说那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写的是二三人雅士的月夜之游,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虎丘记》写的则是多次游览虎丘叠加在一起的印象以及全城人在虎丘赏月的盛况。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作者作品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字中郎,号石公。
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其散文风格清新流丽,秀逸活泼。文章状物绘景,写其动静声色,细腻传神,情致盎然。著有《袁中郎全集》。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他们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散文创作方面崇尚富于性情的小品文。《虎丘记》就很好地体现了公安派文学家的创作主张。
3、《虎丘记》是袁宏道的代表作。袁宏道任吴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故地重游。虎丘,山名,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曾有白虎蹲踞在他的坟上,故称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三、朗读课文
四、讲解1、2自然段(疏通文字)
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虎丘去城可八九里 /距离 分曹部署/类 栉比如鳞/排列
比至深夜/等到 属而和者/连续 、 跟着。
2、名词作动词:无得而状/描绘,形容 壮士听而下泪矣/流下
3、名词作状语:栉比如鳞/像木梳齿一样。
檀板丘积,樽 云泻/像丘一样,像云一样
(二)思考问题
1、什么时间游览虎丘看到的景色最好?
明确:中秋时节。
2、如果不是中秋节,这里的游人规模怎样?
明确:无日无之;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3,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中秋游览的盛况来?
明确:“尤”字突出中秋最棒。倾城阖户、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4、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虎丘上游客之多、酒宴之盛的?
明确:用比喻。如“栉比如鳞”、“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等。
5、作者以雄健的笔力,把虎丘中秋之美渲染到极致,此后,作者又写了什么使高潮再起?
明确:斗歌场面。
6、填写下面表格,来分析斗歌场面:
时 间 歌 者 歌唱环境 歌唱效果 小 结
布席之初 呕者百千 分曹部署 妍媸自别 歌者由多到少
未 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歌声由粗到精
巳 而 才三四辈 明月浮空 清声亮彻 感情由欢畅而凄清
瓦釜寂然 听者魂销 风格由明朗而幽深
比至夜深 一夫 月影横斜 飞鸟为之徘徊
四座屏息 壮士听而下泪
斗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歌声由粗到精;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静寂;作者的感情也由极热烈到极凄凉;文章的基调和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幽深凄杳。
7、概括1、2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描写虎丘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情景。重点又在中秋夜虎丘的斗歌场面。
五、练习背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整理文中重要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思考课后习题一。
七、板书设计:
倾城阖户
无日无之 靓妆丽服 热闹美妙
游览盛况 中秋尤盛 重茵累席
纷错如织 置酒交衢
分曹部署
明月浮空
歌唱环境 瓦釜寂然 幽静雅丽
月影横斜
四坐屏息 层次井然
斗歌场面
妍媸自别 摇曳生姿
清声亮彻
歌唱效果 听者亮彻 轻幽亮彻
飞鸟徘徊
壮士下泪
第二课
教学要点:诵读并分析课文3、4段,比较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讲读课文
(一)分析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描写了虎丘的哪几处景物?
明确:剑泉、千倾云、文昌阁、平远堂。
2、是如何描写剑泉的?(或问:剑泉有哪些特点?)
明确: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对千顷云的描写,作者用了什么修辞?千顷云有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秀丽,可觞客;清新淡雅。
第3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3自然段,描写虎丘的自然景物。抓住虎丘上几处景物的特点,作了简洁生动的描写。
、分析第4自然段。
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4自然段,重点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2、你是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
明确:这里表现了对封建官吏的批判,表现了老百姓对他们的憎厌和鄙视。并且认为作者希望去官听曲的愿望,反映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以“横”“俗”与封建官吏差役,十分恰切。但恐怕作者这里侧重的并不是批判“乌纱”“皂隶”,而只是遗憾自己由于戴着乌纱帽而失去了听美妙清歌的机会,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然任性、不愿为官的心情。(简答之:封建官吏差役既“横”又“俗”,作者追求的是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三、与《赤壁赋》作比较
明确:本文是多次游览虎丘的综合记叙,重在写倾城士女在虎丘赏月的盛况。
四、板书设计:
剑 泉 :深不可测 飞岩如削
千顷云 :峦壑竞秀 最可觞客
景物特点 文昌阁 :晚 树 尤 可 观 简洁精到
平远堂 :空 旷 荒 废
游览感受 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完成《同步训练》。
篇7: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的原文与译文
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宏道与晚明三教合一思潮】相关文章:
7.晚游明故宫作文
8.从征行方头山诗,从征行方头山诗袁宏,从征行方头山诗的意思,从征行方头山诗
9.明与暗小学作文
10.道与审美之举隅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