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春联起源于什么

春联起源于什么

2023-02-17 08:40: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别矫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春联起源于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春联起源于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联起源于什么

篇1:春联起源于什么

春联起源于什么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与春联的来历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拓展阅读:牛年春联

1、上联:策牛前驱奔四化 下联:闻牛起舞超群英

2、上联:车水牛牛农家乐 下联:花香鸟语大地春

3、上联:车水牛牛一路景 下联:花香鸟语万家春

4、上联:春返神州舒画卷 下联:牛腾盛世入诗篇

5、上联:春风碧水双鸥静 下联:旭日青山万牛嘶

6、上联:春风得意人得志 下联:骏牛扬蹄国扬威

7、上联:春风化雨芭蕉翠 下联:骏牛登程杨柳青

8、上联:春风骏牛开新纪 下联:大业宏图壮国威

9、上联:春风送暖花千树 下联:骏牛扬蹄路万程

10、上联:春风万里辞牛岁 下联:笑语千家入牛年

11、上联:春风笑逐福音至 下联:天牛喜随捷报飞

12、上联:春光原自梅梢发 下联:诗句竞于牛背吟

13、上联:春归禹甸风光美 下联:牛纵山河气势雄

14、上联:春花吐艳香千里 下联:快牛加鞭跃九州

15、上联:春江花月宜人景 下联:牛牛海风强国图

16、上联:春日寻芳骑骏牛 下联:国家思治用贤才

17、上联:春天点点芭蕉雨 下联:牛步声声杨柳风

18、上联:春阳送暖芳菲地 下联:骏牛奔驰锦绣程

19、上联:春寓枝头歌唤牛 下联:牛驰大道喜迎春

20、上联:春寓枝头迎佳节 下联:福在心里接牛年

21、上联:好借春风酬壮志 下联:快催骏牛跃前程

22、上联:好凭妙手书鹏赋 下联:当显雄才唱大风

23、上联:好雨知时群卉盛 下联:春风得意四蹄轻

24、上联:红旗辉映神州地 下联:骏牛喜迎大治年

25、上联:红旗招展九州画 下联:骏牛奔腾万里春

26、上联:红旗指引强邦路 下联:骏牛驰骋富国途

27、上联:红霞瑰丽铺云路 下联:骏牛奔腾荡柳烟

28、上联:宏图锦绣众人绘 下联:大道逶迤万牛驰

29、上联:鸿雁翔云迎旭日 下联:青骝夺路起桃烟

30、上联:花柳新春莺燕舞 下联:风云盛世骏骐驰

31、上联:花木向阳春不老 下联:骅骝开道景无边

32、上联:化雨携来牛露贵 下联:踏花归去牛蹄香

33、上联:江涛气势风雷动 下联:牛牛精神世纪兴

34、上联:捷报随雪飞梅上 下联:蹄花染香到春头

35、上联:金戈铁牛奔大道 下联:碧血丹心献中华

36、上联:金牛狂舞九州景 下联:骏牛欢腾四海春

37、上联:金牛起舞颂功去 下联:骏牛奔腾报捷来

38、上联:金牛喜舞九州富 下联:骏牛欢腾四海春

39、上联:九天日暖张鹏翼 下联:四野春新逐牛蹄

40、上联:举红旗旗开得胜 下联:乘骏牛牛到成功

41、上联:雄关似铁千骑越 下联:捷报如云万里飘

42、上联:万里征途千里牛 下联:十年树木百年人

43、上联:玉碗生光辉琥珀 下联:金牛焕彩耀星辰

44、上联:新骏扬鞭奔大道 下联:亲朋酌酒贺丰年

45、上联:杨柳绿千里 下联:春风暖万家

46、上联:云霞开锦绣 下联:江山千古秀

47、上联:一曲迎春调 下联:乾坤锦绣春

48、上联:三杯祝福歌 下联:万里春光暖

49、上联:日月一时新 下联:草木弄新姿

50、上联:九州气象新 下联:四化千秋业

51、上联:春风吹大地 下联:寒风随岁去

52、上联:德政伴春来 下联:春来千枝秀

53、上联:冬去万木苏 下联:春色满人间

54、上联:春风如期至 下联:桃花应时开

55、上联:春为一岁首 下联:梅在百花先

56、上联:九州万里春 下联:淑气满人间

57、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催红万树花

58、上联:紫燕迎春喜归来 下联:百花争艳满人间

59、上联:春风一拂千山绿 下联:南燕双归万户春

60、上联:丹凤呈祥牛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篇2:春联起源于哪个年代

春联起源于哪个年代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那么春联起源于哪个年代?我们看看下面的资料吧!

春联起源于哪个年代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篇3: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根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其实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根据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篇4:春联起源于哪个皇帝解析

春联起源于哪个皇帝解析

春节对联一开始不叫“春节对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节对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节对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节对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节对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节对联。

历史起源

春节对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节对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节对联。直到宋代,春节对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节对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节对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节对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节对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节对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节对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节对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对联发展

春节贴春节对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 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节对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节对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节对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节对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节对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节对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节对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节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节对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节对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篇5:秋分起源于什么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秋分给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所以这一天,人们的睡眠状态也可以达到最佳。

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

篇6:中秋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首次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中秋节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篇7:冬至起源于何时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之越来越重视,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节日氛围越发的浓了许多。《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们在这天礼敬鬼神,就是为了能够攘除灾凶,以求能有个吉兆。

到了唐宋时期,一度能和岁首并重。正如南宋时期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所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1、睡好“子午觉”

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这在养生中很重要,但要注意避免睡时着凉。冬至时期格外要重视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帮助保养神气,劳逸适度更可养肾精。

2、临睡前泡脚按摩

睡前用温热水泡脚,按摩足底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老年人建议每天步行半小时,活动双脚。同时鞋子要舒适、保暖,性能要好。

3、喝粥调养能抗寒

早晨起来喝粥,晚餐减少进食,可以起到养胃的效果。尤其是小米粥,对老人小孩都有补充营养、保护肠胃、强身健体的效果。在熬制小米的时候,千万别把上面漂浮着的那层粥油去掉,它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篇8:万圣节起源于英国吗

万圣节起源于英国吗:是的

在公元前的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就开始在每年的11月1日度过独特的万圣节。时至今日,万圣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狂欢精神的节日之一,而作为万圣节起源地的英国,自然有着最地道的万圣节狂欢体验。具怀旧情怀的约克郡有着许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建筑,这里被誉为“最闹鬼的城市”,因而是英国人欢庆万圣节的首选地。

万圣节期间,整个约克郡的中心地带会被封锁,用来举行盛大的“FrightNight”惊吓之夜,你将看到黑夜女王、生化人、狼人、僵尸、吸血鬼……不妨精心装扮起自己,加入“妖魔”大军中,亲身感受“哗鬼闹全城”的刺激。

不仅约克郡会提前准备万圣节的活动,万圣节前一两个星期,英国各地就陆续开始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装饰起的骷髅头和南瓜灯遍布大街小巷,就连著名的伦敦塔也会还原“施刑现场”,展现一年中最“诡异”的姿态。

万圣节的起源:宗教祭祀

在最初的时候万圣节是祭祀的鬼节,万圣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本是天下圣徒的节日,后来被凯尔特人把这一天提前到了10月31日,即万圣夜。

他们认为在这一天,故去的灵魂会借机附依到活人的身体上以寻求再生的机会。因此,活着的人就在这一晚上将灯火熄灭,并打扮成可怕的模样以吓跑亡魂。由此,就有了每到万圣夜大家都着装各异的习俗。

在公元前5,凯尔特人认为每年的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而作为冬季开始的第一天就是11月1日了,所以在10月31日晚上的时候就会显得特别的凶险。

在夜幕笼罩的时候,死神会召唤出各种凶神恶鬼,这些鬼怪为了重返人间都会在生前生活过的地方四处游走,希望可以找到活人得到重生的机会。而凯尔特人为了不会被恶鬼附身就会选择把全部的炉火、烛光都熄灭,然后戴上凶神恶煞的面具,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样子,同时在嘴巴里面还会发出怪异的声音。

这些方法可以把一些鬼魂吓走,让他们无法找到生灵附身,但是这些小伎俩对于死神萨温却没有任何的作用,因此凯尔特人祭司就会在萨温节前夜点起篝火,使用动物来祭奠萨温,甚至于有些地区会使用活人来祭奠。

上面的这些祭奠活动直到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后才被废止,随之祭奠的废止,万圣节也开始日渐消失,直到爱尔兰人殖民北美,并把万圣节这一传统节日带到了北美,才让其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万圣节中有很多的女生都喜欢把自己装扮成为女巫,可以说是万圣节的一大象征,大家对于女巫的传统印象就是会穿着一身黑衣,头戴尖帽,养黑猫作为自己的爱宠,在月夜下骑着扫帚飞行。不管是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还是在文学当中,都把女巫当作是邪恶的象征,认为是她们造成了狂风暴雨、瘟疫、疾病等灾难。

而现在的女巫却是人们最为喜欢的一个装扮,其神秘和邪恶的形象得到了小年轻的喜欢。可以看出现在的万圣节,更加的注重享受当下,展示出了年轻人的个性和风采,正是对于个性的追求使得万圣节在很多国家都得到蓬勃发展,风靡全球。

篇9:涮羊肉起源于什么朝代

相关做法:

1、羊骨,鱼和姜加水做汤。

2、羊肉冻硬,把冻肉进一步剥除肉头、边角、脆骨、云皮、筋膜等,然后切成15~20厘米长、3~5厘米的宽的'极薄片,码在盘中待用。

3、把虾仁加入汤内。

4、火锅加木炭,把水烧开后,先下入少量肉片在汤中拨散,使其涮成灰白色时,随即可夹出蘸着配好的调料吃,然后肉片下随涮随吃,切忌下得过多容易老化影响鲜嫩。

5、肉片涮完后,再加入白菜头、细粉丝(也可用冻豆腐、白豆腐、酸菜、菠菜等),作汤菜食用。

选购小技巧:

1、看颜色。绵羊肉肌肉呈暗红色,肉纤维细而软肌肉间夹有白色脂肪,脂肪较硬且脆。山羊肉肉色较绵羊肉淡,有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较多的脂肪,其肉有膻味。

2、看肉上未去净的羊毛形状。绵羊肉毛卷曲,山羊肉毛硬直。

3、看肋骨。绵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宽而长。

篇10:圣诞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每年一进12月,是圣诞节假期,对于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来说,是一段欢天喜地的日子。大家聚集在一起,纪念二千多年前救世主耶稣的诞生,纪念耶稣第一次降临到我们这个星球那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在欧美国家,欢乐的颂歌p特殊的礼仪p包裹鲜艳的礼品p还有那撩人舌尖的节日大餐,就像中国人过大年一般喜气洋洋。商家们更是乐不滋地借着这一年一度的节假日来推销商品,都想趁着这个节日掀起一年之中最大的销售浪潮,商家们才不管这些商品你是需要还是不需要,总之就是要卖给你啦。你呢,大家都在瞎拼(shopping),你也跟着起哄,若不去瞎拼,好像对不起这个圣诞节似的。

12月24日,基督教教会也好,天主教教会也好,大家都会搞纪念一些活动。尤其是天主教,纪念活动更加正式和隆重,他们会在教堂内临时搭建一个“马槽”,到了12月24日子夜12点(即12月25日零点),他们会举行“迎圣婴耶稣”仪式,把圣婴放进“马槽”,然后举行子时弥撒,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平安夜”。这种气氛非常具有渲染性,就连非基督徒的外邦人也跟着一起搞他们心目中的平安夜,虽然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圣诞的意义。不少人还坚持守夜,到了12月25日临晨钟声一响,便是一时喧哗,热热闹闹的,那情景按吴语说话,是“交乖闹莽”。由此可见,不管基督徒也好,天主教徒也好,非基督徒的外邦人也好,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s二千多年前某一年的12月25日这一天,耶稣诞生了,从那一时一刻起,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那么,有人要问了s耶稣诞生确实是在12月25日吗?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查考圣经,看看圣经经文是如何报道的。圣经中的四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开头部分是记载耶稣生平的最可靠的历史文献。查考下来,遗憾的是,圣经中根本就没有记载耶稣诞生日,别说是生月生日,就是生年也没有记载。不过呢,还是有此线索可寻,根据《路加福音》第二章的记载,耶稣诞生于伯利恒小城之时,在城外旷野有天使向一群牧羊人报喜讯,这似乎暗示,那时应是一个“产羔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牧羊人必须在羊群的守望,晚上母羊分娩时可能需要人的帮助。而中东的产羔季节是在年初至3月中旬,也就是说是在春季,这样看来,耶稣诞生似应在3月份。当然,为了母羊产羔,早在寒冷的12月份,牧羊人就已经把待产羊群圈拦起来了,这样看来,耶稣诞生又似应在12月份。但许多圣经学者认为,圣经记载是注重这个事件的神学意义而非历法叙事,所以,从经文中推测耶稣的诞生日期,无论是在3月或是在12月,都应当采取谨慎态度。

既然圣经中没有明确答案,那么我们再放眼圣经以外的文献来寻找线索。结果还是有点失望。第一至第三世纪时期的初期基督教大神学家们对圣诞节日也没有什么很多说明,爱任纽、特土良、居普良等等这些超一流教父根本没有谈到圣诞节日,俄利根甚至还嘲笑过罗马人为纪念生日而举行庆祝活动,他认为那是“异教徒”的做法,基督教当然不搞那一套庆祝活动了。由此可以猜想,至少到第三世纪时,在基督社团内似乎都没有庆祝过耶稣的诞生,更谈不上有人会去考究圣诞节是哪一天了。

这样看来,无论是圣经还是初期基督教神学著作都没有说圣诞节的具体细节。

相对而言,圣经对耶稣诞生的细节的确着墨不多,但对耶稣在世上最后的日子的记录,四福音书中却提供了不少信息,包括耶稣在何时何地如何被钉十字架而死,然后被埋葬,然后又复活,然后又跟门徒们相处四十天,最后又升天而去,这些细节甚至可以说是记录得十分详细,学者之间虽然有不少争执,但大概也足以还原历史。

因为耶稣之死就在逾越节节期,基督教会认为,耶稣之死是他被当做逾越节那无暇的羔羊而向神的献祭,其意义是为人类赎罪,所以,初期教会也多重视守逾越节,没有听说要过圣诞节的。

大约是在公元2时,埃及地区的基督社团开始对耶稣诞生日的问题产生了兴趣,教会的一位教师提到了耶稣的诞生日,他算是该问题的最早提出者。埃及亚历山太城的大神学家革利免曾记录说,当地的各基督社团都建议过几个不同的候选日期,但没有一个是12月25日。革利免写道:“他们不仅要确定我们主的诞生年,而且要确定是哪一天;他们说是奥古斯都(Augustus)第28年,帕琼(Pachon)月的第25日(注:现代历法的5月20日);至于说到主的受难日,更是精确,一些人说是在提庇留第费门诺(Phamenoth)月的第25日(注:现代历的3月21日),有的说是法姆提(Pharmuthi)月的第25日(注:现代历法的4月21日),还有的说是法姆提月的第19日(注:现代历法的4月15日)。还有人说,主的诞生日是法姆提月的第24日或第25日(注:现代历法的4月20日或21日)。”由上述的叙述来看,当时的圣徒们对圣诞日和受难日的具体日期,众说纷纭,都没有统一的意见。按现代历法来算,他们提出的圣诞年是公元1年,因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是在公元前27年登基,所以奥古斯都28年应是公元1年,而圣诞之月日有三种意见s5月20日p4月20日和4月21日。

到了四世纪,我们终于已经可以找到些史料来证明,基督教会已经开始庆祝圣诞节了。只不过,西罗马帝国的教会的庆祝日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而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埃及及小亚细亚地区)的教会的庆祝日是1月6日。现在的亚美尼亚东正教会仍然是在1月6日庆祝圣诞节,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基督教会是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主显节,是以纪念及庆祝耶稣在降生为人之后,第一次显露给外邦人,这外邦人是指来向圣婴耶稣献礼朝拜的那些东方博士,又规定,从圣诞节到主显节之间的12天便是“圣诞节期”。在约公元400年,神学家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曾提到过一个叫多纳徒派(Donatists)的异端教派,说他们只守12月25日的圣诞节,而不守1月6日的主显节。

最早提及12月25日为圣诞节的是第四世纪中叶的一本罗马历书,在同一本历书上还罗列着基督教会的主教们和烈士们的殉道日。列在第一页上的日期就是12月25日,并注明这个日期是属于“生在犹太地伯利恒的基督”。大约到了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时,亚历山太的教会才确定了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

如此看来,在耶稣诞生后的三百多年以后,人们才开始把圣诞节定在仲冬。

但是,说来说去,12月25日和1月6日这两个日子究竟是如何最终敲定的呢t

对于这个问题,在历世历代,也是说法众多,归纳起来至少有两种说法s第一种说法广为流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r第二种说法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学术界之外鲜有所闻。

先看第一种说法,叫“故意设置说”和“故意借用说”s圣诞节日期的最初起源是借用了异教徒的庆祝活动。

古罗马人在仲冬季节的12月份有一个农神节(Saturnalia),这是为了纪念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Saturn)而设立的,农神节共有七天的庆祝节期,通常是从12月17日到12月23日。当时,西欧和北欧的民族部落也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庆祝类似的节日。到了公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Aurelian)为了崇拜罗马的太阳神而设立了太阳神节,时间就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太阳神的称号是Sol Invictus,意思是“不可战胜的太阳神”。于是,就有人认为,圣诞节就是从太阳神节演进而来,理由是s初期的基督徒故意选择12月25日来庆祝圣诞节,以便在罗马帝国内借用异教徒的盛大节日来传播基督教信仰,因为他们以为,如果圣诞节看上去更象罗马人的太阳神节的话,那么会有更多的异教徒能够接受基督教的节日,进而对基督教所敬拜的神采取更加开放的心态r这种借店卖货的高明策略,最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结果。

这种说法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在任何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的著作中并无任何支持这种说法的资料。

不过,有趣的是,在初期的基督教作家中,确有试图把太阳神跟耶稣附会在一起的说法。譬如,生活在第四世纪下半叶的一位米兰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他把耶稣比作“真太阳”。他说s“跟真太阳相比,那些在旧秩序中堕落的神灵一下子就相形见绌”。当然,这种附会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其实,在旧约圣经的最后一卷书《玛拉基书》中,“公义的日头”就是预表耶稣,所以把耶稣比作“真太阳”也合情合理。另外,在四世纪时的东方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John Chrysostom)曾这样说过s“我们的主,也是诞生在12月,就是1月份前的第8天(指12月25日)。但是他们称这一天为不可战胜者的生日,那么究竟是谁才能像我们的主那样是一位不可战胜者呢t如果他们说这是太阳神的生日的话,那么主就是那公义的太阳。”

当时的神学家们认为,圣诞节在12月25日,乃是一种“天赐巧合”,而这种巧合也证明了父神拣选了耶稣,而不是拣选了诸异教之假神。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下的第M号墓区的马赛克壁画上,有耶稣是太阳的形象

这幅不知名的镶金画上,圣婴耶稣的上方画着太阳,喻指耶稣是那真太阳

第一例“故意”将耶稣的生日设置在12月25日的文献证据,可追溯至第12世纪。那时叙利亚的教会有一位基督教作家丢尼修(Dionysius Bar-Salibi),此人在手稿边角部写有一段脚注,在脚注中他声称s在古时,圣诞节的日期就从1月6日被挪到了12月25日,这样是为了让圣诞节正好跟异教徒的太阳神节安排在同一天。到了第18和第19世纪,圣经学者们在比较宗教学领域取得不少学术成就,于是更加倾向于这种“故意设置说”,这些人主张,既然初期基督徒并不知道耶稣诞生日期,他们就干脆直接引进异教徒的太阳神节期为自己所用,硬说太阳神节的日期就是弥赛亚的诞生日,并轰轰烈烈地一起庆祝。

近代研究表明,许多现代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的确反映或借用了旧时的异教习俗,尤其是当基督教传播到北欧和西欧时,基督教传统吸收引进了不少那里民族的传统。譬如说圣诞树,就是来自于中世纪晚期的德鲁伊(Druid)信仰,这种信仰跟在不列颠群岛地区流传的凯尔特神话有关。所以,有人认为,既然庆祝圣诞的许多方式和传统都折射出异教的历史影子,那么,圣诞节的日子也借用了异教太阳神节的日子,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是“故意借用说”。

不过,“故意借用说”最大的问题是,这种“借用”理应是发生在四世纪以后,而不应是发生在初期教会时代。历史资料中第一次提到圣诞节的节日是约在公元200年,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最早庆祝圣诞节的活动是在约公元250年至300年之间。这个时段正是基督教独身自好的时期,这时的基督教还保持着原始传统,并没有大量地向罗马帝国的各类异教“大举借鉴”他们的传统习俗。

只是到了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才渐渐有了“大举借鉴”异教节日和传统的动作,教会把异教传统进行基督教化而为基督教所利用。一个著名的实例就是在6,教皇格里高利写信给英国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建议不要摧毁当地异教的寺庙,而是将它们转换成教堂,另外,异教的节日庆祝可以被转换成基督教殉道士的殉道日来纪念。

这样看来,直到四世纪以后,圣诞节的庆祝才渐渐涂抹上种种异教色彩,如果说早在圣诞节设立时的三世纪,圣诞节设定日期是借用了罗马帝国太阳神节的日期,这种说法难以让人完全信服。

圣诞节设在12月25日,还有第二种说法,叫“受生受难同日说”s耶稣的生和死这两件事情是相关的,于是,耶稣的生日跟他的受难日也是相关的。

这种说法是在20世纪初由一位法国学者路易斯・杜申(Louis Duchesne)提出来的,后来又经美国学者托马斯・塔利(Thomas Talley)更深入地研究论证。当然,将耶稣之生和耶稣之死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来看待和研究,在杜申和塔利之前,也有很多人进行过尝试。

我们下面来看看杜申和塔利的推演。

约公元200年,迦太基神学家特土良认为,根据《约翰福音》中耶稣受难事件的较为详细的记载,可以推算出,耶稣上十字架受难是在犹太历的尼散月14日,相当于罗马历的3月25日。但是,这一天也是“天使报喜日”,也就是说正是在这一天,天使加百利向犹太地拿撒勒村的少女马利亚显现,并告知马利亚,她将受圣灵感孕而生下耶稣,也就是说,马利亚受圣灵感孕怀了耶稣的那一天正是3月25日。所以,杜申和塔利认为,耶稣受生与受难是在同一天,都是3月25日u

到了四世纪时的北非地区,有一位不知名的基督徒写过一篇论文《论夏冬至和春秋分》(On Solstices and Equinoxes),居然也持有这种观点。那篇论文声称s“我们的主在3月25日受孕,这也是主受难的日子。”根据这一点,论文中将耶稣诞生日推算至冬至,也就是在3月25日之后过了九个月,到了冬至那一天,马利亚在伯利恒城分娩生下了耶稣。

奥古斯丁也熟知这两者间的联系。他在他的著作《论三位一体》(On the Trinity)中如此写道:“据认为,他(指耶稣)是在3月25日受孕,在同一日,他也受难;受孕的童贞女子宫中没有凡人,正如被埋藏的新墓中没有人一样......但据传统之说,他是出生在12月25日。”这段话中,“受孕的童贞女子宫”是指耶稣出生时来的地方,对应着来看,“被埋藏的新墓”是指耶稣死亡时去的地方,但前者中没有“凡人”,因为耶稣本来就是神,而后者中根本就没有“人”,因为是空墓,耶稣已然复活。显然,奥古斯丁是把耶稣受孕和受难两者的日子对应起来了。

同样的,在东方的基督教会社群中,耶稣的受孕和受难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证据是s第四世纪时,塞浦路斯萨拉米的主教埃皮法尼乌斯(Epiphanius of Salamis)曾这样写道s“羊羔住在圣女那一尘不染的子宫内(指受孕),他为世人的罪献上了永恒的祭(指受难)”。

与西方教会不同的是,东方教会说耶稣的受难日,不是犹太历的尼散月14日,而是希腊历的第一个春月(Artemisios)的14日,换算成我们今天的历法是4月6日,这样,对东方教会来说,既然受孕日是4月6日,那么再加上九个月,可以很自然地推算出耶稣的诞生日就是1月6日了。

综上所述,东西方两大教会都是把耶稣的受孕日和受难日联系起来,认为两者是在同一天s3月25日或者是4月6日,并由此推算出两个非常接近的耶稣的诞生日s12月25日或者是1月6日。

对于现代人来说,把耶稣的受孕日和受难日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的。但对于初期和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来说,两个日子是在同一天这种观点,却是基于他们对神所安排的一整套救赎计划的理解,那就是,耶稣的受孕,是从神的位置而降生为人,其最终要成就的目的就是为了受难,为了借受难之挽回祭来替世人赎罪。

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牟利罗(Murillo)的作品《天使报喜》,在那一天耶稣受孕

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委罗内塞(Veronese)的作品《耶稣受难》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原来的那一个问题s耶稣诞生是在12月25日吗?

答案是s我们不能肯定。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t从基督信仰出发,不管是在哪一天,总之历史上是有这么一天,耶稣道成肉身,他诞生了,他要替世人赎罪,他要因替世人赎罪而受难,然后复活,然后升天,他要给世人以一个全新的生命,全新的盼望,然后他又应许,他还要第二次再降临到我们这个星球,那时他要把所有属于天国的人带去一个全新的天地,一个全新的乐园。这一点,才应是与世人最最有关系的,也是世人最最应关心的。你说是吗?

最后我还要说一句,“圣诞节”是人的意思,因为这是人设定的,“圣诞”才是神的意思,因为这是神设定的。我们庆祝不庆祝圣诞节根本无关紧要,但是,我们理应每天都要庆祝圣诞,每天思想圣诞的意义,也以此每天来感谢神差派他的独生子降世为人所成就的救恩,因为如果耶稣基督不来,世人根本无法自救,根本无法脱离罪的捆绑,根本无法脱离万劫不复的沉沦。阿门。

[圣诞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篇11: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七夕节起源时间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的习俗英文简介

Today 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July 7th Chinese”。 Now many people called “China Valentine's Day”, shrewd businessmen more opportunity is the name of “China Valentine's Day” slogan made promotion. Folklore expert said, “July 7th” will be known as the “Valentine's Day” is a misreading of the festival, far less is called “Chinese festival of love” more appropriate some. July 7th in Chinese has 20xx years of history, also known as the “Festival” “daughter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seven” “sweet day” “week” “Qiao Xi” “double seven” “blue night” “needle” and so on, festival is a festival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most romantic, is the girl, women's attention and love day. July 7th Qiqiao customs, originated in the Han Dynasty Chinese, later and the cowboy, Weaver Girl stories consistency.

Now July 7th Festival is a folk legend of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as the carrier, to love as the theme, take the woman as the protagonist of the festival. Remember the other day in the finishing of Huai salt festival custom, which referred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hildren Department of multicolored wool until June of the lunar calendar the sixth of this a day down and thrown into the home on the roof. Reportedly, the Magpies seen on the roof of the wool, will runs away, fly to the sky, until the seventh in July this day, to build a rainbow bridge in the Milky Way with these wool, for cowboy, Weaver magpie bridge. People's imagination is really rich, through the tunnel of time and space, first with the cowherd fairies a peerless immeasurably vast difference of love, then is the huge resistance to separate their students. But the common people heart is always full of infinite hope, even in the face of the most complete darkness situation, so there will be a “July 7th”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reunion.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also contains sing feelings stable family and significance of labor quality praise ingenuity.

Childhood saw Huangmei play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in which the picture until now still linger in the mind. During the festival the harvest scene is still vivid in my mind. The harvest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the peaceful village near and the weaver even once bullied cowboy's sister-in-law shame the rattle of a handshake, the scene is really touching. Vega and cowherd use industrious hands the day darn so sweet, when heard Vega with soft sweet voice sing contentment, young I although not all understand, but the hearts are from the branded with the peaceful picture, and become the hearts of the most beautiful dream.

More of those big sisters teased me, Tanabata night to take me to hide in the frame under eavesdropping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said quietly, have little I always Baba and behind them. But unfortunately, I always whisper before they will enter the sweet dreams in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said, when you wake up, petty sister always told you put in the heart, no one told me, so until now, I don't know what that they overheard. Thus, the beautiful country, the mysterious night then condenses into a misty moving silhouettes of childhood. This was the Tanabata, when I was in the network, in the newspapers see everywhere of double seventh article, the feeling of my heart is joy. Because once upon a time,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 custom is changes with the times and gradually out of people's vision, and many foreign foreign festival has come to. In 20xx, “Tanabata”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so more and more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estival. “Tanabata”, she is not Valentine's day, but should be the festival of love. In this love fast-food era, let this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of love festival awaken that the pure and beautiful feeling!

篇12:十二生肖起源于什么地方?

十二生肖起源于什么地方?

多方面情况来看,十二生肖应当起源于中国,其理由具体如下:

其一:在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对十二生肖便有较为系统的`明确记载。从他在《物势篇》,《言毒篇》,《讥日篇》中的记载可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概念在东汉已相当清楚。

其二:在《周书》卷十一《晋荡公护传》中,对生肖属相已有详细说明。如:“昔在武川镇生当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

其三:据考古出土资料《日书》可知,秦代已大体将十二地支与十二兽相联系。(尽管当时的十二兽与后来的十二兽有所不同)

其四:在先秦的古籍中,如《诗经.小雅.吉日》,《礼记》卷十七《月令》,《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也有一些记载,但是否为十二生肖纪年,目前尚有争议。

从以上事例来看,春秋战国之前甚至周代已存在十二兽即十二生肖。这说明十二兽在中国已有久远的历史,同时也说明十二兽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的,而不是从西方或其它什么地方传入的,其起源地当是中国中原地区。

【春联起源于什么】相关文章:

1.春联起源于哪个皇帝解析

2.中秋节起源于何时?

3.教师节起源于哪个国家

4.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

5.鼠年春联

6.家用春联

7.兔年春联

8.羊年春联

9.《春联》说课稿

10.2022年春联

下载word文档
《春联起源于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