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

2023-02-04 08:25: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副社长秘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

篇1: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赏析」

处在挣扎和战斗的历史境况中的现代中国作家,大多数人不是通过营造独立的艺术世界来与外部现实中的黑暗、庸俗和守旧的生活世界相对抗,而是把社会内容、信息的要求高悬于美学要求之上,总是想把广阔的生存现实和社会经验意识纳进艺术的内容之中。与这种创作现象相对应的,则是形成了一种只重视内容形态而忽视美感的文学批评。例如茅盾,他在论述徐志摩的诗歌的时候,就很不满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类轻灵飘逸的抒情诗,认为“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不足取。这种创作和批评潮流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影响了纯粹艺术品的产生。纯粹精美的抒情诗不多,纯粹的抒情诗人更少。

但徐志摩算得上是现代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为要寻一个明星》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什么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瓦雷里认为这类诗的追求是“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或者说得确切一点,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共鸣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总之,这是对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纯诗》)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地承担我们这个生存世界的实在内容,而是探索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既包容、又超越;最终以一个独立的艺术与美学的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是现实世界的摹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不是粘恋,而是超越;不是理念与说教,而是追求词与词关系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比较纯粹的抒情诗,它的最终评判,是离开地面而飞腾起来。在这个意义上,徐志摩的《为要寻一个明星》算得上是一首比较纯粹的诗。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凡非诗的语言总会在被理解后就消失,被所指事物替代;但在这首诗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我们对言词本身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在言词的经验之内留连。它让我们相信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你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关系中的终极所指,人们去意会好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甚至现代诗人的自况,等等,均无不可。它可囊括其中任何单个的内容,但任何单个的释义却无法囊括,——诗已经从个别经验里飞腾、超越出来了。这里是一种诗的抽象,建构成为一种人性经验的“空筐”,装得下丰富的人生表象。

然而这究竟是一种诗的抽象,诗的凝聚和诗的创造,不似哲学把经验提炼为一句警语,而是将感觉和经验转化为意象的创造和结构的营建。象诗中的意象非常具体、生动、澄明一样,诗人组织了一个线条明晰(单纯洁净)的情节来作为诗的悲剧结构:向着黑夜→冲入荒野→无望在荒野→倒毙在荒野。结尾写得最为出色,它象一幅震撼心灵的油画: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犹如基督受难图一般,以无声的安详表达殉难的壮美。那“天上透出的水晶似的光明”,是对明星寻求者静穆庄严的祭奠,也是徐志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标志。可贵的是画面如此静穆,水晶似的光明只有天边的一抹,因而更显得神圣而又高贵!

情节与纯粹的抒情诗通常是矛盾的。情节和事件象走路,要有起点、过程和终点,而情感的抒发却象是跳舞,目的只是表现情感本身的价值和美,它的姿态、色调、质感和律动。但这首诗处理得很好。看得出来,这里的“情节”不仅是根据经验和情感虚拟的,为情感的展开与运动服务的,而且是内敛式的,象人体的骨骼,完全被血肉所充盈。不仅如此,在演奏这种情感时,诗人采用了一种复沓变奏的曲谱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逆向回归这个起点。但每一个回归都同时是一种加强和新的展开。这样,就使每一个词都在“关系场”中得到了可能的功能性敞开,并让我们的经验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篇2:为要寻一个明星赏析

为要寻一个明星是徐志摩写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这是一首抒情的诗歌。诗歌委婉的讲述除了战争的残酷性。

为要寻一个明星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非凡诗的语言总会在被理解后就消失,被所指实物替代;但在这首诗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我们对言词本身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在言词的经验之内留连。它让我们相信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你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篇3:为要寻一个明星赏析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篇4: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赏读

处在挣扎和战斗的历史境况中的现代中国作家,大多数人不是通过营造独立的艺术世界来与外部现实中的黑暗、庸俗和守旧的生活世界相对抗,而是把社会内容、信息的要求高悬于美学要求之上,总是想把广阔的生存现实和社会经验意识纳进艺术的内容之中。与这种创作现象相对应的,则是形成了一种只重视内容形态而忽视美感的文学批评。例如茅盾,他在论述徐志摩的诗歌的时候,就很不满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类轻灵飘逸的抒情诗,认为“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不足取。这种创作和批评潮流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影响了纯粹艺术品的产生。纯粹精美的抒情诗不多,纯粹的抒情诗人更少。

但徐志摩算得上是现代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人,《为要寻一个明星》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什么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瓦雷里认为这类诗的追求是“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或者说得确切一点,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共鸣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总之,这是对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纯诗》)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地承担我们这个生存世界的实在内容,而是探索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既包容、又超越;最终以一个独立的艺术与美学的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是现实世界的摹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不是粘恋,而是超越;不是理念与说教,而是追求词与词关系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比较纯粹的抒情诗,它的最终评判,是离开地面而飞腾起来。在这个意义上,徐志摩的《为要寻一个明星》算得上是一首比较纯粹的诗。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凡非诗的语言总会在被理解后就消失,被所指事物替代;但在这首诗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我们对言词本身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在言词的经验之内留连。它让我们相信诗人真正钻进了语言,把握住词语功能的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让你感到词语与心灵之间融洽的应和,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关系中的终极所指,人们去意会好了,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甚至现代诗人的自况,等等,均无不可。它可囊括其中任何单个的内容,但任何单个的释义却无法囊括,——诗已经从个别经验里飞腾、超越出来了。这里是一种诗的抽象,建构成为一种人性经验的“空筐”,装得下丰富的人生表象。

然而这究竟是一种诗的抽象,诗的凝聚和诗的创造,不似哲学把经验提炼为一句警语,而是将感觉和经验转化为意象的创造和结构的营建。象诗中的意象非常具体、生动、澄明一样,诗人组织了一个线条明晰(单纯洁净)的情节来作为诗的悲剧结构:向着黑夜→冲入荒野→无望在荒野→倒毙在荒野。结尾写得最为出色,它象一幅震撼心灵的油画: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犹如基督受难图一般,以无声的安详表达殉难的壮美。那“天上透出的水晶似的光明”,是对明星寻求者静穆庄严的祭奠,也是徐志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标志。可贵的是画面如此静穆,水晶似的光明只有天边的一抹,因而更显得神圣而又高贵!

情节与纯粹的抒情诗通常是矛盾的。情节和事件象走路,要有起点、过程和终点,而情感的抒发却象是跳舞,目的只是表现情感本身的价值和美,它的姿态、色调、质感和律动。但这首诗处理得很好。看得出来,这里的“情节”不仅是根据经验和情感虚拟的,为情感的展开与运动服务的,而且是内敛式的,象人体的骨骼,完全被血肉所充盈。不仅如此,在演奏这种情感时,诗人采用了一种复沓变奏的曲谱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逆向回归这个起点。但每一个回归都同时是一种加强和新的展开。这样,就使每一个词都在“关系场”中得到了可能的功能性敞开,并让我们的经验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篇5:徐志摩诗歌《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

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曾编入《志摩的诗》。原载1924年12月1日《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

该诗收录于《志摩的诗》,徐志摩的诗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以往论及徐志摩的诗歌,多半是仅对其艺术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对其内容则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徐志摩诗歌的内容也很有细加分辨的价值,不少诗的思想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篇6:徐志摩诗歌赏析:我有一个恋爱

徐志摩诗歌赏析:我有一个恋爱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让你学会思念,让你学会欢喜。那么,在徐志摩的心中,他自我自己的恋爱是怎样的呢?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它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太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徐志摩

赏析:

《我有一个恋爱》中抒情主人公的恋爱对象是“天上的明星”。明星闪烁于天穹,照耀着地球,但并不带感情色彩。把“天上的明星”作为恋爱对象,这本身就表明,明星所指的不是常人眼中的自然现象,对明星的描写不只是纯客观的描摹。这明星是诗人眼中人格化的明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星”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自然和情感双重属性。

有的人仰望满天繁星,寄托内心的乡愁;有的人描写依着祖母的怀抱数星星,忆起童年的天真。徐志摩描写的则是在“暮冬的黄昏”,在“灰色的清晨”,在“荒野的枯草间”,明星闪烁的晶莹。这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摹仿,是“这一个”诗人独特的摹仿。诗人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的觉醒只令他对现实更为不满,当时国家“混乱的局面使他感到他是度着灰色的人生”(蒲风语),个人爱情的挫折尤使他痛苦,国事、家事,“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把他那颗充满浪漫梦幻的诗心折磨成“破碎的魂灵”。

但是,像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理想屡屡受挫但仍追求不舍,他是永远不甘平庸的,他要在灰色的人生里“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灰色的人生》)。与他同期的诗作《灰色的人生》相比,同是写灰色人生,但《灰色的人生》重于现实的暴露与反抗,激愤粗犷,格调沉重凝滞,有“野蛮”、“大胆”、“骇人”之气。而《我有一个恋爱》里明星晶莹闪烁,创造了一个轻盈、空灵而又宁静、神圣的意境,与诗人灰暗、沉闷的人生感受侧面相比衬,这种反差也正是两者的契合点。

在晶莹的星光里诗人看见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得到了“知心”、“欢欣”、“灯亮与南针”,这一光明慰藉了现实人生的抑郁苦闷,理想的歌颂重于现实的暴露。在这首诗里,诗人对明星的审美摹仿其实是对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审美观照,他造出了一个独立的纯美的艺术境界与现实人生相抗衡,并以此作为坚定的信仰慰藉与激励自己人生的追求。

篇7:徐志摩《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赏析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他曾在《自剖》一文中写道:“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虽然也常感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无疑可以找到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损的灵魂得到抚慰和憩息,再者,对于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和激情的诗人来说,他往往能在幻想的理想世界里找到灵感的泉源,使心灵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翱翔。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正是诗人否定和拒绝黑暗的现实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的作品。这首诗写于1925年,时值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爱,他们恋爱遭到许多人反对,徐志摩痛感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深深感受到重荷压制下的精神痛苦,他写作这首诗与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他咒诅“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决心“逃出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我们理解这首诗时,自然不必拘囿于诗人的恋爱生活,一首诗一旦完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和价值。如果说《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是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如说这是诗人性灵和浪漫激情的抒发。诗人有感于现实生活中恋爱不自由而写下这首诗,他在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世界是“懦怯”的,是“容不得恋爱”的,但诗人接下去并未对现实世界作任何客观的描绘,实际上,现实只是触动他性灵和浪漫激情的“元素”,他想表现的`不是现实世界如何“懦怯”、如何黑暗,而是要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表达自己同黑暗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诗人的浪漫主义使他在否定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去肯定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让我们看看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非常的幻境:有象征无边自由的“白茫茫的大海”,大海上有座美丽的岛屿,岛上有青草,有鲜花,有美丽的走兽与飞鸟,更令人向往的是,这是一个“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的天庭”。为寻求这一理想世界,诗人曾抱着怎样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这首诗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激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决绝态度,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与热烈追求,体现了“五四”精神——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强烈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等一类诗作,婉转柔靡、情致曲折;《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则格调明朗激越,诗的前二节表现诗人逃出现实牢笼的坚定决心,后两节则描绘一种理想的幻景,全诗从“跟着我来,我的恋爱”直至看到“理想的天庭”,一气呵成,抒发出诗人溢满胸腔的浪漫激情。诗的最后一段,象一幅美丽的画,如一首欢快的歌,流溢其中的是诗人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激动,最后一句“辞别了人间,永远!”,宛如一曲轻盈欢快的调子嘎然而止,又象是“逃出牢笼”、看到“理想天庭”的诗人发自内心的舒坦的舒气。我们欣赏《再别康桥》这类诗作,从其低徊曲折、一咏三叹中细细地品出诗独特的韵味,而这首诗,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诗人美好的理想、澎湃的激情以及敢于否定黑暗现实的精神。《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也是颇具徐志摩艺术个性的诗篇,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结构严谨整饬、形式灵活多变、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及情感想象的节制与简洁等艺术特色。

篇8:徐志摩诗歌《我有一个恋爱》赏析

徐志摩诗歌《我有一个恋爱》赏析

徐志摩诗歌《我有一个恋爱》全文是怎样的呢?《我有一个恋爱》展现了徐志摩的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篇非常值得鉴赏的佳作。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这首诗写作时间和发表报刊不详。手稿篇末注明:“二十六日,半夜”。与原稿有出入的是:第 3行“晶莹”为“光明”;第 4行为“我爱他们的恒心”;第 6行“清晨”为“侵晨”;第 9行“山涧边”为“涧边”;第13行“魂灵”为“心灵”;第17行“冰激”为“冷激”;第20行“心伤”为“伤心”。

徐志摩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以“爱、美、自由”为人生信仰,对爱情、人生、社会都抱着美好的理想,希望这三者能在同一人生里得到实现。正如梁实秋所说:“志摩的单纯的信仰,换个说法,即是‘浪漫的爱’……这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诗中“我爱天上的明星”便是这么一种爱,把它理解为对具体人物的爱也好,理解为人生的理想也好,这都是一种神圣、热忱的爱。

篇9: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赏析含翻译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赏析(含翻译)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赏析

丘为,唐代诗人,其传世作品不多。本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虽未见隐者,但也有童子可问,知其所去。而本诗中诗人未见僮仆。依笔者看来,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诗人敲门时,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直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巾柴车”中“巾”可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巾覆盖”,引申为“驾柴车”,“钓秋水”应是于秋水边垂钓之意。此两句全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闲来垂钓碧溪上”“独钓寒江雪”等诗句便是明证。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在笔者看来,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篇10:徐志摩抒情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赏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相关文章:

1.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赏读

2.徐志摩《夜》赏析

3.徐志摩情诗赏析

4.徐志摩《黄鹂》赏析

5.徐志摩《泰山日出》赏析

6.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7.赏析徐志摩的《偶然》

8.徐志摩诗歌《为谁》

9.徐志摩的诗歌《生活》赏析

10.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其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徐志摩《为要寻一个明星》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