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杨瑞哥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
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诗文赏析】
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意境颇类王维诗。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篇2:《寻南溪常道士》古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古诗翻译及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篇3: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文解释】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
【词语解释】
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闲门:空门。
与:掺杂。
⑴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常道士:人名。
⑵经行:走过。
⑶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屐(ji)痕:一作“履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屐:木头鞋。
⑷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⑸芳草:一作“春草”。闭:指芳草遮没了。
⑹过雨:即雨后。
⑹随山:沿着山地。
⑻禅意:禅理。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⑼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1-2]
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赏析】
《寻南溪常山士》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访常山道士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描绘道士所居环境的清幽静美,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意境颇类王维诗。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篇4:《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词翻译及赏析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前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翻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鉴赏】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岩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篇5: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解注
(1)南溪:地名,今四川南溪县。常道士:人名。
(2)经行:走过。
(3)莓:苔的一种。莓苔,即指苔。屐(ji基):木头鞋,古人游山常穿这样的鞋。这里是指足迹。
(4)渚:水中的小洲。
(5)闭:指芳草遮没了。
(6)过雨:即雨后。
(7)随山:沿着山地。
(8)禅意:禅理。佛教指清寂凝定的思想境界。
(9)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是说,彼此相对已会意,就不必言传了。
译文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
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
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
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
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赏析
这是作者寻南溪道士不遇的诗,写得别有深趣。这首诗虽步禅趣,但写来生意盎然,自然清新。“寻”字为诗眼,是全诗的抒情线索。全诗大意是说,我一路漫步前行,只见莓苔上印着清晰的足迹。大概常道土出游去了吧,当我快要走到他的住地时,放眼望去,那絮絮白云,依恋着水中洲渚,萋萋芳草,遮掩了闲静的门庭,一片清幽的景象。这说明道士已经出去很久了。寻人不见,便观览周围景色,以景衬人。
通过环境的`描写便可了解常道士之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那雨后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趁兴沿着山路走到水源,饱览了一番这山中的秀丽景色。果然溪花开放,自然舒展,光鲜灿烂,静静地临溪而立,不求人赏,颇有禅意。我与溪花相对静观,似亦参悟,万虑俱寂。
在这清幽静寂中,早已心领神会,何必去言传呢?一片禅机妙悟,包含了多少世沧桑的意蕴。这虽是旧时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写出了一种静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中间两联,写景如画,情致自然。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趋,情由景生,妙合无垠,自然浑成,结构上也独具匠心,趣味天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全
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相对忘言。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篇6:寻南溪常道士,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意思,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寻南溪常道士,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意思,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诗词大全
寻南溪常道士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①莓苔:苔藓。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闲门:空门。
④与:掺杂。【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路上可以看见留下的足迹。白云依偎着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静静的柴门。雨观赏松色,沿着山路来到水源。见到溪花悟到了禅意,相互面对忘了要说什么。【赏析】刘长卿多与方外之人交往,集中有许多赠和尚道士的篇章。这首诗写他寻访道士不遇,于是欣赏山色,看松寻源,而在闲静的自然环境中,领悟了清静的禅理,感到一种与道士神交,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意境颇类王维诗。全诗洋溢着清新、幽静、闲淡。
篇7: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赏析
诗词翻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篇8:《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全诗翻译及赏析
【原文】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x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
①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②稽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
③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⑤张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人。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兴,以秋风起思鲈鱼为由辞官而归。
⑥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
【参考译文】
听说你要去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
你会看到千岩清泉洒落,万壑绿树萦回。
东海横垣秦望山下,当初秦始皇就在那里眺望东海,西陵山围绕越宫高台。
镜湖如清霜覆盖的明镜,海涛汹涌如雪山飞来。
八月的浙江就等待你这支枚乘的生花妙笔去揽胜,三吴的美食佳肴就等着你张翰似的美食家去品尝。
那里逸兴多多,你可一定去上天台山逛逛,不到天台山就没有到浙江。
赏析
全诗共计十二句六十字,表达了对浙江山水风物以及友人才干人品的赞美。
此诗极度赞美的越中的.青山秀水及风物美食。此诗对仗工整,表现出李白作品少有的整饬美,另外诗中移动镜头的运用,赋予作品强烈的动感,极富震撼力。如“湖清霜镜晓,涛白x山来”,一方面写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排沓而来,相向而动,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惊为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篇9:《寻隐者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
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2.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哪个地方?
2.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3、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请作具体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篇10: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诗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诗翻译及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释
①霁 (jì) :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营营:谋求。
③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这两句是说,雨后水涨,新竹茂密,为寻愚溪,用手杖试着泉水深浅,涉足而过;解下衣带,围住新竹,以开辟路径。诗句密缝细缀,形象逼真而富情趣。
参考译文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
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
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
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赏析
《夏初雨后寻愚溪》是由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柳宗元所写。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篇11:李白《寻山僧不遇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全诗翻译赏析
寻山僧不遇作
李白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⑴。
香云徧山起⑵,花雨从天来⑶。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注释:
⑴裴回,即“徘徊”。
⑵《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徧,同“遍”。
⑶《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这两句是说,通往山寺石铺的道路,已被雨水冲得沟沟壑壑;山门常闭,门道已长满了青苔。一见而知山寺久无人住,亦无人来往,已很荒凉。诗句刻画了寻山僧不遇的典型环境。
译文:
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简析:
五言古诗《寻山僧不遇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诗人游金陵时。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诗人寻访一位僧人却没有遇到,而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寻访山僧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山林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寻南溪常道士》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8.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10.晓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