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

2024-10-10 07:32: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cwanl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1: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满钓槎头缩颈鳊。

译文一:

我又想起襄阳人孟浩然,他的诗清新可赏,句句足以永世流传。如今的诗坛老将再也写不出新奇的诗句,只好用木筏捕取鳊鱼在汉水之边。

译文二:

又想起襄阳的孟浩然,他的诗平淡句句都值诵传。今朝的声望故老们中,无人能出新语只好去钓鱼。

注释:

(1)耆旧:老年人。

(2)槎头缩颈鳊:岘山下汉水中产鳊鱼,味美肉肥,渔人捕捞,以槎(木筏)截断水流,故云“槎头缩颈鳊”。

①清:指孟浩然诗的艺术品格——清爽淡远。孟浩然诗素有清誉,由于他写出了自然之清境和审美主体对自然的清赏。

②耆(qí)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

③槎(chá):泛指船。

④缩颈:鳊鱼又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又号“槎头鳊”。《襄阳志》云:“汉江出鳊鱼。土人以槎断水,鳊多依槎,因号槎头鳊。”孟浩然的《岘潭作》一诗中有“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的诗句。

杜甫之因而成为宏大的墨客,虽然和他的“天才”相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但更主要的因为是他的努力,他的吃苦。在良久的创作路线中,他不断抱着庄重认真的'态度,不停向古人和同辈学习,并且坚韧不拔地对诗歌创作举行探索和探究,一生中实在没睡过几个好觉,假使颠沛流落,也从不中断,“异域阅暮迟,不敢废诗篇”,便是他一生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竭”的真实写照。

《解闷(其六)》是墨客在永泰二年(766)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担忧的组诗中的一首。

本诗称赞似将来往过的孟浩然,突出了孟浩然诗歌的特点:清爽淡远。从对孟浩然的赞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盛唐这一亘古未有的诗歌黄金时期,有自觉的领会,高度的重视;并且证明他对创造这一诗歌黄金时期的墨客们各自差别的艺术才略与本性,有深刻的知道,而且可能服人之善,成人之美。这种可能知赏一概墨客艺术才略与本性的心灵田地,是一种阔大高尚的心灵田地。

第一句“复忆襄阳孟浩然”,襄阳是孟浩然的籍贯,在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川田野派墨客在老杜心中的重要位置,一代“诗圣”屡次想起孟浩然,为什么呢?

第二句“清诗句句尽堪传”,答复了“复忆”孟浩然德因为:孟浩然的诗歌清爽淡远。老杜且说,孟浩然的诗歌,句句都值得传诵。老杜偶然读过孟浩然的悉数的诗句,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但老杜不夸大弗成,唯有云云,才力表达他对孟浩然的赞美和敬慕之情。

第三、四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耆旧”肯定不是指“孟浩然”,由于孟在740年去世,而杜甫写作此组诗是永泰二年(766年),孟浩然摆脱人间已经26年了。“即今耆旧无新语”,应该指而今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孟浩然,然则在孟的眼前自惭形秽,他们写出的诗句无法逾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着孟浩然去钓鱼“槎头鳊”,这一行动,也算是对孟的推崇了吧。这两句诗,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孟浩然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陪衬孟浩然的隐逸形象。老杜在其时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对孟浩然云云赞美,是否尚有深意呢?那就得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了。

篇2: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其六全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秦州杂诗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

恨解邺城围。

赏析

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篇3:杜甫《秋兴其六》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六》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六)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释:

[1]瞿唐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2]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为了潜行曲江,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4]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5]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6]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7]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8]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风烟:战乱、战火。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这两句是说,瞿塘峡与曲江相隔万里,但战乱遥接,形成如秋天般的萧森气象。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寓情于景。黄生《杜诗说》评曰:“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可谓评得精当。

赏析:

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

篇4:杜甫《曲江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曲江二首 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词语解释:

却:去,掉。

且:故且。

厌:嫌,这里指以酒消愁。

减却春:减了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诗文解释:

一片春花飞落,春随花落而渐去。风吹落花万点,煞是愁人。且看飞花随风飘去,不要因感伤太多而厌酒。江边的明堂上有翡翠筑巢。芙蓉苑边,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细细想来,还是应该及时行乐,人生何必为浮名所累。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七律《曲江二首》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暮春任“左拾遗”时。这两句通过描写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一片花飞,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面对这个过程,诗人的愁绪亦逐步升级。诗句语奇意远,蕴含深沉。

赏析: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篇5: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秦州杂诗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

恨解邺城围。

【赏析】

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篇6:杜甫《解闷其七》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解闷十二首(其七)

作者:杜甫

陶冶性灵存底物1?新诗改罢自长吟2。

孰知二谢将能事3,颇学阴何苦用心4。

1.存底物:凭什么东西?

2.自长吟:自己拖着长腔反复吟诵,推敲修改。

3.孰知:熟知、深知。二谢:揩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和谢朓。将能事:意谓二谢才思敏捷,诗有灵性。

4.阴何: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阴铿、何逊。

此诗是杜甫自道创作经验之谈。他认为写诗可以陶冶性灵,而诗人凭什么写好诗呢?自己是刻苦用心来写诗的,每写诗,都要反复吟诵、修改。同时也注意向前人学习,既熟读二谢那些很有才情灵性的诗篇,更注意学习苦吟诗人阴铿、何逊,刻苦用心写诗。《读杜心解》云:“自言攻苦如此”。《石洲诗话》云:“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注:每四句为一首。共计十二首。

篇7: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全诗翻译赏析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释:

未及前贤更勿疑: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译文: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只有不拘一时一家地多方面学习各家的长处,才算真正找到了你的老师。

赏析:

杜甫主张认真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学传统,同时代人也应互相取长补短。他信奉传统的诗教观念,认为《诗经》之风诗和雅诗是典范,应该好好学习。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这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唐宋诗醇》云:“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意思是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上有所“裁”,而《诗经》中,《国风》与《小雅》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传统则要发扬光大。至于“转益多师是汝师””具体地说,就是把同一个问题向不同的良师益友,甚至诤友提出,以收“综听则明”之效。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

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篇8: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文解释: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其一】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词语解释:

支离:流离。

羯胡:指安禄山。

⑴支离:流离。

⑵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⑶羯胡:指安禄山。

⑷庾信:南北朝诗人。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篇9:杜甫《解闷其六》赏析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赏析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和杜甫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⑤、“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⑥”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⑦。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是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经验外,还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后来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他在诗中赞许李白:相对于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并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继续把酒言欢,作诗论文的希望。此外还有“李白一斗诗百篇⑧”,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歌;“敏捷诗千首⑨”说的是李白下笔敏捷,赞美李白作诗天然涌发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两句便是历来描写李白最受传颂的名句。味诗意,解释为“落笔时风雨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其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李白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诗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称赞李白诗感人肺腑、写得神妙,赞美了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衷心赞美以及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和钦敬。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二:景仰其求仙问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同样出于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⑩。

道教的熏陶给予了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人们往往觉得超凡脱俗并有突出成就的人会有种高不可测的感觉,也容易对这类人产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首两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贺知章。这2句记录了贺知章送号给李白一事:李白作为国家级诗人出现在长安诗坛之际,诗坛长老贺知章便对其人格、诗风作出“谪仙人”这一评价。杜甫与李白相识后,对贺知章送号“谪仙人”予李白表示赞同,因为他与贺知章一样,见到李白后都惊为谪仙人。可见李白的仙风道骨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让杜甫景仰不已。《赠李白》中写道“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这两句可以对比出杜甫眼里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于是杜甫跟着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述了他们同寻访范道士一事,并借此抒发二人的真挚友情。而《赠李白》一诗中有“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游梁、宋的打算,正在期望与李白同游梁、宋,拾瑶草、采玉芝。而杜甫的《赠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欢炼丹服药一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从中也可猜想出他们之前曾经“相期拾瑶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别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对李白纯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对与李白一起度过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后悔没有与李白一道隐居山林,却跑到长安来看人冷眼,寄人篱下……虽然杜甫最终还是近儒多于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时期,杜甫的求仙诗和游侠诗明显地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旷达了许多,所以与李白一起求仙问道的经历是他永生难忘的。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诗仙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他经常在长安街市饮酒,醉了就睡在酒家里。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莲池作诗,李白喝得兴起,硬是不肯上船,还自称“我是酒中仙”。[这段话理解有误]

试想,若是普通人,一斗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没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说话不知所云了。而这个李白,非但没有醉倒,还能吟诗作赋;非但能吟诗作赋,而且是洋洋洒洒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诗文中有所夸张,也足见杜甫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了。接着李白更是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玄宗传诏李白去作诗,他非但不去,还说自己是酒仙。换了随便哪个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为吧,说不定还是受宠若惊,一路跑着见皇帝去了。刚作完这么些诗句,拿几篇套用一下换点赏金,天子一高兴了没准官升三级,实在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语有云:“酒后吐真言”,他却是表里如一,醒时敢叫高力士脱靴,醉了连皇上的帐都不买。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都说好酒的人一定是为人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祸上身,身在尘世,心境却早已超然于世俗之外。杜甫通过此诗对李白对李白的纵恣天才和不畏权贵、洒脱豪爽而赞叹不已。

【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2.杜甫《前出塞其六》赏析

3.杜甫《丽人行》全诗赏析

4.《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

5.《关山月》全诗翻译及赏析

6.杜甫《秋兴》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7.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8.杜甫唐诗《曲江》全诗赏析

9.杜甫《江村》全诗赏析

10.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杜甫《解闷其六》全诗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