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忧郁的黑加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汉元帝的赏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事迹见《汉书•匡衡传》。
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故以匡衡自比。
功名簿:是说自己因上疏言事救房琯,遭受朝廷贬斥。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宗室,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屡次上书言事,以忠直闻名,为权贵所忌。刘向是著名经学家,宣帝时曾在石渠阁讲授五经,成帝时,领校内府五经秘书。
心事违:指事与愿违。此句是说自己希望能如刘向那样传承儒家经学精神,但也难偿夙愿。
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的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
多不贱:大多作了高官。
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
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朝晖:旭日初升。
翠微:山气青色。远望山则翠,近望则翠微。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这两句是说,清晨,山城里的千家万户静悄悄地被晨曦笼罩着;我独自登上江边的高楼,看那翠微的山色。诗句反映的是秋景清明,山城宁静,而诗人的心境却是感伤一生事与愿违的`不安情状。看似写景,实为寓情,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译文: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赏析: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背景: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右仲《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这是《秋兴》组诗的第三首。
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篇2:《秋兴其三》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兴其三》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汉元帝的赏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事迹见《汉书?匡衡传》。
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故以匡衡自比。
功名簿:是说自己因上疏言事救房琯,遭受朝廷贬斥。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宗室,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屡次上书言事,以忠直闻名,为权贵所忌。刘向是著名经学家,宣帝时曾在石渠阁讲授五经,成帝时,领校内府五经秘书。
心事违:指事与愿违。此句是说自己希望能如刘向那样传承儒家经学精神,但也难偿夙愿。
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的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
多不贱:大多作了高官。
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
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赏析:
这是《秋兴》组诗的.第三首。
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学少年多不贱”来源于唐朝杜甫写的《秋兴》,意思是往日的少年同学们,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再也不低贱了。“往日的少年同学们”此句诗用来表示对昔日同学功成名就的喜悦。自己也可“分享”与有荣焉“的光采;也可用来感叹同学已经发达,而自己仍然失意的心境。
篇3: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汉元帝的赏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事迹见《汉书匡衡传》。
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故以匡衡自比。
功名簿:是说自己因上疏言事救房琯,遭受朝廷贬斥。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宗室,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屡次上书言事,以忠直闻名,为权贵所忌。刘向是著名经学家,宣帝时曾在石渠阁讲授五经,成帝时,领校内府五经秘书。
心事违:指事与愿违。此句是说自己希望能如刘向那样传承儒家经学精神,但也难偿夙愿。
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的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
多不贱:大多作了高官。
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
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赏析:
这是《秋兴》组诗的第三首。
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学少年多不贱”来源于唐朝杜甫写的《秋兴》,意思是往日的少年同学们,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再也不低贱了。“往日的少年同学们”此句诗用来表示对昔日同学功成名就的喜悦。自己也可“分享”与有荣焉“的光采;也可用来感叹同学已经发达,而自己仍然失意的心境。
篇4:杜甫《秋兴》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这两句写诗人在夔州孤城,从日落黄昏直坐到深夜,翘首北望长安;身在剑南,心怀渭北,那里兵戈未息,局势不稳,诗人忧心如焚。诗句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目睹国家残破,自己不能有所作为,言外之意,发人深思,耐人琢磨。
翻译: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这组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 抒写遭逢兵乱, 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 于凄清哀怨之中, 具有沉雄博丽的深闳意境。
《秋兴八首》是老杜“以其生平之所郁结 ,与其遭际 ,暨其伤感 ,一时荟萃 ,形为慷慨悲歌 ,遂为千古绝调”。这八首诗从内容到技巧 ,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到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郝敬称为“真足虎视词坛 ,独步一世”。黄生曰 :“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 ,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公元 763 年) 虽告结束, 但边患并未消弭, 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 战乱时起,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 辗转入蜀, 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 杜甫难以存身, 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于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 766 年) 到达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 备尝艰辛, 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壮志难酬, 慨丛生, 遂在孤城的暮色中, 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 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 是国家的象征, 诗人忧国忧民, 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 : “乘槎消息断 ,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严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粉蝶,指城上涂着石灰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 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 , 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他因此引以为憾 , 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 , 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 , 以浮槎上天为喻 , 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 他来到长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 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 向玄宗献赋, 上表陈情, 恳求重用, 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 他在“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 孤舟难返, 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 “画省香炉违伏枕” 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 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 闻笳声更哀, 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首,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篇5:杜甫《秋兴》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言】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注释】
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翻译】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赏析】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篇6:杜甫《秋兴·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
[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本句为倒装语序。
[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8]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句解: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是回忆长安的景物:那稻米,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粒;那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这种充满豪情和诗情画意的描绘,正反映了强烈的今昔对比,反衬出诗人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
译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渼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赏析: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渼陂的情形。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渼陂。颔联以“鹦鹉粒”写渼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渼陂景色之美。颈联记渼陂泛舟中的盛事。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篇7:杜甫《秋兴其七》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释:
[1]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2]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3]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 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 明月。
[4]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5]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6]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7]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8]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①菰米:菰,茭白。菰米,菰之实,一名雕胡米,古以为六谷之一。 ②沉云黑:谓菰米之多,如云之黑。③坠粉红:莲初结子,花蒂褪落,谓之坠粉红。
诗写于夔州,这两句是想象安史之乱后昆明池(喻长安)的荒凉景象——湖面上飘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房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一派冷落凄凉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赏析:
本篇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
篇8:杜甫《秋兴其五》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五》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五)
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①青琐:古代宫门上的一种装饰。这里借指宫门。
②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后泛称朝廷百官之列。
大意:
蓬莱宫正门遥望的就是终南山,大殿很高,殿上接露水的盘子放在直上霄汉的金铜铸就的大柱子上。这宫殿金碧辉煌比得过昆仑山瑶池,气象祥瑞比得过紫气中的函谷关。彩云中宫娥撑开了雉尾的宫扇,旭日照在金丝龙鳞上使皇帝看起来更加容光焕发。忽然间惊醒,我已在这沧江上病卧了快一年,曾几何时我不也在那气派的大殿上参与过朝政么。
赏析:
《秋兴八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居夔州时。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一年多,吐蕃、回纥却乘虚而入,藩镇拥兵自重,战乱时起,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杜甫壮志难酬,晚年多病,心情抑郁,但仍关心国家的命运,这组诗即写于这种形势下。
这是一首以回忆为主的诗。说实在的我自认这首诗主要写了宫廷的气派,和秋天的'联系只在诗人最后的一句里,即“一卧沧江惊岁晚”里,天气已是岁晚,即秋天时节,“我”的境况为病卧沧江,越是凄切,就越发想起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前面几乎夸张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突出诗人现在悲剧性的处境而已。
前面的“蓬莱”,“霄汉”,“瑶池”,“东来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这些都将帝王神化了,可是最后一句一下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曾经殿上议政的诗人,已是久病不起漂泊在江湖中了,神化一下就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变得让人失望起来。可以说诗人在这里越是将朝廷描绘得如何辉煌如何风光,越会让人们看到朝廷虚有其表的一面。诗人用自己的失意对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行了揭露,也对国家迷茫的前途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诗人使用对比这种修辞方法时,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将对比作为了全诗的点睛之笔,即一下子切题又将观点一挥而就。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只注意写宫廷和只注意写诗人自己的境遇都是不对的,少了谁诗人的主题都不会被完整地理解。
有人说过把诗写的充满浪漫首推李白的夸张。其实这首《秋兴八首》里也有浪漫和夸张。这里杜甫的夸张用得比李白少些飘逸,但却比李白多了几分质朴。想把夸张用得朴素,文字上似乎不可能,但是在条理或者说逻辑顺序上用点心也是可以做到的。这首诗告诉我写文章不要随意捡来写华丽的词汇堆在那里就算了,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可信,言而有理。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这两句是回忆从前曾在宫中与众大臣一起朝见皇帝,如今沧海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了他的忧国之情。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篇9:杜甫《秋兴其六》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六》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六)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释:
[1]瞿唐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2]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为了潜行曲江,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4]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5]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6]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7]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8]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风烟:战乱、战火。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这两句是说,瞿塘峡与曲江相隔万里,但战乱遥接,形成如秋天般的萧森气象。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寓情于景。黄生《杜诗说》评曰:“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可谓评得精当。
赏析:
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
【杜甫《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6.次韵杜甫秋兴
10.杜甫诗翻译和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