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

2023-11-04 08:31: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K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

篇1: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原文及赏析

原文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

庾信〔南北朝〕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国的人才却被晋国所用,本是秦国的舍臣却戴着赵国的官帽。郑国的子产毁坏馆舍争来晋国对郑国的礼遇,陈完去有齐国受有桓公的厚爱,却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黎候把卫国当成了自己的家,重耳逃有齐国又被迫离开了安闲舒适的齐国。孔子留恋不舍离开了鲁国十四年,张良疏财舍身为韩国雪耻报仇恨。只有阮籍绝路恸哭的无助,才能够形容世事的艰辛苦难。

注释

楚材称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注:言楚亡臣多在晋。秦臣即赵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离宫延子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秋时郑国的子产有晋国,因为晋侯没有见,子产命人毁坏馆舍。离宫:原指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外别建的宫殿,以便随时游处。这里指招待外国贵宾的客馆。延:接待。羁旅接陈完:《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寓卫非所寓:《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子也。”)秋时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国,随行臣子你劝他子国。后人因此以作思子的典故。安齐独未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有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雪泣悲去鲁:《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雪,拭也。雪泣即拭泪。这句以孔子去鲁事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凄然忆相韩:《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舍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庾信父庾肩吾曾在梁朝任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庾信十五岁入太子宫为讲读(太子的伴读),后又任诵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散骑侍郎等。这句,庾信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深念旧恩,思之凄然。恸:极度悲哀;舍哭。唯彼穷途恸:《三国志.魏志》引《魏氏)秋》:“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辙痛哭而返。”这句说自己已处此境地,唯有途穷之悲痛也。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自叙从出使西魏,被羁留于长安,非自己所愿,心中思念故国,忧思无穷。

一二句中“楚材”句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注:言楚亡臣多在晋。这句说这句本是楚臣(梁都江陵,楚故地),唯被晋所用(晋代指西魏)。“秦臣”句见《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这句与上句意相同,借古人事说自己本穿着梁朝官服出使西魏,却被留了下来。

三四句中“离宫”句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到晋国,因为晋侯没有见,子产命人毁坏馆舍。“离宫”,原指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外别建的宫殿,以便随时游处。这里指招待外国贵宾的客馆。“延”,接待。“羁旅”见《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这句说自己像陈完一样,是“羁旅之臣”。

五六句中“寓卫”句见《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春秋时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国,随行臣子你劝他归国。后人因此以作思归的典故。这句说这几句如黎侯一样,卫实非所寓。“安齐”句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到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这句说自己又如重耳出亡到齐,而齐又实非所安之地。以上二句借古人事说自己留仕于西魏,实非本心所愿。

七八句中“雪泣”句,《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雪,拭也。雪泣即拭泪。这句以孔子去鲁事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凄然”句,见《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庾信父庾肩吾曾在梁朝任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庾信十五岁入太子宫为讲读(太子的伴读),后又任诵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散骑侍郎等。这句,庾信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深念旧恩,思之凄然。以上二句说自己远离并怀念故国。

最后两句中“唯彼”句用阮籍典,《三国志.魏志》引《魏氏春秋》:“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辙痛哭而返。”这句说自己已处此境地,唯有途穷之悲痛也。“知余”句借用乐府《杂曲歌辞》篇名《行路难》。《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此句说自己已知世路的艰辛。以上二句总述自己唯感穷途悲痛,世路艰难。

庾信学问丰博,于后期的诗赋中大量用典,本首诗就是句句用典。一连串用典,自然、灵巧、贴切,有的'甚至不落痕迹,可谓得心应手。表面看这是一首典故堆砌的诗,可细细读来,则处处切合自己稽留不归、被迫仕魏的遭遇,无不符合自己的身世和心绪。因此,典故虽多,则不影响本诗脉络的连贯和意象的完整。另外,大量的用典,又使庾信的《拟咏怀》内容丰富,用词精约,本诗更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多用典,亦使庾信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更为含蓄、隐曲和丰富,这也是本诗的一个特点。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篇2:《拟咏怀(其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拟咏怀(其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 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3分)

或:“青山望断河”, 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3分)

[注释]

1.庾: (yǔ)

[评析]

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无好处。

赏析:

庾信,南北朝诗人,以写作他在南朝梁代时,十五岁就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后又陪同太子箫纲 (梁简文帝)等写诗,写了不少绮艳的“宫体诗”,他也因工于“宫体诗”而著称;后来还因诗才受重用,历任东国常侍、建康令等要职;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年),他奉元帝之命出使北朝西魏,但抵长安不久,西魏攻克南朝梁之首府江陵,杀了梁元帝,梁遂衰亡。他因诗名为北朝赏识,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但他仍常怀念南方故国,长安时期的诗作,就一改往日的绮艳,常发悲愤哀怨的怀乡之声。这里所选的《拟咏怀》其七,就显示了他在北朝时诗作的这个特点。

这首选诗,是他羁留北方之后所写。该时,梁朝的消息断绝;他寄居异地,听胡笳羌笛而思乡心切,于是写下这首诗歌。以寄托还乡的希望和幻想。

开头“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两句,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是通往南方的关口。但是现在,南来北往的“汉使”(汉朝的使臣,这里代指南朝的使者)已经很久没到这边来了。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羁留西魏时那寂寞孤清的境况。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两句,是说他在西魏这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的伤悲。胡笳、羌笛: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北域乐器发出的.生疏的声音,从熟悉与喜爱南国音乐的诗人听来,自然都是孤清与哀怨之音了。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两句,说的是诗人在这样寂寞与孤清的环境中度日,日子是如何的难捱,思乡是如何的痛苦,乃至痛苦得人也消瘦了,眼睛也哭坏了:本来就是“纤腰”(细腰),由于思乡的忧愁,束腰的白绢(“束素”)也减短了(间接说明人消瘦了,腰围减细了)。而眼睛(“横波”,指眼睛),也因为流了很多饱含离恨的眼泪(“别泪”),而哭坏(“损”)了。

最后四句,是就上述的离愁别恨,抒发出自己的感慨:“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两句,是说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忧能伤人,青春的年华也没有多少了。(“恨心”,就是别恨。红颜,指青春。)“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两句,是引入“精卫填海”神话故事作归结,说自己虽然回不去了,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像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以微木填海的一样,以枯木填海,用青山断河,来实现自己的故国梦。

篇3:咏怀·其七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翻译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

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商风:秋风。

怆悢:悲伤。

句解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风格。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译:凤凰清爽的早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品性。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创作背景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 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篇4:咏怀·其七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译:凤凰清爽的早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不凡,亦即诗人的高洁品性。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5)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6)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译文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

商风:秋风。

怆悢:悲伤。

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参见《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醴泉:养生术语。谓口中津液。《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务成子注:“口中津液……一名醴泉。”《医心方》卷二七“用气第四”:“唾者凑为醴泉。”

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篇5:咏怀·其七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译文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

商风:秋风。怆悢:悲伤。醴泉释名: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参见《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醴泉:养生术语。谓口中津液。《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务成子注:“口中津液……一名醴泉。”《医心方》卷二七“用气第四”:“唾者凑为醴泉。”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篇6:《咏怀古迹·其五》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原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鉴赏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的意思。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方面是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说:“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说:这一评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读者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诗句写得这样曲折跌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束于这里的最强音上。

篇7:咏怀·其七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翻译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诗人的高洁品性。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九州:中国的别称。

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延颈:伸长头颈。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5)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6)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只。

恨:遗憾。

怆悢:悲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

赏析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篇8:咏怀古迹·其五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注释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yū):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运数。祚(zuò):帝位。复:恢复,挽回。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歼:身死。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唿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篇9:咏怀古迹·其五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唐代〕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筹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筹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筹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筹气运已经衰云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注释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筹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筹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yū):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云霄一羽毛:凌霄筹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筹智慧和品德。伊吕:指伊尹、吕尚。萧曹:指萧何、曹参。运:运数。祚(zuò):帝位。复:恢复,挽回。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歼:身死。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杂诗 其五原文及赏析

2.马诗·其十原文及赏析

3.诗原文及赏析

4.古风·其十九原文及赏析

5.《咏怀(其七十九)》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

6.拟咏怀诗 十八,拟咏怀诗 十八庾信,拟咏怀诗 十八的意思,拟咏怀诗 十八

7.拟咏怀诗 十七,拟咏怀诗 十七庾信,拟咏怀诗 十七的意思,拟咏怀诗 十七

8.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

9.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原文及赏析

10.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下载word文档
《拟咏怀诗·其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