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
“T~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
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
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作者/孙永明
所谓“文体学法要点”,在这里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将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文体的阅读策略、方法、技能等,能够自主地运用于自己的语文阅读实践;“问题策略”是指教师依据和运用各种文体的学法要点与规律,从阅读教学的维度将之具体化为学生阅读实践的系统性问题,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成为让学生运用它定向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与途径。这里,我从小学语文教材里常见的若干文本体裁的问题策略来谈谈练习设计。
一、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策略: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例谈――课文《海伦・凯勒》节选,五年级(下)第9课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认真读一读文中的这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关于对海伦的思考练习。
①你觉得海伦是一个 ____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用“____”画出来,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 你会用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②“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从“干燥的海绵”你体会到:A_____;B.____。“甘霖”指____,你又体会到:A.____;B.____。“不分昼夜”一词说明:A.____;B.____。
关于对沙利文的思考练习。
用“
”画出描写沙利文的有关语句,读读,从中你体会出沙利文是一位____的老师。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____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关于读后的感想、启发,写一写吧!
读了这段话,对你有启发吗?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例谈――课文《黄鹤楼送别》节选,五年级(上)第25课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流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这段课文写了一个____的场景。请用“____”画出描写李白的语句,从这里你感受到____;再用“――”画出描写孟浩然的语句,从这里你又感受到____。请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进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应抓住____等词语诵读好。
②情景再现。请在感受文中两位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基础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同桌演示。
③再读读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____。这又使我们想起四年级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中的这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A.____;B.____ 。
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想象或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谈――课文《早》节选,五年级(下)第4课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认真读一读文中描写腊梅花的两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A.三味书屋后园里的腊梅花,作者吴伯箫写了它品性的四个特点:
①是清香,作者展开了想象和联想,请你用“____”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的语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写“清香”特点的一个词:
。②是____,从“____”这句里的____、________、____三个字词体会出来。
③是色美,文中“____”句就是具体的描写,并且把腊梅花比作____和____,让我们体会得更加生动形象。
④是____,用“____”画出作者叙述这一特点的语句。
B.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这样认真具体地描写三味书屋里腊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____。由此你还想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四君子”的四种花卉是梅、____ 、____、____、____用来赞美人的品质。
这是从特点到字词句的思路,也可选择与上述相反的思路设计,即从字词句到特点的思路。
四、说明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事物或事理的要点,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或了解某个事物;②文章的条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进行分析、综合的;③语言的确切,把认识事物或事理跟学习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问题策略:①课文说明的足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课文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点)③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明的顺序、方法以及体会说明过程中语言的特点。)
例谈――课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级(下)第8课
克隆也叫 一,就是指____。课文主要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的。在介绍植物克隆的时候,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____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____;能够‘制造’出____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____‘装配”’,这里的“制造”意思是
一,“配件”的引号表示
意思,“装配”是指____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
也可以这样设计。
请你说说这句话里运用“制造”“配件”“装配”词语进行表达的好处:____。
五、议论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要弄清论点和论据,即弄清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的;②要弄清论述的过程,即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至于论证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的特点及作用;④要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策略:①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点)?②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观点)?③课文分几段写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时还要考虑有关段还分几层意思来讲。)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般指修辞句。)⑤联系实际,反思理解。
例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第22课
A.课文运用了三个事例:①____,②____,③____
。想告诉我们一个____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
B.滴水能穿石。滴水,它与雨水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____;二是____。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与“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时珍因为
一,终能编成《本草纲目》;再看,爱迪生由于____,终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再看齐白石,本着____地创作实践,终使他的技艺____。课文第三小节运用这样三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____
C.用“||”试着给第三小节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D.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闲过。”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____。③“‘滴穿’一块块‘顽石”’中“滴穿”的意思是____,“顽石”的意思是 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
上述的问题策略与练习设计,都是同一文体的规律、特征(即学法要点)的两种不同的演化方式,一是规律、特点演化为问题策略,其中的一组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其本质也是一种练习设计――一种偏向于对话形式的练习形式;二是规律、特点演化为书面练习设计,其中的一个个练习――一种偏向于文字题练习的形式。两者从本质而言,是相同的、相通的,更是相融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呈现方式而已。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篇2: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一、人教版高中物理的特点
1.知识内容清晰又条理
人教版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许多的经验,同
时人教版课程设计的特点也慢慢出现。其中,人教版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习题量较其他教育版本题量稍小但是题型丰富。在高中物理课程设计中,人教版将知识内容的排布做了调整,将内容进行删选与整合。这更好地构建了知识的架构,学生的学习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初期就为之后的课程学习有好的铺垫作用。思绪分明、条理清晰是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的高效方法。
2.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放在主要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改后,将学生探究知识、亲身实践的能力放在培养学生成长的首要位置。高中新教材的物理课程设计中,书本的习题内容相对减少,习题内容融入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享受学生课程设计的同时,轻松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概念以及学习规律。当然,理解只是初步与表面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动手动脑能力的练习才能从其他层面了解到自己学习知识的深刻含义。
3.提高对于当下科技发展的注意
由于物理这个特殊科目,大部分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进行研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在授课过程中将讲授内容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于本质生活。人教版物理课程设计主要是将学生身边的事情列入习题,加强学生立体空间的思考能力。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书本中的'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碰到的,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与感情,也激发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促进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二、人教版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存在的意义
可以说,现在的物理课程问题与练习的设计,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教版课程中问题与练习这方面知识的选取较之前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人教版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上,较之前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内容。
新教材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将更清晰的思路、更简洁的编排上。例如,以往的书本上只是讲直线运动,而现在人教版的这一章节中,从原本的书本知识发展到各种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之前的课程编排比较复杂并且条理不明确,改革后的课程节奏分明,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我国的教育历史是深远悠长的,在教育机构不断探索和教师不断实践后,新课改应运而生。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得到日益剧增的效果。学生在课改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落实学习效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将在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新教材总学习到的知识的优点,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发展,我们的国家随之昌盛。
参考文献:
[1]潘志民。DIS实验对“摩擦力”一节教学的帮助[J]。物理教师。高中版,(8)。
[2]黄建华。高中课堂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35(6)。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
篇3: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作者/武似梅
摘 要:高中学习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课程安排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自从高中学习科目以信息技术为主以来,学生对于自身要求相对提高,同时也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得如此良好的前提下,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学习,学会合理利用学习资料,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浅析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点与注意问题论文
【摘要】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完善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同时也是涉及到建筑成本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在国家对建筑施工图的规范调控基础上,提高建筑工程师的建筑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在建筑施工图的设计、评审、推敲等方面加以完善,避免施工浪费及隐患等问题。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个人对施工图设计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设计
前言
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和建筑工艺等息息相关,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以避免在施工图设计成品中出现违反国家、地方规范要求,且与实际情况相悖的的技术问题。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为了承揽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一味地迁就业主。或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质量。本文就施工图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重视的要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1、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总平面图缺项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中小型设计项目缺少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的设计深度不符合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缺少建筑间距、广场、道路布置、挡土墙及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交叉点、变坡点、标高、坡度、坡长、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用地红线、建筑红线、道路红线、绿地保护线等的标注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项目总图设计中缺坐标网格、缺指北针(或风向玫瑰图)、缺各种出入口标注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
1.2节能设计问题在国内,建筑节能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比较系统、独立的学科,部分设计人员对它重视并不够,也不够熟悉。在设计过程中时常出现类似窗墙比不符合要求,且未调整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问题;在不少设计中对不同墙体、不同热工要求,不做热工计算且节能材料选择不当等等,节能设计过程中也多出现忽视材料防火性能要求的问题。
1.3防火设计问题一是总图设计中道路转弯半径、消防车道宽度、消防扑救场地宽度和深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消防扑救场地的覆土绿化不满足消防车承载要求的,还有就是借用市政道路作消防扑救场地的区域不得种植影响消防的树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满足绿地率的要求,往往在地下车库顶板上覆土种植绿化,很多地方规定车库顶板覆土深度达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将该部分绿地计入到绿地率中,所以车库顶板覆土深度往往比较深,一般在0.6米以上,与之矛盾的是覆土深度大于一定数值时该区域不能作为消防扑救场地和消防车道。二是地下室、半地下室与上层共用楼梯时,应在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出入口处作防火分隔,但目前在带有地下室的多层住宅设计中,却普遍忽略了地上、地下部分的防火分隔。三是汽车库贴邻其他建筑时,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而审查中发现未采用防火墙隔开的项目仍然很多。四是高层建筑变形缝一般留得比较宽,缝内自然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竖井,有很强的拔火作用。而在工程设计中通常忽略这一特点,将高层建筑室内的变形缝采用易燃材料木板条盖缝,如此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构造节点设计还时常出现。五是在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对计算概念不清,造成所设计的商业建筑的疏散宽度不符合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2、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方案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国家规范,以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游乐厅、幼儿园等场所在高层建筑中设置时存在一定的危险,必须设置在三层及以下楼层,并设计单独的出入口,以方便危险发生及时进行疏散;另外,在高层建筑中,便于人群的疏散安全通道-合用前室、前室、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等的防烟设计有很多缺陷,从而使高层建筑存在安全隐患;最后,消防电梯、防火门等的设计在防火问题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2.2施工图设计要全面细致。为了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全面正确的指导作用,施工图的设计必须要全面细致,避免缺项漏项等问题,形成条理清晰的完整的集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总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工程做法、门窗表及各部分大样图于一体的成套设计体系,图文表达准确清晰,避免实际施工时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减少工程建设成本。
2.3施工图设计要注意各个专业间的配合。施工图设计不仅是设计能力强便可以胜任的工作,它需要各个专业之间密切配合,这也是决定一份施工设计图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了对建筑设计师的综合要求,需要设计师对相关专业均有所了解,并随时关注相关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新,确保设计资料的准确及时,避免闭门造车和反复设计现象发生。例如目前建筑行业对节能和防火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设计师对当前节能和防火的具体要求和技术发展进行详细了解,并且在设计图上明确标注防火分区、消防电梯、疏散通道等的详细分布与数据,以保证居民的切实利益。
3、建筑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出现重要失误,并提高施工方案质量,总结设计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注意事项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注意:
3.1正确审视建筑施工方案。建筑施工设计图关系到施工企业经济利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施工进行时间及居住人员生活保障。在审查建筑施工设计图时,最忌认为方案的一定正确性,如此容易陷入盲点,看不到已有错误和应该进行的方案优化,必须以公正批判的眼光正确审视建筑施工方案成果,方才有助于最大程度提高建筑施工设计图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更有利于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同时保障居民利益。
3.2提高施工设计深度。建筑施工设计图在现场施工时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标准和指导工具,施工图设计精细而繁琐,极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必须依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设计》规定,具体说明其各种相关规范、规定、标准的名称编号,例如设计依据和批文的文号;初步设计批准件文号;人防审核意见批文号;消防审核意见批文号等,同时在设计说明中也应详细说明防火、无障碍、电梯、防水等专项内容,并详细绘制建筑整体和部分的平面、剖面及详图,准确标明具体的施工构造和材料,尤其应注意楼梯、栏杆、防滑、防水材料设计,在施工设计的深度上进一步提高。
3.3注重提高施工设计人员自身素质。施工图设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水平高低,因此,必须增加施工图设计人员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引导其各专业能力培训,培养设计师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根本上提高施工图质量,保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结语
建筑方案设计不是工艺品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也不是机械的尺寸标注和依葫芦画瓢的工作。它实用性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外观设计效果,甚至是个性设计,即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融合节能、消防、环保及创意等升华性因素。虽然建筑设计图的表达风格各有不同,但必须遵循国家对施工图的规范规定,追求实际、安全与经济,提高设计师的质量意识和设计水平,发挥建筑设计在工程专业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爱萍.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J].交通与建筑科学,(4):160.
[2]杨海军.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注意要点研究[J].交通与建筑科学,2014(8):157.
[浅析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点与注意问题论文]
篇5:“与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⑵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所学知识整理的过程。知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等式的两条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数学知识价值,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⑴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单元整理。
⑵简单回顾。
简单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明确要求进行整理。
⑶学生自主整理活动。
二、班级交流。
⑴整理的形式。
根据学生整理概括整理的形式。条目式;文章式;表格式。
⑵整理的内容。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解决问题。
⑶注意点的交流。
⑷交流新的疑问。
三、练习与应用。
完成课堂作业:1~3题。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
回顾和整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包括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方程作为独立的一单元知识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载体,是学生整理能力、思考能力发展的一个载体。此单元的回顾和整理活动我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整理能力、思考能力发展上,基于这样的思考,课堂上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比如自主整理活动的时间长达20分钟,占了一节课的50%。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认真的二次整理。在学生的自主回顾与整理中,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学生的能力在提高。下面是二位学生的整理结果,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篇6:与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习。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色拉油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篇7:《与练习》教学设计
《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⒉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
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整理;合理灵活地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方程进行探索与实践;合理灵活地应用方程进行探索与实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流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㈠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
什么是解方程呢?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目的是想快速进入主题学习
㈡基本练习和解决问题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使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特点。通过追问强化列方程的关键,为以后六年级学习方程知识提供强烈的`数感。增强成功感。
㈢探索与实践
一、判别以下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有几个就填几个,横线不够的自己补足)X+56、45-X=45、0.12M=24、12×1.3=15.6、X-2.5<11、12>a÷m、ab=0、8+X、6Y=0.12、12.5÷2.5、H+0.45>1。
等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
3、65+4m=120是方程。……………………( )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
5、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三、解方程:
1、8.7+X=25
2、0.8X=1
3、X-0.7=6.3
4、X+3.8=3.8
5、X÷25=100
6、14X=7
四、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
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0米,宽是多少米?
3、3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57,中间的数是M,你能列方程求M的值吗?
五、附加题:
天平的左边放了一个苹果和两个梨子,右边放了六个梨子此时天平的指针刚好指在0刻度上。如果左边放三个梨子,刚好与右边9个人心果一样重。请你说说一个苹果和几个人心果一样重利用不同形式和有梯度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㈣评价与反思
1、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评价指标的理解.
2、自我反思及评价.
3、指名说说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8:整合问题与解决策略
2、提出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教师要依据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问题,课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学习。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形成“生生互动”,同时不能放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历史情景的真实并展现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解决教材上难以理解而提出的问题。
4、交流掌握,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以后,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自我对知识、规律的小结和互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归纳,以利于学生的智能迁移形成。
5、迁移应用,拓展创新。新知识掌握以后,要将所学的新知识迁移应用,并在课后进一步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整合历史教学的作用
1.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新的电教手段能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呢?通过实践,答案是肯定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2. 整合历史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历史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性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和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表述,更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3. 整合历史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4. 整合历史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视觉性原则
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视觉性。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采取纯听觉讲授,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可以多渠道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新文化运动》中讲授内容至北京大学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时,插入《百年中国》中体现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后学术气氛为之一变的视频材料,就能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这个观点。
5. 整合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影视资料的严谨性、真实性、生动性,以便学生接受和教学操作。精心设计教学课件,特别是图片、地图的应用,应该让地图“动”起来。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往往是静止的教学挂图等,而信息技术通过Flash、3DCool等软件技术就能使地图变“活”成为可能。因特网上和《百年中国》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中国近代史现代教学资源。我们利用其资源制作《红军长征示意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长征的重要经过在闪亮有序的红箭头中有序登场,将整个长征过程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空间变化过程一一演示出来,刻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遵义会议召开,更使学生认识到中共的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的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同时从中感悟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整合历史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教材知识由静变动、变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掌握整合的方法及原则,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实现最佳的整合,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当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最佳整合,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历史教学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我相信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将更加深入推广。
篇9: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练习设计优化策略小学数学论文
一、练习设计优化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练习设计。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也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练习。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3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米,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围绕在花坛的周围,这条小路占地多少平方米?这样的练习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复杂的题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的理解、开始运用、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练习题目与之对应。教师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发散、灵活的思维。练习设计要重在打牢基础知识,再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以基础题为主。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练习完全可以增加提高题的比例,通过提高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融趣味性于练习设计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趣味性融入于学生的练习之中。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练习本身的设计质量要有高水平之外,也一定要在练习之中融入趣味性。因为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做练习,倾情投入于练习之中,这样方能较好的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而让学生对做练习产生兴趣,喜欢上做练习,那么一定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练习之中加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元素。教师要丰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注意使练习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计算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由此可带来的经济收入,从而建议自己的父母应如何作出调整,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增效增收。
四、练习设计优化要适度
所谓的适度,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学知识的难易度、易错点等等进行设计,所设计的习题在难易度与数量方面要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水平,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按质按量的做好练习。因此,这其实也是对教师的练习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能没有标准,不能不切实际的制定练习的难度,不可以对习题的数量贪多,不要一味的运用“题海战术”。为了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更好地控制住这个“度”,教师首先一定要明确好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围绕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时出现的易错点进行设计。在掌握了主要的原则后,教师再不断的加强练习,一定可以较好地掌握练习设计的“度”的。
【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相关文章:
7.教学设计策略
9.古诗练习设计
10.观潮练习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