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练习设计
“lazaru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诗练习设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古诗练习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古诗练习设计
古诗两首练习设计
【应知应会】1.理解诗句名义,了解古诗内容。
2.学习本课5个生字。
3.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析:
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站在很远的山峰下面向上看瀑布,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遥看”与题目《望庐山瀑布》中的“望”字相照应;“挂”是悬挂。这一“挂”字用得格外生动,它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这飞一样的瀑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让人感觉像是银河从天空中最高处落下来了。“飞”给人云俨技绷鞣杀嫉母芯酰弧爸毕隆奔刃闯隽烁呔?盖停?滞怀隽似俨急继诙?隆⑹撇豢傻驳钠?恰?
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课练】
A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二、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三、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 川: 生:
疑: 鸣: 含: 泊:
四、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黄鹂鸣翠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窗含西岭千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二、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古诗》《泊船瓜洲》、《游子吟》练习设计
一、多音字组词。
二、写出古诗的作者及年代。
①王安石 ②孟郊 ③于谦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石灰吟》 ( ) ( )
《泊船瓜洲》( ) ( )
《游子吟》 ( ) ( )
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1.钟山只隔数重山。
2.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请你在花瓣里写一个字,与在芯里的`字组成词。
五、低声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儿子外出远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答案:
一、
二、《石灰吟》A、③;《泊船瓜洲》B、①;《游子吟》C、②
三、1.隔:相距;数:几;回首钟山也只相距几重青山。
2.何:什么;还:回来;这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照着我又归还故乡。
四、
五、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服。老人已上了岁数,眼也有些花,她借着微弱的光线,努力地穿针引线。她边缝边嘱咐着孩子,要他一路上多加小心,注意身体,早日回家。
篇3:古诗词练习设计
古诗词三首练习设计
⒈当堂测评: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⒉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chónɡ zhò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ái)。
⒊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 榆关 河畔 帐篷
⒋按要求填空。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 )朝诗人王安石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 )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 )
全句诗意是( )
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 )的《 》,在诗人眼中,乡愁犹如( ),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
⒌向大家推荐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篇4:古诗练习
一、运用诗句填空
1.每当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你会吟诵:“ ”来表达思乡之情。
2.每当自己学习取得进步时,你会吟诵(sòng):“
”来勉(miǎn)励自己不断进步。
3.每当秋风飒(sà)飒,枫叶火红时,你会吟诵:“
”来赞美深秋的景色。
4.每当春暖花开,鸟语阵阵时,你会吟诵:“
”来赞美春天。
5.如果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
”来安慰他。
6.如果你的同学学习不认真,怕动脑筋,你会真诚地劝诫(jiè)他:“
”。
7.看到了青翠挺拔的竹子,我就想到了:“ ,
。”来赞美它的品格。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1. , 。
, 。(张继《枫桥夜泊》)
2. , 。
, 。 (杜牧《山行》)
3. ,凌 。
, 。(王安石《梅花》)
4.萧萧梧叶送寒声, 。
,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5.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 。(郑燮《竹石》)
6. ,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勤为径, 苦作舟。
小学语文五年级练习设计——《古诗两首》练习设计之一
课内四基达标
一、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楚江:________________ 题: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读《望天门山》,说一说全诗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一、唐朝诗人李白写过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是这样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请你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黄鹤楼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属于哪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长江是指长江的上游,还是中游或下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射 衣服 在 上 她的 脸上 潮湿的 和 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题西林壁》中蕴含的一个道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事物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创新
一、在《题西林壁》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请展开你的联想,将这首诗前两句的内容具体化,写一个片断,反映迷人的庐山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扩写《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基础题 1.辨字组词。 2.填空。(1)《木兰诗》选自宋朝________编的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一首民歌。(2)《观刈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 3.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昨夜见军帖: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氏长庆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你喜欢其中
这几句。《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如: 。
二、背默两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课业设计】
一、我会填
1、《咏柳》一诗中前两句用______的手法,把翠绿的新叶比作______,把柳树枝比作______。后两句用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的赞美。
2、《春日》这首诗在描写生气勃勃的春天的同时,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柳》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春日》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
二、我会默写《咏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迁移】
一、我能判断正误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树”的意思是“一棵树”。( )
2、“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思是“百花争奇斗艳正是春天的景色”。( )
3、《咏柳》这首诗作者描写,歌咏柳树,实际上是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
二、我知道
“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描绘出了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_________ ________,描绘出了柳树的形态美。
【挑战奥赛】
拿出你的彩笔,勾画出《咏柳》一诗中,初春二月柳树的美丽身影。
《古诗两首》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一、组词:
碧( )垂( )裁( )似( )
辟( )睡( )栽( )以( )
二、填空
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 )
2、“丝绦”一词本意是( ),在诗中指( )。
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 )。
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
诗句:
意思:
■习题训练答案:
一、碧玉垂下剪裁相似墙壁睡觉栽树以后
二、1、歌颂赞美
2、用丝织成的带子。在诗中指细长而柔嫩的柳枝。
3、剪刀
三、略
篇5:《墨梅》古诗练习
《墨梅》古诗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墨梅①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②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③满乾坤④。
[注释]①墨梅:水墨碱的梅花。②洗砚池:洗砚台的池塘。③清气:清香的'气味。④乾坤:天地。
1.写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意思。
2.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 。
3.这首诗也运用了的写法,抒发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
A.咏物言志
B.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
1.它不需要人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2.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3.A
篇6:古诗书写练习
古诗书写练习大全
(一)
曲响人已别,缭缭音不绝。
凝神莫戚戚,遥祝岁静燃。
(二)
不谈人间悲喜事,静观庭前雨中花。
一念澄明天地在,万千归一心自华。
(三)
手取身旁之物,脚踩足下之土。
眼眺四野之所,心骋天地之都。
(四)
既然别离早晚事,毋叹谁人何时走。
守得一片心如玉,任尔东南西北风!
(五)
桃李芬芳,非因蝶采;
我自妖娆,不缘君来!
(六)
不敢责备别人,不想委屈自己。
每天多静三分,去留俱随天意。
(七)
种花总盼花满梢,惜花不忍花离枝。
恋花祈愿花解语,花事心愿两难同。
(八)
又是春光烂漫,清风着实撩人。
路遇各色花花,相视一笑怎忍?
(九)
《乡村春景》
一桃一竹一畦碧,一鹂一狗一烟青。
一舟斜倚一江水,一人独揽一川晴。
(十)
《春晨》
正是晨兴时,春雷隆隆轰。
众鸟相鸣急,该栖哪一枝。
(十一)
《春日漫步坝上》
夕阳斜照春水涨,好鸟相鸣牛徜徉。
忽然溪畔鸭鹅唱,列队归家暮色苍。
一阵风起手寒凉,故乡新柳几尺长?
何时聚首空思量,四方皆是好儿郎。
(十二)
《清明感怀》
(一)
清明时节望远方,总觉此乡非故乡。
老屋呻吟待救命,我却无力寻良方。
(二)
先人笑貌依旧在,未尝祭扫心惶惶,
冷坟之前烧香人,惦恩惜亲生莫忘。
(三)
苍天有泪清明雨,岐路重重青冢孤。
披蓑戴笠难寻路,步履沉沉不知哭。
(十三)
《强说愁》
一
去日此门中,人面若绯红,
今立孤灯下,不堪冷雨愁。
二
盼香只一字,终成一念空,
岂言风漠漠,奈何花事浓!
(十四)
《闲愁》
(一)
去春樟叶落如雨,闲步街头拾欢愉。
今春又是纷飞时,何时与樟话相遇?
(二)
岁月纷乱皆凡愁,世易情移随水流。
莫恋昨日风光好,闲暇即去续春游。
(十五)
《独去长沙》
孤入星城晕乎乎,
不觉已是夜半时。
寒风袭人愁未尽,
冷雨侵身薄如抽。
浩浩天地何所释,
兮兮心绪且自流。
翌日风暖朗晴处,
戏言金黄遍地浓。
篇7:古诗同步练习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
一、根据课文组词
舟乘()音()客()何()
汪()
二、填填记记
1、默写古诗
回乡偶书赠汪伦
贺知章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背一首别的`古诗。
三、品味探究
1、少小就离家,到了老大的时候才回来。作者到底干什么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话中“儿童”是指“小孩子”还是指“自己儿时的伙伴”?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感到______之后不觉有些______的感情变化。(惊讶好笑)
3、“将欲”与______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______的情态。(忽闻惊喜)
篇8:《古诗》设计
《古诗两首》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3、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⑴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⑵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⑴ 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⑵ 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⑶ 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
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推荐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篇9:古诗设计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背诵这个词语。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学习《村晚》
简介作者。
解题:
村晚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史诗描绘乡村傍晚的景色的。
初读课文。
读顺诗句。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行。
池塘和陂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相同,都包括了池子和池边的意思。
看插图,看看那一部分是和诗句的意思相对的?
两个满字说明了水草丰美的样子。
学习第二行。
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衔字?
寒漪这词语怎么讲?用浸表示什么意思?
齐读。
指名读三、四行。
牧童是指什么人?
归去表示回到哪儿去?
短笛无腔信口吹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对照画面读诗,体会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指名四人背诵。
指名说说《村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学习第二首诗
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解题:
早晨从净慈寺初来送别好友林子方。
初读课文。
读顺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荷花别样红。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毕竟是什么意思?
与与四时是什么意思?
毕竟六月中西湖,风光与四时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什么叫无穷碧?
什么叫别样红?
指导背诵。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设计 :
草塘 水陂 满
山衔落日 浸寒漪
村晚 归去
牧童 横牛背 吹短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
莲叶 无穷碧
毕竟西湖六月中 映日
荷花 别样红
篇10:绝句古诗赏析及练习
绝句古诗赏析及练习
【原文】: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
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
【翻译】
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阅读训练】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 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3、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答: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意思相近即可)(4分)
4、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6分).
篇11:出塞古诗鉴赏练习
出塞古诗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
(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篇12:第一课古诗针对性练习
第一课古诗两首针对性练习
基 础 练习
一、你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吗?
(仔细听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1.分析语言尤其要注意什么?
2.什么是意象?
3.评价写作技巧要注意哪些方面?
4.把握作品思想内容要从哪两方面入手?
5.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
6.材料中说“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请写出一首这样的唐诗,并注明作者。
7. 材料中针对意象举例,“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请再举一例,说明某种意象在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
二、你也能做一个真诚的朗诵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诗歌,就是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入文、入情,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在理解这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尽量调动内心情感的积淀,朗诵诗歌。
提示:《我爱这土地》缓慢,悲愤,激昂,沉郁,坚定。
《乡愁》深沉,徐缓,低回,哀婉,如怨如诉。
用“/”给下列句子画出停顿;用“ · ”标出重音;用“↗”或“↘”分别标出上扬语调或下降语调。
例如:
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三、写好字,写准字。
有些同学,能够很流利地背诵诗歌,但是提起笔就犯了难----总是有几个字词跟笔尖过不去,老写错。为此,请你认真读课文,注意那些易错的字词,然后关上课本,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词语,再打开课本用心订正。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 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 着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 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
《乡愁》: ……乡愁是 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 浅浅的海峡
四、知人论世。
要准确把握思想内容,就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是“知人”;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状况,这是“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关于作品蕴含的一些深层情感,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请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青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了解余光中和《乡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
1.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2.余光中和《乡愁》:
五、整体感知。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 ;《乡愁》咏叹了 。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 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六、解读意象。
抒情是诗歌的写作目的,抒情的方式很多,其共同点就是借助特定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想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就要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意象。
例如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一边》,其中的“山”与“海”的形象就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高山、大海,在此之外还象征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美妙奇幻的人生理想。
解读课文中两首诗歌的意象,完成下列练习。
《我爱这土地》
1.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2.“土地”、“河流”、“风”、“黎明”这都是我所歌唱的对象,作者为分别加了哪些修饰语?根据这些修饰语,请你概括诗人所要歌颂的是什么?
3.诗歌中的“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乡愁》
4.诗歌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上?
5.诗歌中的几个形象的顺序可不可以前后调换?为什么?
6. 请注意诗歌中的这些词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看来作者的乡愁也不见得就很深嘛,不然,为什么不用“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实 践 与 探 究
一、品读诗歌之美。诗歌是文字的精灵,其中的美妙怎可忽略?
我们可以从它的音韵、节奏、用词、形象、构思等等方面品读。请用“《……》美在……。”这个句式写话。例如:
《我爱这土地》美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出了鸟儿奉献一切的决心。
好!该你来了!
《 》美在 。
《 》美在 。
《 》美在 。
《 》美在 。
《 》美在 。
《 》美在 。
二、分析诗歌结构。
优秀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内在节奏,节奏就会表现为诗歌的整体结构,解读诗歌的结构也是读诗的一个有效方法。
1.《我爱这土地》只分两节,两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2.《乡愁》的四节看上去很整齐,第四节的开头为什么要多出一个“而“字?这四节是并列关系吗?
3.阅读下面这首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颠倒诗“,相信你读完最后一句,就能感慨诗歌表达了 。
认真刷脸,
仔细洗牙,
走上台灯,
打开房间,
走进了门
关掉楼梯,
脱去被窝,
爬进衣服,
闭眼睡觉。
因为爸爸刚才答应我:
周末
绝不加班,也不出差,
看我和小狗在院子里赛跑。
比较《我爱这土地》与这首“颠倒诗”的结构方式,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请你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4.请你结合课本第二十四课的《诗经两首》,其中《蒹葭》与本课的《乡愁》结构方式很相似,请你也来分析归纳两诗结构的相同点,并 给这种结构方式命名。
三、妙笔生花。读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情。
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一位小学生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飞过田野来到草原。我看到天的尽头是和草原尽头在连着,我会听到动听的牧羊歌,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动听。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入流,轻轻流入云际。”
你说“假如我……”
请以“假如我……”为开头,写一首小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悟。
2.优美的歌曲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MTV”,优美的诗篇配以优美的.画面就是“诗歌TV”,下面是给《乡愁》的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编写的“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
一个 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摇晃着,映照着他湿润的双眼。窗外,月光清冷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张邮票,信封上,写着母亲的名字----他会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依偎母亲怀抱的温馨?是倾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依恋,还是应答母亲日日家门口的翘盼?……
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一张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的遥遥思念;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一封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赤子之心!
请你在《乡愁》的另外三节中任选一节,编写“诗歌TV”拍摄文字脚本。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张艺谋哦!
《诗 两 首》练习答案
基 础 练习
一、朗读材料:(朗读三遍,完成答题。)
面对优美诗篇如何去鉴赏呢?我认为要在下面几点下工夫——
1、分析语言
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2、分析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如“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把握诗词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评价写作技巧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等。
4、评价思想内容
首先要了解作家 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在抗金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情绪慨。另外,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我们只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准确把握的诗的意象,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拓展诗歌的意境,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我们都能成为品读诗歌的高手。
1.注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2.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的具体艺术形象。
3.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时代的风貌。
5.怎样鉴赏诗歌。
6.略7.略 (答案不一定用原文,意思明确、完整即可。)
二、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6.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三、(略)
四、人物介绍
1.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五、答案
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六、答案
1.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 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诗人将自己与鸟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作者歌颂的是遭受蹂躏、屈辱和践踏,饱经忧患的祖国,永不屈服而且永远充满希望的祖国。
3.一个热爱祖国,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人。(意思明确即可)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不可以,因为这是时间推移的过程,也是感情加深的过程。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是形式上的小窄矮浅,实质上隔开了千重山万重水,难以穿越,才更令人悲伤。
实 践 与 探 究
一、(略)
二、答案
1.第一节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一只为灾难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而歌唱的鸟,第二节是对全诗的概括,以设问的形式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2.“而”字表示转折,意味着乡愁内涵的转变,前面是家愁,现在是国愁。
3.一个小孩子盼望爸爸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愿望。
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前面铺陈渲染,结尾点明原因和主题。命名略,优美雅致即可。
4.两首诗的结构特点是每一节诗歌句式相似,内容层层推进,反复咏叹,情深意长。
三、(略)
【古诗练习设计】相关文章:
1.古诗同步练习
2.观潮练习设计
5.古诗教学设计
10.《古诗》的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