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虞世南——《蝉》

虞世南——《蝉》

2022-12-20 08:10: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窗边的小豆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虞世南——《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虞世南——《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虞世南——《蝉》

篇1:虞世南——《蝉》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蝉》

【内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注释】:

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赏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篇2:虞世南:蝉

东东   地说:

虞世南:蝉

垂⒁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虞世南:蝉]

篇3: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篇4: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篇5:《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唐】虞世南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q(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q饮清露”,“q”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q”。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q”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篇6: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的诗意

《虞世南・蝉》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垂q: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藉:凭借。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q饮清露”,“q”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q”。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q”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篇7:蝉,蝉虞世南,蝉的意思,蝉赏析

蝉,蝉虞世南,蝉的意思,蝉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篇8:元稹《菊花》和虞世南《蝉》对比阅读

元稹《菊花》和虞世南《蝉》对比阅读

元稹的《菊花》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解析: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阅读答案:

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的形象是借“菊花”、“蝉”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拓展阅读:元稹生平简介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

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篇9: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篇10: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虞世南——《蝉》】相关文章:

1.蝉教案

2.古诗蝉

3.蝉古诗

4.蝉优秀作文

5.蝉说美文

6.初一蝉作文

7.蝉的教案设计

8.昆虫记蝉读书笔记

9.蝉教学设计

10.蝉古诗意思

下载word文档
《虞世南——《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