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

2022-12-18 13:06: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

篇1:数学椭圆知识点双曲线

【一】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二】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_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_h斜棱柱侧面积S=c'_h

正棱锥侧面积S=1/2c_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_r2

圆柱侧面积S=c_h=2pi_h圆锥侧面积S=1/2_c_l=pi_r_l

弧长公式l=a_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_l_r

锥体体积公式V=1/3_S_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_pi_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_h圆柱体V=p_r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篇2:椭圆知识点

椭圆的对称性

不论焦点在X轴还是Y轴,椭圆始终关于X/Y/原点对称。

顶点:

焦点在X轴时:长轴顶点:(-a,0),(a,0)

短轴顶点:(0,b),(0,-b)

焦点在Y轴时:长轴顶点:(0,-a),(0,a)

短轴顶点:(b,0),(-b,0)

注意长短轴分别代表哪一条轴,在此容易引起混乱,还需数形结合逐步理解透彻。

焦点:

当焦点在X轴上时焦点坐标F1(-c,0)F2(c,0)

当焦点在Y轴上时焦点坐标F1(0,-c)F2(0,c)

篇3: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一、用好双曲线的对称性

例1 若函数y=kx(k>0)与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则△ABC的面积为( )。

A。1 B。2 C。3 D。4

解:由A在双曲线y=上,AB⊥x轴于B。

∴S△ABO=×1=

又由A、B关于O对称,S△CBO= S△ABO=

∴S△ABC= S△CBO+S△ABO=1 故选(A)

二、正确理解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

例2 如图,反比例函数y=-与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交于A、B两点,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则S△AOB= 。

解:由y=-x+2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

M点坐标为(2,0),N点坐标为(0,2) ∴OM=2,ON=2

由 解得或

∴A点坐标为(-2,4),B点坐标为(4,-2)

S△AOB=S△AON+S△MON+S△BOM

=ON·+OM·ON+OM·=6

(或S△AOB=S△AOM+S△BOM=OM·+OM·=6)

三、注意分类讨论

例3 如图,正方形OABC的面积为9,点O是坐标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点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并设矩形OEPF中和正方形OABC不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⑴求点B的坐标和k值。

⑵当S=时,求P点的坐标。

解:⑴设B点坐标为(x0,y0),B在函数y=(k>0,x>0)的图象上,∴S正方形OABC= x0y0=9,∴x0=y0=3

即点B坐标为(3,3),k= x0y0=9

⑵①当P在B点的下方(m>3)时。

设AB与PF交于点H,∵点P(m、n)是函数函数y=上,

∴S四边形CEPF=mn=9,S矩形OAHF=3n

∴S=9-3n=,解得n=。当n=时,=,即m=6

∴P点的坐标为(6,)

②当P在B点的上方(m<3)时。 同理可解得:P1点的坐标为(,6)

∴当S=时,P点的坐标为(6,)或(,6)。

四、善用“割补法”

例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1,4),B(3,m)两点。

⑴求一次函数解析式;⑵求△AOB的面积。

解:⑴由A(1,4),在y=的图象上,∴k2=xy=4

B(3,m)在y=的图象上,∴B点坐标为(3,)

A(1,4)、B(3,)在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上,

可求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

⑵设一次函数y=-x+交x轴于M,交y轴于N(如图)。则M(4,0),N(0,)

S△AOB=S△MON-S△OBM-S△AON=OM·ON—OM-ON

=×4×-×4×-××1=

五、构造特殊辅助图形

例5 如图,已知直线y=x与双曲线y=(k>0)交于A、B两点,且点A横坐标为4。⑴求k的值;⑵若双曲线y=(k>0)上一点C的纵坐标为8,求△AOC的面积。⑶过原点O的另一条直线交双曲线y=(k>0)于P、Q两点(P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B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的坐标。

解:⑴A横坐标为4,在直线y=x上,A点坐标为(4,2)

A(4,2)又在y=上,∴k=4×2=8

⑵C的纵坐标为8,在双曲线y=上,C点坐标为(1,8)

过A、C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M、N,且相交于D,则得矩形ONDM。S矩形ONDM=4×8=32。

又S△ONC=4,S△CDA=9,S△OAM=4

∴S△AOC= S矩形ONDM―S△ONC―S△CDA―S△OAM=32―4―9―4=15

⑶由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OP=OQ,OA=OB,

∴四边形APBQ是平行四边形。S△POA=S四边形APBQ=6

设P点的坐标为(m,),过P、A分别作x轴、y轴垂线,垂足为E、M。

∴S△POE=S△AOM=k=4

①若0

∵S△PEO+S梯形PEMA=S△POA+S△AOM,∴S梯形PEMA=S△POA=6

∴(2+)(4-m)=6 解得m=2或m=-8(舍去) P点的坐标为(2,4)

②若m>4时,同理可求得m=8或m=-2(舍去),P点的坐标为(8,1)

篇4: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是定义为平面交截直角圆锥面的两半的一类圆锥曲线。它还可以定义为与两个固定的点(叫做焦点)的距离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这个固定的距离差是a的两倍,这里的a是从双曲线的中心到双曲线最近的分支的顶点的距离。a还叫做双曲线的实半轴。焦点位于贯穿轴上,它们的中间点叫做中心,中心一般位于原点处。下面是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请参考!

关于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⑴①双曲线标准方程:. 一般方程:.

⑵①i. 焦点在x轴上:

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

ii. 焦点在轴上: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或,参数方程:或 .

②轴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 虚轴长为2b,焦距2c. ③离心率. ④准线距(两准线的距离);通径. ⑤参数关系. ⑥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或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长加短减”原则:

构成满足(与椭圆焦半径不同,椭圆焦半径要带符号计算,而双曲线不带符号)

⑶等轴双曲线: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离心率.

⑷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与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

⑸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的渐近线方程为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且过,求双曲线的方程?

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代入得.

⑹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3条;

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

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

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条.

(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求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⑺若P在双曲线,则常用结论1:P到焦点的距离为m = n,则P到两准线的距离比为m︰n.

简证: =.

常用结论2: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到另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b.

双曲线方程知识点在高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考察点,希望考生认真复习,深入掌握。

篇5: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抛物线

y = ax^2 + bx + c (a≠0)

就是y等于a乘以x 的平方加上 b乘以x再加上 c

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a=0时为一元一次函数)

c>0时函数图像与y轴正方向相交

c< 0时函数图像与y轴负方向相交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当然a=0且b≠0时该函数为一次函数)

还有顶点公式y = a(x+h)* 2+ k ,(h,k)=(-b/(2a),(4ac-b^2)/(4a))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和对称轴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p>0)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篇6: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关于抛物线知识点总结

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下面导师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之抛物线。以下是“抛物线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抛物线

y = ax^2 + bx + c (a≠0)

就是y等于a乘以x 的平方加上 b乘以x再加上 c

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a=0时为一元一次函数)

c>0时函数图像与y轴正方向相交

c< 0时函数图像与y轴负方向相交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当然a=0且b≠0时该函数为一次函数)

还有顶点公式y = a(x+h)* 2+ k ,(h,k)=(-b/(2a),(4ac-b^2)/(4a))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和对称轴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p>0)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大家看过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之抛物线,要知道其中定点叫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叫抛物线的准线。。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等着大家来记忆呢。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1.双曲线知识点总结

2.抛物线的基本知识点

3.高三数学椭圆知识点总结

4.椭圆的性质课件

5.语文教学:像画抛物线

6.双曲线的踪迹高中生散文

7.《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8.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说话稿

9.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案

10.中班结构活动:椭圆形变变变

下载word文档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知识点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