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知识点

中考知识点

2022-06-06 11:58: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超爱吃菠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考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知识点

篇1:中考地理知识点

中考地理必备知识点  中考地理高效学习方法

一、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 我国位于 东半球, 北 球;在 亚欧 大陆的 东部, 太平洋的 西 岸。

2 我国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共 20个邻国,任列举一邻国名 俄罗斯 。 (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 我国的行政区划分 省 、 县 、 乡 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 23 省,5 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2 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 我国人口特点: 人口数量多 、 人口增长快 。

5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 黑河 和 腾冲 一线为界, 东 多 西 少。

6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 , 小聚居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北 、 西南 和 东北 地区。

7 填出下列民俗所属的主要民族: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 ,泼水节 傣族 (孔雀舞、竹筒饭、高脚楼) ,长鼓舞 朝鲜族 ,锅庄舞 藏族

8 我国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 , 呈阶梯状分布 ;

9 我国地形特点 复杂多样 , 山区面积广大 ;

10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 祁连山 —— 横断山 , 第二三级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雪峰山

11我国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 , 季风气候显著

1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 我国温度带划分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季风气候最典型 的特点是 雨热同期 ,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 水旱 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 寒潮 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 大 ,汛期 长 ,原因在于降水 多 ,雨季 长 。

18 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 水(土地、生物) 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 , 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每一寸土地 ,切实 保护 耕地 。

2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均匀,地区分布: 东 多 西 少, 南 丰 北 缺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节约用水 , 保护水资源

23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修水利工程 ;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 修水库 ,试举一例: 三峡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试举一例: 南水北调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 先行官 ”,农业是“ 基础 ”工业是“ 主导 ”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 铁路运输 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 哈大 线。

26我国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东部季风区 ,又以 秦岭 —— 淮河 一线为界,分为北方 旱 田区和南方 水 田区

27我国四大牧区主要有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28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 东部季风区 (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人工林)

29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主要是 辽中南 、 京津唐 、 沪宁杭 、和 珠江三角洲 基地。 (辽中南: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0我国最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是 北京中关村 。大连计划发展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是 印度 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以下我国部分之最

31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 黑龙江省 ;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 最大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地势最低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 最高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 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江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 最长的内流河: 塔里木河 面积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青海湖

二、巧记地理知识15法

学习地理需要记忆许多知识,这里有知识巧记15法供参考。

一、谐音记忆法。

运用该法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经过总结抽象编成顺口 溜、趣味语言好学易记。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 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二、精编提纲法。

地理课内容多而复杂,要想全部记忆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编 提纲,就是把教材内容归类,列出重点,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尽量集中,使内容系统 有条理,而且概括,方便记忆。

三、单字记忆法。

就是通过减少记忆语言数量从而达到易记目的,把一长串地 理语言简成一些单字便于记忆。如:我国 200mm 等降水量线为张家口—兰州—拉萨— 喜马拉雅山一线,可记为:张、兰、拉、喜一线;农业商品率高的国家为: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荷兰、丹麦,可记忆为美、加、澳、法。新、 荷、丹等。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编成歌诀,帮助记忆。这样节奏感强, 便于背诵。例如,我国的主要煤矿可编成以下歌诀:鸡西鹤岗平顶山,阜新峰峰和 开滦,太原大同阳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五、类似联想记忆法。

有些地理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有类似之 处。通过类似联想有助于发现地理事物的共性,强化记忆。例如,里海与日本的面 积大约均为 37 万平方千米。又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六、游戏记忆法。

有的地理知识可以适合做游戏,可通过此法帮助记忆,寓学 于乐。例如复习长江、黄河时,学生可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每大组 再分为三小组,分别代表上。中、下游。这样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根据有关内容, 开展答题接力游戏。

七、关系联想记忆法。

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 记忆的方法。如因果关系:地球自转一地转偏向力一盛行风向一洋流的流向;从属 关系:总星系一银河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一侵蚀作用一搬运 作用一沉积作用一团结成岩作用。

八、综合记忆法。

把零散的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进行组合。概括,把它们联系 起来进行综合记忆。如夏季风及雨带的推移可归纳为具有“三停两跳”来加以记忆: 5 月停在南岭,6 月跳到长江中下游,停留 1 个月左右,7~8 月跳到华北、东北。

九、直观形象法。

就是对地理事物的特点、特征,利用现有或自制模型、图片, 帮助记忆。例如,利用地球仪可以便于理解记忆经纬度的划分;利用《中国政区图》 便于记忆各省市区的位置;利用沙土堆成的山地模型,便于理解记忆山地的地貌类 型与等高线。另外,还可借助别的事物来加深记忆。例如,在复习亚洲时,可以借 助左手,使手背向上弯曲,按地图的方位放好,拇指表示阿拉伯半岛、食指表示印 度半岛,中指表示中南半岛,无名指表示朝鲜半岛,小指表示堪察加半岛。这样, 亚洲的几大半岛和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就完全形象地表示出来了。

十、理解记忆法。

许多地理知识仅靠死记硬背不仅记忆难度大,而且也记不牢 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容易记并记得牢。该法就是在弄懂地理原理的基础上来 记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如:气旋、反气旋的风向。气旋:空气从四周辐合流向 18 中心;反气旋:风从中心流向四周。另外,还应记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这 些道理弄懂后,对北半球气旋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就易于 记忆了。

十一、图示记忆法。

许多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在记忆中容易混淆,往往会搞错, 通过绘图可以帮助记忆。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当冬季吹东北风时,洋流呈反时针 方向流动,夏季则正好相反。

十二、形象特征记忆法。

抓住地理知识的特征进行记忆,是记忆地理数据的好 办法。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 155m,可记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 面积 770 多万平方千米,可以记成“7 减 7 等于 0”。

十三、设问巩固记忆法。

通过设问强记、反复巩固记忆,可刺激大脑神经加速 记忆。但这种记忆属短时强记,容易遗忘,这就需要不断巩固,与遗忘作斗争。其 方法可采用不断设问、回忆或练习运用来进行。

十四、压缩与字头记忆法。

记忆大篇幅知识时,可“抽筋拔骨”地记住其中关 键词语,回忆时由此提示全部记忆内容。如记忆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可压缩为:西山 中原东高地。又如记忆黄河的水文特征又可压缩为:上游流稳水清,中游流急沙大, 下游流缓沙沉。当记忆一组知识时,可把每部分的字头(或字尾)抽出并排列起来, 编成生动有趣的句子,方便记忆。如我国北方的五大产棉省可记为东(山东)西 (山西、陕西)南(河南)北(河北) 。

十五、比较异同记忆法。

找出地理知识相近部分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从中来 比较,加强记忆。例如,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的情况,就可以从 成因、分布、构成、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记忆。

总之,只要肯动脑筋,联系地理课的特征,就能够总结出多种多样的巧记妙法, 就可以做到记而不忘且生动有趣。另外,既要善记,又要巧记,只有这样,才能达 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篇2:中考历史知识点

原始社会—战国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

(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后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秦朝—南北朝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 ← 西亚 ←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

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2,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

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腐;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八、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篇3:中考数学知识点

实数的运算

1、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初中数学圆外切四边形知识点总结

圆外切四边形知识点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

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篇4:中考数学知识点

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

中考数学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设N>0,则N= a× (其中1≤a<10,n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例题:例1、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 。化简: 分析:从数轴上a、b两点的位置可以看到:a<0,b>0且 所以可得:解:

例2、若 ,比较a、b、c的大小。分析: ; ;c>0;所以容易得出: a<b<c。解:略

例3、若 互为相反数,求a+b的值分析: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 ,又由题意可知: 所以只能是:aC2=0,b+2=0,即a=2,b= C2 ,所以a+b=0 解:略

例4、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 的值。解:原式= 例5、计算:(1) (2) 解:(1)原式= (2)原式= = 代数部分

篇5:中考政治知识点

人教版中考政治知识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根本”类

1.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5.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7.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两种制度”: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带有“三”的知识点

1.三次科技革命。

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三方面重要国情: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5.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7.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篇6:英语中考高频知识点

1.stop to do sth. 和stop doing sth.

stop to do sth。 表示停止做其它事情而去做to do sth。所表示的事情,可以将to do sth。理解成stop的目的状语;stop doing sth。表示不做doing sth。所表示的事情。

例如: Stop talking. Lets begin our class。 said the teacher. 老师说:别说话了,让我们开始上课。

We have kept doing our homework for a long time. Lets stop to listen to music. 我们做家庭作业很长时间了,让我们停下来听听音乐。

2.forget to do sth。和forget doing sth. (remember to do sth. 和remember doing sth。)

forget to do sth。表示将来不要忘记做某事,谈的是未来的事情;forget doing sth。表示忘记过去应该做的事情。

例如: Dont forget to do your homework。 said the teacher before the class was over.

老师在下课前说:不要忘记做家庭作业。

m sorry. I forgot doing my homework. May I hand it in this afternoon, Mr. Chen? said Li Ming.

李明说:对不起,我忘记做家庭作业了。我今天下午交好吗,陈老师?

3.have sth. done。(过去分词)(让别人)做某事

例如:I had my hair cut yesterday afternoon. 我昨天下午理了发。

My computer can not work now. I must have it repaired. 我的电脑有故障了,我必须让人修好它。

4. 感官动词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或者现在分词的区别

例如:see sb. do sth。看见某人(经常)做某事 和see sb. doing sth。看见某人(正在)做某事

I often see him do exercise in the morning. 我经常在早晨看见他锻炼身体。

When I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I saw him drawing a picture there. 当我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我看见他正在那里画画。

5. 在主动语态中,感官动词(see, hear, feel, watch等)和使役动词(make, have, let等)要求接不带to的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而在被动语态里,不定式要带上to。

例如:The boss often made the workers work 10 hours a day.

The workers were made to work 10 hours a day.

She was heard to use strong language. 听说她骂人了。

【中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1.中考:数学知识点

2.中考数学知识点

3.中考化学知识点

4.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

5.初一语文中考知识点

6.中考政治知识点列举

7.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资料

8.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

9.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

10.中考化学实验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中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