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知识点
“主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说明文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说明文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梳理
1、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E、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F、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G、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H、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I、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2)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基本模式:运用了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的特点(特征),把__说明得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等,具有__的作用或好处。
5、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①“总(概说)——分(具体)”式
②“总——分——总”式
③“分——总”式
④并列式
⑤递进式
二、方法归纳
第一步: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划出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还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和结构、中心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4、把握方法
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A、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B、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三步:针对考题细读文章。
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再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三、例题精讲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这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目的性和针对性。
例:《看云识天气》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题目:
1、上面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⑵;⑶;⑷ 。
2、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3、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5、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是现象,说明是本质。
【参考答案】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2、D
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B
5、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篇2:说明文知识点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篇3:说明文知识点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 “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 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3分)
2. 第⑤---⑧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3. 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 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3分)
篇4: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是以阐释事理、解说事物、传授知识为目的,对特定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构造、成因、功能、用途等进行阐释或介绍的一种表达方法。
说明不同于叙述和描写。叙述,重在记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描写,重在逼真地描绘人物和景物的形象,求其生动性和感染力。它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说明,则带有解释的特征,要求客观地解说事物,不允许掺杂作者的主观因素。
熟悉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真实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前提。同时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说明的目的,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如要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按方位顺进行,效果较佳;要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是采用时间顺序为好;阐释因果关系时,按其内在的逻辑和人认识事理的过程进行。不管采用一种顺序,还是兼用几种顺序说明事物,都以说明白为标准。
篇5:说明文知识点
抓住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以及准确的语言去进行说明。
1、要说明被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所谓“特征”,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处所和建筑物在城市、乡村、厂矿、企业里成千上万,不可胜数,但是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准确地把握住其基本特征,并加以冷静、客观的介绍,让读者用最经济的时间获得处所和建筑物的有关知识,了解到“此”处所建筑物区别于“彼”处所建筑物的标志性特征,较好地体现说明目的。
2、要把处所和建筑物说清楚,必须言之有序,体现出说明的条理性。这是就说明的顺序和结构而言的。这种条理性,因被说明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条理性。可以有以空间为序的条理性,也可以依照逻辑顺序显示条理性;可以按时间为序来组织内容,也可以用“综合式”安排顺序,把时间式、空间式、逻辑式综合在说明顺序的运用中。无论用何种顺序,都必须自然、合理,符合事物的实际状况,适应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接受能力。所以:“言而有序”,讲究条理,绝不是固定的一种序、一种条理。这序和理要因物而异,各有其序和条理。
3、要把处所和建筑物说得具体明确,还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做比较、打比方、下定义等。
4、说明处所和建筑物,还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尤其需注意的是用准方位词。方位词是表示方向、位置的词。介绍处所建筑物,说清楚其所在方位,离不开方位词。常用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上、中、下等等。用准方位词的“准”,其标准有两条,一条是符合实际,另一条是交代清楚。“实际”是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景况;“清楚”则是让人看了明白无疑。要做到“准”,必须对说明对象进行实地考察,眼见为实,不可道听途说
小结:
[说明的内容]:说明事物要特点鲜明、重点突出
观察点方向位置 角度
观察物形状 颜色 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长度、高度、宽度 质地结构特征
[说明的顺序]:言之有序,体现出说明的条理性
——空间
由远及近(近——远)
由整体到部分(部分——整体)
由下到上(上——下)
由总到分(分—总)
[说明方法]:下定义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分类别 引资料
[说明有详有略]
篇6:说明文知识点
1、说明的特点:
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
2、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3、说明的方法:
(1)下定义
(2)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对事物或整理的解释说明。
(3)分类别,将说明的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一类一类的予以说明。
(4)举例子
(5)列数字
(6)作比较
(7)打比方,是通过比喻来说明。
(8)摹状貌,借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形和活动过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9)引用
(10)列图表,包括插图和表格两种。
4、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2)并列式;(3)递进式。
篇7:说明文知识点
①1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伦敦,在浓雾的笼罩下显得朦胧而神秘。作家柯南道尔借着大侦探福尔摩斯之口感叹:“看哪,那黄雾沿街滚滚而下,擦着那些暗褐色的房屋飘浮而过,还有再比这个更平凡无聊的吗?”你可以由此判断,那雾中煤烟甚浓,而久经熏呛的英国人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②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的工业**无疑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财富的累积,却也很快让英国尝到了空气污染的恶果。煤炭是当时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工厂又大多建在市内,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成黄黑色的雾霾,积聚在城市上空挥散不去。
③房子熏黑了可以粉刷,衣服弄脏了可以换洗,但身体健康长期被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侵扰该怎么办?到了冬季,伦敦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升高。1873年12月7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史载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而此时,工业**正如火如荼。1952年12月4日,又一场劫难降临。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聚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5日起,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歌剧院里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电影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同时逝去的还有约4000名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人。数据表明,大雾期间空气里的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7倍,烟尘增加3倍。在随后数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于这次大雾的后遗症。 ④悲剧迫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改造居民区传统炉灶,设立市内无烟区,迁移煤烟污染企业;1968年,政府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定出了工业燃料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伦敦每年的雾日由19世纪末的90多天减少到1980年的5天。
⑤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煤烟刚散,汽车尾气又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部门大臣尽快准备及出台一份关于空气.
质量评估和管理的政策报告书,制定一个全国战略。3月,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英国出台了空气质量法,设立了必须在20xx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臭氧、苯和1,3-丁二烯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⑥20xx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时任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今,伦敦的雾都“奇观”已不复存在。得益于成熟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和健全的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市民们也可以随时查询最新的的空气质量信息。
1. 概括文章说明了哪些内容?(3分)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4分)
3. 文章第⑤段加点词语“主要”的表达效果是什么?(3分)
4. 通读全文,说说“雾都”是如何形成的。(2分)
篇8:说明文知识点
一、说明文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情况下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概括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
注意: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考题题型举例
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要点:①选例要典型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
七、其它题型
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篇9:说明文知识点
一、理清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C、分-总)
二、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结尾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三、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四、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篇10:说明文知识点
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这类文章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着眼于对文中词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般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
2.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中心句;②过渡句③结构复杂的长句子;④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意思比较含蓄的句子。
3:“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这类文章考查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阅读,从文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情报等。主要考查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4.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句或提示语,从写作的角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重点是推断和想像材料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内容,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导,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和新思维。
总结: 中考对这类文章的阅读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分析和 归纳。祝中考顺利!
篇11:说明文相关知识点介绍
说明文相关知识点介绍
(一)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二) 说明文分类:
1. 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答题技巧: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三)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
1.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 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常见题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技巧: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五) 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常见题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解题技巧:①看题目;②在首段中找;③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常见题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解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词语。
(六)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等。
常见说明方法的基本表达效果: 举例子:具体形象(真切)地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常见题型: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基本表达效果;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一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本句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七)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常见题型: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对 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八)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
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常见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解题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常见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解题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题型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解题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九) 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
篇12:说明文的知识点
特点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 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 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 法 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打比方: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列数字: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顺 序
空间 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 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 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篇13: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把握住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短语),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用形容词来概括(或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
抓住事物(即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写作的首要注意事项。阅读说明文自然也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说明文对事物特征的概括有几种情况:一)是说明单个事物的特征,
二)是综合说明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三)是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怎样找出事物的特征呢?
(1)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文章的说明要点,而这个要点往往就是该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比如《苏州园林》,文中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正是的核心。它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有的文章还常常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基本特征。这个定义就是事物的特征。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作者以简洁准确、概括性极强的语言,给“克隆”下了一个定义,揭示出克隆这一事物有别于有性繁殖的本质属性,使“克隆”的基本特征明晰地展现了出来:“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文中如果没有明显交待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或提炼。为了弄清作者说明的事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介绍的,这就要求读者自己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3、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
(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
(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写作特点、社会价值。
(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的评价。
(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
(5)、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7)、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即可。
4、说明文的中心句由说明的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来构成。说明文的中心句有全文的中心句和自然段的中心句之分。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全文或整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中心句又叫总说。除了中心句之外的句子叫支撑句。支撑句又叫分说。
支撑句是以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的方式对中心句进行说明的。
5、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二、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
1、总分式(1)、总说DD分说 《苏州园林》
(2)、分说DD总说 《什么是生态系统》
(3)、总分DD分说DD总说《看云识天气》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先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
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向沙漠进军》一文也是典型的递进式结构。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注意:“总――分”式结构常见于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章,递进式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还有并列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分类
1、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实体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2、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语言的说明文和生动语言的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四、说明方法
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1)笑是反映内心活动的一种面部表情。
2)石拱桥就是用石头做拱圈的一种桥梁。
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格式:××是××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作诠释: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1)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是四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的“死”的含义:没有生命
2)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不死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淹死。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分类别: 就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的说明方法。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例如:1)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2)风沙的进攻方式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阵地战;另一种称之为游击战。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举例子: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的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的一种说法。
例如: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一片绿洲。
分析:以前是“不毛之地”同现在的“俨然一片绿洲”,进行
比较,表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打比方:就是以比喻的方式将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还可以认为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是采用明喻,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例如:1)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2)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成挑台象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
3)燕子一会儿象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的直冲云霄。
作用: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7、引用:用有关的资料、名言、俗语、谚语来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
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分析:引用谚语说明霞和天气的关系。
作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8、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可以采用确数、约数、倍数、百分比等。运用数字进行说明,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实际。注意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表示约数的“大约”“上下”“左右”“多”等词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使约数变成了确数,不符合实际。表示推测语气的“可能”也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成了肯定语气。
例如:一只青蛙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只,一年吃掉害虫15000左右。
分析:“多”“约”“左右”等词不能去掉,去掉的话,就使约数变成了确数,不符合实际。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就是用绘图和表格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就是把说明的事物进行描写的说明方法。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可能同时还会带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例如:雾像轻纱,扑朔迷离,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轻轻的薄雾,使山城显得格外亲切。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注意:说明文中间的方法很多,在一篇说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种说明方法为主,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但是不管运用那种方法,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真实、准确、具体、生动,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五、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因果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的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相关关系。
(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从特点到用途,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特别强烈和日照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说明用途。
(4)、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5)、从概括到具体。
(6)、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一段的概括说明到以下各段的具体说明。在介绍“四个讲究”中,又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
此外,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还可以抓住一些在文中的关键作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到“总之・・・”就要从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
六、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到次、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一般到个别(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总到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能还是不能)。(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总结: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篇14:中招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中招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一、要读出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事物的特征:是指事物说明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2.事理:是指事理说明文中所要阐明的事理的本质。
二、要读出如何进行说明的?
(一)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2.递进式结构
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等等
3.并列式结构
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现象到本质、
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特点到用途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三)说明的方法(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关键词训练语言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
动静结合知识点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说明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2.说明文
3.说明文400字
4.说明文三要素
5.500字说明文
6.风扇说明文
7.空气污染说明文
8.桃花说明文
9.说明文作文
10.动物说明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