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相关教材指正与释疑
“温桲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水龙吟》相关教材指正与释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龙吟》相关教材指正与释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水龙吟》相关教材指正与释疑
湖南省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学校 郑伏元
北师大所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下同)选录了两首咏杨花的《水龙吟》,一首作者苏轼,另一首作者张P(字质夫)。两首《水龙吟》同属婉约词的经典之作。语文课本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的时候却给了三个十分荒谬的注解,课本所附《杨华词评论三则》及《语文教师用书》(北师大版,下同)提供的评析资料也有多处错误。为了避免以讹传讹,让同学们准确理解词意,我在此予以指正。
“乌台诗案” 的第二年,被贬黄州的苏轼收到好友章P寄来的《水龙吟》,回信说:“杨花词妙绝,使来者何措辞?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杨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故写其意,亦告以不示人也。”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并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苏轼为什么不肯让别人看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苏轼认为自己只是依样葫葫芦而已,杨花词原创是章P,苏轼不肯贪他人之奇思妙想为己有。然而苏轼的杨花词亦是妙绝,章P怎肯独享?因此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这两首咏杨花的《水龙吟》。
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就苏轼的《水龙吟》给了两个错误的注解(见课本第181页):
【萦损柔肠】缠绕 的思念损坏了柔肠。这里以柔肠比拟细软的柳枝。
【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娇眼困倦得很,想睁开又闭上了。初生的柳叶又称柳眼。这里以女子的娇眼比拟柳眼。
柳眼之说确实有,以柳枝比柔肠者也不少,如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柳眉,更有柔肠如柳枝。”然而说苏词中的柔肠比拟柳枝,娇眼比拟柳眼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苏轼以杨花拟人,杨花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叫杨花姑娘,或者叫少奶奶杨花,那我们又何必担心这人没有肠子没有眼睛呢?你好心为她找来柳枝作肠子,找来柳叶做眼睛,下面杨花姑娘随风万里去寻郎(“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要掏出肠子剜下眼睛留在家里(柳丝.柳叶不可同去),杨花姑娘不痛吗?
苏轼:“因思公(章P-作者注)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故写其意。”也就是说苏轼《水龙吟》原本是因为思念朋友而作,只是为了艺术,词中词人摇身一变成了“思妇”,杨花在词中就是一位由词中主人公思妇想象出来的与自己性情相近,命运相似的完整的女性,她也无比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她是美女不是残疾人,我们不必到别处给她找柔肠找娇眼,人工移植。
《语文教师用书》《苏.章<水龙吟>比较分析》(刘逸生)(见该书第321页)“‘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杨花非花,所以不必怨恨飞尽;但是此花飞尽,却说明春光易逝,西园里的繁花从此纷纷飘零了,那却是可惜的。”这样理解似有不妥。实际上这几句是写思妇伤春,她只恨青春易逝,韶华难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课本所附《杨花词评论三则》(见第184页):“苏东坡一开始就这样写‘似花还似非花’,又是杨花,又不是杨花。到最后,则干脆宣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变形了,变成了眼泪。客观的物象变成主观的感情……”
把“似花还似非花”说成“又是杨花,又不是杨花”,恐怕没有人会同意,杨花不是杨花又是什么呢?因为杨花天生异相,所以说它像花又不像花。
至于说苏轼开头说不是杨花,最后说“杨花变形了,变成了眼泪,”这样的理解实在是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点点是离人泪”跟“点点像离人泪”相去不远。词的上阕,思妇目睹杨花飘飞,想象杨花,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像杨花 一样,在梦里,飘飞万里,去寻找久别的`夫君。至“莺呼起”梦醒。下阕思妇回到了现实当中,感叹青春易逝。细看杨花,思妇又想象她的相思之泪像杨花一样飘零,极言相思之苦。
课本关于章P《水龙吟》有这样一个注解:
【闲趁游丝】趁,追随。游丝,飘动的蛛丝。(见课本第182页)
这位先生真逗,为什么游丝就不能是飘动的柳丝呢?《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下册第320页)也说什么“那些轻轻飘动的小家伙,它们打伙儿从树上蹦下来,装出毫不在乎的神气,同在树梢头飘动着的游丝作耍了一番。”这位老兄恐怕也拿不准词中“游丝”究竟是什么物件,因此解释词意时原封未动,以保原汁原味,万无一失。
有同学问,章词明明写的柳花,为什么苏轼说他的是杨花词呢?这里有一个典故:隋炀帝杨广开凿了大运河,命人与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
又有同学问,苏词“点点是离人泪”,章词“有盈盈泪”,二泪有何不同呢?“离人泪”是思妇的相思之泪,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盈盈泪”是怨妇的伤心之泪,是痛苦的泪,是不幸的泪 。其实,章词中的“兰帐玉人”算是名副其实的“白富美”,如果她像苏轼一样乐观放达,她就不会流这样的泪水了。她又没有亲眼看见自己的丈夫去青楼妓院,为什么偏要庸人自扰,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丈夫想象得高雅一点可爱一点呢?说不定您的夫君成年累月劳累奔波,在商场并不顺利;说不定您的夫君伴君如伴虎,委曲求全,在官场并不得意。他的心里只有您,怎么会去寻花问柳?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衣锦还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可能更喜欢苏轼的《水龙吟》,因为苏轼让我们分享了相思的幸福。
诗无达诂,然而《语文教师用书》关于《水龙吟》的赏析与课本所附《杨花词评论三则》很多地方太牵强附会,甚至根本搞错了,提醒老师们和同学们不要迷信书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品味两首杨花词的意境。
附: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章P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入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琼缀。绣床旋被,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遥,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郑伏元
篇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原作莫泊桑,李翰华译。作为教材,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有以下三个不当之处:
一、病句
教材第57页14至17行原文写道:“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人,分别是“福楼拜”和福楼拜的“朋友”(即屠格涅夫),这就使第二句“当他回答时”的“他”指代不明,是指福楼拜,还是指屠格涅夫?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翻译的疏忽,应给予纠正。
二、插图与文字描述不符
课文中对都德的描写是“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连成一片……”。可是,第59页提供的五位作家的图像中,都德的头反而是最大的,头发并没有“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成一片”。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图画作者的疏忽。图画作者画的或许是某时刻的'都德像,都德也可能曾变换过不同的发型,但作为课文插图,应该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何况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如果文字与插图不符,插图就成了败笔。
三、“练习二”的设计不合理
教材第60页的“练习二”题干是这样的: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句子,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者显然忽略了学生看到的课文并非法语原创作品,而是已经翻译成汉语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生只能从汉语文字的角度判断其用词的准确性。常识告诉我们,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翻译家再创作的过程。法语和汉语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有直译也有意译。莫泊桑原创作品中某个用得很精确的词,有可能译成中文就变了样,要学生从中体会莫泊桑创作时的“只有一个词来表示”是不恰当的,例如同一部莫泊桑的小说,有人译成《俊友》、有人译成《漂亮朋友》,这“俊”和“漂亮”在法语原作中是同一个词,但译成中文后就已经不是“一个词”了。笔者认为,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只能了解课文译者用词的精确性,而不能了解莫泊桑用词的“准确生动”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原作莫泊桑,李翰华译。作为教材,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有以下三个不当之处:
一、病句
教材第57页14至17行原文写道:“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这里有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人,分别是“福楼拜”和福楼拜的“朋友”(即屠格涅夫),这就使第二句“当他回答时”的“他”指代不明,是指福楼拜,还是指屠格涅夫?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翻译的疏忽,应给予纠正。
二、插图与文字描述不符
课文中对都德的描写是“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连成一片……”。可是,第59页提供的五位作家的图像中,都德的头反而是最大的,头发并没有“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胡子成一片”。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图画作者的疏忽。图画作者画的或许是某时刻的都德像,都德也可能曾变换过不同的发型,但作为课文插图,应该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何况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如果文字与插图不符,插图就成了败笔。
三、“练习二”的设计不合理
教材第60页的“练习二”题干是这样的: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句子,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者显然忽略了学生看到的课文并非法语原创作品,而是已经翻译成汉语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生只能从汉语文字的角度判断其用词的准确性。常识告诉我们,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翻译家再创作的过程。法语和汉语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有直译也有意译。莫泊桑原创作品中某个用得很精确的词,有可能译成中文就变了样,要学生从中体会莫泊桑创作时的“只有一个词来表示”是不恰当的,例如同一部莫泊桑的小说,有人译成《俊友》、有人译成《漂亮朋友》,这“俊”和“漂亮”在法语原作中是同一个词,但译成中文后就已经不是“一个词”了。笔者认为,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只能了解课文译者用词的精确性,而不能了解莫泊桑用词的“准确生动”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水龙吟》相关教材指正与释疑】相关文章:
1.水龙吟赏析
2.水龙吟苏轼
3.辛弃疾水龙吟
4.苏轼 水龙吟
5.秦观水龙吟赏析
6.水龙吟秦观赏析
7.教材
9.立足教材
10.注会教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