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北师大版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

2023-05-14 08:41: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个大额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北师大版教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师大版教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教材

篇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目录

第一册(北师大版)

上学了

1.字与画

日 月 水 火 山 石 田 土

人 口 目 木 禾 竹 马 鸟鱼

语文天地

2.学写字

学写字

语文天地

3.数字

数字歌

山村

语文天地

4.家

我的家

语文天地

5.字与拼音(一)

a o e

i u ü

咏鹅

小书架

6.字与拼音(二)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大家都说普通话

7.字与拼音(三)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早操

8.字与拼音(四)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登鹳雀楼

9.字与拼音(五)

复习拼音

东西南北

看图讲故事《妈妈,你看》

一朵云

10.太阳和月亮

小小的船

太阳

语文天地

11.大海

我家住在大海边

浪娃娃

语文天地

12.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

13.手和脑

两件宝

乌鸦喝水

语文天地

14.梦想

小鱼的梦

想飞的乌龟

语文天地

15.劳动

锄禾

小母鸡种稻子

语文天地

16.冬天

冬天是个魔术师

雪地里的小画家

语文天地

17.成长

我长大了一岁

马莎长大了

语文天地

北师大版第二册

1.元宵节

元宵节

看花灯叶

语文天地

2.家园

小山村:教案 课件 水乡歌:教案 课件

语文天地:教案 课件

3.春天

春天的手

插秧

语文天地

4.植物

老树的故事

一粒种子

语文天地

5.动物

啄木鸟

大熊猫:

语文天地

6.爱护

特别的作业

珍贵的纪念

语文天地

7.愿望

拔苗助长

丁丁和牵牛花

语文天地

8.认真

燕子妈妈笑了

画鸡蛋

语文天地

9.车的世界

车的世界

语文天地

10.雨

雨铃铛

美丽的彩虹

语文天地

11.星空

数星星的孩子

问银河

语文天地

12.朋友

冬冬读课文

池塘边的叫声

语文天地

13.时间

长歌行

小闹钟

语文天地

14.丁丁冬冬学识字

丁丁冬冬识字1

丁丁冬冬识字2

丁丁冬冬识字3

丁丁冬冬识字4

15.长大

这个办法好

好事情

语文天地

16.快乐

大家都快乐

快乐的小公鸡

语文天地

第三册(北师大版)

1.秋天

秋天到

火红的枫叶

植物妈妈有办法

语文天地

2.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1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2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3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4

3.祖国

流动的画

祖国在我心

语文天地

4.自立

小狮子

妈妈,不要送伞来

语文天地

5.好奇

苹果落地

我的影子

语文天地

6.勇敢

精卫填海

小鸭子回家

语文天地

7.丁丁冬冬学识字(二)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1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2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3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4

8.合作

比本领

天鹅、大虾和梭鱼

语文天地

9.书的世界

书的世界

语文天地

10.考验

特殊的考试

小马过河

语文天地

11.水和风

我是什么

我们知道

语文天地

12.丁丁冬冬学识字(三)

丁丁冬冬学识字(三)1

丁丁冬冬学识字(三)2

丁丁冬冬学识字(三)3

丁丁冬冬学识字(三)4

13.诚实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可爱的娃娃

语文天地

14.画

我有一盒彩笔

画龙点睛

王冕学画

语文天地

15.玩具和游戏

绒毛小熊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语文天地

16.岁月

贺年片

松鼠日记

语文天地

第四册(北师大版)

1.好习惯

不懂就问

字典大楼

语文天地

2.妈妈

妈妈的爱

儿子们

语文天地

3.识字(一)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

4.植树

植树的季节

杨树之歌

一片树叶

语文天地

5.青青的山

山寨

美丽的武夷山

语文天地

6.动脑筋

称象

壶盖为什么会动

语文天地

7.识字(二)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

8.远行

早发白帝城

南辕北辙

远行靠什么

语文天地

9.体育世界

体育世界

10.讲信用

龙眼和山里红

我必须去

语文天地

11.识字(三)

丁丁冬冬学识字(三)

12.清清的水

瀑布

影子桥

语文天地

13.快乐的生活

快乐的节日

一件好事

语文天地

14.小英雄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声

江凡

语文天地

15.立志

为中华崛起而读

女娲补天

专心致志

语文天地

16.夏天

雨后

多彩的夏天

语文天地

第五册(北师大版)

1.色彩

爱什么颜色

金色的草地

五彩池

语文天地

2.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喜爱音乐的白鲸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语文天地

3.祖国在我心中

国徽

回自己的祖国去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语文天地

4.塞北江南

葡萄沟

小镇的早晨

日月潭的传说

语文天地:教案 课件

5.我们和我

儿童和平条约

画里少了什么

说声“对不起”

语文天地

6.鸟儿

翠鸟

一只小鸟

惊弓之鸟

语文天地

7.集市和超市

集市和超市

语文天地

8.成长的经历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丑小鸭

语文天地

9.幻想和想像

我想

七色花

空中花朵--降落伞

语文天地

10.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海底村庄

圆圆的沙粒

语文天地

11.通讯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马拉松

电话的发明

语文天地

12.过年

元日

老北京的春节

冰灯

第六册(北师大版)

1.亲情

礼物

平分生命

妈妈的葡萄

语文天

2.春天的脚步

梦已被染绿

理想的翅膀

春天的雨点

语文天地

3.读书

小小的书橱

山沟里的孩子

珍贵的教科书

语文天地

4.可爱的小生灵

花儿也会放风筝

小虾

松鼠

语文天地

5.智慧

田忌赛马

捞铁牛

用冰取火

语文天地

6.奇妙的石头

天外来客--陨石

和氏献璧

中国石

语文天地

7.特产

特产

8.尊重与平等

最美的花束

“这个规矩不能有”

苏珊的帽子

语文天地

9.观察与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

李时珍

装满昆虫的口袋

语文天地

10.奉献

大禹治水

炮手

小河的歌

语文天地

11.书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

送往小木屋的信

语文天地

12.走进森林

美丽的小兴安岭

草叶上的歌

失踪的森林王国

第七册(北师大版)

1.师生

师恩难忘

孔子和学生

语文天地

2.明月

古诗二首《鸟鸣涧》

《暮江吟》

月迹

飞向月球

语文天地

3.民族之花

爱我中华

草原

中国结

语文天地

4.收获

落花生

拾穗

语文天地

5.桥

飞夺泸定桥

桥之思

语文天地

6.方寸世界

美丽的集邮册

罗斯福集邮

语文天地

7.地名

地名

语文天地

8.尊严

囚歌

晏子使楚

为了他的尊严

语文天地

9.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月光曲

林中乐

语文天地

10.金钱

一枚金币

钱被风刮跑以后

毽子里的铜钱

语文天地

11.大与小

“扫一室”与“扫天下”

井底之蛙

“三颗纽扣”的房子

语文天地

12.风雪

瑞雪图

下雪的早晨

语文天地

第八册(北师大版)

1.话语

大地的话

语言的魅力

秉笔直书

语文天地

2.春潮

春潮

三月桃花水

语文天地

3.花

古诗二首《江畔独步寻花》

《游园不值》

种一片太阳花

花之咏

语文天地

4.手

我们的手

一双手

手上的皮肤

语文天地

5.规则

钓鱼的启示

谁说没有规则

语文天地

6.眼睛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

语文天地

7.纪念日

8.舟船

跳水

沙漠之舟

语文天地

9.太阳

太阳的话

海上日出

太阳

语文天地

10.路

乡村大道

丝绸之路

语文天地

11.快与慢

挑山工

和时间赛跑

欲速则不达

综合活动

12.回归

七子之歌

朱鹮飞回来了

综合活动

第九册(北师大版)

1.马

天马

古诗二首《房兵曹胡马》

《马诗》

巩乃斯的马

马背小学

语文天地

2.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

浙江潮

红树林

海市

语文天地

3.变化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黄河象

楼兰之死

中国一日

综合活动

4.韵味

枫叶如丹

我喜欢

推敲

千锤百炼为一“绿”

语文天地

练习4

5.智谋

草帽记

包公审驴

劳动的开端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语文天地

6.水

一个苹果

古诗二首《浪淘沙》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就是生命

渔港基隆

综合活动

7.危急时刻

“诺曼底”号遇险记

生死攸关的烛光

鸡毛信

英雄赞歌

语文天地

8.方法

他发明了什么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看”的学问管道

语文天地

9.面对错误

西门豹治邺

成吉思汗和鹰

我们的错误

负荆请罪

语文天地

10.家园的呼唤

只有一个地球

鸟儿的侦察报告

绿色千鸟湖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综合活动

第十册(北师大版)

1.龙

龙的传人

大人们这样说

叶公好龙

乐山龙舟会

语文天地

2.书

神奇的书

忆读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的“长生果”

综合活动

3.礼物

献你一束花

微笑

礼物

奇怪的圣诞包裹

语文天地

4.真诚

用目光倾听

信任

修鞋姑娘

修鞋姑娘

语文天地

练习4

5.劳动

幸福在哪里

古诗二首

劳动的开端

崂山道士(幸福是什么)

综合活动

6.心愿

凡卡

种子的梦

新月集(二首)

心愿

语文天地

7.火与光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奇异的激光

灯光

灯塔

语文天地

8.角度

牛和鹅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

两个农夫

丢失的骆驼

语文天地

9.破除迷信

西门豹治邺

活见鬼

鬼是一棵矮杉树

试胆量

语文天地

10.我们去旅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少年旅行队

古诗二首《夜雨寄北》

《枫桥夜泊》

古罗马斗兽场

综合活动

第十一册(北师大版)

1.高尚

一夜的工作

穷人

白桦林的低语

杨震暮夜却金

综合活动

2.美与丑

做一个最好的你

唯一的听众

寓言二则

有些人

丑公主

综合活动

※ 寓言二则 《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

3.母亲河

长江之歌

三峡之秋

古诗二首

黄河之水天上来

最后的淇淇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凉州词》、《浪淘沙》

4.体育

体育颂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学奕

足球史话

手拉手

综合活动

5.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花脸

荷塘旧事

报纸的故事

母亲的纯净水

综合活动

6.地球家庭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黑孩子罗伯特

别挤了

瑞恩的井

阳光皮肤

综合活动

7.战争

古诗二首

夜莺之歌

雨来没有死

狼牙山五壮士

螳螂捕蝉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出塞》

8.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

苍松怪石图题诗

竹颂

梅香正浓

黄山松

综合活动

第十二册(北师大版)

1乐趣

养花

爸爸带我去爬树

古诗二首

美猴王

山中杂记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

2.遗迹

长城赞

白鹤梁的沉浮

索桥的故事

秦始皇兵马俑

我站在铁索桥上

综合活动

3珍惜

可爱的中国

古诗二首

城市的标识

吾腰千钱

爷爷的

综合活动

※ 古诗二首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4.生命

野草

琥珀

人生礼赞

生命奏鸣曲

孟子语录

综合活动

5.冲突

寓言二则

小抄写员

大自然的秘密

我看见了大海

甘罗十二为使臣

综合活动

※ 寓言二则 《矛与盾》、《鹬蚌相争》

6.英雄

你,浪花的一滴水

金色的鱼钩

白衣天使

苏武牧羊

南沙卫士

综合活动

7.科学的精神

当代神农氏

一个这样的老师

詹天佑

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综合活动

8.告别童年

我们上路了

学步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万岁,母校

童年的朋友

综合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新目录]

篇2:北师大版

《小熊请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主题图小熊请客,故事引入。)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请了几位客人到家中做客,看,它在为客人准备什么?看了它串的红果,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4个红果串成一串。

师:根据小熊串的红果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串三串红果需要多少个红果?

生2:我想知道串六串红果需要多少个红果?

生3:串七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数一数,看看需要多少个红果

师:请打开课本第20页,数一数2串红果有几个红果?3串呢?……9串呢?把答案直接填在这一页的表格中。(学生都在看图,数着,填着;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需要几个红果,各种答案都能在下面的表格中找到。

红果有几串 1 2 3 4 5 6 7 8 9
红果有几个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三)根据上表,学生独立编制4的乘法口诀

师:请看书,注意编乘法口诀时,写出一个乘法算式的答案,接着就相应地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如,1×4=4,相应的口诀是“一四得四”。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发现有错,要告诉同伴,由他自己订正。确信自己编的乘法口诀正确无误后,再读几遍,争取把它背下来。

(四)探讨规律,交流记忆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师: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

生:(齐声)找规律,记口诀。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有助于记忆的规律?

生1:每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

生2:“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最熟悉,加1个4,就是“四六二十四”;减1个4,就是“四四十六”。

师: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加强记忆,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真佩服你,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联系生活,说一说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4的乘法口诀?让我们找一找,说一说吧。

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

生2:我家养了3头猪,每头猪4条腿,“三四十二”,共12条腿。

生3:我们学校每层楼有4间教室,有5层,“四五二十”,共20间教室。

生4: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

生5: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

……

师:你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回家以后请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六)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第21页第1题。

(1)独立完成,完成后,与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订正,再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的。

(2)请一个学生汇报第1题的算式可以算出几个不同的结果(4个:12,18,20,24),再请4位同学到黑板来,每人写出其中一种结果的乘法算式。

(3)全班交流:你用什么好办法连算式。

生1:我是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相同的算式连起来。

生2:我没有想去计算,而是直连算式,连得很慢,都看花了眼。

师: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想到好的办法,事情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2.第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请先做完的两位学生到黑板来,每人计算4道算式,为全班提供反馈。

3.第3题。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讨论,交流算法。

生1:黄色小正方形有20个,4×5=20(个)。

生2:蓝色小正方形有16个,4×4=16(个)。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蓝色正方形比黄色的少4个,可以用减法算蓝色正方形的个数,20-4=16(个)。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学会了记口诀有一定的方法。

生3: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生4:我们要帮助别人。

生5: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生6:要学会听别人的意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并告诉小组的同伴。

看了“北师大版_小熊请客优秀教案”的还看了:

1.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3.北师大版最喜欢的水果教学设计

4.北师大二年级上册语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案

篇3:小教材新启示(北师大版教学论文)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受到广大一线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北师大版的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直观性令人耳目一新。大家不难发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新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存在着许多困惑。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理念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受着旧教材的影响,一时半会还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其实,教材只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做得就是:去挖掘、去创造。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启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做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总结教材教法,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可循的路子。

启示一:教材紧贴学生生活,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

随手翻开北师大版新教材,不难发现一幅幅熟悉的画面都来源于学生熟知的生活。如一年级教材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二年级下册中,“方位”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认识人民币),医院病人的气温变化图(学习统计)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把生活搬进课堂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就是把生活带进数学,把数学融入生活。我听得一节观摩课《方位》老师先让同学们找窗外的太阳,确定了东面,继而确定了对面就是西面,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了南北,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孩子们很快认识了周围物体的方位。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收效非常好。下课后还在和同学们玩方位的游戏,这样对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示二:突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归纳,实践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

例如:六年级上册推算圆的面积公式,就是先让学生进行观察,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这些面积之间的互推关系,猜想圆的面积会不会也跟这有什么关系?下一步验证推理,把圆等分成4份掺起来接近什么图形?,再等分成8份,16份掺起来,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最终是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下来交流探讨拼成的长方形跟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在提供清晰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验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启示三: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可见是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积极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那留给我们教师的启示就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学会提问,在提问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提问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复习到简单应用题时,在给出两个基本条件后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饲养场养白兔30只,养黑兔20只,---------------------?补充问题。学生一下子可以提出十几个问题

1、黑土比白兔多多少只?

2、白兔是黑兔的几倍?

3、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

4、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

5、白兔占饲养总数的几分之几?

6、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

7、白兔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8、白兔与黑土的最简比是多少?

。。。。。。

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活跃体现,也是对学过的数学知识一个很好的总结和梳理,这些问题解决了,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就眉目清晰了。起到了“学一儆百”的效果。

再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一个古老的问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一只还剩几只?○1简单数学计算思想会说还有9只,10-1=9,○2智慧型思维会说:没有了全飞了。○3创新型思维会说:还有一只是鸟妈妈在哭孩子。从以上三种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同样一个问题会有三种甚至更多的答案,说明我们往日的教学在这方面还是压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没有认真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他就会生根发芽。因此新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注重了问题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我们教师指引了数学教学的新方向。随时随地要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当中,一节好的数学课就是一节问题链条的数学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要多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启示四:体现算法多样性,要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鼓励算法多样化”这是“课改”的又一亮点,这为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间,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如:一年级(上)“有几瓶牛奶”一课中,计算“9+5”,书中给出了把9或5凑十的两种算法。教学中,学生又说出了9再数5个数的数一数的方法。三种算法与以往教材中单一的算法对比,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不唯一性。但是,同时三种方法的对比,明显将9凑十的方法很具优越性。那么,这个时候要不要择优呢?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在新授中马上择优出唯一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所学的知识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对于“凑十法”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时接受,面对差异的个体,如果硬将“凑十法”强加于学生脑海中,这样的学习不是我们所要的。于是在教学中,当学生提这三种方法时,我并不争于择优,而是让学生将三种方法都掌握明白。在之后的练习中,进行一系列的计算抢答竞赛,每次都让前几名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计算得这么快。用了什么好方法。这样算的慢的学生就会自动的向快的学生学习,自然而然就择选出最佳的方法了。而将择优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以上四点启示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们探讨出来的,新教材给予我们新活力,但也给予我们新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认真的去解读,扎扎实实的去搞教学研究,上好每一节课,上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风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蓝关镇中心学校

张美莉

7月8日

篇4: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九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3)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情境活动:

①先请座位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请站一站。

(站一个,号数报一个,老师板书1、2、3、4、6、12)

②再请座位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也请站一站。

(站一个,号数报一个,老师板书1、2、3、6、9、18)

2、形成概念

师:刚才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座位号是1、2、3、6的同学站了二次

师:为什么座位号是1、2、3、6的同学站了二次?

生:因为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师: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我们给它换个说法,怎么说更好?

生:1、2、3、6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公因数”?(思考、交流、反馈、板书)

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两个数的公因数(板书)

师:如果是三个、四个、五个数呢?这句怎么改?(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与交流)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夸奖、评价、板书)

师: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什么?(思考、反馈与板书)

3、渗透集合

师:怎样用两个圈表示12和18的因数和公因数呢?(小组讨论)

4、读读记记:全班齐读概念

(过渡):我们运用排列因数的办法,就可以求两个数或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练一练。

二、运用概念,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求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课件出示:20的因数:

45的因数:

20和45的公因数:

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知识疏理,促进掌握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你能来说说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因数是针对一个数来说的,公因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指公因数里面最大的那一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离不开因数。

师(过渡):同学们掌握得真好。刚才我们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用的是排列法,将20和45的因数分别排列出来,然后找出他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排列法的基础上,看看还有其它简便点的方法吗?还是以求20和45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为例。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四、启发引导,求异创新

1、启发引导------方法1:

①请学生口头汇报(师课件演示) 20的因数: 1、2、4、5、10、20

②再请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师课件演示) 20的因数中45的因数有:1、5

③又请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师课件演示) 20和45的公因数有:1、5

④后请学生观察思考汇报(师课件演示) 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5

2、启发小结:

师:这种方法的步骤有几步?

生:第一步---先排列20的因数。第二步---再从20的因数中找45的因数,第三步---写出它们的公因数。第四步---最后再找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种方法简单的哪里?(生:省略了写第二个数的因数)

3、知识迁移------方法2:

师(过渡):求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排列20的因数,从20的因数中去找45的因数,再找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样,也可以先排列45的因数,从中写出20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试一试。

生练习:求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将学生作业投影)

①先写45的因数( )

②45的因数中20的因数有( )

③20和45的公因数是 ( )

④20和45的最大公因数是( )

五、运用方法,巩固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三种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现在李老师就来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请学生用刚才学的方法板演)

课件出示练习题:找出24和36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后反馈与评价。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用三种方法完成的作业)

六、方法提升,探讨短除

1、制造悬念

师:刚才同学们在完成这道题的时候,是用排列法先分别求出24和36的因数,然后找到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李老师这里有一组数(课件出示: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是 )如果用排列法找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呢?

生:用排列法找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要先分别找出84和96的因数,而他们的因数很多,容易出现遗漏。

师:为了更加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式来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以24和36为例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2、授短除法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除法竖式怎么列的吗?短除法的竖式是这样画的(师用直尺板演),然后将被除数写在短除号里面。它们的除数是多少呢?为什么?(如果有学生直接说12,教师追问为什么你会想到12?生回答因为12既能整除24也能整除36,所以我想到除数是12。教师首先肯定他的想法,然后解释,在实际的计算中我们无法一下发现这么大的除数,因此我们一般从小的数开始找起。)

生:他们的除数是2。因为2既能整除24也能整除36。

师:2就是24和36的什么呢?

生:公因数

师:说得真好,我们用公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要对齐被除数写下来。商12和18还能被公因数几去除呢?

七、质疑活动,发展思维:

看看刚才短除的过程,你能说些什么?

(预设)①能否直接用4去除?

②能否直接用12去除?

八、排除悬念,解决难题

师:你现在能用短除法来解决刚才的难题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84和96的最大公因数是

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46页的第5题。

2、请你当参谋。

老师有一间厨房要铺地砖,长30分米,宽24分米,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选,用多大的正方形地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节约呢?(地砖的边长为整分米数)地砖的边长最大多少分米?

3、考考你(机动)

东方小学五(1)班有男同学27人,女同学18人,一起去划船(每船不超过6人),要保证每条船上的男女同学都分别相等,请你算算应该租几条船?每条船上最多坐几人?

十、课堂总结,谈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

篇5: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找最大公因数的过程,正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难点:探索并掌握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之前我们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你们还记得吗?

2、我们来做个游戏,回顾一下。学号是20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3、同学们掌握的真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最大公因数》。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找出12的全部因数,同学们掌握的真好。那我们再来找出18的全部因数好不好?

2、同学们找得真快真好,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3、师总结:1、2、3、6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像这样的公共因数我们称之为公因数。

4、那最大的那个因数叫什么?——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新知,继续练习

1、教科书P45练一练1—2,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准。

2、师小结,强调重点。

3、继续练习,练一练3—4。可让学生到黑板做,易错的集体纠正、强调。

4、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在复习因数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像这样的数称为公因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小游戏的形式勾起对旧知的回忆,再通过写出12和18的全部因数来引起学生的注意(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像这样的因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们掌握的很好,在实践中学生们也能很好的应用。

篇6:发挥教材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北师大版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二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全面族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心灵美、头脑聪、体魄健、情趣美、双手巧,具备较强的能力。我们现在所失业的北师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更充分体现了这一培养目标。教材始终紧扣“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这个核心,遵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少年儿童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作为教师,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本套教材的优势,积极实施好素质教育。

1、重视德育,培养心理素质。

教材根据小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各册教材之中。

要求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把握教材内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思想感情;备课时,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好教育重点,讲课时要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身表率作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鲜明的国家观念,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献身精神。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教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例题、习题、插图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通过“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祖国的领土面积,长江、黄河的长度,了解火箭、卫星的速度等,以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通过加与减、乘与除、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结合分数、小数的产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创新条件,促成事物转化”的观点等。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生存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直接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求知的本领。学生有了求知的本领,便可以几何级数递增知识信息,立体性增长知识。因此,教师要把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有自学能力。针对教材中不同概念,不同章节,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程序、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重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

按照儿童“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的认识规律,教材突出了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利用优美的画面、新意的事物、活动的教具和学具、新颖的练习形式,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利用愉快的气氛感染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抽象出教学概念、规律、法则等。如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教材利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进行割补、旋转、平移。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既知道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又推导归纳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渗透了几何形体中的等积转换思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技巧,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注意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等,不是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提供相当数量的感性材料、设计探究知识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最后提出一些联系密切的启发性强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半截题”,让学生自己完成,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强化了学生思维同教材意向、教师思维接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提高。

4、重视内化原则,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人将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蓄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积蓄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善于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消化吸收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按照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去追求和探索,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促使它们把教学内容化为自身的素质。例如在教学用“凑十法”进行20以内的加法时,首先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 → 只画示意图 → 只出图示,再让学生口述

9   +   2  =  11

∟      ∧

10     1   1

11

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抽象为“看大数,分小数,先凑10,再家几”。至此,学生就把“凑十法”完全内化了。并且引导学生应用这个方法,推出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

5、重视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由于受到教材和学生自己努力程度的影响,造成在素质方面产生快生、中生、慢生的学习水平,应制定出各自的努力目标,以便做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促进快生、提高中生和促进慢生转化。

本套教材在编排上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练习都给有大量基本题,增加了教材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对慢生要加强个别指导,让它们只做基本题,对快生要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发展他们的教学才能。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适时调整,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篇7:第四单元教材分析2(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会解简易方程,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掌握几何初步知识,能够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掌握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1、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几何初步知识。

课时安排:       共27课时,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八)                          8

第二部分(九)~(十五)                        7

第三部分(十六)~(十九)                      4

第四部分(二十)~(二十三)                    4

第五部分(二十四)~(二十七)                  4

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数的概念(P99----.10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正确地判定数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提出复习内容。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今天我们复习与整数、小数、自然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2、你能用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板)

自然数

整数      零

数                 ……

小数

……

3、从上面的关系图中你知道什么?

“如果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教师向学生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二、整数的复习

1、自然数和零的复习。

(1)自然数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自然数的知识?

最小的自然数是“1”。(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

(2)零

①教师:“0表示什么?”(板书:“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②“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③“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2、刚才我们已掌握整数的分类,那么关于整数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如下板书:

基本计数单位:1

计数单位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

相邻单位进率为10

整数     整数的读写法

整数的大小比较

自然数

整数的分类       0

……

完成下面练习:

(1)宁波万向集团创利税三亿零七百万元;

创利税三亿七千万元。

①写出这两个数;

②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③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2)P.91,1-(2)

三、小数的复习

1、教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答师板: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说说你掌握的有关小数的知识。

(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如下板书;

(2) 完成P.99,1-(3)。

分母为10:一位小数

小数的意义                           分母为100:两位小数

分母为1000:三位小数

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的移动变化规律

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分类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四、综合练习

1、P99,1-(1);

2、P99,2;

3、P99,3。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P.50,

数的整除

教学内容:数的整除(P.10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区分。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除的意义

1、出示:下列各式中,哪些式子表示整除?为什么?

12÷4=3         20÷0.5=40          35÷7=5

45÷45=1        4.2÷1.4=3           78÷7.8=10

2、说说整除的意义。

3、剩下的式子不是整除,是什么?用图表示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二、有关概念的复习

1、根据概念之间的联系填表。(P93,2)

请一人板演,其于学生填在书上。

2、反馈见下表:

看图回答:

(1) 这些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是什么?

(2) 与倍数有关的概念是哪些?

(3) 与约数有关的概念是哪些?能否把这些概念分为两大类?

(4) 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各是什么?这些特征除了判断以外,还对哪些概念或计算非常重要?

三、综合练习

1、填空。(并补充下面4题)

(1)甲数=2×3×5,乙数=2×2×3,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2)一个数既是16的约数,又是16的倍数,这个数是(    ),把它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是(     )。

(3) 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  )和(  )或(  )和(  )。

(4) 100以内,能被3整除的最大偶数是(   ),最大奇数是(   )。

2、判断。(P101,2,并补充下面几题)

(1)13是质数。                                   (    )

(2)13的约数都是质数。                           (    )

(3)13是质因数。                                 (    )

(4)13是互质数。                                 (    )

(5)13和2是互质数,又都是26的质因数。          (    )

(6)因为a÷b=c,所以a一定能被b整除。           (    )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P102~10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正确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有关概念复习

1、反馈:

(1)说说什么叫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2)说说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有什么区别?

2、按要求写出两个互质的数。(P103,2)

(1) 两个数都是质数;

(2) 两个数都是合数;

(3) 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合数。

二、有关技能的复习

1、求18、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比较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来求得;

区别: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的除数(公有的质因数)连乘;

求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与最后的两个商(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

2、求18、24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说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填空(P102,1;并补充下面2题)

(1)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90,如果甲数是18,那么乙数是(   );如果乙数是30,则甲数是(   )。

(2)三个不同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73,这三个质数分别是(   )、(    )、(    )。

2、补充选择:

a,b都是自然数,且a÷b=6,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A、a         B、b          C、ab         D、ab

3、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48和72           (2)11和9           (3)14和42

51和170               25和24               78和13

(4)42、63和105      (5)3、5和7         (6)14、7和42

练后说说各组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各有什么特点,并填下表:

各数的关系 一般 互质 倍数

A和B

短除法 (A,B)=1

[A,B]=AB 若A是B的倍数,则:(A,B)=B    [A,B]=A

A、B、C

短除法   A、B、C两两互质:

(A,B,C)=1

[A,B,C]=ABC   若A既是B的倍数又是C的倍数,且B是C的倍数,则:

(A,B,C)=C

[A,B,C]=A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

分数和百分数

教学内容:分数和百分数(P103~10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分数的基本概念。

(1)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单位‘1’的含义是什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什么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说说35 这个分数的意义和它的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我们学过哪些分数?请举例说明。(师板书如下)

2、百分数的复习

(1) 百分数的意义;

(2)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生答师整理成下表)

分数 百分数

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     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后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 后面不写计量单位。

一般写法:(  )(  )

专门写法(%)

一般要求化简 不必化简

分子不是小数 分子可以是小数

(3)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分别说说互化的方法并完成P104,4。

3、根据学生回答师整理板书如下:

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

真分数(<1)

分数的分类                   整数

假分数(≥1)

带分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大小比较

通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       分数乘除法

最简分数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成数

百分数的应用

折扣

二、综合练习

1、填空。P104,1,2并补充:

(1)小麦的出米率是63%,它表示(                         )。

(2)当29 的分子加上4时,为了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加上(  )。

(3)45 的倒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比原来的分数单位大(    )。

(4)把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占全长的( )( ) ,每段长(   )米。

(5)下列分数中,值在14 和25 之间的是(   )。

13    12    15    27

(6)分数单位是18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7)一个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的乘积是28,和是11,这个最简分数是(   )。

2、判断。

(1)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   )

(2)分数的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大。                  (   )

(3)5吨的18 和1吨的58 相等。                           (   )

(4)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

(5)水果店原有水果1000千克,售出50%后,又运进剩下的50%,这时仍有水果1000千克。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教学内容: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P105~10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表内四则计算要求迅速,万以内的四则计算要求比较熟练)。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内容

意义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法则

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四则计算意义的复习

1、填表

数的范围

运算名称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分数乘以整数的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说说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24×58           58 ×24          24×0.3       56 ÷23

三、四则计算法则的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P107,4)

2、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P107,5)

3、计算下面各题。(P106,1)

四、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的复习

1、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填写下面的等式。(P106,3)

2、知道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干什么?

五、综合练习

1、根据48×76=3648,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48×7.6=(    )               (2)480×0.76=(   )

(3)0.048×7600=(   )         (4)0.48×7.6=(   )

(5)(  )×76=36.48              (6)(   )×(   )=3648

填后说说解答的依据。

2、不计算,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或=。

7.6×5.8○7.6                      978 ÷1.2○978

1728 ×1115 ○1728                      0.8×10○ 0.8÷0.1

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1、《作业本》

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四则混合运算(P110---1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师整理板书如下: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没有括号

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

二、综合练习

1、P109,  1  填空。

1、P110,直接写出得数..

3、计算。P110,3并补充:

[1―(413 ―113 ×2)]÷212    (112 -0.375)÷[125 ×(40%+2.1)]

练后校对,说说分数、小数混合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 一般在加减混合运算中,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统一化成小数计算可避免通分;

(2) 在乘除运算中,统一为分数计算较为简便;

(3) 分数与小数相乘时,若小数与分母能约成分母是1的分数,可直接约分。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

用简便方法计算

教学内容:用简便方法计算(P107~10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运算定律的复习。

(1)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完成P108,1)

(2)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整理:

交换律:a+b=b+a

加法运算定律

结合律:(a+b)+c=a+(b+c)

交换律:ab=ba

乘法运算定律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2、运算性质的复习。

要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运算性质。说说你知道的运算性质。师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运算性质

除法运算性质:a÷b÷c=a÷(b×c)

二、综合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在括号里写上所用的运算定律。

(1)2.35-4.97+7.65=2.35+□+4.97                (        )

(2)10.9+425 +5.6=10.9+(□+□)                  (         )

(3)1.25×614 ×8=614 ×(□×□)               (        )

(4)3.6×(14 +59 )=□×□+□×□                 (        )

2、P108,3:计算,并指出简便运算的依据。

3、P109,5:用简便方法计算。

4、提高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3.6-8÷17-317 ×3               ×19941995

333×99.9+77.8×999              72×96+75×4

999×999+                   1111×37+9999×7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

文字题

教学内容:文字题(P111~1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和方法,能熟练地把文字题“翻译”成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文字题是用文字说明数量关系,指明计算方法,但未说明运算顺序的题型。可分为两大类:

1、运用“和、差、积、商 ”等概念及“加上、减去、乘以、除以、乘、除”等术语,用已知数构成四则运算算式的文字题。

如:2.5与29 的差除以827 与0.3的积,商是多少?

解答此类文字题要在理解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能抓住题目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说说上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差÷积=商)由此得到算式:(2.5-29 )÷(827 ×0.3)。

2、含有未知数的四则运算文字题。

如:一个数的45 比120的20%多56,求这个数。

这类题可运用已知数进行逆推或列方程解。

解:设这个数为X,得

45 X-120×20%=56

X=100

3、说说解答文字题的步骤。

(1) 认真审题,通过题中的数字名词和术语,找到基本数量关系;

(2) 按照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 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综合练习

列式计算:

1、从223 的倒数减去114 除13 的商,差是多少?

2、12 与13 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3、125减少它的12%再乘以311 ,积是多少?

4、8个25相加的和去除5.3的4倍,结果是多少?

5、一个数的3倍比45的35 多3,求这个数。

6、一个数的13 与40的和,正好是120,求这个数。

7、某数的14 加上2.5与它的13 相等,求某数。

8、被除数一定,当除数是25时,商是4;当除数是14 时,商是多少?

9、比637 米长17 是多少米?

10、甲数比乙数多25%。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1、P112----P114.,分两课时指导学生完成.

比和比例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P115~11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求比值、化简比,并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比和比例的复习

1、比较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 填表(P115,1)。

(2) 反馈交流:说说怎样求比值?求比值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填表)

举例 方法 依据 结果

求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 比与除法的关系 商

化简比 化为最简整数比(即前项与后项为互质数)

比的基本性质

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

解比例:P117,7。

二、正、反比例的复习

1、填表:

路程(千米) 84 63 105

时间(小时) 2 1.5 4 5

速度(千米) 45 50 40 60

时间(小时) 2 1.8 3

练后反馈:说出填表的理由,并说说每个表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意义的复习。

(1) 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填表:P116,3)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 判断下面各题。(P116,4)

三、综合练习

1、判断。(P117,最上部分)

2、填空:

(1) 比的前项缩小3倍,后项扩大3倍,这时比值是原来比值的(  )。

(2) 1克白糖完全溶解在10克水中,水与白糖的比是(   ),白糖与糖水的比是(   )。

(3) 甲与乙的比是2:3,乙与丙的比是3:5,甲、乙、丙的比是(      )。

(4) 某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 ,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5) 0.25:25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6) 从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式(        )。

(7) 如果A×13 =B×15 ,那么A:B=(  ):(  )。当A:B=113 时,那么A×(  )=B×(  )。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

量的计量

教学内容:量的计量(P118~11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量单位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相邻单位间的化聚和换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说说你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请分别把它们从高到低排列。(完成课本P119,1后反馈,教师板书)

2、计量单位的换算。

(1) 分别说出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方法。教师板书:

×进率

高                  低

率进÷

(2)法定计量单位,除时间单位外,进率都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所以化聚时可以用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基本练习

1、长度单位的化聚。

70cm=(   )m               2.3m=(   )dm=(   )cm

1140 m=(   )cm                5.7m=(   )m(   )cm

234 km=(   )km(   )m          2850m=(   )km

3km50m=(   )km              10.08km=(   )km(   )m

2、面积单位的化聚。

715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4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4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25000平方米=(  )公顷

10850平方米=(  )公顷(  )平方米

3、体积单位的化聚。

1.06立方米=(  )立方分米

7立方分米4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8.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4.05立方分米=(   )升(   )毫升

5升5毫升=(   )升=(   )毫升

4、时间单位的化聚。

415 小时=(   )分         2小时15分=(   )小时

330分=(   )小时(   )分=(   )小时  25 日=(   )小时

5、重量单位的化聚。

1200克=(   )千克(   )克    3.08吨=(  )吨(  )千克

1050克=(   )千克                  7吨8千克=(   )吨

5吨63千克=(  )千克    3千克600克=(  )克=(  )千克

三、综合练习:P120~121,1~3。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

篇8: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教学计划(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

2.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或精简。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如前所述,有关分数、整除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本套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探讨新知识。例如,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数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本册教材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呈现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涵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的数学方法的奇妙。教材还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例如,安排了 14个“你知道吗?”6个“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概念,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1~20各数的因数个数有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如,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内在动机。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又能够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一) 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 统计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逻辑推理

(五)数学综合应用

1.粉刷墙壁

2.打电话

【北师大版教材】相关文章:

1.部编版教材

2.初三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3.部编版语文教材

4.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5.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7.玩具-北师大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8.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教案

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10.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下载word文档
《北师大版教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