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
“LouisT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
《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给昔日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们都加了封号,赏了俸禄。当时他封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人之一,也是朱元璋的同乡,在行军打仗中,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朱元璋按功行赏,把他排在了第一位。
但是做了宰相后的李善长,随着时移岁迁,开始变得奢侈享受、心胸狭窄。朝中官吏,凡是顺从他的就加以提拔;凡是不附和他的,就暗中想办法整治他们,将其发配到外地去。
时间长了,朱元璋也觉察到了李善长的不妥之处,再加上他的儿子李一雅无恶不作,李善长不仅不加以管教,反而处处庇护,惹得朱元璋大为不满。
这一天,朱元璋又为一事对李善长生起气来,当场呵斥道:“你退下去吧!我当初怎么会想起来用你这个丞相?”事后,朱元璋决意要换相。因此,一天朱元璋特地召刘伯温前来计议,其实当初封相的时候,他考虑过让刘伯温做宰相。
刘伯温听了朱元璋的想法,先是一愣,心想:更换丞相,并非小事,关系到社稷前程。朝中功臣宿将又多,要当好这个丞相也不容易。因此便劝朱元璋道:“善长乃是大明之臣,享有盛望,他做丞相,可以调和诸将,利于上下同心。依臣下之见,还是看他的长处,不换为好。”
“啊?”听到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大吃一惊,静静地看了看刘伯温,慨然地问善长多次说你坏话,想加害于你,你为什么这时候还要帮他说情呢?”
刘伯温笑笑说:“他想加害我,这乃是私人恩怨。更换丞相,乃是朝廷大事。臣下怎么敢以公报私、以小损大呢?”
刘伯温说得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使朱元璋深受感动,心中暗赞:伯温先生真不愧忠良之臣。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伯温果然如此。赞叹至此,朱元璋不由得心头一亮,满脸堆笑,高兴地说道:“先生有如此的气量,真是难得。如今我的这个丞相,就要先生你来当了。
”刘伯温一听朱元璋要他做丞相,连忙跪倒在地,拜辞道不行!不行!这事就好像是给房屋更换梁柱,必须使用大木。臣下乃是一根小木,怎么可以呢?否则,那房子是会倒塌的呀!”
朱元璋听了,半晌没有做声,想到朝中李善长势力庞大,刘伯温也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最后只好算了,说道这事以后再说吧!”
刘伯温辞谢而去。
延伸阅读:
刘基(1320xx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篇2:刘伯温的历史故事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
篇3:刘伯温的历史故事
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0xx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篇4:刘伯温的历史故事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篇5:神机妙算刘伯温的故事
神机妙算刘伯温的故事
刘伯温死后二百年坟墓被大水冲开,看到棺材上五行字众人赶紧下跪...
刘伯温去世二百年后,有个姓杨的知县这天出外察看民情,来到一条大河边,看到河边一座坟墓快被河水冲垮了,一打听,才知道是刘伯温的坟墓。杨知县暗自发笑: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能知未来祸福,他老先生死后咋会埋在这里呢?怎么就不知道河水会把坟墓冲毁?可见传说全是假的。
杨知县念起刘伯温是开国功臣,就派人为他选了一块儿名叫安乐窝的坟地,并亲自招呼着给他迁坟。在起墓时,挖出了一个小瓷罐儿,里头装着珍珠,知县忙叫一个随从收拾起来。最后看到棺材上面刻着这样几句话:
感谢知县杨大哥,
你把我挪到安乐窝,
我赠你珍珠十八颗。
若是珍珠少一个,
请往随从袖筒摸。
杨知县叫随从拿出瓷罐儿,倒出珍珠一数,真的少了一颗,追问随从,都说没见。杨知县往收拾瓷罐儿的那个随从袖筒里一摸,果然摸出了那颗珍珠,就训斥他:〝刘伯温二百年前就算出你要偷走一颗,还敢抵赖?看看这石碑上是咋说的?〞就大声念了一遍。众人一听吃了一惊:〝呀,刘伯温真是神机妙算哪!〞赶紧跪下连连磕头。
篇6:中国名人故事:刘伯温求雨
中国名人故事:刘伯温求雨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那么。刘伯温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篇7:教你如何拒当职场受气包
建议一、学会对上司说“不”
很多人不是不想拒绝,而是在他们的感觉中,说“不”就意味着关系的终结,甚至是毁灭。所以当他们学会用不对抗的方式来说“不”的时候,就可以拒绝了。
建议二、建立人际间的界限
很多受欺负的人从小时候起就是父母的“情绪垃圾桶”,导致孩子会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的需要。有部分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需要,容易把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也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
身在职场,尤其是职场新人,可能会遭遇“被捉弄”或“被欺负”的经历。正如专家的建议那样,学会跟上司说“不”,有时候加强自我价值和安全感,不失为一种应对良策。最重要的是,不幸“受欺负”后,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学会“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建议三、加强自我价值和安全感
当我们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被爱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方式就坠入“被欺负”的深渊,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内在的感觉。可以每天在心中反复告诉自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的,我是独一无二的”,并体味这种美好的感觉。当你确实相信的时候,你外在的世界也会发生改变。
相关内容推荐:
职场人必须知道的20个“冷知识”
职场求职培训杂谈
十项提升事业能力的技能
篇8:毕业生应如何拒当“月光族”?
为犒劳孩子考上大学,很多家长在暑假为孩子置办了许多行头:名牌书包、时尚手机、新潮服装、手提电脑等等。但大学四年的学费已经让家里的经济压力增大,很多学者呼吁:大学新生应尽快学会理财以减轻家庭负担。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快速理财的小窍门供大学新生们参考:
方法/步骤
1
经常出入银行关注理财信息
大学生理财生活首先应从如何同银行打交道开始,不要以为去银行仅仅是取钱和存钱那么简单,即便是简单的存款,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理财知识。也许很多大学新生过去都有在银行设有独立户头,但大多数是由父母直接掌控的,对存钱、取钱、银行利息计算等没有什么感性认识。通过和银行打交道,大学生可以了解最基本的金融常识、ATM机和信用卡的一些服务功能,学习如何独立理财。
2
能自己做的绝不花钱
都说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所以遇到问题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就不要轻易花钱。比如说学计算机的男生可以帮别人装配电脑、维修电脑赚点生活补贴,心灵手巧的女生与其去买价格不菲的中国结作为饰物或礼物,为什么不学着自己编一个呢?在动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节省了开支,何乐而不为呢?
3
不要嫌弃二手货
很多大学校园里都定期举办“跳蚤市场”。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会以很低廉的价格出售他们曾经用过的书籍、学习工具、自行车等,如果有需要,就无需重新购买新的,不但省钱也很环保。有朝一日等你成了毕业生,你也可以在那里把你的旧货卖个好价钱,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
4
坚持贯彻开源节流的原则
解决大学生“钱不够花”的问题,最积极的办法就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节流方面,建议大学生从记账开始,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比如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聚会、不贪便宜买自己用不到的东西等,把这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节省出来,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
5
小尝投资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为了以后更好的立足大社会,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个小社会里先小尝投资的滋味。可以将平时存下来的钱适当的尝试进入股票、基金定投等领域。涉足这些投资领域,并不完全是为了挣钱,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演习”,通过“实战”可以是自己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为将来步入社会后进行投资积累文章和教训。
篇9:刘伯温婉拒为相的故事
《刘伯温婉拒为相的故事》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给昔日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们都加了封号,赏了俸禄。当时他封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人之一,也是朱元璋的同乡,在行军打仗中,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朱元璋按功行赏,把他排在了第一位。
但是做了宰相后的李善长,随着时移岁迀,开始变得奢侈享受、心胸狭窄。朝中官吏,凡是顺从他的就加以提拔;凡是不附和他的,就暗中想办法整治他们,将其发配到外地去。
时间长了,朱元璋也觉察到了李善长的不妥之处,再加上他的儿子李一雅无恶不作,李善长不仅不加以管教,反而处处庇护,惹得朱元璋大为不满。
这一天,朱元璋又为一事对李善长生起气来,当场呵斥道:“你退下去吧!我当初怎么会想起来用你这个丞相?”事后,朱元璋决意要换相。因此,一天朱元璋特地召刘伯温前来计议,其实当初封相的时候,他考虑过让刘伯温做宰相。
刘伯温听了朱元璋的想法,先是一愣,心想:更换丞相,并非小事,关系到社稷前程。朝中功臣宿将又多,要当好这个丞相也不容易。因此便劝朱元璋道:“善长乃是大明之臣,享有盛望,他做丞相,可以调和诸将,利于上下同心。依臣下之见,还是看他的长处,不换为好。”
“啊?”听到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大吃一惊,静静地看了看刘伯温,慨然地问:“善长多次说你坏话,想加害于你,你为什么这时候还要帮他说情呢?”
刘伯温笑笑说:“他想加害我,这乃是私人恩怨。更换丞相,乃是朝廷大事。臣下怎么敢以公报私、以小损大呢?”
刘伯温说得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使朱元璋深受感动,心中暗赞:伯温先生真不愧忠良之臣。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伯温果然如此。赞叹至此,朱元璋不由得心头一亮,满脸堆笑,高兴地说道先生有如此的气量,真是难得。如今我的这个丞相,就要先生你来当了。”刘伯温一听朱元璋要他做丞相,连忙跪倒在地,拜辞道:不行!不行!这事就好像是给房屋更换梁柱,必须使用大木。臣下乃是一根小木,怎么可以呢?否则,那房子是会倒塌的呀!”
朱元璋听了,半晌没有做声,想到朝中李善长势力庞大,刘伯温也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最后只好算了,说道:“这事以后再说吧!”
刘伯温辞谢而去。
刘伯温是一个忠良之臣,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之人,他知道居于高位者所要承袒的责任更重,危机也更多。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不适合那个职位,因此愿意让位给更适合的人,确实是机智啊!
【刘伯温拒当丞相的故事】相关文章:
2.刘伯温语录
4.刘伯温的名言语录
6.北京文丞相祠
10.丞相牛公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