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作文”浅说
“二大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素质作文”浅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素质作文”浅说,欢迎参阅。
篇1:“素质作文”浅说
“素质作文”浅说
[作者] 陈传万
[内容]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应试作文”现象十分突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连信也写不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价值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具体说来,就是实施素质作文。
所谓素质作文,就是把作文训练当作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余秋雨先生在《(题型写作教程)序》中说:“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看,写作实际上构成一个现代人人格素质的重要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尽管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写作的现代人仍然很少,但他们必须具有一种准确表达自己、广泛地与他人沟通甚至能够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说得娓娓动听的能力,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写作。是的,在一个已经可以用电脑写作的时代,写作的真正涵义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它的原始字面上了,它不再是一种被称之为‘摇笔杆子’的差事,而是一种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素质。”叶圣陶先生在《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中也曾说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与余先生一样,叶老这里说的作文是。为了需要,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素质。
笔者认为,素质作文概念的提出,有其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目标,自觉地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片面地应付升学考试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难的问题。从实践上说,它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写作文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
那么,如何实施素质作文呢?它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要懂得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理论;其次,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要求的作文训练。但不论在哪一年龄阶段,作文教学的内容都要立足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培养能力。具体他说,实施素质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鼓励,培养兴趣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活动的强大动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这时暂时神经联系最容易巩固,对事物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应有的鼓励,在每一次作文中都应该找出一些优点并给予适度的表扬。在受到表扬后,学生容易感到兴奋,因为他体会到了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长此下去,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第二、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
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否则势必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要着重考虑是不是切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第三、形式多样,不千篇 一律
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力求形式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体裁、题材的要求进行训练;不仅要有课堂作文,还要有课余作文;不仅有大作文、主作文,还应有小作文、辅作文,甚至是片断练习;不仅有命题作文,还可以有半命题作文,甚至让学生自己命题,等等。在具体的作文活动中,还可以采劝一 体多练”、“一事多练”等形式。“一体多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就某一种文体集中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体裁的写作规律:“一事多练”是指就某一题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或运用不同体裁来写作,这样便于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不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训练都要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四、平时积累,有意引导
这里讲的“引导”,不仅指阅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还指在写文章时要抓住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李伯棠先生也说:“着眼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对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在生活中,任何学生都会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但这些见、闻、思、感,哪些可以写进作文、哪些不能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写进作文中的这些见、闻、思、感如何由生活中的素材变为作文里的题材?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怎样培育,是否可借鉴、模仿?等等。以上都可从课丈中找到答案,因为课文是范文里的范文、精华中的精华,通过课文讲析,同学们可以从文体特点、要求、文章格式、结构、语言和内容等方面体会课文作者是如何表达、如何选用生活中的素材的,而自己又是怎样表达、怎样选用的。如此一对比,学生就会自然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素质,要使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须彻底根除过去那种“应试作文”、实施素质作文。
篇2:“素质作文”浅说
“素质作文”浅说
[作者] 陈传万
[内容]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应试作文”现象十分突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甚至连信也写不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观;按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规律办事。具体说来,就是实施素质作文。
所谓素质作文,就是把作文训练当作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余秋雨先生在《(题型写作教程)序》中说:“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看,写作实际上构成一个现代人人格素质的重要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尽管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写作的.现代人仍然很少,但他们必须具有一种准确表达自己、广泛地与他人沟通甚至能够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说得娓娓动听的能力,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写作。是的,在一个已经可以用电脑写作的时代,写作的真正涵义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它的原始字面上了,它不再是一种被称之为‘摇笔杆子’的差事,而是一种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素质。”叶圣陶先生在《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中也曾说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与余先生一样,叶老这里说的作文是。为了需要,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作文是一种技能、一种素质。
笔者认为,素质作文概念的提出,有其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目标,自觉地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片面地应付升学考试的现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难的问题。从实践上说,它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写作文的积极
[1] [2] [3]
篇3: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张在仪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
[1] [2] [3] [4]
篇4: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教育论文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 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也 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 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 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 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 、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3]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 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4]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5]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 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6]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 ,就是语感。”[7]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语感的性质和特征,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但我 认为在概念上仍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诸多阐释,都比较笼统。确切地说,“语感”应包 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 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 ,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 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8]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 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 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的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 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 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 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 触到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 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 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语 言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 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 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 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 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 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 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 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 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 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语感概念的含混不清,导致了对语感训练认识的不一致。之所以形成“语感中心” 说和“双基教学中心”说等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语感技能”和“语感素 质”这两个具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概念区分开,人们往往只在作为外在动态心理过程的语 感技能上花心思,而忽视了其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内在静态心理能力的语感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离开培养语感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学,离开具体“双基”教学内容的语感培 养是空洞的、无实际意义的玄论。语感技能不是玄妙神秘难以捉摸的东西,把它说得玄 了,便无从寻求培养的途径。双基教学的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为培养语感素质和技能 服务的,把它强调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便失去了它的实际价值。培养和提高语感素 质和技能是目的,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手段。这才是“语感”训练和“双基”教学的 正确关系。
二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 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 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 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 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 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 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 。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 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 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 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 ”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 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 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
导学 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 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 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 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 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 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 》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 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 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 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 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 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 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 从这一独特表达形式之中去真切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 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 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 ,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 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 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 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表达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 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不然,《大纲》关于“能够正确 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要求便难于在写作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 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 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 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 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 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 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 。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 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 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 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 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 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 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 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 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 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 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 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 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 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 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 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 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 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 ,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注〕
[1]《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3]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5]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6]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7][8]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篇5:浅说《金刚经》
浅说《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一本学佛必读、妇孺皆知的大经。大般若经在四处,讲了十六会,共有六百卷,这经是第九会所说,译成中文共有5837个字。念诵的很多,但知义的较少。世亲菩萨著《金刚经论》用二十七疑来破除疑惑,阐明经旨。现在按照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大略讲解其要义。在三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三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学习般若法门,先须了解三种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般若”是梵语,是五种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义不翻,如薄伽梵;3、我国所无,如阎浮树;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学佛法,不能领悟“般若境界”。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要即文字离文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与般若相应。金刚是坚固、透明、锐利,用来比喻般若的体、相、用,所以此经是以“法”、“喻”为名。(佛经取名有七种:即单的三种,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涅槃经》;单“喻”,如《梵网经》。复的三种,“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人、喻”,如《如来狮子吼品》。还有一种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波罗密译汉语为“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实际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烦恼即名此岸;解脱自在,即名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是别名,“经”是通名,也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名的含义是:以金刚般的智慧,转化烦恼妄想,到达解脱的彼岸。另外,此经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破我灭罪为用,以至极圆顿为教相。这是此经“五重玄义”的提要。
现在简略地讲一下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为“童寿”,是一位有名的译经大师,《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他翻译的。七岁便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在姚秦也即后秦时代,由姚兴在长安集中八百多人,译出经论98部。临终火化,舌根不坏,证实所译经典没有错误。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种根据,也即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意思说:这些内容是我亲自闻到的,这是一般的解释。真“如”之理,决定“是”而不错,这是较深的解释。这里包括“信”和“闻”两个成就。“一时”即在说法的一个时间里,因各国历数有所差别,所以不用具体年、月、日,以“一时”说明之。这是“时”成就。“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译为丰德——物产“丰”富,道“德”高尚,名闻全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太子祗陀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这园是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用“黄金铺地“买下的。这就是说法 “主”成就和“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六种成就中最后一种“众”成就。他们是常常随佛听法的。“比丘”是梵语,译为“怖魔”、“乞士”和“破恶”三义;“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众”即僧众,也即“和合众”,在事相上要有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总之,身、口、意、戒、见、利六种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随弟子有1255人,举大数,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位迦叶。三人学外道,名气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气的毒龙,这就折服了优楼频螺的骄傲,师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师徒亦有500人也同时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本来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弃邪归正。另有耶舍长者及同学50人,受度归佛。这样,实际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证信序。以下再讲别序,各经有所不同,故叫“别”。当中午、即日不过中,吃饭的时候,世尊依照规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条的袈裟,手持应量器——钵,入舍卫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条戒规。过去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为了让贫穷的人多培些福报;而须菩提却是专化富人,恐怕他们福报享完,要他们继续行布施。佛知道后就定下“次第乞”的规矩,平等利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实行托钵乞食。“还至本处”以后,佛在吃好饭,收好衣钵,洗了足之后,展开座具,结跏趺而坐。上面这些动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体现了世尊不开口的说法。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开始讲这部《金刚经》。
“善现”是须菩提的译语。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龙陀如来再来。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印度的礼节,表示恭敬,也就是“三业虔诚”。
然后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是说佛陀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加护怀念诸菩萨,无不付与、叮嘱诸菩萨。一切从有利于菩萨出发。须菩提随即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怎样使心安住,应怎样降伏其心。这里必须注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萨。佛当时允许了须菩提的请求,“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须菩提也欣然应诺,“愿乐欲闻”。
这里所谓“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所谓“如来”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指应身如来。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下开始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经分为信、解、行、证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开示无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观无住以进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圆满无住以成证。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经中都有语句可作证。所谓“菩萨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大乘心的觉有情的人。佛教导说,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其中依水湿而生的叫湿生,有些小虫,也是依湿而生。诸天与地狱是无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虫脱皮而生,也属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若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也指灭色归空的空无边处天众生。“若有想”,指以识想为命的识无边处天众生。“若无想”,指伏住六、七两识的无所有处天众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指八识似转未转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生。佛告须菩提,所有这十大类众生,我都叫他们入于无明已断,迷惑已尽,二种生死(分段和变易生死)已了的“无余涅槃”。但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我没有灭度他们,因为离相度生,并不执著于能度所度;而且众生本具佛性,实际上是自性自度。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别的“众生相”,有执著不舍的“寿者相”,就不成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还有,须菩提,菩萨修行布施时,对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也就是说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上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麽呢?菩萨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东方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相。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的。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离“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设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而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有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处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以为怎样?能否作我得须陀洹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不可以的。这是因为须陀洹虽断三界见惑尽,入小乘见道位,名为“入”??圣人之 “流”,但实际上,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并无所入,不起分别和贪著之念,假名叫须陀洹。佛又问,那末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斯陀含虽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实无往来,不执著于往来之相,假名为“一来”。佛又问,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阿那含虽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称为“不来”,而不执著于不来欲界之相,假名为“不来”。佛又问,那末阿罗汉能否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阿罗汉虽已断三界见思烦恼,所以译为杀贼、应供和无生。既是无生,还有什麽实在之法可得。若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便著了我执四相。怎麽能得阿罗汉道呢?世尊呀!你说我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还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之念。因为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的行者。由于实无所得,才叫须菩提是乐于寂静行的。
以上三种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称四果为“阿罗汉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觉道。“无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论,不说是非长短的无诤正定。“离欲”即断除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没有一切欲念,不仅是指淫欲的。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你以为怎样,如来昔在燃灯佛处,是否获得了授记成佛之菩提法呢?须菩提明确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这是授记成佛亦无所住。佛再问:你以为怎样,菩萨是否广修六度万行,来庄严自性佛土呢?不是这样,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须菩提以三谛道理来回答:“庄严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还须任运庄严;“即非庄严”是真谛,不住于庄严之相;“是名庄严”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这三句话,可以用真俗中三谛来融通。这是庄严佛土无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观。佛告诉须菩提,所以大菩萨们应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生出妄心,应该无所住著,而生清净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经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证内容。应无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当年惠能在五祖处,三更入室,听五祖说《金刚经》,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惠能言下大悟,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便传顿教及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所以此语我们必须精心体会。如果不出生清净之心,便断灭了佛性,而且既无“妙有”,“真空”也成为顽空。清净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断”。如果执常,就成为“常见”外道邪见;如果执断,就成为“断见”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断”、“常”二见为根本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譬如有人,报身的大小,象须弥山王,你认为这身大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来衡量,但佛所说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篇6:浅说人生
浅说人生_记叙文
一天,一个朋友对你说:你好像变了。你会如何?我愕然,匆忙拿出镜子映出一张已不年轻的面,心底一个声音叹起:是的,我好像变了。心音哽咽,面容沧桑。记得一年前的这个寒假,我还十分热衷于网上聊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要在线十二小时,天南海北的聊,胡天阔地的说,而现在,上线的时间很少,看着百多个网名,也只有有限几个可以聊,却也不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交往的人很多,但真正交心知心的却很少。人,一辈子有一知己就是无比的幸运,但更多的人和事只是泛泛而矣。有过多少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有过多少人与我们背道而驰,几许陌生换了熟悉,几度知交凋成无声。走过人生的一个站台,蓦然回首,人影凋零。是时间的腐蚀,还是空间的隔离,我,不知道。羡慕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哀叹人与己的事事沧桑。知交半零落,唯有别离多。那是,长庭外,古道边,有芳草碧连天。人事的变幻是无奈,而于己的变换是人生。我们都会变的,从少年到青年,从懵懂的纯真孩童到圆滑的社会成员,从年少轻狂到沉默寡言,有人问我:你怎么变低调了。我一笑,说:因为我成熟了。声音缓缓,若水无为。一滴心泪,默默告别如歌的.年少,如梦的年华。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也没能改变他们的人。那一刻时间定格,年少的记忆永固。在现实与社会的慢慢同化下走向所谓的成熟,那不只是时空的更迭,还有岁月的流逝。我们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在失败后才明白奋斗,在悲痛后才走向成熟。从青春激扬到而立之年,从壮志凌云到疲惫不堪,成长的代价竟是人事的变幻。是谁教我理性?理性与信仰是那么的不可捉摸,无从猜度。为什么?我看到电影会唏嘘,看到飞鸟会叹息。人,事,己,在匆忙中化成了人生的轨迹。是谁,敲打着我的窗,是谁,撩动着琴弦,那一张定格的笑面……
篇7:成语浅说
成语浅说
在五光十色的词汇大观园中,盛开着一朵绚丽的语林奇葩--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如果我们能准确地使用成语,一定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凝练.
作 者:江志刚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8:浅说太极
浅说太极
太极是一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和万物生灵的相依相存.在一个优美、宁静的环境里打太极拳,你会感到融合到大自然中了,你会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浪漫艺术,产生于优美的大自然中,是人对自然万物的顶礼膜拜,是心灵对宇宙太空,山川河流,草本花虫的'自然而然的感应.太极拳是生命的律动,与大自然的韵律相谐相合,在太极拳中会感到浪漫的艺术氛围.
作 者:陈玉斌 马东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刊 名:体育师友 英文刊名:TIYU SHIYOU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篇9:《坛经》浅说浅析
《坛经》浅说浅析
《坛经》的书名,称谓不一。敦煌写本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惠昕本称《六祖坛经》,契嵩本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宗宝本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外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注》、《施法坛经》、《法宝坛经》、《坛经》等名目。本来,对佛教说来,只有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法记录,才能称之为“经”,而我国佛教徒将慧能的活动和讲经语录也尊称为“经”,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据说慧能曾在法坛传法,门徒敬他如佛,便把他的法语汇集成书,称为《坛经》。
《坛经》的思想,基本反映了慧能的思想,又不全是慧能的思想;因为《坛经》的成书,出于慧能弟子的记录和整理。而《坛经》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又经过后人多次的增改。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幼年丧父,稍长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读《金刚经》,慕名往蕲州黄海县(今属湖北省)礼拜五祖弘忍。初在寺内随众做舂米等杂役,前后八个多月。适遇五祖传授衣法,慧能文化水平很低,请人题写了与神秀针锋相对的菩提偈,为弘忍所赏识,传为六代祖。后来,他只身南下,机智地避过佛教徒内部争夺法衣的风险,毕生在韶、广二州行化,门徒很多。
《坛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任继愈、李富华说“约成书于676年”(《佛教经籍选编》),即慧能“开山”传法的仪凤元年;胡适说“其著作年代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后”(《坛经》考之一),即神会(668或686—760)“滑台之会”,树立南宗顿教之后。至于敦煌写本的成书时间,郭朋则定在780—8之间(《坛经校释·序言》)。由于敦煌古本久已失传,社会上广为流布的,都是宋以后可能据另一古本(未见)编修的,最重要的有北宋惠昕本(967)、北宋契嵩本(1056)和元初宗本(1291)。大体说来,敦煌写本虽宝然也不是《坛经》法海本的原本,但基本上还是慧能讲经语录的实录,比较接近慧能本人的思想。近人郭朋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的敦煌写本——法海本《坛经》为底本,参校几个改编本酌予订正,出版了《坛经校释》,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本子。
《坛经》的内容相当繁杂。据《坛经校释》整理,共有自然段落五十七节,约11200余字。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篇,现依次概略介绍如下:
上篇从第一节至第三十七节,约7000余字,记述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琚之请,从曹溪至韶州城内大梵寺所进行的一次传法活动。这是全书的主体。据印顺考证,这部分写于慧能生前(《中国禅宗史》)。
第一节,简述传法的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数及记录者,说明慧能由曹溪至韶州传法的缘起,显示这次传法活动的隆盛,也是《坛经》命名的依据。
第二节至第十一节,慧能向听众自我介绍身世和经历。
第十二节至第三十三节,是慧能在大梵寺的传法记录,即全书的核心部分。
第三十四节至第三十七节,慧能讲经之后,回答使君(即韶州刺史韦琚)提出的三个问题。
下篇从第三十八节至篇末,约4000余字,包括慧能平日与弟子的谈话、临终嘱咐和身后安葬等事,也可称为附篇。这部分当写于慧能寂灭之后。
第三十八节,总结慧能一生行化的时间、地点和门徒的总数,强调南宗以《坛经》为惟一“依约”。
第三十九节,概括说明南北二宗的异同。
第四十节至第四十七节,记述慧能平日向志诚、法达、智常、神会和十弟子传法的要点,以示南宗能广纳各宗,达于大盛。
第四十八节至第五十三节,记述慧能临终前的遗嘱,包括造塔辞别、预言乱法和明示传法世系三件大事,并有几篇反映南宗基本思想的偈颂,说明禅教的思想渊源。
第五十四节,夸述慧能灭度和埋葬时的祥异景象。
第五十五节,注记《坛经》的编集者和流传的情形。
最后两节,指出持受《坛经》的基本条件,以示高度的严肃与虔诚。
《坛经》反映了如下基本思想:
一、“自性万法”的本体论
“佛性”论是《坛经》首尾一贯的中心思想。“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按佛教的传统教义,过去有“佛”,将来也会有“佛”,人人都有可能成“佛”。关于这一点,《坛经》发挥得十分彻底。首先,所谓“佛性”,指的是人的“自性”。其次,没有什么此岸、彼岸、东方、西方之别。在慧能看来,宇宙的一切,都不过由“自性”幻化而成,或者说是“佛性”的表现。总之,慧能认为:人的“自性”,不仅是“佛性”和“西方”的同义语,还是最高的本体:“性含万法”,“万法自性”。《坛经》的其余各种思想,都由此衍生。
二、“本心般若”的认识论
《坛经》的认识论,以其“自性万法”的本体论为基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就是对于各种对立的“相”,“于相而离相”,做到超尘脱俗,视而不见。“无住为本”:不是“念而不住”,而是“无住一处”,这是做到“于相而离相”的基本途径。就是取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专注于某事某物,自然既不贪恋,也不烦恼,“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念为宗”:做到“无相”、“无住”,进一步还要“无念”,“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所以,要“境上不染”,“百物不思”,“于念而不念”,没有任何念头,也即停止一切思维活动。
当然,《坛经》的所谓“无相”、“无住”、“无念”,全然是针对“本心’’来说的。既然“自性”便是本体,所谓认识与智慧,也就以“自性”为限。必须“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惠”;“自心除妄”、“自性自度”;“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这是一种极端神秘的蒙昧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是要人们无知、无虑、无求、无怨,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三、“自心顿悟”的方法论
《坛经》倡言“顿悟”成佛,是佛教修养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南宗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标志着我国佛教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中国化,二是简易化。慧能强调“智惠观照”,“不假文字”,就是有意放弃众多的佛教经典,不作任何考证,“直指人心”,只凭个人虔诚的'主观信仰。这种高度快速的成佛途径与方法,既迎合了中下层群众寻求解脱的迫切愿望,尤其适应佛教危机以后的发展需要,因而也是南宗得以延绵不绝,最终成为佛教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宗修行的简易化,来源于《坛经》“顿悟”成佛的理论主张。在慧能看来,既然“自性”就是本体,而“自性’’本来又是“净”的,所以众生能否成“佛”,无须外求,关键只在于“自性”的“迷”或“悟”。修养方法也极简单,就是排除“妄念”,“明心见性”。
自然,要“易”要“快”,仍然要“从于自心,顿现真如”;“不离自性”,才能“见性成佛”。这是“易”和((J陕”的途径与方法,也是“易”和“快”的前提。这样,就把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了。
在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而《坛经》则是禅宗的“宗经”。
佛教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宗教、哲学、道德、文学、音乐、建筑、雕塑、壁画、美术、天文、医药诸文化领域。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自然有重大的影响。
不少学者正确指出:没有禅宗,就没有宋明理学。“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惠能则为此一大转折中之关键人物。”(钱穆《六祖坛经大义》)唐宋以后的哲学家,唯心主义者固然直接采撷于佛教,他们的思想渊源,无疑都来自《坛经》。由于禅宗的心性理论揭示了不少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留下丰富的思想资料,唯物主义者如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戴东原等人,也不得不“出入佛教”,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至于《坛经》所提倡的大胆怀疑的独创精神,更为历代先进的思想家所继承。
《坛经》不仅是探索中国宗教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必读典籍之一,而且由于它的通俗性、形象性和流传的广泛性,还为历来许多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及文学作家所重视。
作为中国文化史的一块里程碑,《坛经》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一样,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还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坛经》的优秀成分,已经融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随着我们对它认识的加深,它的精华和积极因素,经过消化和改造,还会继续被我们新文化的机体所吸收。
篇10:浅说诸葛孔明作文
浅说诸葛孔明作文
细思古今,能人才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源源不断。他们往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为他们的时代添了抹异常灿烂的光彩。
三国时期,战火硝烟席卷全国,一统天下的欲望催动着掠土无情。各路君王自是深知一将难求的道理,忙着招兵买马,求勇猛之将,寻多智之士。此时,豪杰O士便被频频请出山。其中的代表,即诸葛孔明。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些许资料,发现大家对孔明的普遍观点是“神人”;然而亦有不认同的。一篇文章中称诸葛亮在“三国十大谋士排行”中竟未入前五。这或许与孔明所仕蜀国的败亡有关?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并无法掩住孔明身上的`光芒。
关于孔明的事迹,想必诸位早已耳熟能详了罢?“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即是他的风姿;“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是他的神采。逢战,非紧不慢,羽扇轻摇,答一声自有妙计,语出四座惊;遇况,非匆不乱,略思轻笑,予一个如此这般,便可破千军。不必说隆中对,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不必说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单是空城计,方是人尽皆知。字里行间仿佛回到当年,看他孔明在城楼之上弹琴作赋,悠哉潇洒之至,掩人耳目,使敌军望而却步,借对方多疑之特点,吓退敌军,守城如故,不费一兵一卒。恕我文笔略拙,竟不知如何描述这计策之妙。殊不知孔明终不是神,心里怎不惧!有说见孔明是闲适非常面不改色,内心实则紧张十分,抚琴心必不在焉,余光实是盯着敌军动静,临终曲琴弦竟断,亦将孔明吓到,冷汗流下。所幸之至,敌军已退矣……
照如此描述,孔明先生v然是从未败衄的了;实则不然。一世神话终结在了一个地方――派关羽镇守华容道;于是,关羽把曹操放走了。若是未有此举,三国的结局怕就不是这般了罢?
诸葛孔明辉煌了一生,逝世在自己帮助建立的国度中,仿佛圆满了;但有人提出“蜀国败亡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一番理由竟无可辩驳。我深思。我想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亦或“失败”,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论;总之,不管诸葛孔明究竟是“好”“坏”,也不管那段浩瀚三国史究竟是何结果,他终归是在汩汩历史长河之中,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叹。
叹只叹:再多锦囊神计,终是抵不得长久的历史变迁;再多神机妙算,挡不住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刘佳艺奉上
20xx.11.22
篇11:浅说it的用法
作者:张锦堂
it是个非常简单的单词,但其用法却很灵活。it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引导词。现结合部分高考试题说说它的一些用法:
一、作代词
1. 用作人称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事物。
[原题再现]
I was disappointed with the film. I had expected ________ to be much better.
A. that B. this C. one D. it
答案: D
2. 指代动物、婴儿或未知的人。
[原题再现]
Someone is ringing the doorbell. Go and see________.
A. who is he B. who he is C. who is it D. who it is
答案: D
3. 用作非人称代词,表示时间、天气、距离等。
[原题再现]
________ from Beijing to London!
A. How long way it is B. What a long way is it
C. How long way is it D. What a long way it is
答案: D
二、作引导词
it除作代词外,还可用作引导词。引导词本身无实义,只起一种先行引导的作用。
1. 作形式主语,代替由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表示的真正的主语。
常用it作形式主语的句式有:
1)It+be+adj. / n. + ( for / of sb.) to do sth.
在此结构中,当形容词是表示不定式逻辑主语的特征或属性(如:wise, bright, kind, nice等)时,介词用of;当形容词是说明不定式短语(如:important, possible, necessary, strange等)时,介词要用for。例如:
It is impossible (for so few workers) to do so much work in a single day.
It was foolish of her to waste money on such clothes.
2)It+be+adj. / n.+clause.例如:
It is certain that Tom will do well in the exam.
3)It+be+adj. / 意义相当于形容词的名词词组+动名词. 例如:
It's no use trying to repair the ship. These holes are much too big.
4)It+take+(sb.) some time / some money+to do sth. 例如:
It will take them more than ten years to complete the Three Gorges Dam.
5)It+be+said / reported / told等+that-clause. 例如: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leave for Beijing tomorrow.
6)It+vt.+sb.+that-clause. 例如:
It worried her a bit that her hair was turning grey.
[原题再现]
①________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 There B. This C. That D. It
② In fact________ is a hard job for the police to keep order in an important football match.
A. this B. that C. there D. it
答案: ① D ② D
2. 作形式宾语,代替由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或从句表示的真正宾语。
常用it作形式宾语的句式有:
1)S.+vt.+it+adj. / n.+(for sb.) to do sth. 例如:
Do you think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send an engineer there?
2)S.+vt.+it+adj. / n.+doing sth. 例如:
You must find it exciting working here.
3)S.+vt.+it+adj. / n.+that-clause. 例如:
I think it a pity that you didn't try harder.
[原题再现]
Don't________that all those who get good grades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ll prove to be most successful.
A. take as granted B. take this for granted
C. take that for granted D. take it for granted
答案: D
3. 在强调结构中。为了强调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常用强调结构“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 / who+非强调部分”。
[原题再现]
________was in 1979________I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 That; that B. It; that C. That; when D. It; when
答案: B
三、it, one和that作替代词的用法及区别
it, one和that虽然都可以用来替代前面所提到的一个单数名词,以避免重复,但在具体用法上却有不同。简述如下:
1. it代替前面提到的同一事物,该事物既可以是可数名词也可以是不可数名词。
[原题再现]
The news that they failed their driving test discouraged him, ________?
A. did they B. didn't they C. did it D. didn't it
答案: D
2. one代替前面提到的同类事物中的一个。该事物只能是可数名词,前面可以有冠词,也可以被this、that或形容词修饰,其后也可以有定语。
[原题再现]
-Why don't we have a little break?
-Didn't we just have________?
A. it B. that C. one D. this
答案: C
3. that代替前面提到的同类事物中特指的一个。该事物既可以是可数名词也可以是不可数名词,要有后置定语,但不可以有前置修饰语。
[原题再现]
Few pleasures can equal ________ of a cool dirnk on a hot day.
A. some B. any C. that D. those
答案: C
篇12:浅说武帝散文
浅说武帝散文
今天读了一本书。上面是讲述楚国历史,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君王谥号为:楚武王。仔细翻了字典。觉得这个“武”却真是很有意思。
“武”分解开来就是“止戈”。增强武力是为了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有了武力,你可以干掉我,我也可以干掉你,这样大家都不会轻易的动手。
如果失去平衡,A远远的强于B,那么暴力事件就必然发生了,A通过武力将B灭掉。
习武之人强调武德,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武力强大了,是为了造成一种平衡,避免有人通过强势来欺负别人。
有的人练武是为了欺负别人,有的人练武是为了不让前面的那种人得逞。两种人的'思维是一样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谥号武帝的就太多了。现在就举几例,供大家探讨:
周武王,结束了商纣的残暴统治,让大家当家做了主人,当然是相对的。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多年的历史。贡献巨大。所以谥号为:“周武王”。而那个楚武王,也是一代明君,灭掉了汉江流域的很多国家,楚国才开始为一流强国。那时候,由于楚国不被周天子尊重,也不为其他诸侯国接纳。所以很早开始楚国国君便“称王”,以示与周王朝分庭抗礼。而秦武王则是一个举重冠军。他是秦孝公的孙子,名声够响亮,也有原来理想。目标瞄准了“周朝九鼎”。昔日楚庄王还只是问鼎轻重,而他却想据为己有。可惜最后举鼎失败,把自己也贡献给举重事业。还有就是汉武帝,实行改革,独尊儒术,严厉打击匈奴。汉王朝由此达到了封建王朝的第一次强盛时期,万国来朝,开疆拓土。当然还有曹操谥号魏武帝,司马炎谥号晋武帝,他们都为中国的又一次统一贡献了力量。
看来“武”,是一个赞美他人的词汇。真如现在的一些词;武艺超群,武断专横,文治武功,文修武备,文武之道,文武双全,文武全才,文武兼备等等。
希望“武”的精髓永远流传下去;希望保护传统汉字文化。
篇13:浅说配合散文
浅说配合散文
爱写东西的人好几天写不出一点东西,实在叫人着急。这就好比爱打麻将者好几天不去麻将馆,急得老板独自原地转圈圈;也好比过了门几年的儿媳妇肚子不见丁点儿动静,还不急死了想早一点抱上孙子的婆婆!
这些比喻是否恰当姑且放在一边,但相同点是一致的:写东西需要灵感思路什么的配合文字的再创造再组合;麻将馆得有麻将爱好者――主顾配合经营者的经营;生不生孙子自然不是媳妇一个人的事儿,自然得两个人的自然配合。
这就是说,世界不是孤立的',生活处处都需要配合,也离不开配合。
去医院了,病人要配合医生、仪器的检查;体育竞技了,运动员裁判员要相互配合;进派出所了,那当然需要更好的配合;下雨了,一把小伞是和你配合;困了,沙发暂时把你配合;在家里和谁配合,单位该和谁配合,工厂怎么配合,假日星期天怎么安排配合,都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配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这个同事间最有发言权。
至于该不该配合,怎样才是配合,那是我一篇短文所不能胜任的。
反正我感觉:配合存在普遍性,也涉及多样性,且具有需超越性,更多的那些性,我无法一一列举。
行文至此,读不读是你的事,且看你配合不配合了。看完一笑,绝对是配合。
配合,也就这么简单!
篇14:浅说陀螺史
浅说陀螺史
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出现过陀螺.陀螺在中国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文中对陀螺的起源和早期情况作一浅探.
作 者:李艳平戴念祖 LI Yanping DAI Nianzu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科学史研究室,北京,100037 刊 名:力学与实践 ISTIC PKU英文刊名: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 29(2) 分类号:V2 关键词:陀螺 空竹 力学史【“素质作文”浅说】相关文章:
1.浅说文字缘散文
2.浅说课堂提问艺术
3.粗浅说茶优美散文
6.素质的作文
7.文明素质作文
8.谈素质作文
9.素质运动会作文
10.综合素质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