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
“轻轻的一朵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
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
异地高考承载着2.6亿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梦想。近日,备受瞩目的异地高考改革传出新消息,政策呼之欲出。我们的望子成龙梦能否成真?教育公平是否指日可待?
@fza五味人生:高考公平,力求可比性, 尽可能的是一张考卷,尤其是最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录取分数线不应低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也没有理由低于,国家的资源投入最多,享受优质资源,派搞特殊吗?如要照顾西部落后地区的话,那可以分两到三张考卷,分发达的,中等的,落后的。上海北京应归沿海发达地区,这是人心所向。
@孤独的狼GG:根本上去解决吧,异地高考对于进入高考政策优惠的地区如京津、如辽蒙疆琼等录取分数偏低数十分甚至上百分的地区,这比那些高考移民有何差别?无非是一个用钱买的,一个用做工换,对于户籍人口在出生地的来讲又多了不公平竞争对手,不合理。
@快乐巴音郭楞:支持异地高考,理由如下:17岁出来打拼,孩子在这里出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这里上学,今年初二,按照规定如果想在这里高考必须全家户口迁过来,而且最少要满三年。可关键问题是现在农村户口迁过来就变成城镇户口了,根据现行法律城镇户口无法转为农村户口。
@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没有想过,放开异地高考势必会造成北上广考试人口爆发?对于有限的考试资源进行无限的分割?蛋糕就那么点可是要吃的'人无限被放大,变相助长考试经济的不正常发展。异地高考不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方法。
@水间穿:根源问题是户口制度,但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简单的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无非是鼓励全国各地疯狂的应试教育,以及各种灰色产业链。到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死读书和不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官二代富二代靠各种政策特招和加分,普通老百姓一样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公平”。(李小凯 整理)
篇2:“异地高考”仅是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异地高考”仅是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3月4日中新网)
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仅从高考政策的变迁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坎坷经历。民间呼吁声音最高的莫过于北京、上海等地在高考录取政策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最鲜明的例子是,为什么北京当地的考生仅以低分就能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最高学府,而外地的考生却只能望洋兴叹呢?其背后充斥的就是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而这样的政策随着众多高等院校的招录模式的变迁开始出现松动,比如“北约”和“华约”的出现,采用高考自主联盟的方式招录学生,但仔细想想,无论是哪一种“约”都走上了陈旧的老路,那就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全体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仅仅是对于进入“约”内的考生是相对公平的。
而更让人心碎的乃在于众多的流动人口,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而横亘在这些特殊学生面前的,就是高考过程中的户籍制度约束。从根源上讲,公平教育的问题跟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户籍制度的改革松动,异地高考就可能放行。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异地高考对于当地考生的影响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必定是有限的。
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一者是机会公平,一者是结果公平。从目前的情况看,异地高考解决的问题仅仅是一个机会公平的`问题。尽管,异地高考政策在山东省已经破冰前行,但有媒体指出这样的政策在山东实施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原因就是该省是高分省份,即使随迁子女进行异地高考,在山东省参加考试,但面对的竞争依旧相当激烈。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破冰政策依旧值得支持。因为毕竟这是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不能因为其竞争激烈就消灭了其当初的改革精神和“吃螃蟹”毅力。
由此可见,所谓“异地高考”,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上看,迈出了机会公平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需要在高考招录体系上下功夫,例如进一步推进基于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考生在任何省份参加统一测试,以统一测试成绩自主申请高校,高校自主招生。目前这一试点已经在名校中开始,这也是中长期高校改革的目标。而这样的改革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但是,这样的一条路可能需要走很长时间,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稿源:红网]
[作者:王传言]
[
篇3:广东异地高考政策
广东异地高考政策
在这次异地高考全面实行之前,广东的异地高考已经试行了两年,但异地考生只能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即:“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
和往年异地的报考条件相比,今年只增加了一条: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其他条件与过去两年基本一致。
报考的随迁子女的父亲或母亲需在我市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父亲或母亲持有我省居住证,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此外,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须包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两个险种)需缴费累计3年以上(含3年)。
同时,随迁子女要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在我市具有高中阶段学校3年完整学籍。
明年广东异地高考进入最新阶段,会不会增加广东高考录取压力?省考试院此前表示,报考人数会有所增加,但广东也做好了相应准备。
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需在11月5日前向所在学校提出报名申请。
报考条件
(一)随迁子女在我市就读普通高中,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在我市报名参加高考:
1.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
2.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3.父亲或母亲持有我省居住证,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
4.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须包含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两个险种)缴费累计3年以上(含3年)。
5.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
6.随迁子女在父亲或母亲就业所在地市具有高中阶段学校3年完整学籍。
(二)随迁子女在我市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在我市报名参加20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即:“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
1.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
2.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3.父亲或母亲持有我省居住证,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
4.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须包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连个险种)缴费累计3年以上(含3年)。
5.随迁子女具有我市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
(三)居住证连续有效年限和社保累计缴费年限的计算截止日期待省招生委员会确定后另行公布。
(四)以上报考条件如有变更,以省招生委员会的最新规定为准。
申报材料
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在11月5日前向所在学校提出报名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1.基本材料:随迁子女及其父亲和母亲的户口本、身份证。
2.亲子关系证明:户口本若能反映随迁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可作为亲子关系证明,否则应提供公证处证明作为亲子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
3.随迁子女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证明:提供《广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工商企业登记证》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
4.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证明:提供房地产权证、购房合同、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工作单位开具的宿舍证明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
5.父亲或母亲的《广东省居住证》(在深圳市居住的可提交《深圳市居住证》)。
6.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证明:提供社保卡和医保卡,或社保部门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证明。
随迁子女应当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如果随迁子女的有关材料及有关证件不齐备或弄虚作假的,一律不准报考。对弄虚作假取得报名资格的随迁子女,一经发现,取消报名资格。已被录取的随迁子女,一经查实有关证件不齐备或弄虚作假的,取消录取资格。
其他
(一)各学校负责初步审核本校随迁子女的报考材料,对于无法提供完整报考材料或明显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学校应不予受理,并指引随迁子女及时回原籍地参加高考报名。
(二)对初审合格的随迁子女,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 各学校应在随迁子女报名材料复印件上注明“此件与原件一致”并加盖公章,原件及时退还学生。
2.各学校要在指定时间内登录广州市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审核系统(时间及操作方法另行通知),读取随迁子女及其父亲或母亲的身份证并生成网上报名信息,上传亲子关系证明材料,并将初始密码发放给随迁子女。
3.随迁子女登录审核系统,录入并提交基本审核信息。
做好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各区招考办、各相关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工作。
篇4:异地高考政策有哪些
部分省市异地高考报名政策
北京: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1.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
3.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4.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不含补缴;疫情期间缓缴的保险,按北京市缓缴政策执行)。
5.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河北:
在我省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在具备上述相应报名条件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
2.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居住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我省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我省的报名资格。
四川:
凡父母在四川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县(市、区)招考机构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应在10月16日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考机构申请,提供房产证或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父母暂(居)住证明和有关单位出具的父母合法稳定职业证明,提供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不符合在外省参加高考及录取条件的四川籍人员,应回户籍所在地县级招考机构报名考试。对错过我省规定报名时间的回川参考人员,我省将适时组织补报名,其中,艺术类不再补报。
篇5:异地高考获批准,教育公平仍在路上
异地高考获批准,教育公平仍在路上
7月5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最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要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国务院已同意,将适时发布。据统计,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有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936.74万人。(7月7日《河南商报》)
异地高考(微博),喊了这么多年,终于从务虚时代进入实质推进了!异地高考的另一只靴子落地,确实是一大利好消息,使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待时机成熟时,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的承诺见诸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这一顶层设计对异地高考带来诸多挑战的应对,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值得期待。
异地高考从胎动到获批,民间人士的呼声与实践功不可没。去年,福建晋江一家民营学校的校长,为了能让外地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会考,不顾旅途劳顿,多次来往四川重庆等地,说服外地教育部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实现了跨省的异地会考,而且还探索跨省异地高考这一“世纪难题”。民间对异地高考之热,让人们看到了改革的民意基础与破冰的希望所在。而媒体与网络关于“异地高考时间表”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也是推动异地高考从动议到酝酿再到形成的强音。
不能不提的是,去年10月24日,包括北京大学(微博)、清华大学(微博)等高校的专家在内的15名公民联名向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这份将近6000字的建议书将异地高考这一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成了公众热议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剥夺了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平等机会。显然,他们的声音汇集了民众的呼声,破解异地高考不缺动力,缺的是制度呼应。
然而,要理性看待异地高考获批,因为教育公平仍在路上。近日,一段被称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爆红,在很短的.时间内,该视频被迅速转发了114900多次,引发评论19513条。之所以能火,是因为这一期的湖南卫视节目在一个“对”的时间里说了一个“对”的话题。高考时节说高考,说腻了状元再整“一串辣椒”,味道很好!其中有一段中是这样诘问的:“北大、清华、复旦(微博)、人大(微博)等等,这些知名高等学府,历来都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学生们甘愿为此而学习到油尽灯枯,然而视频中一组对比数据则表明,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地方保护主义再一次让人绝望。”无法核实引用数据的真实性,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异地高考的改革之难,难就难户籍“这页纸上”。可以想见,异地高考的全国方案再超前,再精细,也无法解决户籍福利带来的高考不公。何况还有“寒门难出贵子”、“高考拼富二代”、自主招生暗箱操作以及教育投入、资源均衡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个接一个地“刨地雷”。“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接下来,既要通过户籍改革的顶层设计来推动社会公平,扭转“同一屋檐下的两种人生”,更要将教育引向深水区,打破“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种种潜规则,让“知识改变命运”归去来兮。对此,期待民间人士和媒体能持续发力。(本文选自:观点中国 作者:梁江涛)
【异地高考政策呼之欲出 教育就公平了吗?】相关文章:
1.异地高考的政策
4.北京异地高考方案
5.政策教育论文
6.教育政策随笔
8.海南高考加分政策
9.北京高考加分政策
10.福建高考加分政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