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

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

2022-07-08 08:16: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elody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

篇1:高中英语阅读课策略初探

高中英语阅读课策略初探

苏州市吴中区f直中学   方 周 明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冠词,但只要联系上下文细心思索,就会了解到是“怀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关于超级市场的感性印象,就无从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Find words in the dialogue that mean the following.

1)to ask for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 (demand)

2)the buildings and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live: (housing)

3)to walk together in a large group through the tow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ideas : (march)

4)strictly not allow : (forbid)

5)not very rough : (peaceful)

6)person who take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ight to vote : (citizen) .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

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如教SEFC Book1 Lesson 98 和Lesson 99时,我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下面是对话中间部分。

B: I am Dr. Baker, _______.

O: Ah, Dr. Baker, _______. I am looking for another speaker who could give a talk, as our main speaker can't get here today. Would you mind ________?

B: About DNA? You are joking! I know _____ subject.

O: But Dr. Baker, you are world-famous.

B: ________.

O: Everyone knows that you are an expert on the subject. Everyone here has read Peter Baker's Introduction to DNA.

B: ______. But I am not Peter Baker, I am David Baker. There must be some mistake.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再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如在教课文SEFC BOOK2B Lesson70

篇2: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案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案:

LESSON PLAN

Time of Lesson: 45 minutes

Students: Senior Grade One

Teaching Material: How Did Postage Stamps Come Into Use

Teaching Objectives:

1. To train Ss' reading ability(such as guessing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in the context, the speed of reading.)

2. To train Ss' reading comprehension(To get messages from what they read.)

Teaching Points:

1. Ss get used to three reading skills.

2. Ss understand the given passage.

Properties:

Stamps, letters, postcards, work sheets, OHP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Lesson Type:

Reading

New Words and A Phrase:

postage, put forward, proposal, seal, deliver, system, postal

Procedures:

Step 1. Warm-up(6')

1. Lead-in

Show some stamps, letters and postcards and have free talk to arouse students' motivation.

2. Dealing with some new words

Q: Do you know the postage of a letter?

Explain “postage”, and write postage on the Bb.

postage: payment for the carrying of letters

A: Fifty fen for any place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Taiwan and Macao.

Q: What do the postmen do with the letters?

A: They take the letters from the postbox and carry them away to the places on the envelopes and deliver them to the addressed people.

Explain “deliver”, and write deliver on the Bb.

deliver: take letters or goods to the addressed people.

Q: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Use OHP to project the question onto the screen.

Explain “put forward” and “proposal”, and write them on the Bb.

put forward: put an idea before people for thinking over

proposal: sth. proposed, plan or idea, suggestion

Again: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Step 2. Skimming(4'30“)

1. Instructions

T: Now I give you a passage to rea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you should only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only two and a half minutes to read. So don't read word for word. Read quickly. Just try to find the answer.

2. Handing out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reading

3. Checking

Q: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Step 3. Scanning(6')

1. Instructions

T: This time I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read the passage. When you are reading,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Use OHP to project the questions:

1. Why was the postage high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2. When was postage stamps first put to use?

2. Reading

3. Checking

1) Pair work

2) Class checking

Ans. to Que.1. 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Ans. to Que.2. On May 6, 1840.

Step 4. Full reading(21')

1. Instructions

T: Now I give you ten minutes to read the passage for the third time and you should read it carefully. Before reading, let's go over the questions on the work sheet.

Give Work Sheet 1 to the Ss. Explain the new words in Que. 4.

prevent: stop, not let sb. do sth.

reuse: use again

T: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But don't write the answers down, you can put a sign or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concerning the questions.

2. Reading

3. Checking

1) Group work: Checking the answers in a group of four Ss.

2) Class work: Checking the answers in class.

Possible Answers:

1. Why were people unhappy to pay postage for letter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Because they had to pay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 especially when they paid for a letter which they did not wish to receive at all. The postage was high.

2. Why was it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for postage?

Because people could go to the nearby post office to buy stamps and put them on envelopes before they sent the letters.

3. Why was the postage much lower using stamps?

Because in this way, the post office did not need to send postmen to collect postage. It only needed to send fewer postmen to deliver letters.

4. How could the post office prevent people from reusing the stamps?

The post office could simply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so that people could not use the stamps again.

Check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seal“, and write it on the Bb.

seal: 5. Did other countries take up the new postal system?

Yes.

Check the understanding of ”postal“ and ”system“, and write them on the Bb.

postal: of the post

system: a set of working ways

6. Does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its own stamps?

Yes.

Step 5: Rounding-off(7')

1. Answering Ss' questions on the passage if any.

2. Making a guided-dialogue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from the passage.

Hand out Work Sheet 2. Do it in pairs.

3. Asking two or three pairs to read their dailogues.

A possible completed dialogue:

A: Oh, What a beautiful stamp!

B: Yes, it's from the U.S.A..

A: Do you know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B: Then how did they pay the postage?

A: They had to pay the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

B: Was the postage very high then?

A: Yes. 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B: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B: Why do post offices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A: They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using the stamps again.

B: When did post offices begin to sell stamps?

A: On May 6, 1840.

B: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stamps.

Step 6. Assignment(30”)

Ask the Ss to shorten the passage within four or five sentences after class, and to write it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

Reading Material:

How Did Postage Stamps Come Into Use

When you send a letter or a postcard, you have to put stamps on the envelope or on the card. When did people first begin to use stamps? Who was the first to think of this idea?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They had to pay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 They were unhappy about this, especially when they paid for a letter which they did not wish to receive at all. The postage was high at that time, 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wa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 use stamps. He thought it would be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to cover postage. They could go to the nearby post office to buy stamps and put them on envelopes before they sent the letters. The post office could simply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so that people could not use the stamps again. In this way, the post office did not need to send postmen to collect postage. It only needed to send fewer postmen to deliver letters. That was a good idea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accepted it.

On May 6, 1840, post offices throughout England began to sell stamps. Soon this new postal system was taken up by other countries. Now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stamps.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collect stamps all over the world.

Work Sheet 1: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rom the passage:

1. Why were people unhappy to pay postage for letter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2. Why was it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for postage?

3. Why was the postage much lower using stamps?

4. How could the post office prevent people from reusing the stamps?

5. Did other countries take up the new postal system?

6. Does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its own stamps now?

Work Sheet 2:

Complete the dialogue with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got:

A: Oh, What a beautiful stamp!

B: Yes, it's from the U.S.A..

A: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B: Then how did they pay the postag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as the postage very high then?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y do post offices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en did post offices begin to sell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stamps.

篇3:高中英语阅读课反思

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仍有不少教师没能把握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侧重点,训练方法较为单一,过度依赖应试型强化训练模式,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试题分析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概括文章主旨缺乏针对性,以偏概全;捕捉文章信息不分主次,缺乏综合,推测词义脱离语境,一知半解;推理判断看不出线索与事实的关系;理解结构找不到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

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获取和吸收英语书面信息,从而实现书面交际的能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纲要求高中生能以每分钟50—70个字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调查,我发现学生阅读理解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词汇量有限。对词汇理解和掌握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词汇量是成正比的,词汇储备不足,又会导致学生阅读障碍重重,丧失阅读兴趣。2.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与技巧。有的学生不懂得阅读技巧,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从前读到后,用相同的速度和方式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而不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方式获得主要信息,这样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吃亏不讨好;也有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试图记住所有的内容,习惯于逐字逐句地看,试图记住每个句子的意思,时间与精力过于集中于一些非考点的细节,而不善于通过整体阅读去把握文章观念和理念。

3.课外知识面狭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单薄。有些同学阅读文章时,对文章提及的事实或现象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理解过程晦涩,有时甚至会产生理解错误。因此,拥有较广的课外知识面和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会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理解的状态,迅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思路。

4.语言基本功欠佳,对长难句把握不好。阅读文章中,有些句子结构复杂,从句较多,交叉了很多倒装,虚拟,省略等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学生如果对语法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就会造成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障碍。5.阅读动力与兴趣不足。阅读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我们的学生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使阅读成为消极的应付和被动阅读

另外,,仍有一部分教师未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有几点不足:1.“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语法点进行讲解,没有准确地定位好所教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目标,对所碰到的词语和语法现象不加选择或不分主次地罗列和讲解。过多重视语言形式,语言能力训练不足,费时较多。

2.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和大意时,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通过寻找各段主题句、注意段首和段末内容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缺乏较详尽、明确的指导方法去启发学生如何寻找主题句和确定文章中心思想,以至学生在确定主题句时,机械地把主题句定为段首句,或段尾句或中间句,而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主题信息缺乏思考和分析,失去灵活领会大意的能力。另外,教师设置的阅读理解题多以考查细节内容或判断有关内容的正误为主,缺乏对学生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3.由于高中课文篇幅逐渐加长,教师设置 篇章主旨和大意归纳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缺乏对 篇章的主旨和大意归纳训练,对 篇章总体把握不够,多以试卷中的测试题取而代之,导致学生训练不足,缺乏把握 篇章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普遍发现,学生经常混淆归纳文章主旨和大意题与推断作者的观点、意图题,他们缺乏分辨这两种设问方式的能力,往往会张冠李戴。不少教师对此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训练过程中,设问缺乏层次性,未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步到位,缺乏梯度。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握不准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在阅读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把排除影响学生阅读效率的障碍因素作为当务之急,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使用正确恰当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阅读理解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4:高中英语阅读课反思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到的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及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素质。那么,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谈几点思考:

一、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故事类文章时,可以先对故事细节、实事等向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回答,最后提问推断归纳性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按韩愈说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会怎样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1.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学生没任何准备走进课堂那么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有什么主动性呢?预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情,但教师精心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主动,以前在课堂上是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跑,现在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生踊跃参与,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此,教师要妥善引导,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要做到:

(1)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

(2)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教学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动的,要尽量让学生动。

(3)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譬如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话题让他们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这样的讨论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讨论中,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为阅读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归纳理解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书面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树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阅读材料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因而在阅读中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各种不同的归纳方式去归纳、理解材料内容,如可以归纳动词,显示事件过程;归纳文章人物,突出重点人物等等,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应该说,高中每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精品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等都唤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法之一: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做法之二:在高中开设英语作品选修班。首先从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VCD,MTV,Videotapes,etc)。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能把握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英语阅读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看过高中英语阅读课反思的人还看了:

篇5:高中英语阅读课策略初探

苏州市吴中区f直中学   方 周 明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冠词,但只要联系上下文细心思索,就会了解到是“怀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1] [2] [3] [4]

篇6:高中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Who am I 出自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话题是工厂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史和机器人。计算机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较熟悉的一个话题,但“Who am I”这篇阅读材料所选语言材料属于科普说明文,内容较为抽象,文章也有一些专业术语,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阅读材料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介绍了计算机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这样拟人的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抽象的专业知识介绍起来也浅显易懂。这篇文章是整个单元的重点,融汇了听、说、读、写语言知识点,同时在句子表达上运用到了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为下一个课时的语法教学作好了铺垫。

2、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1)、掌握单词和词组:

abacus. calculator. PC. laptop. PDA. calculate. universal. simplify. sum. logical. logically. revolution. operator.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solve. tube. total. web. application. finance. mobile. explore. anyhow. From…on. as a result. so…that….

(2)(掌握句型)

A. Over time I have been changed quite a lot.

B. First as a PC and then as a laptop ,I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sice the 1970s.

C. Over time my memory has developed so much that ,like an elephant ,I never forget any thing I have been told !

D. Since the 1970s many new applications have been found for me .

E.I have also been put into robots and used to make mobile phones as well as help with medical operations .

②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略读(skim),查读(scan)以及获取信息能力。

(2)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从词的构成以及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教会学生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一件事。

③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以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新科技发展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以时间为顺序了解一件事的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阅读时通过构词法以及看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具体任务,我主要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整体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分别进行读前、读中、读后训练,由浅入深消化课文。 ②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完成目标。

③开放性教学策略,如brainstorm role play.等

④因材施教法:根据学生程度,把课文难度适度降低。

三、说学法: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及熟悉,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与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用以下学法:

①五官并用法,如多动脑、动嘴、动手、动口。

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词汇、句型、课文内容。

③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

Step Ⅰ.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以幻灯片的方式展开此部分Warming up里有关计算机发展的七部图片,询问学生以下问题:

①What are they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m one by one in English and spell them) ②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se items have in common.

③Which one can help me most in teaching English ?show students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of giving opinions ,such as in my opinion ,I think ……

这部分设计让学生熟悉有关单词,熟悉作出决定及意见的句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StepⅡ Pre-readirg

1.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on P18 and guess :

Who am I ?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 ?

2.Ask students to brainstorm :In which aspects have computer been used today ? Work out a list and compare it with your partner .

此任务能让学生通过标题、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Step Ⅲ.Reading

1.Skim the passage to check whether their predictions are right or not .

2.Scan the passage again ,and do exercise 3 in pre-reading part .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信息并完成下面表格:

1642: .

1822:The analytical machine was wade by Charles Babbage.

: .

1940s: .

:The first family of computers wa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1970s: .

Now: .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文章当中自主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并填写以上问题,教师一边帮学生retell及校对,一边解释所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名词,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课文。

4、careful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once more and fill out the chart of requirement 2 on P19 这部分需要学生精读课文并寻找相关具体信息,建议学生碰到生词时看下上文猜测词义。

StepⅣ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记下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了什么类型的计算机,听完录音让学生复述那些内容。

2.Role play :叫学生以第一人称扮演不同时期的计算机。

StepⅤ 拓展

1.再现最初的七副图片,询问学生:What’s next ?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下一种计算机的模样与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出其样子。

Step Ⅵ Homework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

Step Ⅶ Conclusion

五、说板书

Unit 3 Who Am I ?

1642: The computer began as a calculating machine.

1822: The analytical machine was made by …

1936:The computer grew rapidly both in size and brain power.

1940s:…had grown as large as a room .

1960s:The first family of computers…

1970s:computers were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

Now :Computer connec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本课所倡导的教学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培养。

2、整体设计目标,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4、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教学反思:本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较好地把听说读写融汇在一起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层次不一,在说时可能一部分学生不能开口,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内容更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让这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先预习,熟悉课文单词。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计算机发展史。

篇7:高中英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高一英语第四单元的话题是“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内容涉及“谈论过去的经历”、“描述任人物、事件以及人的感觉”、“学会在一篇文章中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来组织内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定语从句, 学会使用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 的用法。我上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课后阅读训练,它是继前面几个课时内容的延伸,单元教学内容中阅读部分安排了一篇描述洪水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描述地震的文章,结合目前时事,我想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对地震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所以设计了这一课时。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描述地震灾害的常用语,能简单的描述地震的发生原因。

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阅读技巧,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能利用上下文理解单词的含义,;

(3)能根据所读材料运用适当语言进行复述。

德育目标: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对地震有更多认识,加强自我保护。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此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利用不同的任务训练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阅读微技能;

2.对地震知识的更多了解。

(2)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4.教学辅助工具:

(1) 收录机; (2)多媒体

二、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由前面的阅读文章的内容说起,那一场洪灾对于课文的主人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而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询问学生知道的灾害,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完美的城市图和灾后城市图进行比较,猜测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激活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进行本文的阅读做了铺垫和准备。

2、新课的讲解

(1)不同层次的.阅读技能训练;

首先是Speed reading,

a. skanning,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回答简单问题为下一步找出细节作好铺垫。

b. skimming,让学生进行跳跃式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教师要求学生(work in pairs)给每一部分给一个标题, 以此培养他们找寻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和

然后是careful reading ,

a,扫 读 :用多媒体展示针对每个部分提出不同问题,,学生通过扫读来获取细节信息。在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理解主题基础上,学生熟悉了文章内容,才能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在这一环节中,针对各部分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1,选择题,四个部分

2,根据上下文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涉及全文。

3,针对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4,针对第三部分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地震的形成,这既是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也是对理解的检验。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连贯表达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5,针对最后一部分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b .朗读:让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受。这也为下一步学生讨论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从基本框架到细节信息把握住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学生对地震有更多认识

(2)、在情境中激思,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文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巧设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在careful reading的扫读中,每个部分的问题各不相同,任务都非常有针对性,训练了学生各项不同的能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是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详细阅读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讨论话题,是继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延伸,由此,以教材为载体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而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也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作业的布置:

(1)做课后练习三,了解地震的各个震级所带来的破坏完成句子,这一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更多的了解了地震,另一方面复习了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的用法。

(2)预习写作部分提出的问题,准备写一写汶川地震。

篇8:高中英语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

3、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

4、 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

5、 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

6、 尾声(5分钟 )

自我评价: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夏会丽。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⑴、 能力目标:(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例如: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1、 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 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 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说课完毕!

篇9:高中英语说课稿

前言: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整合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展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有情景创设,学生探究,学生处理问题和巩固训练等环节。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背景及新课程、新教材

本单元围绕考古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旅游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英语学习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名胜古迹是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名胜古迹中的许多发现都来自于考古工作。所以Archaeology也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胜,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考古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历史教育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历史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体现了师生共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已有知识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为以后阅读英国的《巨石王》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利用表达好奇功能结构谈论他们所感兴趣话题。

3.听力是这一课的难点。听力材料介绍是古代法国人用来射箭的一种武器。材料长,对武器的结构的解释比较复杂。但是学生听过材料后能够顺利地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这里不要求学生理解细节,只要能完成练习就行。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会谈论古代人的生产、生活;

2.学会表达对什么东西的好奇,如:

I wonder what/ who… I really want to know…

I’m curious to…I’d love to know…

I wonder if/whether…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I’m curious about… 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3.学习一些与考古有关单词、短语和句式,如:archaeology及其派生词,curiosity, bronze, dynasty,

decoration, artifact, unearth, spear, pot等。

(二)情感态度

1.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以便激发学习学习积极性。

2.从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入手使学生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学好英语自信心。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通过-ology, -ological, -ologist等词根的学习,掌握archaeology, archaeologist, archae- ological等词,同时掌握同类词的学习方法。

2.调控策略:通过听力让学生了解到听力有时很难,不可求全责备。可以材料调整听力要求。有的要听懂细节,有的甚至要推断隐含内容,但有的只需要掌握大意。

3.交际策略:通过谈论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和谈论兴趣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4.资源策略:让学生了解博物馆、名胜古迹和书籍资料一样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文化意识

1.了解英语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2.了解西方国家部分古代用具。

3.通过中外古代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具体教学步骤

(一) 导入(Lead-in)

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因为一般学生认为考古没什么有趣的。

活动方式:师生互动。教师盯着天花板的一处看30秒钟。引起全班同学一起去看。然后问:What do you see?

学生自然会回答:Nothing.然后再问Do you know what I was looking at? 学生自然会回答:No, I

don’t. 然后告诉学生老师根本没有看什么,只是做一个动作而已。再问Why did you look at there after

me?学生答不上。老师告诉学生That is because of curiosity.再问What is the word curiosity from?

学生学过curious,所以能答上来。老师再讲: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具有对新鲜事物认识的兴趣,这叫做Curiosity。然后给出一个新词:

Archaeology(板书课题)并指出This is a new word for you. You may want to know it.老师再问Do you think it is a course or a science?部分学生会答Yes.接着问Why do you think it is a science?学生会说出他们学过以-ology结尾的词。这时便可以打出幻灯片,再进行以下活动:

汉语意义名词形容词……学家

技术technology

生物学bi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

人类学anthropology

细菌学bacteriology

Physiology

Sociology

zoology

1.组织学生推出Physiology,zoology和sociology和汉语意义;

2.组织学生推出technological, technologist;

3.组织学生推出其它词的-ological和ologist的形变;

总结:学习构词法知识对于扩大词汇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最后指出今天所学内容是Archaeology.再问What are the goals in learning the unit?

(二)单元学习目标(Goals)

请一个学生解释本单元学习目标(Goals),然后和全班一起关上书回忆本单元的四个学习目标。

(三)预备(Warming up)

活动形式:分组评论。谈论课本上的四幅图画。先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年都有许多西方人到中国来旅游。如果你想为他们提供帮助,就得学会用英语谈论中国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然后用What

did they eat? Where did they live? What did their homes look like?

What kind of tools did they use? What objects have we found from

their age? What kind of entertainment did they have?

谈论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

(四)听力(listening)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播放磁带让学生听第一遍,提问材料的大意。播放第二遍,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做听力训练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今天的听力材料较难,但是同学们能很好回答课后问题这就够了,不一定要了解那些细节,不可求全责备。根据不同制订不同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重要环节。

(五)对话(speaking)

活动形式:组对练习。

1.发出指令,提出要求;

2.学习会话范例;

3.给对话所用句式;

4.学生组对谈论兴趣与建议。

四、教学时间分配

教育心理学指出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预备工作。所以要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考古这一新的概念。 导入部分用8分钟;

目标部分用3分钟;

预备部分用5分钟;

听力部分用12分钟;

会话部分用10分钟;

最后用两分钟总结本课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课堂板书设计

将黑板划为左右两块,左边板书教学步骤,右边板书生词和短语。

篇10:高中英语说课稿

一、教学课型:阅读理解课

阅读理解课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以听、说、读为主,之后上升到写。遵循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处理,最后到信息输出的原则,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阅读训练部分。本单元围绕“健康生活”这一主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抽烟、吸毒、爱滋病、学习与工作压力等影响健康的棘手问题。本节课通过祖父写给孙子的信,告诉孙子他之所以能长寿和充满活力,主要得益于他健康的生活方式,劝告孙子把烟戒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灵活应用所学的描述吸烟的危害、吸烟成瘾的原因及戒烟的方法的词汇和句型:

词汇:cigarette, stress, adolescent, due to, tough, mental, be addicted to…, quit, be accustomed to 等

句型:It’s amazing that…

…How easy it is to begin smoking and how hard it is to stop.

It isn’t easy to stop smoking, but millions have managed to quit…

(2)能力目标:根据阅读话题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劝募戒烟的信

(3)情感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到抽烟的危害。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 远离有损身体健康的活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归纳语篇主旨要义及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会用英语描述吸烟的危害,用英语给吸烟者提出戒烟建议。

三、学情分析:

1、通过词汇教学以及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已有所了解。

2、通过预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大意,但中心思想及主题句确立不准,导致理解有偏差。

3、学生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够广泛, 因此不能用英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1.图片激活法:通过图片展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回忆起有关身体健康的话题。

2.问题讨论法:设计几道有关青少年吸烟话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引出本节主题。

3.略读法(Skimming):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略读文章,找出文章信息点,理解文章结构,完成设计的练习。

4.找读法(Scanning):给出题目,要求学生以有目标的方式阅读,找出问题答案,从而了解重点细节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等。

五、教学步骤

1. 新课导入:通过图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What are they doing ?

(2)Which are healthy activities while which are unhealthy activities ?

[设计说明]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活动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新授阅读理解:a)语言材料的输入与内化。

b)目标语言的输出。

(1)Pre-reading(读前)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classmates.(学生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1) Have you ever smoked? If you have, have you ever tried to stop ?

2) 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

3) Do you think smoking should be banned?

(2)While-reading(读中)

Skimming (略读)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he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1) How many parts does the reading text consist of ?

2) Who wrote the letter?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etter?

Detail reading(详读,10分钟)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读课文,填表格, 获取文章重要信息)

(3)Post-reading (读后,5分钟)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groups to check your

comprehension.(学生讨论,检测理解)

1)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James’

grandfather is?

He is healthy and leads an active life. He is

knowledgeable. He reads the internet. He

appears to love his grandson.

2) What are the suggestions James’ grandfather gives to quit smoking?

a. Prepare yourself

b. Be determined

c. Break the habit

d. Relax

e. Get help if you need it

f. Keep trying

3、学生活动:(分组练习)思考、整理信息并发表个人看法的思维过程。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支持抽烟,乙方反对, 让他们各自列出支持与反对的理由。

Advantages (好处) Disadvantages(坏处)

a makes them happy a cause terrible damage to…

b gives them energy b not enjoy sport

c enjoyable c affect their babies healthy

d relaxing d affect the health of non- smoker

e smell terrible

f have the ends of the fingers turn yellow

[设计说明]让学生思考、整理信息并发表个人看法。落实教学目标。

4. 课后作业: (课后采访)

(1)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吸烟的看法,并宣传吸烟的危害,劝家人或亲友戒烟。

(2)根据刚才学生们列举的抽烟的优势与劣势,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要有学生个人的看法。(语言的输出)

[设计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是本课的重点

篇11:高中英语说课稿

一、设计思想

(一)设计思想

高中的语法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打基础的最重要的阶段。但是语法教学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掌握和应用语言服务的,即 ”Learning by doing“.这堂语法课遵循二语习得的理论和中国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发现-体验-探究-合作“式教学法,即以4P语法教学 (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组织课堂,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即充分的语言信息输入的基础上,归纳有关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设计思路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学生精心设置各种情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活动,达到有效的语言输出,即语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依据:

1.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在认知发现说中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3)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4)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2.语言习得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 (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获得思维的碰撞,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中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设计特色:以计算机为话题,遵循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体验而习得语言,并在学生的博客上运用语言,学生学得快乐,有效果。

二、教材分析

1.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授语法时,我们教师不应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真实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本课的设计即以此为本,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发现,体验、实践而习得语言的平台。

2.本课学习的内容是NSEC Module2 Unit3 Computer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的一个课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较多,既包含新词汇的学习和巩固,副词的运用,又包含语法的讲解,一节课很难落实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虽然在初中曾经出现,但不做要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基于这两点考虑,笔者对教材进行重组,把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语法课单独作为一个课时,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着名语言学家Littlewood 曾经说过:”语言能力是具备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因为一连串不合语法的句子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好的交际能力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作基础".因此本课语法教学将对掌握好这一模块语言知识及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都起着支持的作用。

3.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其结构,由于初中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并且介绍过于简单,学生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应用。但初中这一语法点的.介绍,为高中体验和应用提供了知识储备。所以,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计算机为主线,展开语法知识的教学,体验和应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是本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三、学情分析

1.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对现在完成时被动态已有所了解,但是在掌握的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一小部分同学确实掌握的不错,从而可能对这课学习没有很强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还不太明确;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给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各种活动,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有机械操练和实践性及创造性活动,循序渐进,期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三年的初中英语学习,使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英语知识,能较好地展开话题讨论,各抒己见。笔者采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和创造的状态中,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结构和规则

2.语言技能目标:运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学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策略:通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比较,以及现在完成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困难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鼓励学生运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在情景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5.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优缺点,正确使用计算机。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结构和规则,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电脑。

2.教学难点: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应用,通过合作交流表达思想和情感。

篇12:高中英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对第三册第四模块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的教学设计。(同时板书: Book3 - Module4 Reading and Vocabulary)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整合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新整合教材完成了教学设计。它由教材分析、目标和方法分析、过程分析和板书设计四部分组成。

第一:教材分析

该模块的主题是:Sandstorms in Asia(亚洲沙尘暴)。Reading and Vocabulary是整个模块的核心。它以文章Sandstorms in Asia为载体,为我们了介绍了亚洲(主要是中国)沙尘暴的情况。同时呈现出了本模块的重点词汇、句型、语法和语言功能。

第二:目标和方法分析

这节课的语言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识记与自然灾害有关的14个单词,学会运用4个重点单词和7个重点短语,这是基础也是重点;二是理解并运用一个so … 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2个动词不定式作主语的句子和1个即含有同位语从句又时间状语从句和原因状语从句的长句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三是注意动词不定式在文中的运用,这为下节语法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我把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定位在:重点操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捕捉细节的阅读能力;重点操练学生skimmimg 和scanning的阅读技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和循环大课堂与PWP相互穿插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环节,我分别运用了直观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用融合法和旁白法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决心。这是本课的文化意识目标。

第三:过程分析

外研版高中英语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包括五个活动。它是阅读和处理导学案同步进行的过程。 环节一:Pre-reading (读前)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大约用时5分钟。

首先,用直观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借助于PPT,导出有关的词汇,即完成了导入又检查了学生预习词汇的效果。再完成Activity Two,以激活学生的背景图式,()为阅读做好准备。再放一段沙尘暴的视频,导入新课。

环节二:While-reading (阅读)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用时大约16分钟。

活动一:Fast-reading 这篇文章有六段组成。首先限时5分钟让学生skim文章找出每段的中

心句。由于答案较明显,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这样有助于调动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一活动主要操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活动二:Intensive-reading 我把课本里的活动四作为该活动的练习。限时5分钟,让学生就

课下完成的问题答案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自己组织语言。然后call back the answers together.这一活动主要操练学生捕捉细节的阅读能力。

环节三:Post-reading (读后)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大约22分钟。

活动一:处理重点词汇。(同时板书:Key Words: 1. 2. 3. 4. Key Phrase: 1. 2. 3. 4.)

学生展示课下查出的4个单词和7个短语的用法。稍作讲解后,用Activity Five来巩固词汇。

活动二:攻克难点句型。(同时板书:Key Patterns: 1. 2. 3. 4. )学生朗读so … that…引

导的状语从句,2个动词不定式作主语的句子和1个即含有同位语从句又时间状语从

句和原因状语从句的长句子。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先自己分析句子的结构,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动词不定式作主语的规律和so … that的用法, 并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比赛背诵这几个句子后,用五个高考选择题,巩固该难点。

活动三:Test (检测) 以活页形式展示课文的缩写,挖掉重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形成一

篇完形填空题。让学生听并跟读课文录音后,独立完成该短文。5分钟后收齐带回批改,便于老师了解授课效果。

环节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我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写一篇100词左右的保护环境的作文。二是:完成下节语法课的导学案。

第四: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了画龙点睛式。由老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纲列在黑板上,学生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展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说我画龙,学生来点睛。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请多指教!谢谢!

【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2.语文阅读课说课稿

3.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新探

4.高中英语说课稿范文

5.高中英语说课稿英文版

6.高中英语说课稿格式

7.牛津高中英语说课稿

8.阅读课作文

9.阅读课教案

10.阅读课教学计划

下载word文档
《高中英语阅读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